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38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docx

导学案教学法最新

导学案教学法

舞阳县第一实验中学

新课程提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时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为走读制的县第一实验中学,与其他乡镇的兄弟学校有太多的不同,没有早晚自习;老师们都是带两个班级,甚至多个。

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没有太大的精力为后盾。

怎样打造高效精品课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通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全体一实中老师摸索出了适合校情的“导学案教学法”。

一、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讲”最易,“教”则难,“导学”才见真功夫,导学案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教学而编写的“导学、导讲、导练、导思”的教学媒体,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也不是练习加指导。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互帮互助,小组合作→及时评价,点拨精讲→达标测评,巩固提升”四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导学案至少提前二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内容预习好。

通过导学案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记住的知识点是什么;怎样去记,在导学案上都有明确的语言提示;教师点拔的知识点是什么;合作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下节课上你需要上台展示的是什么,重点准备哪些材料;学生应该通过本节内容着重提高哪方面的能力,等等,在题纲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一目了然。

另外,教师在下节上课前,收起来集体批阅,以备在课中有的放矢。

(一)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而“导学案”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

课堂中,【自主学习,尝试解决】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面面俱到地去讲解题纲,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学生通过课本完全能掌握的,教师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讲;对于重点知识和批阅中学生出现问题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边检查边强调,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自主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互帮互助,小组合作

【互帮互助,小组合作】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一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

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例如:

我在讲七年级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并回答问题。

我开始设置了这几个问题①三线八角中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他们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③这三类角的形状各自像英语中的哪个字母?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时很快在图中认出了这三种角,可对于他们的位置关系在语言上表达的不是很准确,这时我就这三种角的具体位置比如:

在截线的什么位置,被截线在什么位置做具体的点拨,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快速的描述,总结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这时我再画几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辨认这三种角,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下图。

让学生观察图形,探索,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理解知识。

学生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不能很快抽象出这三类角的形状像什么字母,我提示了一下说同位角的形状像不像F这个字母,然后用彩色粉笔特别画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对于内错角还有同旁内角就没费什么劲儿了,很快总结出一个像Z,一个像U,通过学生的小组互助学习,和讨论总结,学习知识的劲头更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差等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当然优等生的自豪感更强了,可以当一个小老师帮助别的同学了。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寻找图形中三类角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从理解问题的实际意义,学习建立几何模型。

在教学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把小组的成果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三)及时评价点拨精讲

学生在处理导学案的过程中产生的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易错的、不能解决的疑惑问题,即问题性,老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感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即创生性。

提倡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甚至是质疑。

对于学生一般的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精讲。

“精讲”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要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精讲”的重点二是结合学生实际,找出难点,决定“精讲”的详略,三是在确定重点,找出难点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讲解的精力放在点子上。

例如:

在讲《多边形内角和》一节时,前面的主要让学生自学,精讲部分是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将有助于后继问题的解决。

出示图形四边形ABCD:

让学生推测:

(1)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是多少?

(2)你是怎样求的?

由特殊的三角形内角和,进而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接着再引导学生对照五边形、六边形、思考一下问题:

(1)从一个顶点可以画几条对角线?

分别是哪几条?

(2)这样五边形、六边形分别被分成了几个三角形?

(3)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进而推出: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四)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达标检测巩固提高】“本环节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完成。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达标检测,以达到巩固、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

学生自测之后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让激情、热情、感动、震撼、期望和信任洋溢于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采用的形式是尽量少集体提问,多个别提问,多让学生动笔写,少口头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有点紧迫感,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和大面积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每节课上学生至少动笔写两次,教师当堂反馈给不合格的学生,并加强个别辅导。

课后,让学生每天拿出至少5分钟的时间,对照题纲回顾当天学过的内容,并写好【本课小结】【学生体会】,通过【本课小结】【学生体会】使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使用,既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

我想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导学案不‘导学’”的现象该成为历史了,导学案的新时代就要来临了吧!

二、导学案的类型

(一)新授课

学习目标:

把本节课的知识以学生的语气说出来,对于双基、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学习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提醒学生注意。

学习准备、预习:

让学生作一些准备。

学习过程:

前知回顾或情景引入

前知回顾设置旧知复习与新知相关联的知识,一方面复习,一方面作好新知铺垫。

情景引入一般设置在某一单元的起始课较多。

本节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知识。

新授部分

本板块一般设置两部分,一是独立探索,主要是通过看书上例题解决问题,问题设置相对较为简单,90%的学生皆能解决;二是合作探究部分,这一板块是学生通过自学后把知识加以延伸、运用,从而解决问题,问题设置有一定难度,学生能解决一部分,但思路需要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讨论方可大部分完成。

本节设置,意在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

练习巩固

本板块主要是体现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以直接再现各知识点的方式来巩固内容。

前三分之二,简单为宜,后三分之一为综合解答。

本节设置意在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运用知识。

(4)自我测试

以各种多变题型为主,让学生见识各个题型,总体难度略低,但应设有综合解答题。

应根据情况需要设提量。

(二)复习课

复习课与新授课前面的流程一样,区别主要是复习过程略有不同,复习过程主要有:

基础练习:

一般设置若干小填空或选择,体现本单元的知识点,引出整体知识结构。

典型题解:

选择有代表性的三道左右,以综合题型为主,能反映本节综合知识,以及与其他单元知识的联系,其它与新授课同。

巩固练习或综合练习:

综合本单元的知识及与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关的知识加以练习,培养综合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自我检测

延伸拓展

三、导学案的实施

一节“完全流程”课的导学案的使用是指导学案已经编写好后的操作,它包含课前的准备、课堂的使用、课后的使用。

作为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流程。

如下:

老师学生

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完

生手上进行课前准备成预习作业

第二天早上,检查上交的导学案第二天早上上交导学案

找部分学生交流导学案的预习情况

师生互动交流导学案

课后反思重建课后复习

反思学习心得

撰写错题集,课后记查漏补缺

(一)课前

1.课前准备: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

2.课前批改:

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多少视情况而定)。

3.课前反馈:

了解学情,再次结合本班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备课组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尽可能多角度发现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解题思路以及出现的多种共性错误,商讨解决错误的不同方法,系统梳理上课的思路,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中

从课堂教学来看,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用教育智慧处理好四个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教”的方式和“学”的实际效果相统一;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学思”和谐进行。

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又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增长教育智慧,需要将教师的“学习提升”和教师的额“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用“导学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七放手”。

即:

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

如:

七年级《去括号》“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部分,课前由学生探索,课内学生提出疑惑。

如:

七年级《去括号》“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部分,课前由学生探究,课内学生提出疑惑。

探究一:

探究括号外因数是正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规律.

(1)计算并比较同一行上有下划线的两个式子是否相等?

10+(5-2)=10+___=___

10+5-2=___=___=___

结论:

10+(5+2)=10+___=___

10+5+2=___=___=___

结论:

(2)猜想:

a+(b+c)与a+b+c相等吗?

(3)类比数的运算,利用乘法分配率验证:

a+(b+c)=____

(4)比较上面的等式,当括号外因数是正数,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规律吗?

探究二:

探究括号外因数是负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规律.

(1)计算并比较同一行上有下划线的两个式子是否相等?

10-(5-2)=10-___=___

10-5+2=___+2=___

结论:

10(5+2)=10-___=___

10-5-2=___-2=___

结论:

(2)猜想:

a-(b+c)与a-b-c相等吗?

(3)类比数的运算,利用乘法分配率验证:

a-(b+c)=____

(4)比较上面的等式,当括号外因数是负数,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规律吗?

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作出假想

分析研究

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导学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主要包括: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奖励。

教师

活动

辨疑解难

启导发现

启迪思维

引导迁移

鼓励创新

合作教学阶段(启发点拨)

3.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厨师”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思维密度;精讲教学重点,精选认知策略,精选例题习题,精收反馈信息。

(2)课堂上的“公关”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情感渴求。

(3)方法中的“导演”能力。

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如:

七年级《去括号》“师生探究合作交流”部分,课内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展示的同学或同组成员变疑解难,最后由老师引导、点拨、变式、总结方法等。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3b+(4a-b);

(5a-3b)-2(a-3b)

例2两只小鸟从同一树枝同时出发反向飞行,小鸟甲顺风,小鸟乙逆风,两只小鸟在静风中的速度都是24千米时,风速是x千米时.

(1)2小时后两只小鸟相距多远?

(2)2小时后小鸟甲比小鸟乙多飞行多少千米?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老师只加以引导便可水到渠成,因为学生已经过反复思考,同伴共同探究深思熟虑过的。

这里老师的点拨并不等于讲解,只是稍微加以引导、变式、总结方法。

整个课堂中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胡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

(三)课后

课后反思主要落实在备课组所有老师讨论本节课的心得体会,讨论成功与不完善的地方及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撰写错题集、课后记,反思就是追求教学的天时、地利、人和。

教学构思中每一个想法的出现,我们联系这些因素加以斟酌;教学实施过程中每项教学策略的运用,我们加以探索;教学每一个目标的实现,我们加以反馈。

反思的主要内容为:

导学案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能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逐步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反思的方式有:

边教学边研究,将反思贯穿教学全过程;回顾自己的经历,注重对自身学习的反思;对已有认识发出质疑,用新的视角进行再思考;结合其他老师的教学优势及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

反思的形式是坚持每天撰写“教学后记”(可写在导学案上)并编写“错题集”。

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错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成效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好方法,学生欢迎,家长认同,也便于教师操作。

我们尽管是走读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明显较少,但不仅能够从容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培育出大批出色的学生。

2012年我校参加中招319人,中招成绩全县前800名学生中,我校占112人,首次突破被一高正取百人大关,2013年、2014年、2015年中招考试,全县前十名,我校均独占7人、8人、6人,前50名,我校分别入围19人、23人,前100名,我校分别入围32人、35人,优生绝对数独占鳌头,优秀学生群体越来越引人瞩目。

五、困惑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不够好。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学生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3、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

部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把握不好“度”。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

3.理解课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4.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感知食马者的形象,并理解其含义。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背景透视

《马说》大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冤屈和磨难,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一、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给下列字注音

祗()骈()粟()邪()食马者()

2.划分朗读节奏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不能尽其材(“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不饱,力不足()

(3)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5)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6)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执策而临之()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

6.古今异义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或者)

(3)是马也

(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表示判断的动词)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安全;安定)

7.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策之不以其道()

(3)执策而临之()

(4)执策而临之()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小组合作、互帮互助

1.作者就什么观点展开议论的?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什么样的悲惨结局呢?

3.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作者经过层层论述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及时评价、点拨精讲

1.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分别给予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寓意?

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4.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可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该如何做?

四、达标测评,巩固提升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名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思路:

1.读——译——思——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导学案侧重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学生基础知识夯实了,课堂上才能有利于更深一步的理解。

3.补充背景透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

4.渗透一点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课后反思:

1.诵读教学贯穿其中。

2.学生对字词句的翻译很准确很熟练。

3.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多媒体的适当运用,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8.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使用10分钟精读一遍教材P91—P93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案二次阅读教材,解答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疑惑随时记载“我的疑惑”栏内,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2、利用20分钟独立完成探究案,找出自己的疑惑或需要探究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

3、通过预习,每小组中的A、B层的同学能够灵活选择方法完成探究案的所有题目;C层的同学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应用,尝试完成基础性的题目。

预习案

一、复习回顾:

1、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解:

(1)

(2)

(3)

(4)

(5)

2、对于

+4y=13

(1)它是方程

(2)上述方程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即:

y=

(3)上述方程用含有y的代数式表示x,即:

x=

(4)以上两个变化,哪个简单些?

为什么?

答:

二、预习自学

问题看书P91例1后,解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可以将方程①变形后代入方程②?

目的又是什么?

2)当解出y=-1之后,为什么又要将y=-1代入方程①,其目的又是什么?

可以将y=-1代入方程②吗?

(3)方程组的解有哪些特点?

【我的疑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