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806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docx

基层临床传染病学温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感染谱:

亦称感染梯度,是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2、重复感染:

是指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

3、重叠感染:

又称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或菌群失调症。

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即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绝对优势的状态。

往往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

4、传染病:

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5、感染性疾病: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6、感染:

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7、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8、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9、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

10、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1、传染源:

传染源就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

12、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13、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4、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5、再燃:

是指部分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再次升高,持续5-7天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常为阳性。

16、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在体温正常1-3周后,发热等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17、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18、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9、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20、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

艾滋病Ⅲ期,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21、肺孢子菌肺炎(PCP):

又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为条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22、卡波西肉瘤:

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内皮细胞肿瘤,典型病变表现为皮肤多发性斑点状、斑块状或结节状病损,也可累及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

此病和人类第8型疱疹病毒(HHV-8)感染有关。

23、麻疹黏膜斑:

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约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发疹后的第二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24、帕氏线:

在猩红热发作期,在患者的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又称帕氏线。

25、猩红热: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并发症。

26、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起病一至两天后,全身出现粟粒样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皮疹。

患者皮肤潮红,红晕以两颊明显,与口唇对照,唇的四周皮肤明显苍白,通常叫做口周苍白圈。

27、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28、手足口病: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常发生在4-7月,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

29、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限为特征。

30、干性霍乱:

即暴发型霍乱。

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不显著或缺如,病情急骤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患者可表现为极度不安,面色青灰,皮肤、肌肉枯萎,昏迷、高热、病情重,病死率高。

31、中毒型菌痢:

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

本型多见于2—7岁儿童,病死率高。

32、布鲁菌病:

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

33、伴随免疫:

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34、异位损害:

血吸虫虫卵或(童虫)迷走和寄生在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引起的病变,以肺和脑多见。

35、尾蚴性皮炎:

是指禽、畜类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

【填空题】

1、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__有流行病学特征_及有感染后免疫。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2、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包括:

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方案是:

抑制肝脏病毒复制加改善肝功能。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两类。

3、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最罕见的远期并发症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4、水痘临床特征为同时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结痂。

带状疱疹典型皮肤表现为局限于身体的一侧、呈带状排列的疱疹和伴有神经痛。

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抗病毒药物是阿昔洛韦。

5、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是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抗原变异的二种形式为抗原转换和抗原漂移。

6、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包括: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7、重型登革热脑膜脑炎型病例中,其死亡原因是中枢性呼吸衰竭。

8、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嗜睡、呼吸困难、循环衰竭。

9、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把好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三关。

1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

HIV感染分为三期,_急性期_____、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1、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以鼠蚤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莫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普氏立克次体。

12、伤寒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肠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13、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是严格隔离。

14、细菌性痢疾主要病理损害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为主,因此临床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粘液脓血便。

确诊菌痢最可靠的依据是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15、肺结核的化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联用、适量五项原则。

1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表现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

普通型的临床经过包括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脑炎期、恢复期。

17、猩红热的发病机制包括:

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

18、布鲁菌病临床上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

19、在各种类型的炭疽病中,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20、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21、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叮咬。

确立疟疾诊断的简便易行的实验室检查是疟原虫检查。

用于控制疟疾临床发作的药物是氯喹,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是伯氨喹。

脑型疟疾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寒战、昏迷、抽搐。

22、溶组织内阿米巴在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其形态可呈为滋养体或包囊。

阿米巴病按其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以肝阿米巴病最常见。

23、造成血吸虫病传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虫卵随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与孳生、人畜皮肤粘膜接触疫水。

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4型。

【简答题】

1、各型肝炎的血清病原学诊断

答:

甲、戊型肝炎可根据患者血清中抗HAV-IgM和抗HEV抗体阳性确诊。

丙型肝炎可根据血清或肝内HCVRNA或抗HCV抗体阳性确诊。

乙型肝炎病毒有3种抗原(HBsAg、HBcAg和HBeAg),在人体内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HBs、抗-HBc和抗-HBe)。

这些抗原和抗体可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志。

乙型肝炎可根据HBsAg、HBeAg、抗HBc-IgM和HBVDNA中的任何一项阳性即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

如在HBV感染同时或以后的血清中检测出抗HDV抗体、HDVAg和HDVRNA可诊断为丁型肝炎感染。

2、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答: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

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3、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主要表现

答:

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出血、充血外渗征,肾脏损害三大症状。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互相重叠。

4、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

答:

发热期--抗病毒治疗,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补充耗损体液,预防休克、DIC;

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调整酸碱平衡,减轻肾功能损害,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

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与少尿期相同,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

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渐恢复工作。

5、犬咬伤后如何处理

答:

首先被狗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消毒剂或单用清水反复清洗伤口,时间不低于15分钟,伤口深时要用注射器灌注反复冲洗,时间至少30分钟以上;然后用酒精反复消毒,最后涂上碘酒;伤口尽量要求不止血、不包扎、不缝合;然后根据暴露的分级和程度进行被动免疫,即:

使用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 IU/kg或马抗狂犬病免疫血清40IU/kg(皮试阴性后)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同时以相同剂量做臂部肌肉注射。

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伤口深时还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最后,采取主动免疫措施,即注射狂犬病疫苗,应该是咬伤后注射越早越好。

6、短期内可发展为手足口危重病例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答:

年龄小于3岁;

持续高热不退;

末梢循环不良;

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高血压或低血压。

7、什么是艾滋病

答: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出现明显的获得性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8、伤寒极期临床表现

答:

病程第2~3周,并发症多出现在本期。

  

持续发热:

多呈稽留热型,热程可持续2周或以上。

  

神经系统:

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表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

  

相对缓脉:

成年人常见,并发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玫瑰疹:

部分病人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多见于胸腹背部,四肢较少见。

多在2~4日内消退。

出汗较多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消化道症状:

腹胀、便秘多见,约10%的患者腹泻,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肝脾大:

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

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ALT升高等)。

9、肥达反应的评价

答:

肥达氏反应是用已知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免疫凝集实验。

本试验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以下诸点:

(1)伤寒流行区的健康人血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当“TO”的效价>1:

80、“TH”>1:

160时有诊断意义;

(2)接种过伤寒疫苗者体内“TH”抗体可明显升高,因此单独出现“TH”效价增高无诊断意义;(3)无论伤寒或副伤寒甲或乙病人,血清中“TO”抗体效价均升高,故“TO”抗体效价增高时,只能拟诊为伤寒类感染,而不能区别伤寒或副伤寒;(4)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甲、乙、丙4种的“H”抗原各不相同,所产生的“H”抗体各异,因此,当某种“H”抗体增高超过参考范围时,结合“TO”效价升高,则可诊断为伤寒或副伤寒中的某一种感染;(5)Widal反应必须动态观察,每周检查一次,如效价显著递升,诊断意义更大;(6)约有(0.10)10%的伤寒病人始终不出现Widal阳性反应,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在发病早期已大量应用过氯酶素,有的是由于应用了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的可能是轻型感染,个别人可能由于先天性体液免疫功能缺陷或老弱、婴儿免疫功能低下所致。

10、霍乱的典型临床表现

答:

泻吐期

泻吐期多以突然腹泻开始,继而呕吐。

一般无明显腹痛,无里急后重感。

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每天2000~4000ml,严重者8000ml以上,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

呕吐多不伴有恶心,喷射样,其内容物与大便性状相似。

约15%的患者腹泻时不伴有呕吐。

由于严重泻吐引起体液与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血红蛋白及血浆比重显著增高,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机体内有机酸及氮素产物排泄受障碍,患者往往出现酸中毒及尿毒症的初期症状。

血液中钠钾等电解质大量丢失,患者出现全身性电解质紊乱。

缺钠可引起肌肉痉挛,特别以腓肠肌和腹直肌为最常见。

缺钾可引起低钾综合征,如全身肌肉张力减退、肌腱反射消失、鼓肠、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由于碳酸氢根离子的大量丢失,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神志不清,血压下降。

脱水期

脱水虚脱期患者的外观表现非常明显,严重者眼窝深陷,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皱缩,弹性消失,腹下陷呈舟状,唇舌干燥,口渴欲饮,四肢冰凉,体温常降至正常以下,肌肉痉挛或抽搐。

患者生命垂危,但若能及时妥善地抢救,仍可转危为安,逐步恢复正常。

恢复期

少数患者(以儿童多见)此时可出现发热性反应,体温升高至38~39℃,一般持续1~3天后自行消退,故此期又称为反应期。

病程平均3~7天。

11、什么是结核病及临床分型

答: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

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分型:

①原发性肺结核(Ⅰ型)、②血型播散型肺结核(Ⅱ型)、③继发型肺结核(Ⅲ型)、 ④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肺外结核(

型)。

12、耐药结核病的分类

答:

根据耐药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1、单耐药: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体外被证实对一种一线药物抗结核药物耐药。

2、多耐药: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体外被证实对不同时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在内的一种以上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3、耐多药(MD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体外被证实至少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

4、广泛耐多药(XD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体外被证实除了至少对两种主要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外,还对任何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

氧氟沙星)产生耐药,以及三种二线抗结核注射药物(如:

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中的至少一种耐药。

13、炭疽是什么

答: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属动物疫源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食草动物,特别是牛、马和羊。

人因食用病畜肉或接触病畜及其产品而感染。

临床类型主要以皮肤炭疽最常见,其次为肺炭疽和肠炭疽。

皮肤炭疽表现为皮肤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肺炭疽虽较罕见,但病情重,病死率高。

肠炭疽也少见,严重病例也可并发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14、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要点

15、梅毒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答:

(1)一期梅毒 标志性临床特征是硬下疳。

好发部位为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大小阴唇、阴蒂、宫颈;肛门、肛管等。

也可见于唇、舌、乳房等处。

(2)二期梅毒 以二期梅毒疹为特征,有全身症状,一般在硬下疳消退后相隔一段无症状期再发生。

(3)三期梅毒 1/3的未经治疗的显性TP感染发生三期梅毒。

其中,15%为良性晚期梅毒,15%~20%为严重的晚期梅毒。

16、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要点

答: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

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

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

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

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17、疟疾的临床特点

答:

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前驱期:

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

此期镜检多为阴性。

发冷期或寒战期:

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

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

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发热期:

一般持续3~4小时,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

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

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出汗期:

可微汗至大汗淋漓。

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间歇期:

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

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

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小时;间日疟为48小时。

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

【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A)

A、消化道传播B、输血或血制品C、注射途径D、母婴传播

2、有关HBV血清标志,唯一具有保护作用的是(C)

A、HBsAgB、抗-HBcC、抗-HBsD、抗-HBe

3、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C)

A、表面抗原(HBsAg)  B、核心抗体(抗HBc) C、e抗原(HBeAg)D、e抗体(抗-HBe)

4、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不包括下列哪项(A)

A、抗HBs阳性者B、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

C、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D、多个性伙伴,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

5、预防乙肝最主要的措施是(A)

A、接种乙肝疫苗B、隔离治疗病人C、接种丙种球蛋白D、加强医院内消毒和献血员筛检

6、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用(A)

A、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B、注射丙种球蛋白C、应用干扰素D、碘酒消毒

7、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D)

A、丙种球蛋白B、乙肝疫苗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8、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最早出现的肝功能变化是(A)

A、谷丙转氨酶升高B、谷草转氨酶升高C、γ-GT升高D、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9、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度最有价值的指标是(A)

A、凝血酶原活动度B、谷草转氨酶C、白蛋白D、球蛋白

10、区别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最可靠的依据(D)

A、病程的长短B、临床症状的轻重C、血液生化检查结果D、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11、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A、直接接触与呼吸道传播B、粪-口传播C、性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

12、水痘是由哪种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C)

A、单纯疱疹B、水痘-疱疹C、水痘-带状疱疹D、水痘-单纯疱疹

13、有关水痘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B)

A、水痘皮疹分批出现,呈向心性分布B、成人患者症状轻,儿童重

C、水痘多见于儿童,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D、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

14、下述哪项不符合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C)

A、发疹前数日局部皮肤常有瘙痒等感觉异常B、局部淋巴结可肿痛

C、带状疱疹皮损常超过躯干中线D、皮疹先为红斑,数日后发展为丘疹、水疱

15、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是(C)

A、秋冬季B、冬春季C、春夏季D、夏冬季

16、对于稽留高热的患儿,下列哪项对于麻疹早期最有诊断价值(D)

A、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B、结膜充血、怕光、流泪、眼睑红肿

C、咳嗽和声音嘶哑D、口腔颊部黏膜可见针尖样大小的白色点状黏膜斑

17、患者高热,咳嗽、精神萎糜、眼分泌物多,咽痛。

于第4病日出现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最可能的诊断是(A)

A、麻疹B、猩红热C、水痘D、风疹

18、预防麻疹,减低人群中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是(D)

A、肌注成人血浆B、肌注胎盘血丙种球蛋白

C、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D、皮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19、关于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B、甲型流感多为散发感染

C、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D、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0、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不包括(D)

  A、黑线姬鼠B、褐家鼠C、狗或猫D、鸡

2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C)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输血传播D、母婴传播

22、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季节性(C)

  A、主要在7、8、9三个月发病B、家鼠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