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08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docx

第一节概述2课时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节概述(2课时)_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节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所包括的国家,掌握其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季风气候的成因,了解东部沿海与西部内地的差异。

2.通过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初步学会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东亚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及对沿海、内陆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东亚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是重点。

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东亚地形图》、《东亚的政区图》、《世界区域的划分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和指导自学法。

教学提纲第一课时

一、范围、位置

二、居民

三、地形

1.多高原山地

2.地势西高东低

3.东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

第二课时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

2.季风形成的原因

3.特点

4.东西部气候的差异

五、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1.自然条件的差异

2.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指《世界区域的划分图》回答,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世界分为哪11个大区?

引入新课

[提问]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分区地理,首先学习位于亚洲东部的这个区──东亚。

谁能说出为什么把东亚这个区安排在第一个分区地理中讲呢?

(我国属东亚,而且东亚所包括的几个国家都是我们的近邻,和我国关系极密切。

现在我们先看一下东亚包括哪几个国家?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和位置(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地图,并要求学生说出东亚包括哪几个国家?

所在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东亚包括中国、蒙古、日本、朝鲜、韩国。

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位于亚洲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指导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4页“东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五国有一概括认识。

二、居民(板书)

[提问]根据第六章“世界上的人类”《人口密度图》,说说东亚居民分布有什么特点?

(东亚地区居民分布不均匀,西部人口稀少,而东亚东部地区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指导练习]学生完成课本中计算人口密度的“做一做”。

[提问]根据第六章“世界人种分布图”,说说东亚的人种分布?

(东亚是世界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区。

[提问]你能说出东亚各国主要民族为哪些民族吗?

(中国以汉族为最多,蒙古主要是蒙古族,朝鲜和韩国主要是朝鲜族,日本主要是大和族。

[阅读课文]指定一位同学朗读“读一读”(展示各民族的服饰图片)。

[教师概括]从人口数量、人种、民族等方面简单概括。

东亚各国的历史悠久,各国人民之间很早就进行着文化交流,他们在这个地区,共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

那么东亚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呢?

[读图提问]指导学生读《东亚地形图》。

分析东亚地形特点。

(多高原山地,平原、丘陵集中东部沿海,地势西高东低。

[提问]这种地形特点对河流有什么影响?

(大河多东流入海,地势陡降的地方水力资源丰富。

三、地形(板书)

1.多高原山地

2.地势西高东低

[提问]读东亚地形图分析:

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与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地形特点有什么不同?

(东部沿海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受地形和陆地面积的限制,河流短小,与东亚大陆地区有明显差异。

[指导读图]找出东亚最大的半岛和最大的群岛。

3.东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板书)

巩固新课①让学生在东亚空白图上指出东亚的范围、位置、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半岛和岛屿。

②简要说出东亚的国家、民族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东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引入新课东亚特有的位置特点及地形特点对其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四、季风气候显著(板书)

1.季风

[读图]指导学生读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风向,请学生说明什么叫季风?

(在一年之内,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地转变风向的风。

过渡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显著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2.季风形成的原因

[提问]在第四章世界气候中我们已经知道陆地表面和水面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受热增温情况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水面与陆地相反。

[提问]用这些道理解释“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中,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怎样形成的?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气温比海洋高,就形成了低气压区。

冬季陆地冷却快,气温比海洋低,就形成了高气压区)。

[提问]再请大家看图说说,东亚一、七月的气压分布和风向有什么特点?

(一月陆地为高气压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东亚为东北风。

七月陆地为低压区,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东亚为东南风)

[提问]一般说海陆的面积越大,它们之间的气温差异就越大,气压差异也就大,因此风力也就越强盛。

谁能解释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非常显著呢?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又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可以说海陆对比最突出,差异也就最明显,因此东亚地区季风气候也就尤为显著。

[教师归纳]

3.特点

[提问]根据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说明它们对东亚气温、降水带来哪些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从太平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温暖湿润,带来大量水汽,所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教师补充]又因纬度的差异,东亚的季风区分为温带季风区和亚热带季风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月平均气温和雨季长短上。

(上学生具体说明)

但是否整个东亚地区都是明显的季风气候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找出东亚地区降水在500毫米以下部分(中国西北及蒙古)并解释原因。

(夏季风影响不到或影响很小。

[教师总结]这一带与东亚季风区的气候不同,较为干燥,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可见东亚的东西部气候存在明显差异。

4.东西部气候的差异

东亚的东西部,也就是沿海与内陆地区,不仅气候差异明显,其他自然要素也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东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全面地认识东亚的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五、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板书)

1.自然条件的差异

[提问]按下表的内容,让学生从位置、交通、地形、气候等方面比较,东亚东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不同影响。

[教师归纳]沿海地区:

临海多优良港口,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

而内陆远离海洋,高原山地较多,交通不便,气候干燥。

但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开放后,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使与中亚、欧洲的陆上交通便利了许多。

但总的看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内陆地区,对两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2.经济发展的差异

[提问]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济除具上述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广阔的耕地,充足的劳动力,发达的交通及高科技等,使这里成为世界的重要农业区之一(水稻、茶叶、蚕丝),还有不少发达的工业区。

而西部内陆地区则因耕地较少但草原广阔,人口也较稀少,所以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了重要地位,而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远不如沿海地区(见归纳表格“经济发展”一项)。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师总结]上述我们从三个方面归纳了东亚的区域地理特征,知道了它的位置、范围、居民等一些基本情况,又从自然条件的地形、气候等方面做了仔细的分析,最后归纳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以后我们所要学习的其它几个大区,也基本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

布置填图作业

气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

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

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

用具:

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气温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

但时间长短不同。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如阴晴、冷热。

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

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

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

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

(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

(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

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

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

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

计算出平均值。

(7℃、14℃、12℃、3℃。

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

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

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

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

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

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

(32℃-18℃-14℃)

[提问]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26℃-(-4.7℃)=30.7℃)

[提问]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

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

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量的来源。

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升高。

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

地表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

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

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

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

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895米。

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

(0.6×[(5895-900)+100]≈30℃)

[提问]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

(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

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

(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

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

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

(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第二节 主要山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盂点】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2)绘出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一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利用后面半个课时让学生做有关的读图、填图练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好“中国地形图”。

[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

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讲述应放慢速度,边讲边指图,指图顺序应与下边要讲的三组山脉走向一致)。

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著名山脉?

请在图上找一找。

(学生议论、看图)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读图讲解]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图3·5),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

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

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

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教师应再次正确指图)。

[板书]1.东西走向的山脉

[展示图片]打出中国轮廓图的投影,将绘有东西走向三列山脉的投影片叠加在中国轮廓图上(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加绘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讲述]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它们是: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用红笔描出这三列山脉。

[板书]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指图回答]教师在中国地形挂图上依次指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让学生齐声答出山脉名称;教师说明山脉名称,让学生在图上正确指出其位置。

[展示图片]取走绘有东西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换上绘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的投影片。

(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再加绘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板书]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指图讲述]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

最西边的一列是:

大兴安岭—大行山—巫山—雪峰山。

[提问]还记得这是什么界线吗?

(学生回答:

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

[指图讲述]位于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

第三列,也就是最东边的一列为台湾山脉。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也用红笔描绘这三列山脉。

[板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指图回答]教师指图,学生答出山脉名称。

[板书]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读图]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并用红笔描出。

[讲述]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指图要准确)。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让学生看图3·6)。

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我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同学们可以从课本前面的彩图5中看到它的雄姿。

[练习]请三位同学依次到黑板前指图说出山脉名称(学生依次指图,相互补充、划正)。

[提问]请同学们在图3·5上找出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并请一位同学到挂图前指出这些山脉的位置,再说说这些山脉各自是什么走向。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

[讲述]我国高大的山脉中,有东西走向的,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呈弧形的;还有南北走向的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讲述应慢,便于学生跟随教师回忆所讲内容)。

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好比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板书]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讲述]不同走向的山脉交织成的地形骨架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许许多多地形区(指图),各地形区内分布着相对低下的地形。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各地形区内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议论、分析地图)

[练习]出示绘制的表格,请学生根据表格中所列的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它们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并把答案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用个别提问的方法共同订正答案。

(复习巩固)

在我国山脉分布填充图上,注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堂所讲述的顺序一一填写,提示学生沿山脉走向正确填写山脉名称)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

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

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

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

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

(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

1。

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

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

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

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

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

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

(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

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

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

(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

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

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

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1、展示课件:

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

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

(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

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

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

(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

(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

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

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

(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补充:

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

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

(大约2.5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

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

(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

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