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77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游戏规则序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报告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幼儿园金慧蓉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

“游戏是一中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

”它的价值体现是一种互惠的同伴交流,即在玩伴关系中认识自己和他人,逐步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由此可见,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的游戏意识应作为教师工作的目标。

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师组织游戏活动实践中,比较注重游戏的内容,忽视游戏的规则。

而对游戏规则的认识上,忽视其针对性和层次性,忽视游戏规则的社会化教育意义。

未能将游戏规则与社会规范有意识、有机的结合,削弱了游戏的社会化功能,因而未能体现游戏在这方面的价值,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目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不利于情感、兴趣认知等心智的发展。

在研究领域,对游戏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研究相当多,并达到综合化的程度,这对通过游戏发展儿童潜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游戏规则与幼儿社会化关系的研究甚少。

在幼儿游戏与社会化培养之间未能有效地架起教育和发展的桥梁。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试图通过幼儿游戏规则系列化编制在游戏指导中渗透的研究,使游戏活动与幼儿社会化发展获得有机结合,以有效提高幼儿社会化水平。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幼儿游戏规则序列化及其渗透的研究,需要在明确幼儿发展目标、幼儿游戏的价值、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幼儿道德认知、情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去架构。

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幼儿园教育大纲》、《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幼儿道德理论、幼儿心理发展理论等文件及论著,并开展了对全园全体学生在社会化方面认知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同时又对“幼儿游戏理论”“幼儿游戏指导”等相关情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游戏规则与幼儿社会化相关研究的新成果。

课题组成员是有着近10年临床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

前期通过观察(对幼儿游戏中的具体表现及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座谈(教师及家长就游戏开展现状情况)等手段,对规则在幼儿游戏渗透中的现状进行调查,继而又对幼儿游戏渗透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

根据上述准备工作,结合以往教育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幼儿游戏规则序列化的研究方案。

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收集了各类游戏,利用规则具有的社会化教育功能。

实施和研究。

记录幼儿游戏案例,并加以反思。

适时的发现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及时调整相应目标。

用行动研究法边实施勤反馈,不断修正方案。

取得了本课题研究成果。

三、研究成果

(一)了解发展现状做调查分析

为了解幼儿社会化心理发展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在游戏中进行指导,我们对全园207名幼儿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

1.小班

小班幼儿在结构性游戏中,独占意识强烈,占71。

9%,爱护玩具的仅占63。

55%。

认知性游戏中,能愉快分享的占53。

1%,在角色游戏中,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学做角色规范行为方面占50%;相互交往仅占15。

6%。

在游戏中不争抢、不霸占的仅占20。

35%。

在体育游戏中,友好程度占68。

3%;遵守游戏规则方面占75%。

2.中班

中班幼儿在结构性游戏中,合作态度占61.55%;协调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41.65%。

在认知性游戏中,对输赢较看重的占45.9%;在材料分享、轮流交换方面较乐意的占41.65%。

在角色游戏中,能有顺序地进入游戏区的幼儿占5.7%;能自觉整理活动材料的占52.2%;礼貌待人的占53.2%。

在体育游戏中,喜欢跑跳运动,能遵守游戏规则的占74.1%;能共同完成集体游戏的占81.55%。

3.大班

大班幼儿在结构性游戏中,知道规则但行为上却违反规则,知行不一的占43.95%;在交往合作情绪波动明显、行为失控的占42.6%,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仅占30.2%。

在认知性游戏中。

常显示他们的才能,但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较差,常要老师在旁边加以劝阻,能自觉遵守规则的仅占28.08%,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间的友好交往达50.65%;情绪自控方面占39.55%。

在体育游戏中,他们喜欢运动技能性游戏,集体荣誉感强,友好合作完成的达82.15%,能互相认真检查执行游戏规则的达74.8%。

(二)进行了情报分析

为了了解幼儿社会化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了对游戏规则有科学的全面的认识,为了明确游戏规则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情报分析,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幼儿期社会化心理发展的特点:

(1)幼儿只是意识到集体规则的存在,并把它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并未形成对执行规则的义务感。

(2)幼儿的行为喊大程度上只是受权威的约束,只尊重周围的老师、父母等“权威人物”。

对于好坏的判断,只是一种非道德理由的判断。

以权威是否要把他作为应该与不应该的区别标准。

(3)幼儿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不关心主观意向和动机,因而这种道德判断是他律的。

2.各年龄班幼儿社会化心理发展的特点

(1)小班、中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规则,即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约束力。

这一阶段,幼儿由于分不清自我与外界,因而对老师和家长给他提出的要求往往会毫无异议地采取顺从的方式。

但实际上并不理解道德规则的理由,做事自然地按老师、父母的压迫求去做,而另一方面,他又往往对旁人采取非顺从的方式,拒绝别人对他的要求。

顺从不顺从看来表现不同,但实质都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2)大班的幼儿处于权威阶段。

这阶段的幼儿认为应该顺从权威或威信,按照是违反还是服从权威的规定去判断行为的是非,而且把人们为了一个目的而主观的准则看做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

3.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所谓游戏规则,即关于动作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活动规则,规则从属于游戏的任务,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需要理解规则的公正与互惠,而且需要学会用规则来协调关系,学会用规则来裁判行为。

并且游戏规则能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

游戏所反映的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儿童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的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

所以,游戏规则总是要反映生活的实际要求。

游戏中行为的程序也有规则,也要符合社会生活规则,遵守真实生活的逻辑,

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

4.游戏规则与幼儿社会化关系

游戏规则的特征与社会化具有一致性。

幼儿在游戏中所形成的严肃认真的对待游戏的态度,可以逐步巩固成为社会化良好品德。

游戏规则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接触同伴,模仿成人的行动,亲自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自己在集体中的行为、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使他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形成遵守道德行为的习惯。

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则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是把社会客观存在的行为规则意识变为幼儿内在的行为规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通常幼儿首先意识到别人的行为,学会评价别人的行为,然后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因此,幼儿较容易意识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规则。

这比意识到实际中的行为要容易得多。

况且,游戏有兴趣性,使幼儿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的规则的要求,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力,使幼儿在游戏在红的自觉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有意性水平得到提高。

游戏往往在集体活动中,同伴间有对执行规则的榜样性和监督性的作用。

教师通过游戏规则教育,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规则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熟练地掌握了游戏规则。

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和掌握道德行为规则,有利于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幼儿在行为养成方面有哪些不足或需要进一步训练的要求,有助于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游戏规则教育的内容上,教师可以将游戏规则教育与教学活动、劳动活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使品德教育的认知与行为习惯训练有机结合。

更有利于道德内化。

对游戏规则的制定,教师应该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确定,使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充分,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总之,幼儿游戏规则的存在,不仅仅是集体规则的存在,而且是一种对社会化了的行为习惯的执行,并形成执行规则的一种义务感。

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遵守,不仅仅是受教师等“权威”的约束,而且是根据相互看重、彼此共同约定的准则去行为,是社会化了的合作道德品质体现。

幼儿游戏规则的判断,应将对游戏规则的只注重行为外在的结果的判断印象根据客观的社会法则的判断。

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水平,应引导儿童从情感体验着手,使幼儿从他律向自律发展,向道德的内化发展。

(三)形成了规则序列

小班

游戏类型

游戏名称

游戏规则

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

娃娃家

能共同使用玩具

友爱同伴

用过的物品能整理好并放回原处

做事情有始有终

结构游戏

积木区

在游戏时能不敲打积木

爱护玩具

在游戏中不干扰他人的游戏

合群、乐意与同伴交往、遵守集体纪律

体育游戏

熊猫滚球

用手滚球,球不离地,球到自己前面才能滚出去

友爱同伴、爱集体

蚂蚁搬豆

一次只能捡一粒豆子

爱劳动,爱集体

捡皮球

捡球时不冲撞同伴,听到名字才捡球

团结谦让、友爱同伴

小猫钓鱼

双手双膝着地,钻时不可碰到树上的叶子。

自信心、守时

送小动物回家

听信号朝指定方向走

爱护同伴,关心他人

老猫睡觉醒不了

按指令行动

遵守公共纪律

中班

游戏类型

游戏名称

游戏规则

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

娃娃家

共同使用玩具

合群、有礼貌

医院

能利用废旧物以物代物

自信心和独立性

理发店

能按角色身份做相应的行为

行为和情绪自控

结构游戏

插塑

能采用辅助材料

自信心和独立性

积木

不随便窜别的小组

学会合作

认知游戏

益智操作

使用多种材料操作

独立性和自信心

语言图书区

不随便讲话,不乱窜乱跑

行为和情绪上的自控

美工区

能共享活动材料

合作团结、友爱谦让

体育游戏

推小车

车倒三次,取消比赛资格

诚实守信

小鸭小鸡

一个跟着一个走或跑,听指令行动

爱同伴、关心他人

小鸡捉虫

钻时身体不要碰到松紧带

遵守纪律、独立性

看谁听得清

听信号变速走

合作交往、友爱同伴

小狗和小猫

在一定范围内跑

诚实勇敢、独立性

小小侦察兵

闭眼向前走,听指令行动

责任心和独立性

捉镜中人

不能碰撞镜子

情绪上的自控

捕小鱼

以团队得分决胜负

集体荣誉感

大班

游戏类型

游戏名称

游戏规则

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

娃娃家

使用废旧材料等代替玩具

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

银行

发生纠纷或争执要自己解决

情绪上的控制和独立性

饮食店

共同推选店主、协商分工进行

责任心和纪律性

图书馆

爱护图书、及时归还、声音要轻

诚实守信、责任心

认知游戏

美工区

活动后自己主动收拾材料

相互帮助和提醒

语言区

不打断他人的谈话、不嘲笑他人

尊重他人

棋类区

落子无悔、不做手脚

诚实守信

体育游戏

小小飞行员

飞行和自转时不能碰撞

独立、勇敢

摘果子

必须原地跳起,拍到手后才能跑

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

看谁跑得快

抢跑二次取消比赛资格

严格执行规则

勇敢的猫警士

不做懒猫,有情况立即出击

勇敢和机警

爬山

不能借用其他交通工具上山

勇于克服困难,诚实

绕圈接力

有一人作弊整组就取消比赛资格

集体荣誉感

投沙袋

不能超过起步线

遵守公共规则

花样拍求

拍新花样的球加分

勇于创新

抓尾巴

推倒同伴扣分

爱护同伴、机智灵活

贴人

跑一圈后必须找同伴贴

友好同伴

老鹰捉小鸡

小鸡们必须一个一个拉住

关爱同伴

传球比赛

传球落地,重新开始

协作精神

 

(四)、进行了规则渗透的实践

1.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加强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

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应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介入游戏应适度,以不干扰和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前提。

教师可作为玩伴参与到某一幼儿某一主题的游戏中去,或在一旁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以示范和暗示。

由此可见幼儿游戏规则应在游戏中通过教师间接的指导加以渗透,并通过内化,实现社会化。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对生活观察越仔细,则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越真实,应当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如带幼儿到菜场观察买卖过程;到银行观察存取顺序;观察商场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的态度及语言。

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外出,指引幼儿观察交警叔叔是如何指挥交通的,红绿灯及人行道的作用等。

在生活中观察得越细致,感性认识也越丰富,经验累积多了,对游戏规则理解深刻,越能接近社会化要求。

2.加强教师的分层指导,鼓励幼儿自主明确规则。

幼儿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发展,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鼓励和引导。

小班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某些意愿,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学会揣摸幼儿的意愿,了解幼儿心理动向,帮助他们自己提出游戏规则。

中班幼儿开始有表述的能力,教师创设环境,循循诱导启发他们大胆说,最后师生共同将杂乱的规则理成条,归纳成章,体现集体的意愿。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表达力,教师应有选择性的将能力强与能力差的幼儿安排一起讨论,通过生活经验丰富的幼儿对游戏规则的表达,带动能力差的幼儿尝试去表达,并且通过恰当的理由说明执行规则的重要性。

3.指导幼儿分配角色,明确各自角色的游戏规则

小班幼儿对角色意识不清,并不明确自己在角色中该如何遵守游戏规则,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如体育游戏“大皮球”,幼儿应该是扮演“大皮球”这一角色,老师是作为打气的人,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挨个儿在幼儿两旁作打气样,并示意打气同时,蹲的幼儿慢慢随节奏站起来,犹如没气的球慢慢鼓起来。

中班幼儿对于扮演角色有深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但他们不善于分配角色,不很明确各种角色适合的游戏规则,教师应帮助他们分配角色,建立相应的游戏规则。

大班幼儿已经能同组协商角色,并能相互提出角色相应的游戏规则,这时教师要在旁再次提醒督促幼儿理解规则,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以达到其实效性。

4.观察幼儿游戏中表现,注重进行个别指导

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无论在体力、知识、能力、行为表现及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角色游戏是幼儿意愿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表现自己,因此也是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好机会,教师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有目的通过游戏不同规则,对幼儿的个别行为等进行教育,如大班有个叫敏敏的男孩,平时爱在角色游戏开展时,到每个主题区去捣乱,结果,同伴们都不跟他合作。

我们就让他担任旅游团的领队,带领游客到每个主题区去作客,当然前提是看敏敏如何有礼貌,有分寸的进行,果然,这个游戏使敏敏的散乱、爱捣蛋的坏习惯收敛了许多,使得同伴们也乐意和他合作。

当然在观察幼儿表现时,注意他在游戏中保持的自然状态,避免因成人的观察而破坏了幼儿游戏的真实感,当幼儿有所进步,及时鼓励,表扬及肯定。

5.对幼儿在游戏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恰当合理的评价。

根据教育的需要,给予游戏一定的评价,是对幼儿的行为肯定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通过评价有助于保留幼儿对良好品德的认识,有助于游戏规则促使儿童社会化行为的进一步深化。

四、研究效果:

(一)游戏规则教育与幼儿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幼儿的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们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遵守并执行游戏规则,了解规则具有的社会教育作用,将其规则建立作为自身所需要,并且不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如从幼儿游戏规则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初终调查显示,小班幼儿在守纪律遵守集体规则,在老师提醒和要求下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影响集体这一行为习惯养成上,从期初的44%提高到期终75%。

合群愉快的和同伴交往,这一行为习惯培养从期初的30%到期终的69%。

中班幼儿集体关心同伴这一品行培养从期初37%提高到78%。

大班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培养从期初40%提高到期终的78%。

从上述抽选所例举的数据显示,幼儿的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规则渗透,因为幼儿园教育将游戏这一基本活动,寓教寓于各项活动为指导原则,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力,制约幼儿的违规行为,强化幼儿行为习惯,将其转化为自身行为的准则。

(二)转变教师游戏观念,与加强游戏规则渗透实践有机结合。

教师的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

在游戏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根据教育任务,设计和组织游戏,赋予各类常规游戏教育的含义和要求。

用教育者的眼光来观察游戏。

传统游戏观念,教师的指导只集中于常规,没有看到游戏规则的教育作用,所以不可能利用游戏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我们进行课题的进一步实施中,我园教师还充分意识到传统游戏对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指导游戏中教师不能只做幼儿游戏的旁观者或“调解员”。

教师不仅创设了一切游戏环境,如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保证游戏开展时间,还是提供空间及所需材料,而且更重视在游戏规则促使幼儿社会化过程中良好品质的养成,更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意识和教师自身的参与与程度,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五、讨论

(一)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主性的活动,但又受到规则约束,表面上看来自主和约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这种现象小年龄的幼儿在开展游戏时更为明显。

意识上受规则压制,但行为上很多时候是失控的,这就是缺乏一种对规则的理解,要求教师提供一定情境,一定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帮助游戏者在理解基础上自愿接受,自觉遵守,进一步体现出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

(二)影响幼儿社会化行为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各类游戏的开展情况,特别是利用规则及行为习惯养成这一关系加强教育。

但是利用规则是其中的一大因素,还有其他主要因素影响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如游戏空间密度、结构、游戏场地限制,材料数量,以及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及态度,孩子自身的个体差异等同样影响幼儿社会化水平的进程。

(三)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在游戏中,幼儿的交往能力,意志品德、性格、情感、兴趣、爱好等都会集中反映出,而这些通过幼儿游戏活动,才能强化提高,老师不能代替。

因此教师转变观念,学会指导与观察,学会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情、眼神、语言、动作、活动的频率等判断幼儿游戏的兴趣与水平,了解幼儿,不断发展新的游戏情节,进行创造性活动。

不苛求幼儿,不片面追求游戏规模大、内容全。

要求教师参与游戏中,只有深入游戏,才能引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

(四)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指导

应考虑年龄段幼儿游戏的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如:

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则应加强游戏常规培养,教会他们各种游戏的玩法;中班幼儿联合协作游戏增多,则应注重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大班幼儿思维能力,独立性水平进一步提高,则应在全面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性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华爱华

《幼儿园游戏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德育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