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88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docx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

《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

  [摘要]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

2009年此片被好莱坞重新翻拍。

该片讲述了一段人和狗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

《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表示,这部影片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候选电影。

影片的上映启发了笔者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逐渐走向了趋同,传统文化逐渐淡没。

今天的我们应当遵循文化趋同,还是寻找民族个性?

  [关键词]《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民族个性;传统文化

  

  一、影片简介

  《忠犬八公的故事》(Hachi:

ADogsStory)(以下简称《八公》)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它讲述了一只忠犬的故事。

《八公》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该片当年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创造了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

  2009年美国版的《八公》将故事搬到东北部一个迷人的小镇,由《浓情威尼斯》和《狗脸的岁月》的金奖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

八公是一条谜一样的犬,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来自从哪里。

帕克•威尔逊教授(理查•基尔饰)在小镇的火车站拣到一只走失的秋田犬幼崽,冥冥中似乎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

因为担心小狗在动物收容所会吃苦头,帕克就把它带回了家。

而帕克的老婆凯特(乔安•艾伦饰)开始并不想养狗,还想方设法要把小狗送出去。

在看到小狗项圈上的日本符号后,帕克给它取名叫“八公”。

帕克一抱起这只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了,最终,帕克对小狗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极力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

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一年下来,帕克和八公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不可分割的情谊。

帕克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在车站等候。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突发心脏病去世。

帕克家人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埋葬了帕克,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却依然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站的门前,等待着主人归来……

  从某种程度上讲,影片的风格、角色设置和叙事手段竟和优秀的原版几乎无异。

而美式的家庭生活给这只来自日本的秋田犬赋予了更多宠物之外的意义,八公就像一个东方文化大使,把对家人的“忠诚和爱”的信念带到了美利坚。

好莱坞版的编剧仍起用了日版的编剧。

相似的电影情节,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激起不同文化碰撞的火花。

而在开放、碰撞、冲突的背后,是美日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整合、吸纳,以至趋同。

  二、文化趋同

  文化的多元化,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基本事实。

我们是应该继续保持和维护之,还是应该想办法消除之,让全人类逐渐有一个同一的文化?

对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大同”理想了。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提出的“人类大同”思想,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天下文化的大同。

而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有同样的思想。

《圣经》还通过讲述“造巴比伦塔”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由于人们有了不同的语言,就再也难以沟通,所以最终无法合作建造一座通天塔),揭示了人类由于语言(文化)的分隔而造成的极大痛苦和不幸。

  文化的本性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每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连续的发展和沿革之中;文化差异同样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昨天“同”的东西今天可能变成“异”,而此刻“异”的东西转瞬之间会变为“同”。

文化进化的重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着,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

所谓的文化趋同(culturaldivergence)指的是在文化变迁中,地理上不相邻的民族之文化及其特征、未经传播或实际接触而达到某种程度相似或相同。

影片中的棒球文化就是美日文化趋同的一个范例。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八公刚被帕克带回家的时候,一天晚上狂风大作,帕克跑着去外面的狗窝,把八公抱进了房子,他只是怕它会怕,怕它冻着,于是,一人一狗,吃着爆米花,坐着看棒球赛。

众所周知,棒球是美国的“国粹”,号称是美国的“全球性休闲活动”,它代表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杰克•巴松尝言,要了解美国文化,就得看懂棒球、喜欢棒球。

据称棒球是在1873年从美国传到日本。

此后棒球运动逐渐成为日本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

一般日本人对棒球的钟爱简直可以用如醉如痴来形容。

日本这个民族比较含蓄,不善言谈者居多,但只要聊到棒球,每个人都会眉飞色舞,对自己喜欢的球队和选手如数家珍。

日本人创造了独特的棒球文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棒球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

  曾几何时,凭借迪斯尼动画、好莱坞电影等金字招牌,美国一直是全球文化市场的风向标。

近年来,这位霸主却被一阵又一阵的东瀛旋风吹得找不着北,沦落成“追风一族”。

华盛顿的“樱花节”可以说是日本文化影响美国的典型代表和成功范例。

每年3月底4月初,美国首都华盛顿都要举办“樱花节”,这是华盛顿一年之中最热闹的季节,全世界上百万游客涌来,就为了一睹那些在和煦春风中怒放的樱花。

由于美日交往已近160年,日本文化在美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本文化的影子也是无处不在。

以寿司为代表的日本餐馆,是美国人寻求亚洲饮食文化神秘感的好去处。

满街跑的日本车,商店里的日本电器,更是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中。

以丰田、本田、尼桑、马自达为代表的日本车,在美国是质量高、耗油省的代名词。

甚至连风靡全美的国家动物园的中国大熊猫,日本人也不放过――富士公司是熊猫馆的长年赞助商。

而荧屏上以日本为背景的节目经常可见,2005年红火一时的好莱坞影片《艺伎回忆录》就彰显了美国人对日本神秘文化的浓厚兴趣。

  三、个性的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趋同”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文化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尤其是像美国和日本这样多元文化的国家,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技术、生活方式等广泛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在随处可见。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遵循文化趋同的大势,还是寻找个性的民族文化呢?

电影《八公》给我们以启示。

  可以说“八公”的故事真正打动人心的正是八公对主人10年不变的真情。

而这个“真情”恰恰就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中“忠”的诠释。

日本传统文化是以“忠”为核心的。

现代日本文化源于中华文化。

当以“仁”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民族对此进行了改造,即按社会需求把“忠”作为日本儒学的核心。

在日本“忠”的基本含义在于完全献身于主人,即为了效忠主人,可以完全牺牲自己。

日本江户时代儒学的开山鼻祖林罗山的“忠孝合一”说,就认为如果两者不可兼得,舍孝取忠可也。

在日本,“忠”的概念还与“家”和“祖先”等家族主义的要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日本人普遍的伦理道德之一。

  影片的原型“八公”是日本历史上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忠犬,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上野秀三郎是东京大学农业系的教授。

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

这样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续到1925年,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亡,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

  在秋田犬的故乡――日本,这种犬是具有国家历史文物意义的七个品种的犬之一。

秋田犬具有优良的本性、非凡的勇气,而且非常温顺。

在日本北部山区,秋田犬是能干的工作犬。

  除此之外,秋田犬还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

在日本,人们将秋田犬视为忠实的伴侣、家庭的保护者和身体健康的象征。

当一个家庭有孩子降生时,他们通常会收到一尊秋田犬的小塑像,象征着健康、快乐和长寿。

如果有人病了,朋友们会送他秋田犬的雕像祝福他早日康复。

现在每一年许多秋田犬的热爱者都会聚集在东京涩谷火车站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忠实的秋田犬“八公”(本片的主角)。

忠实的八公的故事传遍了日本。

在它死的那天,有报纸提议在火车站为它塑一尊像。

消息传出,远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也为它捐款。

直至今天,代表着秋田犬忠诚的塑像仍伫立在火车站。

  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作为邻国的日本似乎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盛夏时节,在日本繁华的大城市里常能见到少男少女身穿和服,或消暑纳凉,或在商业街购物嬉戏。

热闹的地铁站里,色彩亮丽的和服装束点缀在上班族的黑西服中间,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感叹日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摩天大厦并没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厚厚的壁障,霓虹灯光也没有阻断历史的纽带,日本人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依然眷恋和珍视民族的传统文化。

细腻的珍视,让传统文化完整地留存至今。

经济实力是肌肉,社会繁荣是衣装,而传统文化是血液、是灵魂,日本人看来很懂这一点。

影片中传统日本文化移植到了美国,毫无疑问地也引起了老美的共鸣。

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逐渐淡忘,相反地,却是散发出了一股沁人的幽香。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积累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丝绸、陶瓷、汉字、文房四宝、四大发明还是戏曲、礼乐、水墨画、太极,抑或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仪,还是“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浸染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繁衍不息,是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分不开的。

但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从“西学东渐”开始,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就被称做“糟粕”要被去除,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是逐渐去中国文化的。

毫无疑问,现代的青年是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断层的,许许多多的青年背不下“李白”,看不懂“司马迁”,听不了戏曲,不知“四书五经”。

当我们在韩剧、日剧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并而产生心理共鸣,却在中国找不到一部充满自己文化的电影电视剧,《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火爆不正是最好的说明吗?

戏曲在萎缩,诗书画琴在萎缩,中国元素变成了只有用来升学的特长,在普通学校,早已难以找到国学功底深厚的学子,我们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的危机。

由于传统文化现在缺少传承,中国人已逐渐找不到“根”,浮躁的社会已难以找到中国五千年沉淀的沉稳。

  但事实证明,一个民族要舍弃自己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去传承,不去主动创新,那么一个民族将反而被这种文化所负累。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糟粕,但其主体是优秀的。

中国文化曾让世界为之惊叹。

那么,我们是否会考虑应该大力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发扬自己的文化?

我们应该有重拾传统文化自信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孙伟平.“文化趋同”的神话和现实[N].深圳特区报,2009-09.

  [2]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

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吴珊(1979―),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