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58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docx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1东西方古代政治

高考历史三轮长效热点教学案东西方古代政治

【热点高考真题】

0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0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03.(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04.(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05.(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06.(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07.(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08.(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09.(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1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3.(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14.(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15.(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16.(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

“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17.(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18.(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19.(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39)(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

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

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

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

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

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

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

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8分)

20.(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2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分)

22.(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41C)【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

“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7分)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8分)

 

【热点模拟练习】

01.《荀子•富国》载:

“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

02.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地位的制度。

《公羊传•隐公元年》将其概括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正妻为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

B.如果嫡妻无子,就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妾之子,即“立子以贵”

C.在该制度下被立者与其贤或不贤无关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王(皇)位的家族性

03.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0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宗法制与郡县制

0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06.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07.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08.《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C.参与政事的决策D.长官亦为宰相

09.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0.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1.钱穆认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12.“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

13.“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

1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15.下边是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

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

 

A.君主专制B.郡县制C.宗法制D.分封制

16.“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反映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B.轮番而治C.君主专制D.代议制

17.下表是对古代雅典相关人群及其人数的统计。

对统计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人群

自由民(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90000人

36500人

约35000人

约3000人

A.政权掌握在绝大多数人手中B.所有雅典人均享有平等权利

C.国家大事由全体公民讨论决定D.雅典民主只是部分人的民主

18.《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

”上述规定体现出

A.《十二铜表法》实际是习惯法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利益

C.《十二铜表法》兼顾奴隶利益D.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格的限制

19.周枏(楠的异体字)先生是中国罗马法研究的先驱,享有“罗马法活字典”之美誉。

他的《罗马法原论》是其生平学术的结晶,也是目前国内最为权威的罗马法专著。

在这部著作中,周先生有可能涉及的论点是

A.《十二铜表法》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B.《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罗马人都是平等的

C.罗马法蕴涵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D.罗马法始终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需要

20.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

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

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A.判处奥赫死刑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D.不予受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

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6分)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

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材料三清廷为了甄拔寒俊、遴选真才,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

……唐宋时期,科场案少且处罚轻,不过革职、降秩而已。

清代迭兴科场案,对违法者往往处以极刑,且殃及亲属。

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斩考官7人,流放100余人。

唯其如此,才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

所以,魏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公”。

梁启超说,“科举,法之最善者也”“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8分)

 

(2)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6分)

 

(3)魏源和梁启超的看法是否有道理?

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6分)

 

23.某校高三

(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图1 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2 公民大会碑刻

材料

政治体制

概括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

(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

(6分)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作为历史材料,图1与图2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6分)

(3)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

“民主政治”“希腊文明”“催化剂”“暴力机器”。

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以内)(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