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82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docx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

 中印对外开放比较

———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

于 蕾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0020)

  内容摘要:

中国、印度同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并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

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凭借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参与世界经

济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飞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通过

FDI和国际贸易的视角,对中国、印度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趋势、实

质等进行比较和评析,并总结中印参与国际分工后发展模式的异同。

关键词:

中印对外开放 FDI 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1309(2008)12-0052-011

收稿日期:

2008-11-04

一、贸易、FDI: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分工的途径

  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转移和分工为后发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发展机

会。

从二战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市场,发达国家的

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升级,在本国内不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就有了对外转移的必要性,世界产业结

构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转移和调整,而伴随着每一次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后起的国家和

地区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如20世纪50年代国际产

业转移成就日本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亚洲“四小龙”腾飞;20世纪70、80年代

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东盟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深化本国产业结

构的调整,加快将劳动密集型甚至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兴起世界范围内新

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继续加快。

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新兴国

家如“金砖四国”(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把握了发展机遇,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并开放国内市

场参与全球贸易发展,承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转移和全球布局,通过国内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与

跨国公司资本、技术资源的融合,促使本国限制要素流动和发挥效率,通过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实现

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印度同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

球化时代以来,两国凭借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飞

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两国在参与世界经济过程中有很多相识之处,都是利用

—52—·上海经济研究·                           2008年第12期了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分工,分别参与全球制造业和IT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并先后被称为“世界

工厂”和“世界办公室”;但同时由于两国经济发展基础、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对外开放道路上

也有很多差别。

但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以及全球产业转移是中印两国能够

获得快速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条件。

但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及资源的全球流动,一国

的出口产品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出口产

品不仅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作为跨

国公司生产基地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总体上呈现出“大出大进”的特点。

以中国为例,除了被用来作

为全球贸易通道的岛屿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外,来自东亚的中国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对中国的投资一直居于前列,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大陆,将原先他们对美

国、欧洲的出口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生产,造成中国大量贸易顺差的产生。

如2006年中国对美国

贸易顺差为1443亿美元,而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东盟有153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见表1),充

分显示了在东亚和美国的贸易中,中国只是承担了加工组装的角色,但是巨额的贸易顺差却记录在

中国的账面上。

 表1中国同美国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2006年)单位:

亿美元

国家/地区出口额进口额净出口额

美 国2034.7592.11442.7

日 本916.41157.2-240.8

韩 国445.3897.8-452.5

中国台湾207.4871.1-663.7

东 盟713.2895.3-182.1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整理。

二、中印对外贸易比较②

  与印度相比,中国从1978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

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

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晚10多年,但从1991年实行改革

开放战略以来,短短10年间迅速培育出在世界极具竞争力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和服务业。

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外贸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先

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鼓励出口的政

策目的,初期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了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

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

印度为了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

配套,强调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并开放了资本市场。

由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点和侧重点不同,中国和印度在参与世界市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

点:

1、从总体看中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远大于印度。

中国、印度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分量并不相

同。

2006年,印度出口仅占全球货物贸易额的1.0%,而中国占8.0%,中国进口、出口都列世界第

三位,而印度出口额排名世界第28位,进口额排名世界第17位(见表2)。

从总体看,中国进出口

总量规模较大,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进出口一直保持了较高的顺差并不断扩大,而印度进出口总量

—53—2008年第12期                           ·上海经济研究·规模较小,逆差较大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

当时

中国的制造业十分落后,主要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进口所需外汇,直到80年代中期,初级产品仍

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原油占了一半。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

很大变化,尤其是加入WTO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

2004年,

中国的双向贸易增长36%,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7年中国

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根据WTO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

2007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尤为显著的是中国占世界出口份额急剧上升,从

1990年的1.9%上升至2006年的8%,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7年全年中国累计贸

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7%。

印度对外贸易发展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于快速发展之列,但是相对于中国的速度还是略

有逊色。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与GDP的比率上升了70%,而印度的增长为23%。

2004

年印度的对外贸易增长16%,但是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仅为1000亿美元,不到全球总量的

1%。

2002年至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连续5年大于印度对外贸易。

2006年中国外贸总额达

17606.9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

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为3000亿美元,其出口总额仅

相当于中国的1/8。

但是与中国一直鼓励出口、大进大出的增长所不同的是,印度的进口相对于出

口发展更快。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6年,印度出口额世界排名基本保持在30名上下

波动,而进口额排名从26名快速上升到17名,反映出与中国并不完全相同的贸易发展道路。

 表2中国、印度在世界商品贸易中的地位

年  份占世界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在世界商品出口额的位次中 国印 度中 国印 度

20003.90.7731

20014.30.7630

20025.00.8530

20035.80.7431

20046.50.8330

20057.30.9329

20068.01.0328

年  份占世界商品进口额的比重(%)在世界商品进口额的位次中 国印 度中 国印 度

20003.40.8826

20013.80.8627

20024.40.8624

20035.30.9325

20045.91.0323

20056.11.3317

20066.41.4317

资料来源:

根据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历年数据整理。

  2、印度服务贸易比中国更有出口竞争力。

细分中印两国对外贸易的构成,可以很清晰地发现:

中国商品贸易比重较高,制造业出口势头强劲,但在服务贸易领域,进口大于出口呈现逆差,尤其是

2000年以后虽然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对外服务贸易逆差也同时不断上升(见图1)。

而与之相反的是,印度虽然货物进出口量规模较小,逆差较大并有不断扩大趋势,但是服务贸

—54—·上海经济研究·                           2008年第12期易比重较高,尤其是2002年以后,尽管印度对外货物贸易总体呈贸易逆差扩大的趋势,而在服务贸

易领域却呈现顺差状态(尽管2004年出现反复),且服务贸易的顺差在2005后进一步扩大(见图1)。

图1 中国、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说明:

正值表示顺差,负值表示逆差。

资料来源:

根据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历年数据整理计算。

   3、外资对中印两国贸易贡献度不同。

在中国、印度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里,外商投资企业所表现

出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外商直接投资构成了中国对外出口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主力部分,也

是中国外贸呈现“大进大出”特点的根源,而外资对印度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小。

跨国产业转移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一

半。

在来华外商投资企业中,东亚地区经济体的企业将其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充分利

用中国劳动资源低廉的优势,在中国建立组装基地。

这种产业转移的结果是,这些企业大规模进口

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使中国对周边经济体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如对台湾地区、韩国均有数百亿

美元的贸易逆差。

与此同时,这些产品在大陆组装后输往这些企业原有的传统市场,主要是欧美市

场,导致中国对欧美市场出现较大贸易顺差。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中国进出口的强劲增长与外资增长有着重要关系,1986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

长13.7%,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4.7%。

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口、出口额中的比

重都扩大到50%以上,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

是工业制成品,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见表3)。

尽管2007年由于

外贸政策的调整,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的比重比2006年略有下降,但是其主体地位依

旧保持,可见,跨国公司促进了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而印度的FDI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而非出口导向,只有独资企业9%的投资额和合资企业4%

的投资额是出口导向的,除了对软件和IT服务业的投资以外,出口导向的投资是在简单的劳动密

集型制造业中(但这些行业的投资额非常小)。

4、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方向相近。

由于同处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条分工环节以及相似的经济

发展条件,中国、印度两国的贸易方向较为接近。

以2004年为例,两国的五个主要出口目标市场中

有三个是相同的,即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

中国向这三个国家(地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

56.2%,印度的出口也占其出口总额的45.8%,这意味着两国出口的半数都销往相同的区域。

口方向的重合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两国同类出口商品之间的激烈竞争。

对于进口来说,欧盟和美国

是中印两国共同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见表4)。

—55—2008年第12期                           ·上海经济研究· 表31986年~2007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统计单位:

亿美元

年 度进 口出 口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比重%

1986429.04 24.035.60309.42 5.821.88

20002250.971172.7352.102492.121194.4147.93

20012436.131258.6351.672661.551332.3550.06

20022952.161602.8654.293255.691699.3752.20

20034128.362319.1456.184383.742403.4154.83

20045614.23245.757.815933.73386.157.07

20056601.23875.158.707620.04442.158.30

20067916.14726.659.719690.75638.358.18

20079558.25594.158.5312180.16955.257.10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表4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方向比较(2004年)单位:

%

中 国印 度

出口目标市场进口来源地出口目标市场进口来源地

美 国21.1日 本16.8欧 盟22.7欧 盟19.2

欧 盟18.1欧 盟12.5美 国18.0美 国6.4

中国香港17.0中国台湾11.5阿联酋8.0中 国5.2

日 本12.4韩 国11.1中国香港5.1瑞 士4.2

韩 国4.7美 国8.0中 国4.6韩 国3.6

数据来源:

WTO统计数据整理。

  5、中印贸易政策演变比较。

中国、印度对外贸易发展反映出来的特点异同是跟两国的贸易政

策及其不同演变过程分不开的。

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政策和战略也先

后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并且逐渐趋同。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经过了4个阶段的演变:

封闭条件下对外贸易保护发展战略(1949年~

1978年)、有限开放条件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战略(1979年~1991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的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1992年~2002年)和入世后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型(2002年至今),而印度则经

历了从独立至80年代末,政府严格管制之下的贸易政策、1991年~2001年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政

策和2002年至今大力鼓励出口战略。

由中国、印度贸易政策演变的阶段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在贸易政策都经历了进出口从政

府管制到逐渐市场化的过程,对进出口的侧重都经历了从限制出口到鼓励出口的趋同过程。

但是

由于印度的改革阶段整体比中国滞后了10多年,所以相比印度的贸易政策,中国更早的对外开放

了市场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

尽管中国到2002才重新了加入了世贸组织,但是对世界贸易

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印度。

到目前为止印度仍然世界上最封闭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尽管近10多年来

贸易取得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无论货物贸易总量还是贸易占GDP的比重都低于中国,经济的内向

性突出。

基于苏布拉马尼扬和魏尚进(Subramanian和Wei,2003)的数据和方法,利用引力模型对1980

年到2000年的贸易进行估计,表5给出了印度和中国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

除了2000年之外的

所有时期,印度虚拟变量的系数为负且统计上是显著的,系数绝对值在80年代呈上升趋势,仅仅从

90年代中期才开始下降,这些数据显示印度在2000年仅仅是一个正常的贸易国。

而从1980年~

2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虚拟变量的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是显著的(见表5)。

—56—·上海经济研究·                           2008年第12期 表5有关印度和中国贸易结果的引力模型分析结果

198********019952000

印 度-0.39-0.49-0.82-0.680.04

0.130.130.150.120.10

中 国0.520.390.39-0.300.71

0.150.120.140.130.12

资料来源:

转引自丹尼·罗德里克、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扬,“从印度式增长到生产率腾飞:

印度经济增长转变之谜”,《比

较》第14辑,2004年9月,P69。

  但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印度两国的贸易政策又开始出现向不同方向发展,印度开始大力鼓

励出口的发展,而中国开始转向注意内外市场的平衡发展、贸易结构的调整,从过度依赖外向经济

向开拓国内内需市场发展。

三、中印吸引FDI比较

  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一起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最青睐的目

的地。

2005年12月,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Kearney)最新的年度全球投资者信心调查显示,

中国是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印度在该排名榜上列第二位;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世界投资报告2007》指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是中国和印度。

是中印两国在吸引外资的特点、发展阶段和竞争力等各有不同。

1、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但印度近两年吸引FDI迅猛发展。

自从经济改革以来,中

国总计吸引了2.11万亿美元的外资。

仅2007年,中国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而印度过

去引进外资不论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都远远少于中国(见图2),如2003年印度FDI流入量

仅仅是中国吸引外资的8%,截止到2003年印度吸引FDI的存量也只是中国的6%,印度直到

2004年吸引FDI才超过50亿美元,但是印度自2006年来印度吸引外资大幅增长,2006年首次超

过100亿美元,印度商业和工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印度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创出新

高,达到114亿美元,同比增加218%。

根据知名咨询机构OCOGlobal2008年3月4日发布的年度

报告中称,印度吸引了525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之后。

图2 中国、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较

数据来源:

根据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7、2005、2003、1999等年报告数据整理。

—57—2008年第12期                           ·上海经济研究·  2、中国和印度FDI流入产业结构不同。

在中国,外资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

中国经济的高

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各类家用电器、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

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

2002年,73.5%的FDI流入制造业。

在高新技术方面,世界强手如爱立信、通用电器、日立、东芝、英特尔、摩托罗拉等,都已经把中国变

成其高新科技产品的硬件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核心地。

同时,FDI为中国制造业的商品出口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

在印度,印度的FDI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软件、服务(尤其是IT)和技术上具有复杂性的资

本密集型产品,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食品加工等完全不在投资范围。

跨国公司最初

主要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活动,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

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展。

几乎所有的美国和欧洲主要信息技术公司都在印度活动,其中大

多数在班加罗尔。

外国公司在印度的呼叫中心行业中占领主要地位,其每年15亿美元的营业额中

有60%由外国公司创造。

相反,在印度制造业的出口增长中,外资的贡献则相对很小。

印度的制

造业一直保持依赖国内市场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FDI相关联的出口只占印度制造业

出口额的3%,即使在如今,该比例也只占10%以下。

但印度加快了追赶中国的步伐,目前已建立

了约300个经济特区,在2005年成立了“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并出台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

略》白皮书。

越来越多的跨国制造企业在印度落子布棋,2007年3月,印度制造业出口达到800亿

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65%以上,成为与巴西、泰国、马来西亚一样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从表6可以看出,2001年~2005年进入中国的外资主要流向了机械制造业及房地产业,而流

入印度的外资更偏重于服务业领域。

 表6中印2001年~2005年FDI流入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及所占比例

名 次中 国印 度行业名称所占比例行业名称所占比例

1电子设备制造业26.16%信息服务业23.55%

2房地产业20.8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13%

3石油、化工11.37%金融服务业14.08%

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65%能源产业12.18%

5非金属制造品制造业6.42%通讯服务业9.02%

资料来源:

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印度EconomicSurvey2005~2006。

转引自程萍,“从国际视角审视投资环境———

对中印两国的比较”,载《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第4期。

  3、中印吸引外资来源结构比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华人经济圈和华侨的投资做出

了巨大贡献。

1985到1996年10年间,中国三分之二的外资来自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上述

地区居住3000万华人,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与大陆联系紧密。

而且台湾和香港都专注于提供出口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自从上述地区的工资价格快速上涨后,他们就将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大陆沿

海地区,受到了中国大陆的欢迎,这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铺垫了道路。

2007年来自中国香港、中

国台湾的投资仍然占了一半的比重(见图3)。

而与之相比,印度侨民虽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个

行业,但是其角色与中国海外华侨有所不同。

而对中国投资另外一块重要部分是来自自由港如英

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的资金,这其中包括一部分为利用中国对外资优惠政策而从国内出去注

册又返回的“假外资”。

  与中印两国贸易方向的高度接近所不同的是,两国的FDI来源国(地区)分布差异很大。

印度

自1991年8月开始鼓励FDI流入,虽然在总量上无法与中国进行比较,但从FDI来源国的分布上

却优于中国,2004年~2008财政年度中十大外资来源国里大部分来自来自发达国家(见图4),但

是值得注意的是来自毛里求斯的资金占了印度吸引FDI总体规模的44%。

—58—·上海经济研究·                           2008年第12期图3 2007年对中国投资(实际金额)前十位国家/地区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

 图4 2004年3月~2007年12月对印度投资前十位国家

数据来源:

根据印度工业政策促进局(DIPP)统计数据整理。

   4、中印吸引外资竞争力比较⑤

(1)高盛公司的评估。

作为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将在很多领域产生

竞争,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争夺有利的地位。

高盛公司对618家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

台湾和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有投资的跨国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表7列举了中国与印度在上述6

个指标中分别的得分。

在6项指标中,中国有4项(经济增长、市场开放、基础设施、产业的聚集和

 表7跨国公司对中国与印度投资环境评估

中 国印 度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