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987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3.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docx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主讲:

王惠明

山东农业大学机电学院

第一章:

测试系统的特征与性能指标

第一节:

测试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与性能指标

第三节:

测试系统的选择:

第二章:

测量系统的误差合成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随机误差

第三节:

系统误差的处理

第四节:

试验规划与数据整理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第一节:

传感器的分类:

第二节:

电阻式传感器

第三节:

电感式传感器

第四节:

电容式传感器

第五节:

压电式传感器

第六节:

磁电式传感器

第七节:

热电偶传感器

第八节:

光电传感器

第九节:

霍而传感器

第十节:

湿敏传感器

第十一节:

气敏传感器

第十二节:

数字式传感器

第四章:

常见非电参数的测量方法

第一节:

力、压力和力矩的测量:

第二节:

转速的测量: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第四节:

加速度的测量

第五节:

位移的测量

第六节:

温度的测量

第七节:

压力的测量

第八节:

流量的测量

第九节:

液位的测量

第十节:

气体成分的测量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第一节:

干扰的分类:

第二节:

干扰的引入

第三节:

干扰的抑制方法:

 

第一章:

测试系统的特征与性能指标

第一节:

测试系统的组成:

被测对象传感器信号调整电路微机数据处理显示、打印

被测对象:

需要测定的动态被测信号。

如:

震动、位移、转动、温度、湿度、粘度、浓度等。

传感器:

感知被测信号的变化,将变化的信号变为电量输出。

信号调整电路:

按照后续设备的要求,对信号进行放大、整型、滤波。

调制、解调衰减等。

微机数据处理:

按预定的程序对信号进行采集、数据运算、分析、处理、存储等

第二节:

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与性能指标

测量系统的输入信号为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信号,称被测对象处于静态。

测量静态参数时,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称为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

包括:

线性度、灵敏度、滞后、漂移、重复性、分辨率等。

线性度:

测量装置的输出曲线与直线之间的偏差程度成为线性度。

输入与输出成正比即Y=ax,为线性度好。

输出曲线与直线之间的偏差为非线性误差:

是仪表的最大误差与量程的比值即

线性度是非线性误差的百分数即:

灵敏度S:

输出信号增量与输入信号增量的比值。

指示仪表是单位输入信号所引起的指针偏转角度或位移量。

滞后:

测量系统在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的测量时,同一输入量不同输出量的程度。

用引用误差表示。

即:

|ΔH|-同一输入量正、反行程输出量的最大差值;

A-测量系统的满量程。

滞后又称为变差或回程误差。

漂移:

在保持输入不变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输出的变化量。

是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灵敏度变化,又称灵敏度漂移。

零点漂移:

即零点的位移量。

满量程漂移:

从零点到满量程的漂移量,又称总误差。

漂移是由环境条件的变化,元件的老化、磨损、变性所引起。

分辨率(分辨力):

能测到最小输入变化量的能力。

即能引起输出量变化的最小输入变化量。

分辨率

∆xmax__满量程范围内最小变化量的最大值

重复性:

在同一条件下,同一被测量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重复程度。

即:

∆R-多次反复测量的最大误差。

A-量程。

二、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

输入变化的信号时,输入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叫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

1.幅频特性:

当输入信号的幅值不变时,仪表显示幅值与被测信号频率的关系叫幅频特性,用振幅比M表示。

β—阻尼度,;q—频率比;

m—仪表感受件活动部分的质量;μ—阻尼系数;k—自振频率;

C-感受件的高度;ω-被测频率。

当振幅比M=1时振幅无畸变;当M>1时显示值>实际值;当M<1时显示值<实际值。

当β越小q不大于0.5时,M接近于1;β=0.6~0.8时,M=1范围大,振幅畸变小,误差小。

2、相频特性:

当被测信号的频率不同时,显示值在相位上滞后于信号的程度,用滞后角Φ表示。

可见Φ与β、q有关,当β、q减小时Φ减小;对相位角要求严格的测量时,应用同频率特性的仪器;当测单一频率信号或多路相位无关的信号时,相位差无关紧要。

由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图可知,提高自振频率K,可真实地指示被测脉动参数变化。

例题:

某压力传感器的K=200HZ,β=0.4,当测100HZ的正弦变化压力时,求振幅误差和相位误差。

解:

因β=0.4,q=100/200=0.5,

大于1,误差0.18,振幅误差18%。

3、动态特性的应用:

测瞬时值时,示值应同步被测信号,幅值误差和相频误差应尽量小,应提高k和减小q。

测平均值时,示值不需同步被测信号,应降低k提高β。

要求高灵敏度时,应使q=1,降低β。

三、实现不失真测量的条件:

当测试系统的输入x(t)和输出y(t)满足下列关系式:

y(t)=Ax(t-t0)

其中A和t0为常数,则该系统输出和输入波形精确一致,其幅值放大了A倍和时间延迟了t0,该系统具有不失真测量特性。

第三节:

测试系统的选择:

一、量程:

先估计测量值,使被测值落在量程的2/3附近。

二、精度:

仪表指示值接近于被测真值的准确程度。

指示值与被测真值之间的误差为绝对误差。

量程内的最大绝对误差与量程的比值为仪表的精度等级。

如0.2级为最大误差不超过量程的0.2%,用高一级精度仪器示值代替真值。

根据测量的目的要求选择仪器的精度等级。

三、线性度、灵敏度、动态特性:

仪器的线性度要好;根据目的选择灵敏度;需考虑动态特性时,应使k>ω,多路参数测量时应考虑相位滞后的要求。

四、使用环境:

1、环境温度的上、下限。

2、环境湿度的上、下限。

3、环境磁场的干扰。

4、允许承受的震动。

5、允许腐蚀性物质的存在程度。

第二章:

测量系统的误差合成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一、名词术语:

真值:

测量条件下某物理量的真实数值。

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可作为真值。

标称值:

测量器具上标注的量值。

存在误差,通常给出误差范围或精度等级。

示值:

由测量仪器给出的量值。

测量结果:

由测量所得的值及其误差。

误差:

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

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测量精度:

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称为精度。

准确度:

各测量平均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反映了系统误差小,准确度高。

精度精密度:

各测点值之间相差的大小程度。

反映了偶然误差小,精密度高。

精确度: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小,精确度高。

精度在数值上用相对误差表示。

如0.1%

二、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1、系统误差:

固定的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如:

刻度不准,调零不准等。

(当误差的绝对值、符号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时为系统误差。

它是可控制或修正的)

2、随机误差:

不固定或没有变化规律的误差。

如:

仪表零件变形、配合不稳、油膜不均、环境条件改变(温度、湿度、气压、光强、灰尘、磁场变化)引起。

随机误差的特征:

对称性:

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等。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

有界性:

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一定界限。

抵偿性: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零。

由上述4个特征可见,随机误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误差不可修正,但了解规律后可控制,减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3、粗大误差:

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

如:

测错、读错、记错、算错等。

当某数明显的过大或过小时,作为粗大误差去掉。

三、误差产生的原因:

1、测量装置的误差:

仪器的结构、制造、调整、校正不当,连接不当、示值不准引起的误差。

2、环境误差:

因环境条件引起仪表和被测对象的变化所造成的误差。

3、方法误差:

因采用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所造成的误差。

4、人员误差:

因人员技术水平不同或主观因素引起的误差。

四、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

(正值或负值)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值x100%=绝对误差/测得值x100%。

例:

测得油温318.4K,高精度仪器测得318.2K,绝对误差=318.4-318.2=0.2

相对误差=0.2/318.2×100%=0.063%

引用误差:

引用误差=绝对误差/量程x100%。

如:

当量程为500K时,引用误差=0.2/500x100%=0.4%

仪表的最大引用误差为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第二节:

随机误差

一、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随机误差具有正态分布规律,其表达式为:

式中:

e—自然对数;δ-测量误差=测值-真值;σ-标准误差。

随机误差的均方根误差为标准误差。

当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为δ时,在-σ,+σ范围内就是随机误差落在该区间内的概率。

当σ的绝对值减小时,曲线变高变陡,即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测量精密度高。

(σ的大小说明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情况)

随机误差在δ=±σ范围内的概率为68.27%。

随机误差在δ=±2σ范围内的概率为95.44%。

随机误差在δ=±3σ范围内的概率为99.73%。

二、极限误差∆ℓ

在一个有限次的测量中,任何一个随机误差的数值都不超过这个数值,这个值叫极限误差。

δ超出±3σ范围的概率为0.27%。

所以极限误差∆ℓ=±3σ。

∆ℓ=±3σ作为区分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的界限,当∣∆ℓ∣>3σ时作为粗大误差舍去。

三、剩余误差

无限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接近于真值。

即:

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值求随机误差。

用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值求得的随机误差叫剩余误差。

Xi–测得值

剩余误差有如下性质:

1、剩余误差得代数和为零。

2、剩余误差得平方和为最小。

因随机误差具有对称性,用该性质检查算术平均值和Vi的正确性。

第三节:

系统误差的处理

一、系统误差的来源:

测量装置误差;环境误差;试验方法误差;动态误差;测量人员误差。

二、系统误差的发现:

1:

剩余误差分析法:

若Vί大体正负相同,无显著变化规律,为无系统误差。

若Vί有规律地递增递减,且开始与结束符号相反,为存在线性系统误差。

若Vί有规律地有正变负,有负变正循环交替,周期变化,则存在周期性误差。

若Vί有复杂变化规律,侧为复杂规律地系统误差。

2:

误差关系比较法:

若复合Q=0.7979σ,为无系统误差。

式中:

Q__平均算术误差;Xi__测得的第i个值;

‾X__算术平均值;σ-用Vi计算的标准误差

3:

变化条件法:

当测量条件改变时,偏差改变符号,为有固定的系统误差。

三、系统误差的减小和消除

修正法:

做出误差曲线或图表,对测得值进行修正。

消除根源法:

消除产生误差的根源。

如:

温度。

抵消法:

进行两次测量,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四、粗大误差的处理:

当某数明显的过大或过小时,作为粗大误差去掉。

当某数算术平均值的偏差∆X>3σ时,作为粗大误差去掉。

第四节:

试验规划与数据整理

一、试验的准备与规划

包括:

制定试验大纲、准备试验对象、准备测量仪器、准备技术文件、组织训练试验人员等。

(一)、测量仪器精度的选择:

直接测量参数:

据该参数的允许误差选定仪表精度。

间接测量参数:

按误差分配原则确定仪表精度。

1、间接测量误差分配:

(1)、根据规定确定间接测量误差范围。

(2)、按等作用原则计算各直接测量参数误差。

式中:

n__直接测量参数的个数。

σy__间接测量参数的允许标准误差。

σxi__第ί个直接测量参数的标准误差。

按等作用原则分配误差时,若某项允许误差难以实现时,可将该项误差扩大,将误差易实现项缩小,使总误差小于给定的允许误差。

例题:

根据国家规定,内燃机实验中油耗ge的测量误差不得大于1%,试确定用重量法测油耗时所用仪器的精度。

解:

 

可根据条件进行选择,适当扩大或缩小某项误差。

(二)、选择仪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测量参数的使用范围确定仪表的量程。

测量的最大值接近仪表的量程的2/3为好。

校正仪表的误差应为测量仪表误差的1/3~1/10.

例题:

现有1.5级精度,量程0~1100℃和2.5级精度,量程0~600℃的热电温度计各一只,测500℃的排气温度,求用两只温度计的误差。

解:

1、用1.5级温度计时:

δ1=1.5%×1100/500=3.3%。

2、用2.5级温度计时:

δ2=2.5%×600/500=3%。

测动态参数时,选择仪器除考虑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外,还应考虑动态特性,要满足要求。

(三)、试验大纲的编写:

试验的目的和任务、试验内容、试验方法、试验用仪器和设备、对试验工况的要求、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组织试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调试(磨合)被测对象,检查、记录有关技术参数,检查测量仪表。

保证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对比性试验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

每种试验条件下需2~3次的重复试验。

需多次测量时的最少测量次数为:

式中:

V0__允许误差。

至少选择6个测点,一般8~10个。

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点。

三、测量数据的整理:

求算术平均值:

求剩余误差:

Vί=Xί–

求标准误差:

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求极限误差:

∆ℓ=±3σ

测试结果表达:

间接测量的计算,应先求得直接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及误差后,再计算出间接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和误差。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

第一节:

传感器的分类:

一、分类:

测机械量:

力、力矩、应力、位移、速度、长度、厚度、角度、圆度等。

按被测测热工量:

温度、压力、流量、流速、位置等。

参数分:

测物理化学量:

密度、湿度、粘度、浓度、盐度、烟度等。

测生物医学量:

血压、眼压、脑压、体温、血流、心电、听觉、视觉等。

电阻式:

电位器式、电阻应变式、压电式等。

磁阻式:

电感式、变压器式、电涡流式等。

按工作电容式:

电容传感器。

原理分:

电荷式:

压电传感器。

电势式:

感应式、霍尔式、热电式、光电式。

二、对传感器的要求:

1、足够的容量,量程足够大,过载能力强。

2、与系统匹配性好,灵敏度高,比值大。

3、快速、准确、可靠。

4、足够的精度,稳定性好,寿命长、成本低。

5、适应性好,抗干扰、杂音小、耗能低。

三、发展方向:

1、固体化:

用半导体、电介质、铁电体材料制成。

2、集成化和多功能化:

多元件、多电路集成;多参数同时测取。

如:

多功能气体传感器,温湿传感器。

3、图象化:

二维、三维空间测量,感受“象”的信息。

4、智能化:

将信号检测、处理、驱动电路集成为一体。

第二节:

电阻式传感器

将被测信号的变量,变为电阻阻值的变化,以改变电量。

形式:

电位器式、应变片式、金属电阻式、半导体电阻式等。

一、电位器式传感器:

构造:

由绕线电阻体和电刷组成。

工作:

改变电刷位置,可改变电阻或电压。

空载时:

R=L/L0xR0或U=R/R0xU0=L/L0xU0

式中:

R0——电位器总电阻,R__电刷位置电阻,

U0——电位器工作电压,U__电位器输出电压,

L0__电刷总行程,L—电刷位置行程。

可见:

只要有位移就对应一个电压输出,为线性关系。

有负载时:

式中:

r=R/R0=L/L0=X;m=R0/Rf。

Rf---负载电阻。

可见:

由于加入Rf,即m的出现,输出Uf为非线性。

当Rf∝时,即m0时,Uf为线性。

因Rf不可能无穷大,故出现负载误差。

负载误差:

 

δf=1~2%;必须Rf=(10~20)R0

当电位器输出接高阻抗放大器时,可改善线性关系。

分辩力:

∆U=Umax/n.式中:

n---线圈匝数。

Umax-最大电压输出量。

用途:

可作为变阻器或分压器用,测量直线位移或角位移,由非电量变为电量。

(风门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如:

Umax=10V,n=100圈时,ΔU=0.1V,小于0.1V的信号不能识别。

优点:

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输出信号大,受外界影响小。

缺点:

动态响应差,分辨率低,精度不高。

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金属导体受力发生应变时,电阻值的变化,称为导体的应变效应。

分类:

金属应变片:

金属丝式、金属箔式、金属薄膜式。

半导体应变片:

体型半导体式、薄膜型半导体式、扩散性半导体式、P-N结元件。

常用金属丝式、金属箔式、体型半导体式。

(一)、金属电阻应变片

 

外力变化时,L、S、ρ变化ΔL、ΔS、Δρ,R变化ΔR,

电阻变化率∆R/R=Kε式中:

ε—纵向应变效应,ε=∆L/L;K__灵敏度。

材料:

铜镍合金、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铂铱合金等。

丝状应变片:

用康铜、镍铬、卡玛合金等制成。

φ=0.02~0.05mm,I=10~50mA,R=50~1000Ω,常用120Ω。

箔状应变片:

用康铜、镍铬等制成,h=0.003~0.01mm,I=100~300mA.

散热好,通过电流大,寿命长,柔性好。

半导体在轴线方向受力时,其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半导体的压阻效应。

表达式:

 

可见:

电阻的变化由应力引起的形状变化和电阻率变化两部分组成,后项是前项变化的50~70倍,主要是后项。

参数:

阻值:

60Ω120Ω350Ω600Ω1000Ω

K值:

P型硅175,N型硅-133,P型锗102,N型硅-157

绝缘电阻:

100mΩ以上;Imax=25mA

用途:

受力应变的测量,压力可测104~109Pa.

优点:

灵敏度高,精度1.0~0.1%、高精度0.03~0.01%,动态性能好,体积小。

缺点:

温度稳定性差,静态非线性大。

三、热电组传感器

金属热电组:

铂、铜、镍、铟、锰等。

热电阻半导体热电组:

热敏电阻。

(一)、金属热电组:

常用铂电阻和铜电阻。

1、铂电阻:

R与t的关系为:

0~850℃,Rt=R0(1+At+Bt2)

-200~0℃,Rt=R0[1+At+Bt2+C(t-100)t3]

式中:

R0、Rt—0度和t度时的电阻值。

A、B、C—常数。

A=3.90802×10-3℃-1;B=-5.80195×10-7℃-2;

C=-4.27350×5.80195×10-12℃-3。

灵敏度:

K=3.9×10-3℃;线径:

φ=0.03~0.07mm

优点:

铂电阻准确度高,稳定性好。

国际使用温标(IPTS-68)规定:

在-259.34~630.74℃内铂电阻温度计作为标准仪器,其纯度=R100/R0≥1.3925。

工程常用R100/R0=1.391。

2、铜电阻:

R与t的关系为:

Rt=R0(1+At+Bt2+Ct3)

式中常数A=4.28899×10-3℃-1;B=-2.133×10-7℃-2;

C=1.233×10-9℃-3

灵敏度:

K=4.3×10-3/℃

优点:

价格低,电阻温度系数大,在-50~150℃内电阻与温度呈线性关系。

缺点:

电阻率小,ρ=0.017Ωmm2/m,一定电阻时细长,体积大,易氧化,不宜在侵蚀介质中使用,用于低温测量。

允许电流I<5mA;时间常数Ⅰ级-(90~180)S,Ⅱ级-(30~90)S,Ⅲ级-(10~30)S,Ⅳ级-<10S;最小插入深度为保护套管外径的8~10倍。

3、金属电阻的技术指标:

分度号:

铂,Pt50,Pt100;铜,Cu50,Cu100

 

(二)、热敏电阻

R与t的关系为:

式中:

e---自然对数;B---系数,与材料和工艺有关。

灵敏度:

K=-B/T2=-(3×10-2~5×10-2)℃

特性:

R-T特性:

随温度的提高电阻率减小。

热敏电阻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低温测量,测量范围为-50~300℃.

V-A特性:

随电压的升高电流增大,达一定电压时电流下降,由一最大电流点。

优点:

电阻系数大,(是金属电阻的4~9倍),有正负温度系数,电阻率大。

缺点:

性能不稳定,非线性电阻,准确度低。

第三节:

电感式传感器

将被测信号的变化量变为电感变化量。

测量位移、振动、压力、应变、流量、密度等。

分类:

按工作原理分:

自感式;互感式。

按结构分:

气隙型;螺旋管型。

一、自感式传感器

构造:

线圈、铁芯、磁铁等组成。

原理:

磁铁上下移动使气隙δ变化,气隙磁阻变化,线圈电感变化引起线圈电压或电流变化。

 

 

形式:

变气隙式,变面积式,差动式。

1、

变气隙式:

当磁铁移动(减小)∆δ时,

电感为:

式中:

δ0-空气隙初始间隙;

L0-线圈初始电感量。

灵敏度:

 

线性度:

δL=∆δm/δ0式中:

∆δm-气隙最大改变量。

2、变面积式:

当磁铁移动面积变化∆S时,电感为:

∆L=KS∆S/δ0

式中:

KS=N2μ0/2=const(常数)

灵敏度:

K=∆L/∆S=KS/δ0=const(常数)

线性度:

δL=0。

有理想直线性,K=常数,非线性误差为零。

3、差动式:

磁铁上下移动∆δ时间隙发生变化,当磁铁下移时,

δ1=δ0+∆δ;δ2=δ0-∆δ

电感

 

线性度;δL=∆δ/δ0,有理想的线性关系。

灵敏度:

K=2L0/δ0,灵敏度提高了一倍。

二、互感式:

构造:

铁芯、线圈、磁铁等组成。

工作:

当W有电流通过时,在W1、W2中感应电势E1、E2,磁铁在中间时,E1=E2输出为零。

磁铁上(右)移时E1>E2,磁铁下(左)移时E1

次级感应电动势:

当次级开路时,初级线圈电流为:

次级输出电压为:

将电流代入上式得:

 

灵敏度:

K=E出/∆M

优点:

结构简单、精度高、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广。

(#-j表示电压比电流落后900)

三、电涡流式:

将金属导体与线圈靠近,并线圈通过交变电流时,线圈的交变磁场会使金属导体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呈涡状,称电涡流。

电涡流产生的磁场φ2与线圈电流产生的磁场φ1方向相反,使线圈的阻抗产生变化。

即:

Z=f(μ.δ.ω.h.І.ρ)式中:

μ-磁导率;δ-线圈与金属的距离;ω-角频率;h-涡流穿透深度;І-激磁电流;ρ-电阻率。

可见:

改变其中任意一项,可改变阻抗Z。

通常固定其它项,改变δ来改变Z和L。

 

优点:

灵敏度高(mv/mm);分辨力大(0.01μm);精度高(误差0.1%);抗干扰。

缺点:

频率响应低,不易测高频动态参数。

应用:

1、改变线圈与金属的距离δ改变Z、L,测位移、振动、厚度等。

2、R与线圈和金属的ρ有关,ρ与温度有关,可测温度、浓度、材质。

3、L与金属的磁导率μ有关,由μ的变化变为电量变化,可测应力、硬度等。

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