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902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高考诗鉴赏.docx

广东高考诗鉴赏

广东高考04—12年诗歌鉴赏题目作答思路导引

 

整理:

佛山大圣

   

   古诗鉴赏题,今年全省的平均分为2.61分(满分7分),得分率低得出乎命题者的意料。

广东考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古诗鉴赏试题命题不会太难,至少不会太刁钻。

纵观04年以来广东省的自主命题,材料锁定在诗词范围之内。

而且,两道小题,基本上是考查语言或表达技巧、主题或思想感情。

所以,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不能走偏锋。

部分参考答案来自评卷场,评分标准由笔者整合。

 

1.(2012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

(1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2分)或:

使用渲染手法。

(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2分)或:

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1分)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分)

(2)“一晴生意繁”的意思是:

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分)“一晴生意繁”体现在:

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回答1点1分,2点2分。

【答题思路】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2.(2011年)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1)初春(1分)。

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意象描述1分),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初春景色特点概括1分)。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第一小题,第一个问回答“早春”、“孟春”等均可。

第二个问,第一,答案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初春的景象(可直接引用原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只要答对前三个意象,即可视为“答全”,给1分。

只答出两个意象,后面用了“等”“一切”等字,该点给分,但只答出一两个意象,该点不给分。

第二,对春景的特点进行概括,与初春“充满了生机”的意思相近均可给1分(如:

万物复苏、生长、萌发……)。

第二小题,“结合词句分析”,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中景象,从中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二是直接引用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

只结合上片或下片,所含意蕴分析准确,给1分。

完全照抄,分析出的意蕴不对应不准确,不给分。

答出思想感情,只要答出其中一种,给1分,答出两种,给2分。

 

3.(2010年)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参考答案】

(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答案一: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2分);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2分)。

答案二: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2分);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

第一小题,考点是词语。

考察考生对“诗词家语”的解读能力。

通过对“隔”字的解读领悟其在作品(上下片)中的意义。

答案中冒号后面的文字表示对前文的理解。

“视觉的阻隔”、“情感的阻隔”属于审美理解的表述。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思念之情无法传递”属于艺术感悟的表述,只要答出“冒号”前的文字或者“冒号”后的文字,都算“意思答对”。

对于“江水、烟树隔断归路”这一答案,关键是看考生有无答出前者“隔断”后者之意,答出即给2分。

“遮挡”、“挡住”、“阻挡”“使看不见”等视为与“隔断”同义。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答案也要整体性综合把握,答全才给2分(如果第一小点已得2分,此处答全也只能给1分。

反之亦然。

)将“思念之情”答成“思乡之情”、“怀念亲人”,“思念亲朋”,对,答成“理想抱负”、“仕途不济”、“人生希望”,错。

没答出“无法传递”的意思,错。

本题字义的理解是要抓住“隔断”和“无法传递”。

第二小题,主要考查诗词艺术特点。

考察考生理解和领悟作家如何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

这是一条选择题。

第一,答案要抓住“虚实关系”的逻辑思路:

实写……,引起……,……反衬(烘托)……。

本题绝大多数考生对“虚实关系”不能作出以上有逻辑层次的表述。

考生只要按“实写……”,“虚写(想象)……”,“虚实结合……”的思路答题并且答对其内容,即可给满分4分。

答对了实写及其内容,给1分;答对了虚写及其内容,给1分。

第二,答出“虚实结合”的“关系”、“手法”、“艺术手段”等,给1分;答出“虚实结合”的“作用”(上片即“……”的孤独,下片“……的情感阻隔”),给1分。

只答出“实写”和“虚写”,但所写的内容不准确,该点不给分。

直接引用或翻译原文而不作分析,只给1分。

考生假如同时做了上片和下片,取其做得最好的部分评分。

4.(2009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要通读全诗,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1)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局势作答。

(2)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错因】

(1)意象“月”和有关注解的含义没有把握住,从而造成将本诗当作一般写景诗来看待的现象;

(2)没有注意作者情感态度和注解,忽略了内在含义;(3)忽略了文本,而把“怀才不遇”硬贴上去。

 

5.(2008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耐寒。

拟人。

(2)《木芙蓉》:

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英蓉》:

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

两首诗都是咏木芙蓉的七言绝句;作者吕本中与范成大同为南宋诗人。

本考题由两题三问组成。

(1)的前一问与题

(2)都是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题

(1)的后一问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

题目的重点落在对木芙蓉由外在形象到人格形象的鉴赏上。

(1)应注意《木芙蓉》中的“霜”和“红”、《窗前木芙蓉》中的“破小寒”及对“青女”的注解,这可以帮助考生推断出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

至于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木芙蓉》中的“着意”、“无言”、“任”等词都在不停地闪烁着提醒考生注意;而《窗前木芙蓉》也有多处运用,倘若考生不懂得“破”与“凭”字之意,还可根据“酸”、“留连”、“愁”、“怨”、“看”等词作出判断。

另外,相同的修辞手法也可答为“对比”:

《木芙蓉》中是傲然独立的木芙蓉与怯懦软弱的桃李进行对比;《窗前木芙蓉》中是坚忍顽强的木芙蓉与嗟叹愁怨的一般花朵作对比。

本题最易犯的错误是据《窗前木芙蓉》中的“似”字而将修辞手法理解为比喻。

(2)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在“耐寒”这一共性的笼罩之下辨清其形象的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较易理解:

“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便展现了木芙蓉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之后依然傲然挺立而且更加绚丽璀璨的姿态,其中“着意”一词更是以神来之笔刻画了木芙蓉正积蓄着无穷的勇毅以迎战霜雪的傲然风骨;诗的后二句中“犹胜”一词表明是要将木芙蓉与桃李作比较,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足诗人所不屑的,反其意而悟便可绘出木芙蓉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

而要理解《窗前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考生最严重的失分之处可能便在此。

《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是单一的,而《窗前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则复杂得多:

先是辛苦孤独,似有凄酸之情,继而傲视寒霜、慷慨激越,有誓不低头、绝不悲叹之志。

“勇于迎战风霜”是两首诗中木芙蓉形象的相同之处,而其不同之处在于:

《木芙蓉》重在展现其不受他人摆布的傲然独立的自信形象,《窗前木芙蓉》重在展现其虽饱经风霜沧桑满脸依然无畏无惧、无嗟无怨、坚忍不屈的自强形象。

【错因】考生对题

(1)没有注意题干的两个“都”字和无法对两首诗中木芙蓉的自然属性及诗歌的修辞手法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丢分;对题

(2)没有进行仔细分析,从而导致对所归纳描绘的木芙蓉的形象表述不清。

 

6.(2007年)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分析】本题由两小题组成。

(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题

(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层级均为D。

(1)侧重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浅层理解,即找出“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

(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答题时不能把题目给出的字词孤立起来理解,一定要回归原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

例如,细读原句,我们发现“穿”与“数”之前皆有一个表明情感的形容词“独”和“闲”,虽不是直接修饰,但深受其辐射。

由此可推断出“穿”和“数”体现的是诗人“孤独徘徊”和“苦闷无聊”的情感,而情感是离不开意境的,所以答题的思路则可确定为先描述意境,再探析字词中的情感。

【错因】由于对意象的概念理解不清楚,导致将动宾关系的词语误以为是“意象”;“炼字”方面,缺乏诗词的整体语境意识,导致架空诗歌寓意乱分析。

 

7.(2006年)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②海幢:

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晚:

归艭、钟声。

望:

江、青山、远帆、(天)空、老鹤。

(2)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

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分析】题

(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题

(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层级均为E。

(1)侧重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意在引导考生完成由意象理解题眼,并因题眼梳理意象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对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的目的,属于诗歌鉴赏的起始阶段,即读懂阶段,为题

(2)对“带”字的鉴赏奠定了基础,题目设计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特点。

解答本题应先将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提取出来,逐个辨析后再分类归入“晚”和“望”两个方面。

本题并没有要求考生深究“象”中之意,只要求辨别哪些意象分别体现了“晚”和“望”,仅限于对诗歌表意的理解,因而难度并不算大。

然而若想准确无误地作答也并非易事,一是诗中所涉及的意象较多,全诗共用了八个意象(江、青山、远帆、归艭、天空、老鹤、钟声、海幢),仓促之间容易遗漏,其中较易遗漏的是“空”。

二是考生对同属两类的意象到底如何界定把握不准。

如“归艭”这一意象可能就让考生颇为踌躇,因为它确实也是所“望”之景,但因“归”字更显“晚”意,所以当归入“晚”类。

三是对特定情境中的某些特定意象缺乏认识或积淀,因而容易漏答。

诗中的“钟声”这一意象就多见于早晨、黄昏或深夜的意境中。

如“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杜甫《游龙门奉先寺》)中的晨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王维《归辋川作》)中的暮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钟”。

因而本诗中的“钟声”应归入“晚”的类别中。

同时,“钟声”是听觉而非视觉,也可判断当不属“望”类。

四是对意象中的实景与虚景判断不准造成误答.诗中的“海幢”不是作者亲眼所望,而是由老鹤南飞去并听到远方传来的钟声所想象到的,是虚景,因而不应归入“望”类。

(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本题意在引导考生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深入赏析诗歌语言(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和表情作用,需要考生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鉴赏能力。

分析此题可参照以下步骤:

首先分析“带”字对前后意象的影响:

“带”原是人的有意识的动作,而此处主动承担“带”的任务的是老鹤,可知“带”字把“老鹤”拟人化了;而钟声本属无形,无法“带”,但终于当成有形之物被老鹤“带”去了,可知“带”字又把“钟声”拟物化了。

然后分析“带”字是如何联结前后意象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

老鹤南飞与海幢钟声本来互不相干,但“带”字却使两者有了前因后果的紧密联系,更因有了这种联系而使整个意境浑然一体。

接着分析“带”字前后意象的特点及该字对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

老鹤南飞是动态、是视觉、是实写,海幢钟声是静态(以动衬静)、是听觉、是虚写,而“带”字则能将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实写与虚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意境动静相融、视听相合、虚实相生,使意境空而不寂,灵而不乱。

最后分析“带”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带”字使作者的视野和听域都得到了由近及远、由实及虚的延展,表现了作者沉浸在这一片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充满禅宗意昧的天地时超凡脱俗的隐逸心境。

【错因】“炼字”方面,没有结合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来理解;难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字的含义描述清楚;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缺乏一定的整体性;把问题孤立起来理解,没有回归原诗,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

8.(2005年)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构成对仗的一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荒村与古寺。

(或断霭与流莺。

或生与语。

)只要写出其中任意一组即可。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

“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9.(20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

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

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

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处世的精神。

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2)【提示】这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