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76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87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管理》教学案.docx

《物流管理》教学案

第一章物流概述

 

[应了解、知道的内容]

物流的定义;物流管理的定义;物流发展四个过程;物流系统的概念

[应理解、清楚的内容]

商物分离学说;效益背反学说;第三利润源泉学说

[应掌握、会用的内容]

物流创造效用的方法;物流的分类方法;现代物流发展的驱动因素;物流关键活动的种类

[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物流与营销的关系;物流与生产的关系;物流与财务的关系;物流基本原理

 

神龙公司物流系统

神龙公司是东风公司和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兴建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

1992年5月18日,神龙公司在武汉市成立。

神龙公司下设生产装备部、产品工程部、制造工程部、质量管理部、采购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组织系统部、人事部、公共关系部等十个职能部门和武汉、襄樊两个工厂,现有职工4789人。

截至1999年底,完成投资100.58亿元,四大生产工艺、八个生产分厂全部建成投产,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15万辆整车和2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神龙富康轿车的总装配线在武汉,但是装配所需的部件和零件则来自襄樊、武汉以及全国各地供应商,包括来自法国的进口件。

例如,装配所需要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市从襄樊运来的,再加上在武汉生产的车身、车厢、以及从全国各地,包括从法国购进来的一些进口零部件分别上线进行装配,最后装成一台完整的汽车。

生产出来的神龙轿车又要分销到全国各个城市各个地方。

神龙公司在全国设立了20个商务代表处,构成了全国的分销网络。

像神龙公司这样,一车涉及全国,甚至整个世界,是一种典型的物流系统,而且是一种典型的大物流系统。

 

第一节 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国的物流概念起源于日本,而日本的物流定义则来自于美国

1956年日本到美国考察美国的PhysicalDistribution(以下简称P.D),美国的P.D即是日本所讲的“流通技术”,日本考察团回国后就用美国的P.D替代“流通技术”的称谓。

通过介绍和宣传,P.D在日本产业界引起了高度重视,遂于1964年将P.D改为“物の流”,1965年将“物の流”进一步简称为“物流”。

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首次引进了“物流”概念,2001年中国制定出《物流术语》国家标准,首次给出了官方的“物流”定义版本。

二、物流定义

引例:

物流——从一瓶洗发水说起

从超市的货架上取下一瓶洗发水时,你能想到这瓶洗发水从下流水线,到你拿到手为止,中间被多少辆卡车转运到多少个物流配送中心?

历经多少批发商以及多少人的手才被送上货架?

它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才变成你看到的样子?

(一)我国物流定义

GB: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虽然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还是可以从时间上大致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PD阶段、近期的Logistics阶段和现在融入供应链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派别:

美国派(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该派定义以物流管理为背景,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欧洲派(以西欧各国为代表),该派把物流对象扩大到人;亚太派(以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为代表),该派比较简洁的把物流描述成物流对象的一个位移过程。

三、物流的内涵

从以上物流的定义可知,物流具有以下内涵:

(1)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

因而诸如河水、空气等自然、物理运动不属于物流研究对象;另外,不带有经济性质的社会活动也不是物流研究范围,比如同学们将书包从宿舍带到教室或者同学们穿在身上随着人体的移动而发生移动的衣服等。

(2)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流动过程。

(3)物流包括运输、搬运装卸、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基本功能。

(4)物流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

包括时间价值: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合理组织管理实现)、弥补时间创造价值(储存实现);空间价值(运输实现):

从集中生产地到分散需求地、从分散生产地到集中需求地(如分散的粮食生产到集中的城市粮食消费);加工附加价值,如流通加工。

(5)物流是物品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

研究物流、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最终提高物流效益。

(6)物流是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满足客户需求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

只有当顾客在他希望进行消费的时间和地点拥有所希望数量和要求的产品时,产品才有价值。

为此物流企业应按照“5R”的要求为客户企业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四、物流分类

(一)根据物流活动的业务性质分

1.生产物流

2.供应物流

3.销售物流

4.废弃物流

(二)按物流活动的社会范围分

1.社会物流

2.企业物流

(三)按照物流活动的地域范围分

(1)国际物流

(2)国(区)内物流

(3)区域物流

(四)按照物流活动的特性分

(1)一般物流

(2)特殊物流

(五)按照物流活动的主体分

(1)自营物流

(2)第三方物流

GB: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如不特别说明,本课所指的物流均是第三方物流,以下简称TPL。

(六)按物品运动方式分

(1)流通业物流

(2)制造业物流

五、物流与商流的关系

(一)物流与商流的联系

1.一般而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2.商流的价值运动方向和规模决定着物流的使用价值的运动方向和规模。

3.商流与物流一起克服了商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三种间隔:

即所有权间隔、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

(二)物流与商流的区别

商流是指在商品交换中,所发生的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或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过程,换句话说商流完成的商品价值的转移;物流则是指物品的物理移动过程,它完成的是物品使用价值的转移。

 

第二节 物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物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物流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最先提出物流的概念,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认识几乎经历了一个世纪,专家、学者和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士关于物流理论、物流管理、物流实践的论述和专著可谓浩瀚如云。

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在各种物流理论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在企业中担当重要角色.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美国政府为营造良好的自由货运市场,修改和通过了众多新的运输法案,对物流的发展也起了大力扶持的作用。

这些因素促成了美国物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榜样。

纵观美国物流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20世纪初一1945年)。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余波尚未平息,电能的应用使企业在一定的投资回报前提下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由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商品可以运送到任何一个具有消费潜力的地方,面对无限广阔的市场,大规模生产已势在必行。

这时.美国的一些企业家开始关注生产的有效性,“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正是针对生产的有效性,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包括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的标准化、人员的选择、激励和培训以及明确划分生产的计划职能与作业职能,等等;与泰勒同时代的还有开普(Camp)和他的同事提出的“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规则,“经济批量”或经济订货批量EQC(economicorderingquantity)规则的目标是:

在机器安装设置成本和由于不确定的产品需求而引起的库存持有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经济批量”规则也为现代存货控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这些理论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他们的视角是面向生产,着重于生产的有效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这种面向生产的观点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在美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束缚了高层管理人员和库存经理的视角,使得他们处理问题时不能着眼于整个公司库存管理的有效性。

   这种局面几乎维持到二战之后,当时出现了两种各自分离的情况。

其中之一出现于企业内部。

Goodyear公司董事长鲍尔·里奇非德提出:

在企业组织内部新创一个角色,他的职责是协调需求与供给,并对物品的所有投资负全部责任,具体活动包括销售预测、平衡预期销售量和生产计划日程、运输管理、仓库管理。

这种在总经理和物料经理控制之下的组织成为迈向现代物流管理的第一步;另一种情况出现于二战期间负责生产战略防御物资的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物品运动的特殊性,他们的物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有别于其他公司,称为实体供应(physicalsupply)和实体配送.可以说带有强烈的战争色彩。

实体供应和实体配送经理负责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囤积进行全面管理,确保美军战略物资的及时供应。

   但在当时,美国还是着重于实体配送(销售物流)的研究,而对实体供应(供应物流)的研究相对较少。

当时的物流也称为实体配送。

总括早期物流(实体配送)的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制造业内部的实体配送管理被认为是一个分离的组织功能或领域。

第二,实体配送只是作为运输部门的附加职能。

第三,最初建立实体配送部门的目标也仅仅是降低实体配送成本。

   

(2)物流部门的设立和实践阶段(1946一1956年)。

   到二战结束的时候,有些行业的企业已经具有一些重要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掌管交通运输、仓库和物料控制等。

这些部门职责的扩展促成了实体配送部门的纷纷建立,如1945年,莱福兄弟公司、H.J.Heinz公司;1948年,GerberProducts公司;1949年,Sunshine饼干公司;1952年,Amour&Company以及InternationalLatex公司(实体配送部门事实上就是物流部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一直把它称为实体配送部门,直到80年代logistics替代原来的PD称作后勤)。

   1954年,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实体配送部门在H.J.Heinz公司创立。

先前,H.z.Heinz公司已经存在一个运输仓库部门,负责交通运输、物料处理、私有运输设备、仓库地产的规划和管理。

尔后,在这些职责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客户订单处理、产成品存货控制、内部订单处理、制造规划职能,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物流观点上的实体配送部门.这个部门仍由先前的运输仓库经理管理,并直接向企业的执行副董事负责。

   同年,在美国波士顿工商部门召开的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

他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应该提高认识,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发展物流。

   此后,由于宏观经济的衰退.市场萧条.尤其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其他公司纷纷重组原来的实体配送部门,加入了客户服务的功能,组建新的意义上的实体配送部门。

这些新组建的部门的首要目标是降低运输、储存、存货的成本,其次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3)物流的迅速发展阶段(1957一1978年)。

   1956年,霍华德·T.莱维斯、吉姆斯·w.克林顿和杰克·D.斯蒂勒三人撰写的《航空货运在物流中的作用》一书的发行成为物流发展的里程碑。

书中指出:

尽管航空货运的费用较高,但是由于它可以加快客户的订单处理速度,因而节约了货物持有成本和仓库管理成本,从而在存货成本和订单处理成本之间存在一个权衡问题。

为此,霍华德等第一次引入了总成本概念,提出应当从物流费用总体的角度评价运输手段的优劣,他们的研究深化了物流活动的内容。

   总成本概念虽然在理论上非常新颖并且很吸引人,但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不可分割性、不连续性,使得总成本最优化缺乏实践可操作性。

   然而,由于原材料的多样性,生产和仓储地点的广泛分布,众多的消费点,季节性周期性的需求,库存持有成本的上升,多项目的生产线以及在客户需求和物流成本之间建立平衡的需要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1956年之后,物流管理上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某些行业的物流发展远远快于其他行业;物流管理组织的概念已被大多数厂商所接纳:

物流管理部门的数量大大增加;一旦物流成本降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物流规划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期间,行业内部厂商之间也在不断交换物流管理方面的思想观点,物流管理技术的变化排浪式地在各个行业之间出现,为了维持已有的竞争力,许多厂商的执行官员感到一种需对物流活动进行重组的迫切压力。

为了便于交流物流管理思想,1962年,由来自工业部门和学院的七个代表团在路易斯州举行圆桌会议,成立了一个重要的中介组织—全美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简称NCPDM),其目的是通过年会、地区会议、学术会议和出版物,为跨行业的企业提供交流的渠道。

   (4)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现代化阶段(1979—1985年)。

   70年代,专家学者纷纷出版学术著作,探讨物流理论。

出版的著作大都称为“商业后勤管理”如“TheManagementofBusinessLogistics”,他们研究的重点开始从企业内部物流转向从原材料的产出点到最后消费品的整个物流活动。

1976年,全美物流管理协会也修改了1962年对物流的定义,认为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和相关信息从产出源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此时的物流理论已较成熟。

   70年代末,美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法规、法案。

如1977年到1978年《航空规制缓和法》加速了航空产业的竞争,从而对货主和运输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0年又通过了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运输公司可灵活决定运费和服务;1984年,随着海运法案的通过,运输市场全面实现自由化。

这些规制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随着MRP、MRPⅡ、DRP、DRPⅡ以及just—in—time、just-in-timeⅡ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领域上的应用,人们已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看待物流,物流也已被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

最有意义的是:

1985年全美物流管理协会将名称从NationalCouncilofPhysu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改为NationalCouncilofLogistics,从而标志着物流观念的确立。

   (5)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的深化发展阶段(1986年至今)。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认识的提高,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

人们已认识到物流不仅与生产密切相关,物流与营销也紧密相联,成为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之一。

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认识到现代物流活动对于创造需求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原有的营销组合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有必要强调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

这一理论对现代物流的本质给予了高度总结,也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研究。

 80年代后期,物流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也十分迅猛。

一方面,EDI和专家系统的利用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革,为物流纵深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POS系统、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上也开始广泛使用,它们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

 90年代末,美国运输部长罗纳德·斯拉特提出了《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全文约20万字,由14个部分组成。

这一规划的大概意思是:

在1997年至2002年作为跨越20世纪到2l世纪桥梁的5年里,美国将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的挑战、跨越国界的安全威胁和通信与信息革命等环境要素的变化,面对这些挑战与变化,美国要重建一个全世界最安全、方便、经济和有效的运输系统,为美国人民提供机会,给他们灵活的选择。

无疑,这个规划将是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二)物流在中国的发展   

   物流理论和实践在国外蓬勃发展,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虽然新中国建立以来储运、仓储行业(物流业的雏形)已经形成并有所发展,但管理方式十分粗放。

70年代,我国引进了物流的概念,物流也开始作为一门学科在部分高校里得到研究,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企业一直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物流的战略地位还未显露,物流实践的发展仍很缓慢,得不到政府和企业界应有的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主体积极投资,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供给日益增多,渐渐走出了短缺经济的局面。

随后几年里,经济超乎异常地以2位数字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1993年的泡沫经济,物价飞涨,市场混乱,至1997年经济得到“软着陆”后,我国经济又进人了全面过剩时期,国内需求不足,开始呈现供大于需的局面。

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对内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对外强化市场营销。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政府和企业逐渐认识到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的价值和战略地位,广泛开展物流的理论研讨和实践。

期间,也涌现出众多第三方专业性物流公司,物流产业化开始出现了苗头。

但我国物流与发达国家比较,在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理论研究、物流技术方面都还比较落后。

建国以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物流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

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经济的恢复时期。

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逐步在恢复和建设。

为了配合物流业务的需要,开始修建和购置一些基本的物流设施。

在企业内部建立储运部、汽车队。

在各大区或省、市建立了少数仓储公司或储运公司,但这些物流企业大多从属于各专业公司。

1952年,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基本上已全面恢复,进入正常生产阶段。

当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汁划,工农业生产如火如荼,全国经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着社会商品物资的增多,流通部门相继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储运公司、仓储公司、外运公司等“商物分离型”、专业化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以及附属于各专业公司、批发站的储运部、中转站、仓库等“商物合一型”的小型物流企业,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出现了最早批物流企业。

(2)物流停滞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人革命”全面爆发.经济出现停滞和倒退,物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陷于停滞状态。

   (3)物流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建设加快了步伐。

随着国内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物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专业物流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内部也开始重视物流问题,设置了物流研究室、物流技术部等,还发展了一集体和个体物流企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新建了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物流技术得到了改进,开展了集装箱运输、散装运输和联合运输等业务。

物流已逐步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4)现代物流起步阶段(1993年至今):

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随着市场“游戏规则”的逐渐完善,营造了一个相对白由、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经济增长迅速,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零售企业、连锁商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加强。

外商大举进入我国日化、家电等生产领域,并引进了现代物流观念和物流网络体系,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已经认清物流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批“三资”储运、物流企业产生,传统的储运企业开始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民族物流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生产、零售企业开始退出物流领域,不再新建仓库,转向市场寻求合格的物流代理商。

至此,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起步。

   各级政府也开始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并予以积极的扶持。

1999年,在我国召开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

在21世纪,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物流业发展问题也已经列入了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方政府正积极进行物流方面的基础准备工作,并致力于制定本地区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

   这一期间(“九五”期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主要表现为:

   ①公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之间已经形成一条公路运输大通道;“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已建成18万公里,占规划里程的一半以上。

   ②内河航道落后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京杭运河江南段建成通航500吨级标准的四级航道,运量超过2亿吨;山东段建成通航1000吨级标准的三级航道。

西江、湘江、嘉陵江航电结合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③沿海港口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848万标准箱;沿海20个主枢纽港建成深水泊位75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

煤炭、原油、散粮、散水泥等运输系统不断完善。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发挥。

   ④支持保障系统进行了重点加强。

沿海港口和重要水域建成交管系统17个,新建、改造航标300座,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建成投人运行。

救助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得到改善,海上立体救助系统起步建设,一批先进的海上救助船舶投人使用。

交通专用卫星长途通信网建成并实现了全国联网。

   我国公路、港航设施、车船运力的发展和技术构成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公路、水路客货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但需强调以下几点:

(1)物流理论起源于确保美国军队战略物资及时供应军事后勤管理;

(2)物流理论从军队发展到一般企业是由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3)物流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是由于企业迫于降低成本的压力和科技迅猛发展产生的动力;

(4)物流(Logistical)是从实体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引申发展而来的;

(5)我国物流概念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入的,而日本又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从美国引入的。

二、物流发展的方向

(一)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供应链管理

物品运动的这一系列环节所经历的各个企业,形成一条链式结构,称为供应链。

通常,各个企业都按照自我成本最小、效益最优的原则组织生产。

下游企业直接面对消费客户,它们对市场需求作出精心预测,而后根据自己的库存策略作出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这些计划往往十分完善,使得企业内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但若不及时跟上游企业联系,一旦上游供货企业未及时供货,企业往往措手不及,导致库存下降,生产停滞,顾客流失,效益下降,给企业带来损失和外部风险。

同样地,若上游企业不及时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情况,只一味按照自己的最优化原则进行生产,则往往作出的生产计划与实际市场需求互相脱节,最后导致库存积压,资金周转缓慢,效益下降。

这些问题对于处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存在,即产生效益背反困境:

单个企业的运作效率可能是较高的,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往往低下,最终损害供应链中每个企业的利益。

针对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它摒弃了局部管理的思想,利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

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以获取竞争优势。

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厂商、制造厂商、批发站、零售店结成战略联盟,共生共荣,共御市场风险。

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化所带来的效益,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各企业间进行分配,使每个企业都能分享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好处。

可以预见:

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二)物流运作方式的发展方向——TPL

TPL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前文提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间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它着重于物流信息的管理,具体物流的运作还需企业各自完成。

然而,TPL作为物流服务的专业提供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