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及summary.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72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及summary.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翻译及summary.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翻译及summary.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翻译及summary.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翻译及summary.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及summary.docx

《翻译及summar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及summary.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译及summary.docx

翻译及summary

1.《探究手机的新闻软件和定位服务》:

研究来自圣迭戈州立大学,由AmySchmitzWeiss发表在《新闻与大众传媒季刊》。

译者:

马攀

参考译文:

这项研究调查了年轻人如何在手机上阅读新闻和使用定位服务,另外,也调查了有多少新闻机构为手机新闻软件配备了定位功能。

调查发现,年轻人经常在手机上看新闻,而且,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定位服务的频率很高,但新闻机构仅仅在它们的手机新闻软件上安装了出行和天气预报的定位功能。

这项研究突出了在新闻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行为习惯和手机使用偏好,以及新闻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一个脱节。

新闻媒体会因为未能在它们的手机新闻软件中添加更多的定位功能而正在失去生意和增长机会吗?

Weiss分析了100多个本地软件,从高端的电视网络联播电台,无线电台,到苹果应用软件商店的其他新闻应用软件。

她将内容分析和年轻新闻消费者的网络调查结果结合了起来,这些年轻人会越来越多地用定位连入和定位服务作为他们移动体验的一部分。

Weiss发现,“在调查的传统媒体中不存在定位功能的新闻故事。

6个提供定位新闻的软件是用户开发的软件。

”这个结论批评了新闻机构,涵义明确:

“文章中分析的传统新闻机构未能跟上新闻用户,特别是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步伐,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得到了这项研究中已证实的假说的支持,那就是使用定位服务的年轻人往往会在智能手机上看新闻。

方法

这项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

(1)四家网络联播电台(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的移动新闻软件的内容分析,包括25个顶尖的大型市场化电视台(n=100),大型市场化新闻电台(n=25),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几家报纸(n=25);

(2)对苹果商店的手机新闻软件的内容分析;(3)对西南大学18岁及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的网络调查。

最后,该研究发现新闻机构和用户之间存在一个缺口。

智能手机用户对定位服务的需求很高,但新闻机构只在他们的移动软件中为交通出行和天气预报配置了定位功能。

传统新闻机构未能跟上新闻用户,特别是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步伐,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得到了这项研究中已证实的假说的支持,那就是使用定位服务的年轻人也往往会在智能手机上看新闻。

显然,将新闻和定位功能结合起来将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21世纪为新闻机构提供了手段创新(如基于定位功能的移动新闻软件)的契机,接触到新闻用户,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体验到鲜活生动的地方新闻。

Summary:

该项研究调查了手机新闻和定位服务之间的关系,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习惯在手机上阅读新闻,而且常常使用定位服务。

但手机新闻供应商—新闻机构却未能提供新闻的定位功能,他们依旧遵循传统的新闻模式,只在软件中提供天气预报和交通出行的定位服务,他们的服务已经跟不上用户的需求,因此在用户需求和供应商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

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对大型联播网络电台,新闻电台和报纸的内容分析;对苹果手机新闻软件的分析以及一项网络调查。

研究最后认为,在21世纪,将新闻和手机定位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趋势,这为新闻业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机会。

同时,新闻读者可以感受到到新闻随着他们地点的不同而随时更新的阅读新体验。

2.《众筹新闻》:

华盛顿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由LianJian和NikkiUsher发表在《电脑媒介传媒》上。

《电脑媒介传媒》19卷,第2期,155到170页,2014年1月

译者:

马攀

参考译文:

研究人员查阅了Spot.Us提供的一个众筹新闻项目数据库,Spot.Us是一个非盈利的新闻平台,靠小额捐助进行新闻报道。

Usher和Jian打算建立一个大众资金偏好模式,研究这如何影响到新闻报道。

查阅的数据包括编辑审批的234份宣传材料,102个新闻报道以及10227项捐款,以及记者的资格数据和捐赠人的内部调查。

结果证明:

“与记者相比,消费者喜爱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实际指导的报道(如大众健康或城市建设),而不喜欢那些泛泛的世界新闻报道(如政府和政治)。

”出人意料的是,Usher和Jian发现“与传统新闻机构接触更少的记者更容易从大众中筹集到资金。

研究人员认为众筹新闻的前景可能还不明朗。

它可能成功,一些公共事务的新闻确实得到了支持;但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典型地支持一种新闻:

“这个结果似乎印证了一些学者的担忧,那就是如果消费者在新闻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话,众所周知他们偏好非公共事务的新闻,那么对普通公共事务的报道就会减少。

Summary:

研究人员调查了Spot.Us的一个众筹新闻项目数据库,希望通过调查大众捐助偏好来研究这种模式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查阅的数据包括234份宣传材料,102个新闻报道和10227项捐款,以及记者的资格数据和捐赠人的内部调查。

研究发现:

与记者相比,普通大众更关心那些能为他们带来实际效用的新闻报道(如大众健康或城市建设),而对一般意义的新闻报道缺乏兴趣(如政府和政治),因此他们对前者的捐助更为积极。

但众筹新闻模式的未来还不明朗,但目前来看,这种模式下的资金主要流向一种新闻,那就是非公共新闻,这也是一些学者所担忧的,即如果是读者决定新闻报道的话,未来很可能普通新闻的报道会减少,而非公共事务的新闻会增多。

3.《交互新闻学:

记者与观众的观念互换》:

研究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犹他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SethC.Lewis,AveryE.Holton,MarkCoddington发表于《新闻实践》2014年第8卷第2期

译者:

马攀

参考译文:

这项研究概述了一个新的理论,类似于“受众参与3.0”或“参与附加额”。

这里创造了一个特殊词汇:

“交互新闻学,”寻求将新闻圈有关社区参与的众多讨论向前推进一步。

尽管我们知道,互动性的新闻感觉更加民主,但它仍旧更多是单方向的:

更多地服务于新闻机构的要求而不是观众。

Lewis,Holton,和Coddington集中研究推特,脸书和其他社交媒体如何让交互新闻更加便利,无论是直接性地(如记者和跟帖者一对一的交流),间接性地(如记者不针对个人回复,而是鼓励观众们围绕特定标签进行讨论),或是持续性地(如记者创建脸书社区页面,观众可以长期进行记者和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意味着记者将他们看做是民主的类似组织者,或是“社区建设者,通过建立互动交流模式来加强社区成员的联系。

”最后,作者们认为,“交互新闻”不是在说某种全新的新闻模式,而是“指出现有互动新闻中尚未开发出的潜力,这是互惠互利的,不仅迎合新闻机构的利益,而且也把观众的关心问题放在心上。

Summary:

这项研究探讨了“交互新闻学”,作者使用这个特殊词汇来研究新闻机构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传统新闻的互动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民主,但很多方面仍旧是单方向的,更多是以新闻机构的为中心而非观众。

而一些新的社交媒介的出现,如推特和脸书,从多个方面都方便了交互新闻。

作者将这种互动作用分为三类:

直接性互动(如记者和跟帖者一对一的交流),间接性地(如记者不针对个人回复,而是鼓励观众们围绕特定标签进行讨论),或是持续性地(如记者创建脸书社区页面,观众可以长期进行记者和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最后文章认为,“交互新闻”并不是某种全新的新闻模式,而是现有互动新闻模式中尚未完全开发出的潜力部分,即更加重视观众的感受和观点。

4.社会工作与社会媒体:

统筹新型科技与道德标准

作者:

KimberlyStrom-Gottfried,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

MaryShannonThomas

HillaryAnderson

期刊: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观》2014年第一期,第11卷。

译者:

张敏

参考译文:

通过博客、聊天室、脸书和领英这样的网站迅速流行的在线网络向我们熟知的道德概念的应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隐私、专业界限、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揭露、利益冲突及知情同意都呈现出新形式及复杂性。

本文介绍了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及其带来的道德冲突,结尾提出在不断变化的电子环境下阐释朴素道德标准的准则。

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的专业人士对网络这一概念并不陌生。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同事、社交圈、校友会来传递个人信息、观点,分享度假和生活照,聚集志趣相投之士,拜托他人帮忙找工作,解决麻烦。

由于在线网络的迅速流行,个体社交网络的范围更广,也可能更复杂。

但在私生活中如何得体地利用这些渠道来分享信息、联络志同道合之士以及寻求帮助、建议时,个体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在线网络也带来诸多专业性的挑战。

突然间大量的个人和专业数据、观点、问题及经历得以迅速广泛的传播。

这些信息(即使有害或虚假)一旦公开,就会失去控制而且难以清除。

在线网络的发展需要人们重新关注保密、利益冲突、能力及专业界限方面长期以来的道德标准。

本文考察了常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指出在哪些领域中社交网络与主流的道德标准可能相冲突。

这篇文章提炼已有文献,结尾为相关专门人士及行政人员提出建议,以期高效、合乎伦理地参与在线网络社交。

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颖的在线网络会带来一些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却在过去的十年间同时瞥见了它在大众和专业用户角度方面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陷阱。

快速、广泛和持久的沟通已经让我们能够对像寻找失踪人员、爆炸性新闻、恶劣天气甚至政治革命这样的重要信息进行即时的多渠道扩散。

但这同时也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出现,比如网络恐吓、维基解密、第二人生游戏和“猫钓鱼”,这是一种在网上编造虚假身份以达到在欺骗性的网络关系中吸引他人的目的(Hill,2013)。

科技有利有弊,一道数字化的鸿沟基本将那些无法和无能力融入网络世界的人群边缘化。

有效的当代社会工作的实施需要了解网络活动和及其暗示的运作方式,并且应该在用户生活和服务送达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线网络的每种变体都通过巩固渠道、提高教育、倡导主张和沟通交流来为增进社会工作的实施提供机会。

同样,如果各种网络变体使用不当,那么每种变体都可能会引发紧张态势或是彻底违反道德标准。

知识、透明性、咨询和讨论这些途径可帮助专业人员及其雇主了解分歧并正合理利用在线网络的发展。

专业机构可以协助制定行为准则,规范那些防碍有效道德服务顺利展开的网络活动分子。

学院、大学和继续教育机构可通过教育、对话形式来倡导合理参与在线网络活动。

研究也表明在线网络策略对实践和特定职业的启迪意义,也可清晰阐明在线网络的最佳应用方式。

Summary:

由于在线网络的迅速流行,个体社交网络的范围更广,也可能更复杂。

通过博客、聊天室、脸书和领英这样的网站迅速流行的在线网络向人们熟知的道德概念的应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颖的在线网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

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隐私、专业界限、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揭露、利益冲突及知情同意都呈现出新形式及复杂性。

在线网络的发展需要人们重新关注保密、利益冲突、能力及专业界限方面长期以来的道德标准。

文章介绍了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及其与道德标准的冲突,同时也指出社交网络与主流的道德标准可能产生冲突的地方,结尾提出在不断变化的电子环境下阐释朴素道德标准的准则,为相关专门人士及行政人员提出建议,以期高效、合乎伦理地参与在线网络社交。

5.中国老年人网络使用意图研究

作者:

ManchengLiu;XiaobingZhang;淮阴工学院

期刊:

《信息科技》第13期。

译者:

张敏

参考译文:

通过积极地利用闲暇时光,老年人有机会提升技能、扩大社交、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们也可以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来选择丰富的休闲活动、提升自我满足感和胜任感、增强自信心。

本文研究老年人的网络使用意图,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性的假设,以期探究网络自我效能及结果预期对老年人网络使用意图的影响。

数字鸿沟时代,老年人在技术、社交上处于劣势。

本研究分两步进行,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模型。

实验显示激励会影响网络自我效能及结果预期。

实验一显示支持并未影响网络自我效能,但在实验二中支持对网络自我效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科研人员提出上网有助于培养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独立性。

老年人可以积极地利用闲暇时光来提升技能、扩大社交、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们也可以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来选择丰富的休闲活动、提升自我满足感和胜任感、增强自信心;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对终身学习兴趣盎然,并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上述结果验证了文中提出的模型。

实验一及实验二显示激励会影响网络自我效能及结果预期。

实验一显示支持并未影响网络自我效能,但在实验二中支持对网络自我效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实验一显示网络自我效能对结果预期的影响很小,但在实验二中网络自我效能对结果预期的影响很大。

实验也表明结果预期对使用意图有很大的影响,实验二中的通径系数略高。

未来研究人员可进一步探究实际使用网络与网络自我效能的联系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Summary:

文章研究了中国老年人的网络使用意图,以期探究网络自我效能及结果预期对老年人网络使用意图的影响。

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文中提出一系列性的假设,并设计实验一及实验二来进行验证。

在实验一中参与者接受网络知识培训并进行相关上机实践,然后填写问卷调查、进行自我评估。

实验一为探索性阶段,主要为验证相关术语及测量刻度的有效性。

实验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一的参与者需在实验二中再次接受网络知识培训并进行相关上机实践,然后填写问卷调查及进行自我评估。

实验一及实验二显示激励会影响网络自我效能及结果预期。

实验一显示支持并未影响网络自我效能,但在实验二中支持对网络自我效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实验一显示网络自我效能对结果预期的影响很小,但在实验二中网络自我效能对结果预期的影响很大。

实验也表明结果预期对使用意图有很大的影响,实验二中的通径系数略高。

结尾文章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实际使用网络与网络自我效能的联系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6.网络成瘾研究的概念及方法论批评—基于补偿性网络使用模式

作者:

DanielKardefelt-Winther,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期刊:

《人类计算机行为研究》第31期

译者:

张敏

参考译文:

网络成瘾问题受到学者、新闻工作者、决策者的关注,有关其研究增长迅速。

前人搜集、分析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令人意外的是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

本文认为由于一些概念性问题及研究方法的缺陷,网络成瘾的理论研究难以得到发展。

通常人们认为网民不计后果坚持上网是为了逃避生活麻烦或缓解烦躁的心情。

本文尝试运用“补偿性网络使用”模式从理论上论证这一想法,而这种研究需将心理学视角与网络使用动机相结合。

通过理解动机是如何调节社会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网络对于弥补社会心理问题的方式。

这有助于解释为何有人不计后果地沉迷于网络。

本文也指出研究方法上要改变原有的直接影响研究模式,更多的关注社会心理健康与网络使用动机二者间的关系。

长久以来,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围绕直接影响而展开,探究心理异常与网络成瘾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成果丰硕,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说明我的观点:

沉迷网络这一问题可以有效地从心理补偿的角度来说明,而不是因为其强迫作用。

我不认同之前的文献中把沉迷网络问题归因于沉迷者无法抑制的冲动,我认为这种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为建立在可被理解的(但往往不良的)动机之上的一种应对策略。

任何模型,除了要考虑它的理论贡献之外,其经验主义的功能性也十分重要。

补偿性网络使用模型说明研究人员需要在过度使用网络的情境下凭经验来探究动机与心理社会健康之间的关系。

这种对网络的使用是由社会因素所驱动的吗—意味着自己很孤独?

还是以成就为导向的—表明自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成功而变得很沮丧?

这与控制和竞争有关吗——表达愤怒和对成就的渴望?

还是这只是代表自己是个逃避主义者—意味着现实生活很有压力?

由于这个模型并没有明显指出心理社会健康与沉迷网络之间的关系,所以模型中的要素之间的互动效果就成为了分析的重点。

本文阐释“补偿性网络使用”模式。

该模式提出困境会引发上网动机,以缓解负面情绪,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体面对困境时做出的反应。

Summary:

传统的网络成瘾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围绕其产生的直接影响而展开,探究心理异常与网络成瘾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心理学视角与网络使用动机相结合,尝试运用补偿性网络使用”模式从理论上论证沉迷网络是为了逃避生活困境或缓解烦躁心情这一假设。

文章指出通过理解上网动机是如何调节社会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网络弥补社会心理问题的方式,这有助于解释沉迷网络的原因。

本文也指出研究方法上要改变原有的直接影响研究模式,更多的关注社会心理健康与网络使用动机二者间的关系。

7.“社会媒体在获取、寻找以及处理新闻中的相对重要性”

来自罗斯基勒大学,丹麦,由数字新闻出版,作者:

拉斯穆斯·克莱斯·尼尔森、金姆·克里斯蒂安·施罗德

译者:

罗婧

参考译文:

本项研究分析了来自路透社在8个国家对于媒体消费者的数字新闻调查的数据,这八个国家分别是:

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和美国。

(在每个国家的调查人数从1000人到2000人不等。

)尼尔森和施罗德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交媒体在作为新闻来源这一点上,作用仍然相对有限——在调查的8个国家里,其使用的广泛度和重要性都低于印刷报纸。

在某些情况下,社交媒体作为发现新闻的途径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只有少数人使用社交媒体来参加更多的新闻使用的参与形式,例如分享、评论或是出版他们自己的故事。

美国特殊数据要点包括:

包括27%的在线新闻用户说社交媒体是他们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尽管其中18岁到24岁的用户占到了45%。

就在网上寻找新闻而言,20%的受访美国人说新闻网站是最重要的途径,而33%的人说是社交媒体,30%人认为是搜索引擎。

尼尔森和施罗德指出,德国和日本为了新闻使用社交媒体的水平相对较低,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水平较高,丹麦、法国和英国处于中等水平。

这里主要的内容是关于社交媒体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有时关于社交媒体对于当代媒体用户的相对重要性的学术和公开讨论表明——杯子濒临溢满的边缘,然而实际上数据表明杯子更多的处于半空的状态。

Summary:

在本文中,尼尔森和施罗德通过分析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和美国这八个国家的媒体消费情况的数据,发现现阶段社交媒体在作为新闻来源这一点上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只有少数人使用社交媒体分享、评论或是出版他们自己的故事,社交媒体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在线新闻用户中,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占到了45%。

将新闻网站作为最重要的获取新闻途径的受访者占20%。

将社交媒体作为最重要的获取新闻途径的受访者占33%。

将搜索引擎作为最重要的获取新闻途径的受访者占30%。

在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和美国这八个国家中,德国和日本为了新闻使用社交媒体的水平相对较低,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水平较高,丹麦、法国和英国处于中等水平。

很多重要的学术讨论和公开讨论表明,当今社交媒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实际上,数据却表明,对于社交媒体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开发。

8.“路透社研究所2013年数字新闻报告:

对新闻的未来的跟踪”

来自牛津大学路透新闻学研究所的报告,由尼克·纽曼和大卫·利维编辑。

译者:

罗婧

参考译文:

这份报告为“不同国家和新闻生态系统是如何以对称和发散这两种方式同时发展”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比较视角(参见实验室的关于突出的国家差异/相似之处的评论)。

但它也提供了一些与美国媒体界相关的有趣的硬性数字;它以2000多位美国人为样本,调查了他们的新闻习惯。

主要的美国数据要点包括:

通过平板电脑获取新闻报道的美国人数量在指定的一周内上涨,从2012年的11%上涨到2013年的16%;28%的美国人说他们在过去的一周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新闻;75%的美国人说在过去的一周通过在线新闻报道获取新闻;72%的美国人说他们通过电视获取新闻,47%说他们通过纸媒出版物获取新闻。

电视(43%)和网络(39%)是美国人获取新闻的首选平台。

此外,18-24岁的年轻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偏好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年轻人群中,64%的人认为网络是他们主要的新闻来源,而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只占到25%;然而,至于电视,54%的美国老年人认为电视是他们主要的新闻来源,而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只占20%。

最后,12%的美国受访者声称在2013年支付数字新闻,和2012年的9%相比有所增长。

Summary: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当今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进行调研。

为此,本文选取了2000多名美国人为样本,对他们获取新闻的习惯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

通过平板电脑获取新闻报道的美国人数量从2012年的11%上涨到2013年的16%;28%的美国人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新闻;75%的美国人通过在线新闻报道获取新闻;72%的美国人通过电视获取新闻,47%的美国人通过纸媒出版物获取新闻。

由此可见,电视和网络是美国人获取新闻的首选平台。

通过调查还发现,18-24岁的年轻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偏好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64%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将网络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而只有25%的老年人将网络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

54%的美国老年人将电视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而只有20%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将电视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

9.运用热门现象的数学模型浅析中国社交媒体之微博

川畑恭子、源田悦雄、石田明

译者:

罗婧

参考译文:

用这个A数学模型来表示这个热门现象,计算出的与娱乐相关内容的每日购买量能比得上观察到的在线社交网络上的每日推特和博客上的帖子量。

因此,这个热门现象的数学模型被当作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的集体运动的一个强大的理论工具。

在本文中,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做对现代娱乐产品的分析。

我们想表明,这种方法能适用于中国的娱乐。

尽管我们已经对像“推特”这样的在线社交网络进行了研究,但与广受欢迎的中国微博网络,如新浪微博的接触相对较少。

然而,微博用户中有大量的中国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想从普遍性中的关键词、季节性的内容以及中国和日本的社交网络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共同点。

中国的社交网络将是我们的考虑重点。

社交网络系统在全球普及化,例如博客、推特、脸谱网、谷歌以及其他类似的在线社交网络服务,账户之间的交流可以作为数字数据储存起来。

尽管社交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并不一样,我们可以假设社交网络中的交流和现实社会中的交流是非常相似的。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人类交流的大量数字数据作为真实社会的观察数据[1–4]。

最近,本文作者之一(石田明)和他的同事为这个热门现象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人类的思想动态是一个受到媒体广告、朋友间的交流和社会流言所影响的随机过程[5]。

在这个模型中,直接的或间接的交流是两个或三个个体间的各自的互动。

因此,就两个个体和三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言,像热映电影这样的现象被描述为人们的购买意愿。

我们期望在未来,在社会研究上,中国媒体的潜力得到发挥,在中国社会研究领域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日本方面开启一个新的起点。

如上所述,尽管“半泽直树”没有在中国播出,微博上仍然还有大量的评论。

在线非法上传视频的可能性是由于一个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

通过这种研究方法,我们对于海外主题的特点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接受度的分析成为可能。

我们认为这次的研究结果为战略观点和日本文化的海外输出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它也展现了社交网络也可以作为感知盗版是如何将日本文化传向国外的有效工具,本文的主题是他们确实在不断蔓延。

Summary:

我们一直在做对现代娱乐产品的分析,尽管我们已经对像“推特”这样的在线社交网络进行了研究,但与广受欢迎的中国微博网络,如新浪微博的接触相对较少。

本文将热门现象的数学模型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中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