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40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 敦 颐通书诚上第一.docx

周敦颐通书诚上第一

周敦頤【通書誠上第一】

通書誠上第一

[首頁][向上][太極圖說][通書誠上第一][通書公明第二十一][太極通書後序][通書文本]

 本文編輯時以兩倍行距顯示,讀者下載列印時可調為正常行距。

2007/04/29

『宋明理學』

【通書誠上第一】共10頁

周敦頤集卷二

通書朱熹解附

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

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也。

人皆有之,而聖人之所以聖者無他焉,以其獨能全此而已。

此書與太極圖相表裏。

誠即所謂太極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

乾者,純陽之卦,其義為健,乃天德之別名也。

元,始也。

資,取也。

言乾道之元,萬物所取以為始者,乃實理流出,以賦於人之本。

如水之有源,即圖之「陽動」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此上二句亦易文。

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

言乾道變化,而萬物各得受其所賦之正,則【13】實理於是而各為一物之主矣,即圖之「陰靜」也。

純粹至善者也。

純,不雜也。

粹,無疵也。

此言天之所賦,物之所受,

皆實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

故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此亦易文。

陰陽,氣也,形而下者也。

所以一陰一陽者,形而上者也。

道,即理之謂也。

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也。

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陽之屬也,誠之源也。

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立者也,陰之屬也,誠之立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

元始,亨通,利遂,貞正,乾之四德也。

通者,方出而賦於物,善之繼也。

復者,各得而藏於己,性之成也。

此於圖已為五行之性矣。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易者,交錯代換之名。

卦爻之立,由是而已。

天地之間,陰陽交錯,而實理流行,一賦一受於其中,亦猶是也。

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

聖人之所以聖,不過全此實理而已,即所謂「太極」者也。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行之性也。

百行,孝、弟、忠、信之屬,萬物之象也。

實理全,則五常不虧,而百行修矣。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方靜而陰,誠固未嘗無也。

以其未形,而謂之無耳。

及動而陽,誠非至此而後有也,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

靜無,則至正而已;動有,然後明與達者可見也。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

非誠,則五常百行皆無其實,所謂不誠無物者也。

靜而不正,故邪;動而不明、不達,故暗且塞。

故誠則無事矣。

誠則眾理自然,無一不備,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難。

實理自然,故易;人偽奪之,故難。

果而確,無難焉。

果者,陽之決;確者,陰之守。

決之勇,守之固,則人偽不能奪之矣。

故曰: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克去己私,復由天理,天下之至難也。

然其機可一日而決,其效至於天下歸仁,果確之無難如此。

誠幾德第三

誠,無為;實理自然,何為之有!

即「太極」也。

幾,善惡。

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

蓋動於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

此陰陽之象也。

德:

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16】道之得於心者,謂之德,其別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體焉,即五行之性也。

性焉、安焉之謂聖。

性者,獨得於天;安者,本全於己;聖者,大而化之之稱。

此不待學問勉強,而誠無不立,幾無不明,德無不備者也。

復焉、執焉之謂賢。

復者,反而至之;執者,保而持之;賢者,才德過人之稱。

此思誠研幾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

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發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遍而不可窮,則聖人之妙而不可知者也。

聖第四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閒者,幾也。

本然而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之用。

動靜體用之閒,介然有頃之際,實理發見之端,而眾事吉凶之兆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

「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應而妙也;理雖已萌,事則未著,微而幽也。

誠、神、幾,曰聖人。

性焉、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慎動第五

動而正,曰道。

動之所以正,以其合乎眾所共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德。

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於身,而無所待於外也。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矣。

所謂道者,五常而已。

非此,則其動也邪矣。

邪動,辱也;甚焉,害也。

無得於道,則其用不和矣。

故君子慎動。

動必以正,則和在其中矣。

道第六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中,即禮。

正,即智。

圖解備矣。

守之貴,天德在我,何貴如之!

行之利,順理而行,何往不利!

廓之配天地。

充其本然並立之全體而已矣。

豈不易簡!

豈為難知!

道體本然故易簡,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爾。

言為之則是,而嘆學者自失其幾也。

師第七

或問曰:

「曷為天下善?

」曰:

「師。

」曰:

「何謂也?

」曰:

「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

「不達」。

曰:

「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

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惡之分焉。

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止而言也。

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

蓋就已發如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厥中」者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惡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德,而無強梁懦弱之病矣。

至其中,則其或為嚴毅,或為慈順也,又皆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故先覺覺後覺,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

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此所以為天下善也。

此章所言剛柔,即易之「兩儀」;各加善惡,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為「八卦」。

而此書及圖則止於「四象」,以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為土。

蓋道體則一,而人之所見詳略不同,但於本體不差,則並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不聞過,人不告也;無恥,我不仁也。

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有恥,則能發憤而受教;聞過,則知所改而為賢。

然不可教,則雖聞過而未必能改矣。

以此見無恥之不幸為尤大也。

思第九

洪範曰:

「思曰睿,睿作聖。

」睿,通也。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

幾動於彼,誠動於此。

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

無思,誠也;思通,神也。

所謂「誠、衶、幾,曰聖人」也。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

通微,睿也;無不通,聖也。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

思之至,可以作聖而無不通;其次,亦可以見幾通微,而不陷於凶咎。

易曰: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睿也。

又曰:

「知幾其神乎!

」聖也。

志學第十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希,望也。

字本作晞。

伊尹、顏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

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說見書及論語,皆賢人之事也。

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

此言「士希賢」也。

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三者隨其所用之淺深,以為所至之近遠。

不失令名,以其有為善之實也。

胡氏曰:

「周子患人以發策決科、榮身肥家、希世取寵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

患人以廣聞見、工文詞、矜智能、慕空寂為事也,故曰『學顏子之所學』。

人能志此志,而學此學,則知此書之包括至大,而其用無窮矣。

順化第十一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

生,仁;成,羲也。

陰陽,以氣言;仁義,以道言。

詳已見圖解矣。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羲正萬民。

所謂定之以仁義。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

天地聖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眾,本在一人。

道豈遠乎哉!

術豈多乎哉!

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術在仁義。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哉!

曰,純其心而已矣。

純者,不雜之謂,心,謂人君之心。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

仁、義、禮、智,五行之德也。

動靜,陰陽之用,而言貌、視聽,五行之事也。

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違,則固以思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實矣。

心純則賢才輔。

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從也。

賢才輔則天下治。

眾賢各任其職,則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心不純,則不能用賢;不用賢,則無以宣化。

禮樂第十三

禮,理也;樂,和也。

禮,陰也;樂,陽也。

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

故禮先而樂後。

此「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之意,程子論「敬則自然和樂」,亦此理也。

學者不知持敬,而務為和樂,鮮不流於慢者。

務實第十四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

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

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

小人則偽而已!

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

實修而無名勝之恥,故休;名勝而無實修之善,故憂。

愛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

設問。

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則如之何?

曰:

「不及,則學焉。

」答言。

當學其善而已。

問曰:

「有不善?

」問人有不善,則何以處之?

曰:

「不善;則告之不善。

」且勸曰:

「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答言。

人有不善,則告之以不善,而勸其改。

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為不善也;勸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而為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

亦答詞也。

言人有善惡之雜,則學其善,而勸其惡。

有語曰:

「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

」則曰:

「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

改,則為君子矣。

不改【26】為惡,惡者天惡之。

彼豈無畏耶?

鳥知其不能改!

」此亦答言。

聞人有過,雖不得見而告勸之,亦當答之以此。

冀其或聞而自改也。

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理謂之過。

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

善無不學,故悉有眾善;惡無不勸,故不棄一人於惡。

不棄一人於惡,則無所不用其愛敬矣。

動靜第十六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

有形,則滯於一偏。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神則不離於形,而不囿於形矣。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結上文,起下意。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水,陰也,而生於一,則本乎陽也;火,陽也,而生於二,則本乎所謂「神妙萬物」者如此。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此即所謂「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者,以神妙萬物之體而言也。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此即所謂「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萬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闢兮!

其無窮兮!

體本則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闢。

一動一靜,其運如循環之無窮,此兼舉其體用而言也。

此章發明圖意,更宜參考。

樂上第十七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1﹞,萬物咸若。

綱,網上大繩也。

三綱者,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也。

疇,類也。

九疇,見洪範。

若,【28】順也。

此所謂理而後和也。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八音以宣八方之風,見國語。

宣,所以達其理之分;平,所以節其和之流。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淡者,理之發;和者,理﹝1﹞之為。

先淡後和,亦主靜之意也。

然古聖賢之論樂曰:

「和而已。

」此所謂淡,蓋以今樂形之,而後見其本於莊正齊肅之意耳。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釋,故優柔。

言聖人作樂功化之盛如此。

或云「化中」當作「化成」。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

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

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廢禮敗度,故其聲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聲不和而愁怨。

妖淫,故導欲而至於輕生敗倫,愁怨,故增悲而至於賊君棄父。

嗚呼!

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古今之異,淡與不淡,和與不和而已。

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復古禮,然後可以變今樂。

樂中第十八

樂者,本乎政也。

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

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太和焉。

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衹格,鳥獸馴。

聖人之樂,既非無因而強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聲氣之元。

故其志氣天人交相感動,而其效至此。

樂下第十九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艷辭之化也,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