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04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docx

皮肤科诊疗常规已排版

皮肤科诊疗常规

目录:

1.带状疱疹

2.疣

3.手足癣

4.脓疱疮

5.痤疮

6.湿疹

7.荨麻疹

8.淋病

9.尖锐湿疣

带状疱疹

概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病毒有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而发病。

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簇集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走向呈单侧分布、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为特征可以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较局限,不沿神经分布,常反复发作。

二、Kaposi水痘样疹先有原发皮肤病,然后发生水疱、脓疱,无一定好发部位,自觉瘙痒。

三、脓疱疮皮损为散在性脓疱,周围有红晕,表面覆有脓痂,可自身接种传播;多见于儿童;脓液涂片或培养可查见细菌。

在疱疹尚未出现之前或顿挫型带状疱疹,其神经痛需与其他有疼痛表现的疾病鉴别,如阑尾炎、胆囊炎、肋软骨炎、头部的还需与脑卒中、血管紧张性头痛相鉴别,左胸部需与心梗、冠心病等引起的疼痛相鉴别。

治疗原则:

一、系统性治疗

⑴抗病毒药物:

尽早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皮损愈合、减轻疼痛。

尤其是年龄50岁以上、有中度疼痛、皮损较严重及在非躯干部位的患者。

可口服阿昔洛韦800mg,每天5次;或者伐昔洛韦1000mg,每天3次;或泛昔洛韦500mg,每天3次;疗程均为7~10天。

病情严重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静脉给药,阿昔洛韦每次10mg/kg,q8h。

⑵止痛药物:

可用奥卡西平、加巴喷丁、吲哚美辛等。

⑶营养神经药物:

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肌注或口服。

⑷糖皮质激素:

发病早期糖皮质激素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可抑制炎症、促进皮损愈合、缓解疼痛或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可用泼尼松40~60mg/d,疗程7~10天。

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不主张使用。

二、局部治疗

以干燥、消炎为主,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皮损出现感染有脓疱时可刺破脓疱清除脓液,外用庆大生理盐水外敷。

局部物理疗法可选用氦氖激光、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也可用熏艾疗法。

概念:

临床所见各种疣均系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

HPV具有嗜上皮性,人体皮肤及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是HPV的唯一宿主,至今尚未能在体外培养成功。

常见的由HPV引起的疾病有扁平疣、寻常疣、趾疣及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为性传播疾病范畴,将在后面单独讲述。

㈠扁平疣

诊断标准:

1.好发于青少年

2.皮损为直径2~5mm大小的扁平丘疹,皮损稍隆起于皮面,外观呈正常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3.数目较多,散在或密集,有时由于搔抓可造成自身接种形成沿抓痕分布排列的皮疹,即Koebner现象。

4.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

5.病程慢性,也可突然自行消失,但亦可持续多年不愈。

鉴别诊断:

需要与汗管瘤、毛发上皮瘤进行鉴别。

⑴汗管瘤:

本病为小汗腺末端导管分化畸形,与病毒感染无关。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本病在青春期加重分为眼睑型、发疹型和局限型。

⑵毛发上皮瘤:

本病多与遗传有关,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有两种类型:

多发性和单发性毛发上皮瘤。

多发性为多发、对称、正常皮色的性结节或丘疹;好发于面部,多发病于20岁以前,女性多见。

治疗:

局部治疗:

外用治疗的方法较多。

可用维A酸类药物和干扰素凝胶;也可以用酞丁胺搽剂、升贡醑、鸭胆脂醑等。

系统用药:

可口服香菇菌多糖、转移因子、左旋咪唑。

也可肌注干扰素、聚肌胞、胸腺肽、卡介菌多糖核酸等。

物理疗法:

可用液氮冷冻、CO2激光、电干燥法等,应视皮损数目、部位而选用。

中医中药: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选用中药内服或外敷。

㈠寻常疣

诊断标准:

1.初起为针帽大的丘疹,渐扩大到黄豆或更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质坚硬,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

2.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

3.数目不等,数个到数十个。

4.病程慢性。

5.特殊类型有丝状疣和指状疣。

鉴别诊断:

一般诊断不难,偶尔有时需要与疣状皮肤结核鉴别。

治疗:

可以冷冻或激光治疗为主,反复复发或发作的患者可配合使用免疫调节剂。

㈠跖疣

诊断标准:

1.发生于足底

2.皮损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

3.表面粗糙,界限清楚。

4.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自觉疼痛。

鉴别诊断:

跖疣应和鸡眼、胼胝进行鉴别。

跖疣

鸡眼

胼胝

病因

HPV感染

挤压

长期摩擦、压迫

好发部位

足跖

足跖、趾、足缘

足跖前部、足跟

皮损

圆形灰黄色角化斑块,中央凹陷,较软,表面粗糙无皮纹,外周角化环,易见出血点

圆锥形角质栓,外围透明黄色环

蜡黄色角质斑片,中央略增厚,皮纹清楚,边缘不清楚

数目

可较多

单发或几个

1~2片

疼痛与压痛

挤捏时明显

压痛明显

无或轻微

治疗:

多采用冷冻治疗。

对于无法进行冷冻者可用中药泡洗患处。

中药外洗方一:

香附30g木贼30g狗脊30g威灵仙20g乌梅20g三菱30g

中药外洗方二:

马齿苋60g板蓝根30g木贼15g穿山甲6g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

中药水煎取汁,保持水温40~45℃,每日泡洗1~2次,每次30min,2~4周为一疗程。

手足癣

概念:

趾(指)间及跖、掌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称为足癣和手癣,有时蔓延到足背或手背。

诊断标准:

1.原发损害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

2.损害从针头到绿豆大小或更大,从中心等距离向外扩张,形成环形或多环形,边缘隆起而狭窄,中央有愈合倾向,或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3.根据病菌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如下表:

 

型别

病原菌

临床表现

浸渍糜烂型

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

趾(跖)间皮肤发白,糜烂,浸渍,边缘清楚,去除浸渍的表皮,留下潮红的新生皮肤

水疱鳞屑型

多为须癣毛癣菌

足底或手掌出现水疱,甚至几个水疱融合成较大的疱,界限清楚,皮肤不红,疱破脱屑,一般夏发冬愈

角化增生型

多为红色毛癣菌,少数为絮状表皮癣菌

掌跖皮肤增厚,局部干燥,皮损处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深,易发生皲裂、出血,皲裂时疼痛

鉴别诊断:

1.汗疱疹是发生在掌跖、指趾曲侧皮肤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常伴有手足多汗,真菌检查阴性。

2.湿疹多为对称发作,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一般瘙痒明显,易反复发作,急性期渗出倾向明显,真菌检查阴性。

3.掌跖脓疱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小而深的无菌性脓疱,数天后干涸脱屑,可自行消退,反复发作,对称发生于掌、跖部,指(趾)间受累罕见,真菌检查阴性。

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1.水疱鳞屑型应选用刺激性小的霜剂和水剂

2.浸渍糜烂型用醋酸铅溶液、硼酸溶液等湿敷,待渗出不多时再给予粉剂,皮损干燥后在外用霜剂、水剂等。

不宜使用刺激性大、剥脱性强的药物。

3.角化过度型无皲裂时可用剥脱作用较强的制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或酊剂等),有皲裂时应选用较温和的制剂如联苯苄唑软膏等,必要时采用封包疗法。

内用药物治疗:

可口服伊曲康唑200mg∕d或特比萘芬250mg∕d或氟康唑50mg∕d,疗程2~4周。

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合使用抗生素;引发癣菌疹时,应在积极治疗活动性病灶时给予抗过敏药物。

脓疱疮

概念: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本病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寻常型脓疱疮

2.深脓疱疮又称为臁疮

3.大疱性脓疱疮

诊断标准:

1.多见于夏秋季,患者主要为儿童;

2.常有接触史,或先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疹等;

3.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颜面、四肢等处;

4.基本损害为成群分布的黄豆或更大的脓疱,或初起为水疱,迅即浑浊化脓,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薄,破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脓痂,常为蜜黄色,有轻度瘙痒;

5.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皮损广泛性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等,有时严重者可引起继发性肾炎。

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其特征为风团样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或小水疱,好发于春秋季节,好发部位为四肢和腰部,伴奇痒。

2.水痘好发于冬春季,起病时可有发热,皮疹为向心性分布,可同时在一个患者身上见到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等各期损害,头皮和口腔黏膜易受累。

3.体癣环状脓疱疮需与体癣鉴别。

前者为表浅、十分潮湿的皮损,上覆黄色或橙黄色的痂,痂的边缘较松软。

体癣周边为鳞屑性红斑,真菌检查多为阳性。

4.脓疱性湿疹本病发生于年龄、季节、部位无关,表现为界限不清的潮红,皮疹呈多形性。

治疗:

1.治疗原则依据皮损范围,有无并发症,结合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选用局部或系统抗菌治疗。

2.局部治疗应以杀菌、消炎、收敛、干燥为原则。

对于糜烂和结痂的皮损,可用聚维酮碘溶液湿敷,对于较厚的痂壳,先软化后加以清除,再外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或莫皮罗星软膏(百多邦)。

3.对于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宜选择金葡菌敏感的头孢类抗生素,必要时依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痤疮

概念: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

诊断标准:

1.损害呈多形性,最早典型皮损为位于毛囊口的粉刺,分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两种,前者为灰白色针尖至针头大小的丘疹,不易看到毛囊口,亦不易挤出脂栓。

黑头粉刺为阻塞于毛囊管内的脂栓末端,见于扩大的毛孔中,呈点状黑色,加压可挤出脂栓,在发展过程中可产生红色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及瘢痕,皮损疏散分布,有时非常密集。

2.好发于面部、上胸部及肩胛间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

3.多见于15~30岁青年男女。

4.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多在青春后逐渐缓解。

5.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Ⅰ~Ⅳ度。

如下表:

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特点

Ⅰ度(轻度)

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

Ⅱ度(中等度)

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

Ⅲ度(重度)

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

Ⅳ度(重度~集簇性)

Ⅲ度+结节,囊肿,伴有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鉴别诊断:

1.颜面播散性狼疮好发于成年人,皮损主要为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呈暗红色,玻片按压时可显出果酱色小点,对称分布,皮损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

2.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皮损常分布于鼻尖、面颊及额部,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三期。

3.药源性痤疮多发生于服用雄激素、皮质类固醇制剂、溴或碘等药物后,皮损一般为全身性,无典型黑头粉刺等表现。

治疗:

1.治疗原则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及调节激素水平。

2.局部治疗轻者仅外用药物治疗即可,外用药选择要根据皮损情况及皮肤特点。

⑴维A酸类:

应从低浓度开始,尽量避免日晒。

开始用药5~12天可出现轻度刺激反应,如局部潮红、脱屑绷紧或烧烁感等,以后会逐渐消失。

第三代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对于轻、中度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⑵抗生素用红霉素、氯霉素、克林霉素与乙醇配成的外用制剂,可减轻炎性皮损和降低表皮游离脂肪酸的浓度。

⑶过氧化苯甲酰外用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和溶解粉刺等作用。

3.系统治疗

⑴抗生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均可酌情使用。

⑵异维A酸对中重度及以上痤疮效果好,剂量为10~20mg∕d口服,3~4月1个疗程,不良反应有口唇发干、脱屑、血脂升高、致畸等,服药期间注意血液学、肝肾功能等检查,育龄期女性服药期间应避孕,停药2年后方可怀孕。

⑶其他药物:

抗皮脂分泌药物(如螺内酯、复方炔诺酮、甲氰咪胍等对抗雄激素药物和己烯雌酚、黄体酮等女性激素)一般不作为常规用药,主要用于一些严重患者。

对于严重的结节或囊肿性痤疮可用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此外,可配合使用甘草锌颗粒和丹参酮胶囊,也有较好疗效。

中药方剂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痤疮疗效较好。

枇杷清肺饮:

枇杷叶10g桑白皮10g野菊花10g生槐花15g黄芩10g黄连6g赤芍10g苦参10g栀子10g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炎症轻重、皮肤是否油腻、大便是否干结、有无囊肿等进行随症加减。

4.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粉刺可用粉刺挤压器将粉刺内容物挤出。

清洁痤疮皮损后,用药物按摩或药物喷雾,结合石膏和中药倒模,可达到治疗目的。

光动力疗法对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及减轻炎症反应而对痤疮有效。

萎缩性瘢痕行铒激光或皮肤磨削术,增生性瘢痕还可选用皮质激素局部注射。

面部外用胶原贴面膜可以控制炎性皮损和局部色沉斑,要注意开放性皮损禁止使用。

湿疹

概念: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

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诊断标准:

㈠急性湿疹

1.发作急性,初起是局限于某一部位,很快发展成对称性,甚至泛发全身。

2.损害多型性,由红斑、丘疹、水疱组成,集簇成片状,边缘弥漫不清,在某一阶段以某一种形态表现为最突出。

由于搔抓,常引起糜烂、渗液、化脓、结痂等继发改变。

3.剧痒

4.病程2~3周,广泛的3~6周消退,但常复发且有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的倾向。

㈡亚急性湿疹

1.多由急性期的红斑、水疱及渗出等减轻或消退过程中形成,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

2.皮疹主要有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可有结痂或脱屑。

㈢慢性湿疹

1.常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或少数开始即是慢性。

2.皮损浸润和变厚显著,边缘比较清楚。

3.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常好发于面部、耳后、阴囊、外阴、肛周、小腿及足背等处。

4.病程慢性。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应与急性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应与慢性单纯性苔藓鉴别,手足湿疹应与手足癣鉴别。

表1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疹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复杂,多属内因,不易查清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主要在接触部位

皮损特点

多形性,对称,无大疱及坏死,炎症较轻

主要在接触部位

皮损境界

不清楚

清楚

自觉表现

瘙痒,一般不痛

瘙痒、灼热或疼痛

病程

较长,易复发

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复发

斑贴试验

常阴性

多阳性

表2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的鉴别

慢性湿疹

慢性单纯性苔藓

病史

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有反复发作史

多先有痒感,搔抓后出现皮损

病因

各种内外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为主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颈项、肘膝关节伸侧、腰骶部

皮损特点

圆锥状,米粒大小灰褐色丘疹,融合成片,浸润肥厚,有色素沉着

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边缘见扁平发亮丘疹

演变

可急性发作,有渗出倾向

慢性,干燥

 

表3手足湿疹与手足癣的鉴别

手足湿疹

手足癣

好发部位

手、足背或掌跖

掌跖或指趾间

皮损性质

多形性,易渗出,境界不清,分布多对称

深在性水疱,无红晕,领圈状脱屑,境界清楚,常单发

甲损害

甲病变少见

常伴甲增厚、污秽、脱落

真菌检查

阴性

阳性

治疗:

㈠保护皮肤屏障功能,选用适当的对皮肤无刺激的药物外用和适当的剂型。

㈡局部治疗急性期皮损无水疱、渗液及糜烂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糊,不应选用软膏、硬膏。

大量渗出的皮损应选择生理盐水湿敷。

亚急性期,可选用氧化锌糊剂、氧化锌油或皮质激素乳膏。

慢性皮损可选用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以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药,20%尿素软膏、10%水杨酸乳膏等。

㈢系统用药

1.抗组胺药枸地氯雷他定依匹斯丁左西替利嗪、扑尔敏等均可酌情使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严重水肿或泛发型皮疹、红皮病等短期应用可迅速控制症状,但必须缓慢逐渐减量。

3抗生素在明显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4.免于抑制药雷公藤多甙、环孢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对于其他疗法无效的重症患者可以选用,一定要注意其毒副作用,评估治疗风险。

4.其他龙胆泻肝胶囊、复方甘草酸苷三妙丸均可选用。

荨麻疹

概念:

荨麻疹是一种暂时性、瘙痒性血管反应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

这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真皮水肿反应。

诊断标准:

1.急性发作,常有进食某种蛋白质类食物如鱼虾海鲜、蘑菇、草莓等,或对物理因素如寒冷、热、日光等敏感,或有慢性病灶和精神因素等。

服用某些药物亦可诱发,此通常诊断为药疹。

2.损害为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

3.可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即消退,但又不断成批发出,每日发一批或几批,从1周至一个月左右停止发生;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4.有剧痒。

5.黏膜亦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可伴有腹痛和腹泻,发生在喉头黏膜,则可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6.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

7.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

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多与虫咬有关,有时与食用鱼虾或海鲜有关,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于儿童,皮损为散在的风团样纺锤形丘疹,顶端有小水疱,疱液清亮,抓破后形成结痂。

2.荨麻疹性血管炎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有疼痛,愈后留下炎症后色沉。

治疗:

1.病因治疗祛除病因及加重因素

2.药物治疗

⑴急性荨麻疹可选用第二代非镇静H1受体拮抗药西替例嗪、氯雷他定等,一种药效果不佳时,可合并2种药物。

维生素C及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与组胺药有协同作用;伴有腹痛时,可给予解痉药物(如654-2,普鲁本辛,阿托品等);由感染引起荨麻疹者应立即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夫西地酸钠、盐酸克林霉素等),有明显感染病灶时应该积极处理感染病灶。

⑵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

方法为:

①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肌注,亦可加入50%葡萄糖溶液40ml内静脉注射,以减轻呼吸道粘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并可升高血压;②地塞米松5~10mg肌注或静注,然后可将可将氢化可的松200mg~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内静滴;③上述处理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时,可给升压药(如多巴胺、阿拉明);④给予吸氧,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⑤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⑶慢性荨麻疹根据发病规律提前给药,待风团控制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逐渐撤药。

由于有耐药性,可逐渐加量或经常换用不同药物。

较顽固者可合并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

如仍无效,可考虑换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例舍平等。

⑷特殊类型荨麻疹在抗组胺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荨麻疹可联合使用不同药物。

如皮肤划痕症可用酮替芬;寒冷性荨麻疹可用赛庚啶;胆碱能性荨麻疹可用酮替芬、阿托品、普鲁本辛;日光性荨麻疹可用氯喹;压力性荨麻疹可用羟嗪。

淋病

概念:

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也包括眼、咽、直肠、盆腔和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诊断标准:

1.潜伏期约3~5日。

2.急性感染:

主要表现为尿道炎。

尿道口红肿,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尿道内有瘙痒及灼热感,排尿时有疼痛,但无尿急,尿频感。

多数患者炎症于1~2周内常侵入后尿道,其特征是排尿频繁,尿意窘迫及尿痛,尿末期出现血尿。

男性患者直肠指检常有前列腺肿大并有疼痛。

女性患者除尿道炎外,尿道旁腺、子宫颈、输卵管亦可被感染,主要症状是发热,白带增多呈脓样,可有下腹痛及尿频。

3.慢性感染:

上述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或反复出现急性症状者,症状不如急性期明显,少数患者可完全无自觉症状,尿中带有淋丝可能为唯一症状。

男性患者有的表现为慢性前列腺炎和附睾炎或精囊炎的症状。

女性出常见的慢性尿道炎症状外,可伴有子宫颈炎、前庭大腺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

4.急性期尿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球菌(细胞内革兰染色阴性肾型双球菌)。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非淋菌性尿道炎进行鉴别,如下表:

淋菌性尿道炎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区别

项目

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

潜伏期

3~5d

1~3周

尿痛和排尿困难

多见

轻或无

全身症状

偶见

尿道分泌物

量多呈脓性

量少或无,多为浆液或黏液脓性,较稀薄

细胞内G-双球菌

阳性

阴性

病原体培养

淋球菌

衣原体或支原体、白色念珠菌、滴虫

治疗:

根据卫生部2000年8月颁布的《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淋病的治疗方法如下:

1.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直肠炎

头孢曲松250mg,1次肌内注射;或大观霉素2g(宫颈炎4g),1次肌内注射;或环丙沙星500mg1次口服;或氧氟沙星400mg,1次口服;或头孢噻肟1g,1次肌内注射。

2.淋菌性咽炎

头孢曲松250mg,1次肌内注射;或环丙沙星500mg,1次口服;或氧氟沙星400mg,1次口服。

1.淋菌性眼炎

⑴新生儿:

头孢曲松25~50mg/Kg(单剂量不超过125mg),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7日;或大观霉素40mg/Kg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7日。

⑵成人:

头孢曲松1g,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7日;或大观霉素2g,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7日(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每小时1次)。

4.妊娠期淋病

头孢曲松250mg,1次肌内注射;或大观霉素4g,1次肌内注射。

5.儿童淋病

头孢曲松125mg,1次肌内注射;或大观霉素40mg/Kg,1次肌内注射。

体重大于45Kg者按成人方案治疗。

6.淋菌性附睾炎

头孢曲松250mg~500mg,每日1次,肌内注射,连续10日;或大观霉素2g,每日1次,连续10日。

7.淋菌性盆腔炎

头孢曲松500mg,每日1次,肌内注射,连续10日;或大观霉素2g,每日1次,连续10日。

应加服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口服,连续10日;或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口服,连续10日。

8.播散性淋病

头孢曲松1g,肌内或静脉注射,连续10日以上;或大观霉素2g,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续10日以上。

淋菌性脑膜炎疗程月2周,心内膜炎疗程要4周以上。

尖锐湿疣

概念:

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肛门生殖器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致的多发生在肛门生殖器部位的性传播疾病,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诊断标准:

1.初起为细小的淡红色丘疹,后逐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柔软湿润,呈乳头样、蕈样或菜花样突起,红色或污灰色,根部常有蒂,且常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较易出血。

2.好发于外生殖器、肛门、口腔外周,皮肤与粘膜交界区域,偶见于腋窝、脐窝及乳房等处。

3.潜伏期:

一般为2周~8个月,平均为3个月;

4.成人患者常有不洁性交史。

5.皮损处可有痒感,女性患者可有白带增多表现。

6.皮损醋酸白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1.阴茎珍珠样丘疹

发生在成年男性冠状沟与龟头交界处的针头大小的圆锥形小丘疹,呈淡红色或淡黄色,发亮,可成多行排列,质硬,无压痛,不会增生,无功能障碍,醋酸白试验阴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异。

2.假性湿疣

这是发生在成年女性双侧小阴唇内侧和尿道口周围黏膜的成群的鱼子状或绒毛状指状突起,湿润而柔软,醋酸白试验阴性,是正常的生理变异。

3.扁平湿疣

为二期梅毒特征性的损害,表现为外阴肛周部位成群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潮湿,不角化,组织液暗视野显微镜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