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19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教案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

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所以本单元应达以下目标: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后反思

 

课题

27页例1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读应用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几个步骤,使学生经历解答应用题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眼、手、口、脑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看图列式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中数量关系的变化,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进一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并用以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好习惯、好思想、好做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和方法。

2、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的意义

教学难点

听与说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教法与学法

情境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组织讨论法等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师:

同学们,放假你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

(生自由发言)

师: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去公园好吗?

来,在上车之前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课件出示:

40+18=25+20=59+6=

12+6=77+9=15+30=

14+8+6=25+2+9=9+60+3=

同学们真棒!

这么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公园,和老师一起进去瞧瞧吧!

走进公园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引出例1。

【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去公园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相机进行口算练习,既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3423

问:

你看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

(三个条件)你能提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出学生的各种问题,并选择:

一共摘了多少个?

问:

你能列式吗?

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板书连加)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

学生板演

28+34+22=84(个)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列出来的:

第一和第

二和第三组加起来的

竖式:

  28           列竖式时注意:

         + 34          ①这一步求什么?

     62

                    ②最后一步是求什么?

        +2  2     

84

问:

你是怎么计算得呢?

先算了什么,又算了什么?

先28+34等于62,再它们的和加22等于84,我们是分成了两步来算的。

.写两个竖式。

师:

我们分别列了两个竖式,先用竖式先计算出28+34的和,再计算出62与22的和,答案为84,第一种方法

2.竖式连写,第一个竖式的得数作为第二个竖式的第一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

1、笔算。

7+59+2046+25+1754+20+1620+58+24=

板书设计:

 

 

课题

认识米和厘米例1、例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认识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和厘米,建立l米和1厘米的表象,

知道1米=100厘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米和厘米,建立l米和1厘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l米和1厘米的表象

教法与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与学具准备

直尺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批注4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

量出长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

三.巩固强化,运用新知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

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为什么?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

 

 

课题

第3页用直尺测量例3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

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

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

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

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

    发现:

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3)得出结论: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

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

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

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播放课件认识尺子

2、 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

食指宽大约1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

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7、作业:

板书设计: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

一庹、一拃、一个脚长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厘米——cm

课题

教材第4页例4、例5。

课时

1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知道1米=100厘米。

4、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5、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知道1米=100厘米。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

(引出“米尺”)

结论: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

(1)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

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

因此1米=100厘米。

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

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米、厘米和米

长度单位:

米——m

1米=100厘米

 

课后反思

课题

教材第5页认识线段例6.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

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的特征:

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

可以量出长度。

约有3、画线段。

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

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线段

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

 

课题

认识厘米和米练习

课时

1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

教法与学法

探究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画线段

 

课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8---P10例1、例2

不进位加法例1、例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

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法与学法

探究教学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情景创设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

喜欢。

师:

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

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

非常高兴、非常开心……

二:

探究新知

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

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

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1)班35名学生2名老师

(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

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选择板书:

例1,二

(1)班一共有多少人?

独立完成并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学习用竖式计算:

(1)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2)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3)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4)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

在十位上。

32

+2说说怎样写竖式?

 

算一算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人?

35+32=

师:

那我们如何计算呢?

生:

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师:

那同学们还记得前后排队法的要求是什么吗?

生:

数位要对齐

师:

非常好!

其实前后排队法真正的名字叫竖式法。

你还记得竖式应该怎么列吗?

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来35+32的竖式。

(教师巡视,找4人到黑板列)。

师:

刚才大家都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了竖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小朋友列的对不对?

小结:

四个小朋友两个人列对了,还有两个人数位没对齐,问题比较多。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认真的学习列竖式解题。

三、课堂练习

1、13页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的第二题,要求列竖式,注意书写的格式。

四、巩固提高

玩具飞机玩具汽车火箭轮船

23元12元17元30元

(1)、小明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2)、小红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3)、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14页例3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体会到从个位加起的方便性。

2、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3、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满十进一”算理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与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有效复习,引入新课

1、神秘的地方是哪儿?

算对这些题就知道了。

口算:

7+89+45+58+46+57+7

2、小羊的密令是什么?

用竖式计算:

21+372+56

用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板书:

相同数位对齐)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班有35人,二(3)有37人。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重点解决“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列出算式:

35+37=

2、动手操作、直观感受

独立思考:

会算的小朋友自己算一算,并想想你是怎样算的;暂时不会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计数器拨一拨。

合作交流:

让不同算法的孩子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存异求同:

观察中明白“个位上的10个一能换成十位上的1个十,加在十位上”。

3、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独立尝试: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试算

思维碰撞:

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

从十位加起

十位3+2=5,但是个位4+6=10,这个10也要加在十位上,需要把“5”再改成“6”

方法二:

从个位加起

个位4+6=10,10怎么表示?

不同的表示方法都体现了“个位上的10个一能换成十位上的1个十”就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板书: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比较从个位加起和从十位加起,体会从个位加起的方便性。

(板书:

从个位加起)

方法提炼:

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美羊羊和沸羊羊一共收了多少棵白菜?

自己用竖式算一算。

全班交流

三、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1、辨析性练习

灰太狼也算了三道题,他错在哪里?

6+27=8737+18=4542+17=69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6

+27

87

 

基本练习

灰太狼也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他要和我们比赛。

4556499

+36+24+8+61

3、发展性练习

灰太狼又算了一道,可是不小心弄脏了,有两个地方看不清楚了,

36+=4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出问题:

两个小队谁是冠军,两队相差多少?

让我们像今天这样动

手试一试、动脑想一想看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喜羊羊和暖羊羊一共收了多少棵白菜?

美羊羊和沸羊羊一共收了多少棵白菜?

相同数位对齐

3427从个位加起

+26+18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6045

 

课后反思

课题

不退位减法例1

课时

1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要数位对齐,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法与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