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内语段阅读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卷石底以出(_______)
(2)日光下澈(______)
(3)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
(4)乃记之而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
②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不动_______________
④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何陋之有
B.全石以为底/武陵人捕鱼为业
C.以其境过清/以我酌油知之
D.隶而从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踪、感受。
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__→介绍小潭源流→_____________
10.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1.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任选角度赏析。
12.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13.通读《小石潭记》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
唐永贞元年(805年)九月,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
元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
著名的“永州八记”。
阅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曰恕己,曰奉壹”,回答下列问题。
1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清凉)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表示能愿)
C.隶而从者(随从)
D.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16.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7.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课内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
A.心乐之(使……快乐)
B.水尤清冽(清澈凉爽)
C.近岸,卷石底以出(翻卷)
D.潭中鱼可百许头(左右)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组不同的一组是(C)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2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23.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踪和感受。
发现小石潭_____介绍小潭源流________
24.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5.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26.综观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唐永贞元年(805)九月,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27.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8.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的什么写法?
好处是什么?
29.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以身许国B.全石以为底自以为是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善如流D.皆若空游无所依门庭若市
3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A.日光下澈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尉果笞广
32.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33.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3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参考答案
1.(翻卷)(穿透)(像狗的牙齿那样)(离开)
2.
(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3.C
4.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
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解析】
【分析】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
柳宗元年代:
唐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犬牙”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指“像狗的牙齿那样”。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斗”“蛇”“清”“居”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C项的表述有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写出了鱼儿的欢快,还从侧面烘托出水清。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必须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旨来回答。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思是: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这句话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5.忧伤弯曲……的样子离开
6.B
7.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
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解析】
5.试题分析:
①“悄”“怆”同义词复用,意思是“忧伤”;②中的“卷”在这里是“弯曲”的意思;③中的“怡然”,“然”作为形容词词尾,翻译成“……的样子”;④中的“去”古今意义有别,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古义是离开。
6.试题分析:
B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A项的两个“之”意思分别是“代词,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两个“为”意思都是“动词,作为”;C项的两个“以”意思分别是“连词,因为”“介词,凭、靠”;D项的两个“而”意思分别是“表并列,不译”“表转折,却”。
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7.试题分析:
“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披拂”,随风飘拂;“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蛇”,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
8.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本题考查重点在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后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欢乐。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他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又会自然流露出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恰恰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9.观赏潭中景物感受小潭气氛
10.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11.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
抓住游鱼的神态、动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又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12.作者感情由“乐”变“凄”。
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13.一是受自然环境的感染,初到小石潭时,闻水声悦耳,见潭水清澈,“心乐之”;再见
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后觉周围环境幽深寂静,不觉心生悲凉;二是受社会环
境的影响,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于美丽
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补充内容为:
观赏潭中景物,感受小潭气氛。
10.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潭水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1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本题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赏析。
1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变“凄”。
点睛: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
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
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
本题注意结合环境描写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主要原因是:
一是受自然环境影响,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14.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B
16.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17.意在表达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8.示例:
作者感情由“乐”变“凄”。
作者遭贬政治失意,想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了小石潭,看到小石潭水中景物感到高兴,但看到小潭周围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分别为: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B项解释有误,可:
大约。
16.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潭水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17.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表达了作者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8.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变“凄”。
点睛: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
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
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
本题注意结合环境描写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19.A
20.C
21.D
22.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解析】
19.试题分析:
A“心乐之(使……快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错误。
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点睛:
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20.试题分析:
C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组不同。
“凄”:
动词,“使人感到凄凉”。
ABD都是名词作状语。
21.试题分析:
D“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作者笔下的景色是“凄神寒骨”。
22.试题分析: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环合”“悄怆”“幽邃”“蒙络”“披拂”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23.观赏潭中景物感受小潭气氛
24.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从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
25.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茫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孤独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
26.一是受自然环境的感染。
初到小石潭时,闻水声悦耳,见潭水清澈,“心乐之”;再见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后觉周围环境幽静深远,不觉心生悲凉;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解析】
23.本题的考点是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把文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或感情,分为明线和暗线,可以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线索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这篇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现小石潭、观赏潭中景物、介绍小潭源流、感受小潭气氛。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清、澄的特点。
用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5.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小石潭记》是作者所作《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贬居永州,内心孤独抑郁。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逸趣和谐一致。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之情。
偶然发现了小石潭,让作者眼前一亮,“心乐之”;再见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优美的山水被弃在自然的角落里,由此联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因此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27.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28.清、澄。
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9.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
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选自:
《柳河东集》作者:
柳宗元年代:
唐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7.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按游览顺序记述所看到的景物,应该是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接着写小石潭的源流,最后写潭周围的氛围和自己的感受。
28.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
文中第二段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写出了潭水清、澄的特点。
2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注意作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