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652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 乘法教案.docx

第四单元乘法教案

第四单元:

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法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6、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编排顺序是:

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在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

教学时,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探究,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购物、乘车等情境,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如小棒、图片等),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如计算“24×3×2”,先让学生估算结果,可以得到结果比“20×3×2=120”大、而比“25×3×2=150”小。

又如“198×2=296”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引导用估算的方法。

在学生独立估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计算方法必然多样。

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供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同学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对学习中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11课时。

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个要点:

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价上述要点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学生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是否愿意独立寻求计算方法、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方法、是否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是否关注各种算法的特点等。

同时,在评价计算速度时,可以允许学生逐步提高计算速度,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P28—P29购物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

300×2=20×5=23×3=4×200=

23×3=4×15=24×2=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

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12+12+12+12=48

b、10+10+10+10+2+2+2+2=48

c、12d、12×4=48e、10×4=40

12122×4=8

12×440+8=48

+1248

48

……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2

×4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上写8;

48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

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

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

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

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

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①132×3=396(元)②132×3-132③132×(3-1)

396-132=264(元)=396-132=132×2

=264(元)=264(元)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P30—P31去游乐场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

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吗?

……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乐场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

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

(2)教师提出:

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

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

16×4

(2)教师指出:

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

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

每行有多少根小棒?

有几行?

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

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

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

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6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24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4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

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

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第2题。

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18×2+18

(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种方法:

(1)15×3+45×8

(2)400-45×815×3=45(元)

=45+360=400-360

=405(元)=40(元)

因为405〉400,所以买票钱不够。

因为40〈45,所以买门票钱不够。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P32—P33乘火车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

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②72

2×5=10×15

350+10=36036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

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45×2=90(千米),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P34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4×3=42×2=25+0=0+28=

32-0=28-28=17×5=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

这里有几盘苹果?

每盘有几个?

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

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

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

现在每盘有几个?

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

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

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

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

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

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

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

(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

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

(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

(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

0×6,0×7,0×8。

……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

(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

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

因为13×5=65,所以130×5=650。

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130②13×5=65③130

×5130×5=650×5

65065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402②400×3=1200③2×3=6

×32×3=6400×3=1200

6501200+6=1206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

(补充题)

240150320105

×3×4×4×8

603330807505

×2×5×9×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P35练习课

学习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指名口答)

7×0=0×8=5×0=6+0=

0+8=14×0=0×18=3+0=

0×0=0+8=0-0=0×1=

2、竖式计算。

705×8=240×6=108×4=480×5=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导入:

我们这节课进行一次夺红星比赛。

你们想得到红星吗?

每个积极发言,爱动脑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星。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35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上、下两题,通过比较发现变化规律。

2、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1)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①130+130=260(米);②130×2=26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②种做法,可提问学生:

解答时为什么要乘2?

(2)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③130+130+130=390(米)④130×3=39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④种做法,可提问学生:

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第3题。

让学生先独立填空,然后再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思路:

(1)先计算出结果后,再比较大小,进行判断;

(2)通过估算的方法进行判断;

(3)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4、第4题。

这道题含有加、减、乘的混合练习,练习时先出示本题的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

做题前可提醒学生看清每道题的运算符号,并提出要求,看谁能又对又快地把题目做完,一般限定在6分钟内完成,反馈时强调算完后要认真检查。

四、游戏。

编算乘法式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9的数字卡,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示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式题,(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再算出来,看谁在规定时间内编的题多,算得又对又快。

规定时间到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拓展延伸:

回家继续做“编、算乘法式题”的游戏。

(但三位数可以是任意的三位数,不限定中间或末尾有0。

第六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P36买饮料

学习目的: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校的体育场已经开始启用了,学校准备召开一次运动会。

运动场上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饮料。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买饮料”挂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

”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听看成25听,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听看成20听,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1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③3×(2×24)④3×(24×2)

=72×2=3×48=3×48

=144(元)=144(元)=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①根据一个班的人数和班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②根据一个年级的人数和年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③根据做早操时队列的有关数据,估计全校总人数。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