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66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3.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师生交流

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了解儿童对“科学”的已知程度,便于后续活动的开展。

二、探索和调查

1.让孩子们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第2页上面的插图,帮助他们打开思路。

大家在一起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2.问一问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科学的问题,要求举例。

3.“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引出学生更多的亲身经历。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科学家的工作相似”。

5.动手做“暂时记忆能力”小实验。

活动前要教给学生怎么制作活动道具,还要讲清如何操作,以便能得到好的效果。

6.让学生读读故事,再按照教材上卡通人的提示复述琴纳的故事。

7.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是什么

【设计意图:

本部分教学与儿童自身的经验衔接,为理解“科学是什么”做好铺垫。

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同时,借助科学家的故事,认识科学是什么。

三、回顾和解释

1.什么是科学?

2.科学探究的步骤是什么?

教后反思: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三角形、拱形硬纸片,晒衣夹子若干,铅笔(削好带尖的)或雪糕棒、一段

金属丝(要柔软一点的,用手就能缠绕的)圆规、曲别针、各种颜色的卡纸(硬纸板)、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师生交流,动手做。

指导学生进行找平衡的活动。

1.分步发放器材,进行提示。

2.让学生去试。

3.提醒学生把曲别针的位置画下来,可以用一个圆点符号代替曲别针。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还能想出哪些办法使物体保持平衡?

(组织学生动手尝试)

2.引导学生回忆经历的过程。

3.组织学生交流科学家的资料。

4.组织学生做“视觉暂留”实验。

(做之前教师讲清要求。

【设计意图:

进一步寻找物体平衡的方法。

通过收集科学家资料,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

体验科学结论来之不易,体会视觉暂留现象。

三、回顾和解释

1.你喜欢哪些科学家?

2.你过去做过哪些与科学家工作相似的活动?

3.你想做哪些和科学有关的研究?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思考及建议

单元分析:

该单元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物体建立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研究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感受生物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

花草树木,虫虫鱼鸟兽,都曾经引起他们的关注,本单元要做的就是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世界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本单元以生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为主线,给学生提供探索动植物之间不同和相同的机会。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在发展观察技能,因此,本单元引导学生从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为对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并开始运用比较来鉴别物体间的不同和相同。

让学生采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物,并用多种形式记录、表述、描述交流结果,不仅能培养学生研究生物的兴趣和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态度,还能提高他们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欲望,增进学生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研究能力。

教学思考与建议:

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透析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

一是亲历探究,通过寻找,积累大量感性认识,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依据;二是通过交流研讨,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三是通过活动辨析,进步明确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特征。

如何进入本课,我想可以以问题“有生命的物体什么样子”为切入点,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活的”,从而在寻找过程中,让学生在“是”与“不是”的冲突中形成生物物体“基本特征”的概念。

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方法和记录方式,培养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记录观察结果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续写并朗诵小诗,从而实现了科学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

第二课《校园里的植物》

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教学时从建议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了解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包括高矮、外形、生长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同时也引导发现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在这些活动中,建议您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实践的条件,注意给与学生充分观察与讨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从而训练了学生“分类”的技能,也提升了他们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三课《校园里的小动物》

本课教学可以从“你在校园里都见过哪些小动物”入手,将孩子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起来,本课内容建议安排两课时,由易到难,先探究不同之处,再说相同之处,给学生一个思考过渡的时间。

怎样引导学生围绕小动物开展探究性活动,是教学进行的难点。

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上做好指导范例,为学生下节课的探究做辅助,由扶到放,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与水平。

在活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重视收集证据。

第四课《植物·动物·人》

本课在前面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扩展,把人与植物、动物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和相同,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

教学中,为了使学习知识形象化,建议采取集合图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从而克服难点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扩散,建议教学时将内容进行分割,先探究动物与植物的异同,再探究人与动物的异同,接着再进行三者之间的比较,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相机引导。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课序

课题

课时

备注

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

本单元的课序可以根据实际调整,也可以根据需要重组

2

校园里的植物

1

3

校园里的小动物

2

4

植物·动物·人

1

总课时

5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资源分析: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以动植物为认识对象,建立起生物基本特征的概念,通过活动,培养观察、交流的基础技能,同时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积淀热爱生命的情感。

本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活动:

一是亲历探究,通过寻找,积累大量感性认识,为生物概念的形成提供依据;二是通过交流研讨,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三是通过活动辨析,进步明确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特征。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就寻找的结果进行讨论,知道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很小就开始,他们对生命物体的前概念认识就是“活的”,因此,“寻找有生命物体”的有目的的亲身体验,既调动了学生的前概念,又能使学生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寻找过程中,“是”与“不是”的冲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概念的接触更有助于后续概念生物物体“基本特征”的形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和图表描述并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2.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探索的兴趣。

2.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3.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教法、学法: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本课属发现式探究课型,所以我采取观察法、比较法、研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主动的观察比较探究中获得“发现”,启发、诱导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供学生寻找的某一环境。

(校园、花园或田野)

2.记录纸。

学生准备:

搜集时要用的有关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前概念。

1.教师欣赏诗朗诵,“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2.师:

听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受?

说说“生命”是什么意思。

3.师:

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

哪里能找到有生命的物体?

4.师揭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并且学生天生好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实地作战”,那是学生求之不得的事情,学习的兴趣会很高。

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分组思考、讨论:

你们准备选择哪个地方进行观察?

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观察?

怎样记录?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修改、完善。

强调:

(1)各个小组尽量分布不同地区,那样“发现”会更丰富。

(2)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如:

墙角、砖头下、屋檐下等。

(3)记录的方式可以写,也可以画。

(4)要细心观察,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3.分发记录表,分组在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比比哪组发现的多。

(教师跟随相机有重点的指导。

 

我的观察记录

三()班

发现地点

物体名称

基本特征

4.活动结束后回班出示自己的记录表分组交流讨论:

你们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最让你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后板书学生汇报的物体名称)

5.教师进行活动小结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之前先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哪些方法观察,怎样记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先动脑在动手的习惯,活动中让学生做好记录,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培养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记录观察结果的能力。

三、交流、研讨

1.师:

同学们找了这么多有生命的物体,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它们有哪些特征?

(小组讨论并完成记录,教师巡视参与)

3.把汇报结果板书在黑板上,研讨哪些是有生命物体都具有的,用★标出来。

(教师相机引导板书:

能够生长、能够新陈代谢、能够繁殖后代、能够呼吸、能够吃东西、有反应等)

4.现在你能说出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无生命吗?

(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5.小结概括:

在我们的校园里既有有生命的物体,,又有没有生命的物体,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

(板书:

生物、非生物)

【设计意图:

搜集到的证据为有生命物体特征的讨论提供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物,并通过记录、表达、描述等方式交流观察发现,不仅能培养学生研究生物的兴趣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能提高他们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欲望。

四、辨析明理,完善科学概念

1.(实物投影,或展示文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

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吗?

为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3.小结:

有生命的物体都具有上述的这些特征或其中的大部分特征,但也有些生物的局部离开母体后,并没有很快失去生命,还具有生命的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变成非生物了。

【设计意图:

列举物体进行辨析,这既是前面活动的延续,又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学生的汇报内容是自己参与完成的,所以很积极、很认真地听,这将很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效率,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五、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续写小诗。

1.(课件或图片展示)学生欣赏自然风光,教师画外音“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小诗,创造氛围。

2.师:

你能像小诗人一样,把这首小诗写下去吗?

(学生续写小诗,教师巡视指导)

3.班级交流、朗读小诗。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中处处都有生命,这些五彩缤纷的生命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学生欣赏、续写并朗诵小诗,实现了科学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

教后反思:

 

2.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植物展开研究,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了解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并能说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教学目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供学生观察的某一环境。

(校园、花园或田野)

2.记录纸。

学生准备:

记录笔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前概念。

1.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数不胜数的植物,你找出来了吗?

2.说说看,你认识校园里的哪些植物。

(教师相机补充孩子没有发现或没有记录的相关植物。

3.教师:

我们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科学奥秘的欲望,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植物入手,揭示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1.整体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

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植物长得各有什么特点?

试着完成记录表1。

(引导学生从高矮、外形、生长环境等方面描述植物,教师随时指导。

(2)学生交流

(3)你能给这些植物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排排队吗?

观察一下,说说看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渗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概念,点到为止。

(4)汇报交流。

2.局部观察植物

(1)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仔细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什么发现吗?

(2)教师相机引导提出观察任务:

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教师指导观察方法:

①观察树皮:

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再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教师边介绍边示范)

②观察树叶:

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

把它画下来。

③观察花:

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3)小组分工观察、完成记录表2。

教师参与,相机指导。

(4)师生观察后交流小结:

(交流时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并及时鼓励)

3.比较植物的相同之处。

(1)师提问:

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它们有很多不同,那它们为什么还都叫做植物呢?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又有哪些相同点呢?

(2)交流讨论:

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位置相对固定,有生命需求等。

【设计意图:

这部分观察、交流活动就在校园里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从整体上认识到植物,再通过局部的观察,学生充分了解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由于植物就在自己的眼前,学生的观察一定会非常仔细,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或画下来,培养学生初步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体会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再来找植物的相同之处,引领学生更深一层关注植物,把对植物的认识归结到植物的共同特征上来。

三、对植物进行分类

1.师:

植物种类繁多,世界上有45万多种,难记吗?

科学家为了方便人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分成的很多类,你能对这些植物分类吗?

(P17)

2.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先说分类标准,再分。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你认为它应该属于你分的哪一类?

小组交流一下,教师参与。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既可以提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又是对“分类”技能的训练。

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明白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分类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

教后反思:

 

2.3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教学从校园生活中的小动物入手,可将孩子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认知水平,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会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

给动物分类是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这是科学教育的一项长期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分类一定要有依据。

本课内容我安排为两课时,教学中,在找小动物的共同特征时先让学生说它们的不同之处,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再说相同之处,由易到难,给学生一个思考过渡的时间,这也是本课探究的重点。

怎样引导学生围绕小动物开展探究性活动,是教学进行的难点。

课程的最后要引导学生把各种观察的小动物放生,因为本课的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动物,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热爱生命。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喜爱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观察动物,并能用图画、文字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

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4.能够围绕小动物自行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蚂蚁或蜗牛),供学生观察。

2.一些动物的图片。

3.记录纸、放大镜、玻璃片等

学生准备:

课前捉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观察了解蜗牛

一、谈话导入,了解蜗牛喜欢的环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认识了校园里的植物,今天,我们来一起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那么你在校园里都见过哪些小动物呢?

说说看。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捉蜗牛了,说说你是从哪里捉来的。

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

由此看来,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阴暗、潮湿或有蔬菜嫩叶的地方)

过渡: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这两位朋友。

【设计意图:

教学从引导学生回忆在校园生活中发现过哪些小动物入手,将课堂内外相结合,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科学奥秘的欲望。

二、观察认识蜗牛的外形特点。

1.同学们,你喜欢蜗牛吗?

你能给它画一幅画像吗?

2.怎样能让你的画像很成功,画之前,你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3.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小结:

观察要细致,可以借助放大镜。

5.比一比看,谁能画出蜗牛的真实面目。

同时请根据你的观察,完成下列表格吗?

(出示表格1)

6.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7.小组汇报:

谁来展评一下自己的画像,并当一回《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客观科学地介绍蜗牛的外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去画蜗牛,并当《动物世界》的解说员,表面上是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这个活动涉及到“观察、分析、解释、交流”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激起孩子的观察欲望,还能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1.除了上面的这些,你还想知道关于蜗牛的什么?

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3.教师依学生汇报,相机板书梳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提健康性、意义性的问题)

A.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B.蜗牛喜欢吃什么?

C.蜗牛比较怕什么?

D.蜗牛怎么排便?

F.蜗牛喜欢冷还是热?

G.蜗牛会游泳吗?

H.蜗牛有听觉吗?

……

(如果孩子不善于提问,教师也可帮助其提出上述的一些问题,再让他们选择一些问题去研究)

4.上述这些问题,哪一些我们现在就可以进行研究找出答案呢?

怎么做?

说说看。

5.学生进行有条件的观察和研究,并完成表格2.

6.小组交流、汇报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

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有体验才会有问题。

”教学中,孩子在亲身实践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总结,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唤起孩子探知的欲望,让孩子产生疑惑.】

四、课后有针对性的研究。

1.对于上面的这些问题,由于课堂条件所限,不能一一进行研究。

那么这些问题中还有哪个或哪几个你最感兴趣,像刚才那样把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成观察记录,看自己能完成几项。

2.把研究的结果下节课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

课外探究活动并非是学生完全的自由活动,它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细心指导,将课堂作为铺垫,课外作为延续,这样孩子的探究习惯得到培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观察了解蚂蚁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对蜗牛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哪些特点?

2.我们是怎样研究蜗牛的?

3.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另一种小动物“蚂蚁”(板书)

4.你是蚂蚁是在哪儿逮到的?

说明蚂蚁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

(潮湿、温暖的土壤)

【设计意图:

以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蜗牛的?

”进行回忆巩固,目的是“扶”,教师的“扶”能有效避免学生探究时产生盲目性,引导孩子有一个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思路,能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为自主探究蚂蚁做铺垫。

二、观察蚂蚁外形并画一画。

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能填写表格内的问题。

(出示表格1)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小结介绍:

蚂蚁有头、胸、腹三部分。

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个口器、复眼;胸上有三对足,腹部看上去没有什么东西,其实由许多环节组成,一般有3—12个环节。

4.教师:

你知道蚂蚁身上的这些部位对它都有什么作用吗?

5.学生猜测:

6.教师过渡:

真是你说的这样吗?

眼见为实,让我们自己来观察蚂蚁的生活特点。

【设计意图;对于各个部位的作用的预测环节,教师能获悉学生丰富的前概念,从而为后面的观察与指导提供信息,能使教师更好地指导教学。

三、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

1.让我们来边喂边观察,老师给每组里准备了面包屑、苹果皮,看看蚂蚁们是怎样吃东西的,同时也观察好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看你有什么发现和收获。

2.小组观察并交流。

完成记录表格2.

3.(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教师:

一只蚂蚁很孤单,现在我们进行合组,把两组的蚂蚁放到同一只瓶子里,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梳理:

蚂蚁能用口器搬东西、攻击敌人,吃东西还得用到里面的刷子状的口器;触角引路;用足爬行;腹部尾端会接触地面散发追踪素……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能充分体现孩子的小组合作与自主观察的能力,是培养孩子合作与探究能力的良好锲机,为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提供良好的实践。

四、提出研究问题

1.知道了这么多,你还想知道关于蚂蚁的什么问题。

2.学生提问,教师辅助梳理。

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安排,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探究习惯,有效地梳理了孩子探究的思维。

五、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我们观察了蜗牛和蚂蚁,发现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但是它们又有着共同点,你知道吗?

小组交流,完成表格3.

2.教师梳理小结;它们都需要喝水、吃东西、呼吸;都会长大、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都会动……

【设计意图:

将不同的动物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认识,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动物的了解更加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