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158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docx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doc

福建省福州八中

2010—2011学年度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2.《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

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周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6.《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8.孟德斯鸠说:

“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

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这段言论揭示了

()

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各类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

9.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

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10.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应该拥有的权力是()

A.行政决策权B.监察刑狱权

C.票拟权D.只能“跪受笔录”,没有任何实权

1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12.“(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13.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

以下证据中,哪一条是最直接的史学证据()

A.墓葬规模巨大,未发现封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

B.墓葬出土的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与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封号“魏公”、“魏王”和死后谥号“武王”相符

C.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D.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年龄相符

14.“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5.“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其中“民贼”指的是

A.慈禧B.袁世凯   C.段祺瑞  D.汪精卫

16.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其“推动”主要体现在:

()

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

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

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③④

17.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颁布《临时约法》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③

18.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19.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0.下列事件属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

①虎门销烟②淞沪会战③辽沈战役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2.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此后中共政治成熟的突出表现是()

A.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B.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制定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D.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4.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航空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25.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A.社会制度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D.享有权利不同

26.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27.“世纪的握手”——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

人相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

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

变化的过程是()

A.合作一分裂

B.分裂一合作一再分裂

C.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

D.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一又合作

2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

29.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0.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③②①④B.③②④①C.①②③④D.②③①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有4小题,共40分

31.(11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

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

(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

(2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2分)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1分)

32.(11分)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从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

(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材料二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到西方资本主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订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1943年美国和英国磋商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增强中国对日作战的效能”。

——摘自《中国现代史》

材料四暴力作用在降低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二战以后虽然接连发生局部战争,但并未出现世界大战的危险。

美苏冷战对峙,曾几次走到军事对抗的边缘,但最终都以妥协的方式得到缓解。

大国间限制战略性武器的谈判。

以及平息地区性战争问题的谈判不断进行,取得一定的进展.对话和妥协日益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首选手段。

文明的进步还体现在各国各地区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

——《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有何不同?

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20世纪上半期亚非拉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简要回答这时的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

 

(4)二战以来,新中国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倡导用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国内问题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试分别举例说明。

(2分)

 

33.(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

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

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

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

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震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

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招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

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得奸”、“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

清末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原因。

(4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

请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

(3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请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

(3分)

 

34.(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1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CABCC6—10BDDBD11—15ABBBB

16—20BDCDC21—25CDBDA26—30BCBD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有4小题,共40分

31.(11分)

(1)秦朝:

三公九卿;隋唐:

三省六部;明朝:

内阁;清朝:

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2分)

(4)职能:

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1分)

作用:

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1分)反映: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1分)

32.(11分)

(1)态度:

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明:

清代排斥外来文明。

影响:

汉唐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

尤其是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清代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阻断了中西文明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史文明的落后。

(4分)

(2)原因:

l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人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略亚非拉地区。

中国:

成立中国共产党;制订民主革命纲领。

大革命失败后,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

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带领队伍上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分)

(3)中国的主权得到尊重,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中国坚持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理论,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香港、澳门问题,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范例。

(2分)

33.(10分)答案

(1)(4分)中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屈从u暴力而拒绝改革;不善于妥协;抵触向外国学习;没有抓住有利时机。

(概括为4点,每一点1分)

(2)(3分)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民主革命,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展开改良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改良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革命运动高涨;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改良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只要答点即可,每一点1分。

只要围绕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来表述,就可以酌情给分。

例如,革命党人领导的诸多起义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改良派的办报结社等宣传活动等等都可以给分)

(3)(3分)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

政治u上打倒四人帮,文革的结束;经济上计划经济的破产;思想上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

(3点,每点1分,其它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酌情给分。

例如: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等等都可以给分。

也不一定按政治、经济、思想的答题形式来答,只要答到相关内容即可,题目并没有要求按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答)

34.(8分)

(1)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

采取均田制。

原因:

商鞍变法:

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

土地兼并严重。

(4分)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1分)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