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97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docx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

XXXX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

    

黄公略是一位声威显赫的红军领袖人物,却过早地牺牲了。

他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那种百折不挠,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党和军队团结,大义灭亲,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堪称世人楷模,永存人间。

一、艰难岁月不泯斗志

一九二八年十月间,湘鄂赣边区特委决定,由黄公略统一率领第一、二纵队六个大队,在平、修、铜、浏、万一带,牵制围剿敌军,掩护彭德怀,滕代远红五军主力转移井岗山。

之后,黄公略在仁和洞与张启龙率领的地方游击队合编,组成红五军第二纵队,黄公略任纵队长,张启龙任党代表,在平浏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从仁和洞合编到湘鄂赣边根据地的形成,黄公略在这块土地上度过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光。

革命的果实来之不易,胜利中包含着无穷的艰险和辛酸。

黄公略饱尝了个中苦难,带领边区干部、群众和士兵,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湖南的国民党军,得知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后,便集中精力围歼留在湘鄂赣边的黄公略部。

特别是对黄公略直接率领的二纵队所在的平浏一带大举进攻,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平江的徐家洞、辜家洞、浏阳的金坑洞、大光洞等苏区均成瓦砾,成为无人区,造成了人烟绝迹,鸡犬消声,田园荒芜,房舍为圩,令人惨目伤心。

黄公略率领的二纵队,经历了一段十分险恶的艰难时期。

给养,是坚持游击战争的重要条件。

当时不仅红军游击队没有吃的,连群众也没有吃的,粮食都被敌人实行三光政策烧掉了。

好在黄公略到达这里时,正是农历的金秋十月,是收割庄稼的季节。

黄公略领导的二纵队,就分散到平江、浏阳、万载农村,领导群众打土豪,开展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五抗运动,实行已熟的稻谷谁种谁收的政策,同时有计划地为部队筹集粮食,以解缺粮少吃的燃眉之急。

进入冬季后,苏区粮食、药品、食盐等急需用品断绝。

红军游击队和群众都处在啼饥号寒的境地。

这年冬天,连下了好几场大雪,特别的冷。

仁和洞的竹子被雪压断了许多,部队没有寒衣,又无粮,只得撤至东门山上。

因东门镇上驻有敌军,后来又到平江芦头一座大山中。

在见不到太阳的深山老林里,搭起草棚,安营扎寨。

除轮流出去游击的外,留在营帐中的游击战士,还紧张地开展军事训练。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这时已到旧历年关,黄公略派人到平江嘉义镇上去搞侦察,买报纸,顺便买点吃的东西。

侦察员回来时,只买到几把干辣椒。

这天正好是过年,黄公略非常高兴,大声地说:

有辣椒好呀!

黄公略爱吃辣椒,湖南人爱吃辣椒,不辣不革命这句话,就是湖南人的创造。

是的,辣椒好,吃了辣椒可以暖身,让人根根神经都暖和起来,天寒地冻,寒气顿消。

辣椒是下饭的好菜,当时饭还是有吃的,就是没菜没油盐,只要有辣椒,饭就香了。

没有别的,黄公略和游击战士们乐哈哈地过了个辣椒年。

有人说,残酷的冬天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可是春天来了,又怎样呢?

这年春天,黄公略和游击健儿们又遇上了春荒。

粮食没有了,无米下锅,队伍怎样维持?

黄公略记得拿破仑叫得很响的那句平常话:

士兵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打仗!

这无疑是真理。

到哪里去搞粮食?

群众自己都缺粮,黄公略不忍要群众接济。

到白区去搞粮食嘛,敌人实行经济封锁,难以搞到,即使搞到了,靠肩挑手提也运不了多少。

连绵几天春雨后的一个傍晚,黄公略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当他翻身时,感觉到腰背上被一个什么东西顶住了,他以为是一条蛇钻到他的军毯底下来了。

他下意识地一吓,立刻跳起来,朝那顶起来的地方猛力顿了几脚。

然后,掀开毯子,用手电筒一照,不觉由惊转喜:

原来是一根茁壮的春笋从地里钻了出来。

腰背也阻挡不住它!

有吃的啦!

黄公略大声喊叫,把周围的人都惊醒了。

战士们个个围过来看这个大地的恩赐。

大家惊叹:

天无绝人之路啊!

不一会,天亮了。

大家欣喜地发现地里钻出了好多好多的竹笋,呀!

这天的早餐,黄公略和战士们就美美地饱吃了一顿辣椒煮春笋,这是饭也是菜。

从这以后,竹笋、香菇、葛根、蕨菜、猕猴桃等等,取之不绝。

这些都是山珍。

它曾给当年的红军游击队立过汗马功劳。

到了夏天,又遇上了夏荒。

部队有一餐无一餐地过着,有时整天不能生火,在时不时断炊的日子里,群众送来了几担红薯丝,可惜因途中转来转去,日晒雨淋,都已发霉了,煮熟后,好大的臭气。

炊事班只好把盖子揭开后,用扇子扇,让臭气冲散后再吃。

可是纵队战士、干部一个个端着碗,不敢吃,扒进嘴的也难咽得下去。

支队长黄公略与大家一同坐在草地上吃这烂红薯丝,只有他一个吃得很香,没有一点难以下咽的表情。

他见大家都皱着眉头,便深情地说:

现在平浏苏区的群众,要想吃这种烂红薯丝也得不到哟!

群众省下来给我们吃。

饮水思源,本来应当让他们比我们吃得好一些饱一些才对呀,可是黄公略明亮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话也说不下去了。

中队长周彩星站起来说:

吃!

同志们,支队长吃得,难道我们吃不得吗?

吃饱了,才有劲打敌人,打土豪,去筹款筹粮!

战士们的碗筷唏啦哗啦地响了起来,大家用战胜敌人的精神把自己碗里的烂红薯丝咽了下去。

关于黄公略在这一段的艰苦生活,滕代远在一九四二年写的《黄公略同志传》中,有一节精彩的评述:

斯时,敌人日夜包围,四面进攻,企图以极大优越之兵力,制止和消灭这一支队的革命行动。

由于公略同志有伟大的才干,巧妙的战术,以身作则地领导全军战士,不怕艰苦,不避牺牲,灵活地采用游击战术,耐心地进行部队的政治军事训练,与绝对优势的敌人相持直达半年之久。

有时没有饭吃,仅以腐坏的蕃薯充饥,晚上过夜多半在山林里头,冬天御寒也只单衣而已。

可是公略同志不仅能与全体战斗员共同生活,共受甘苦,尤其重要的则是他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党的政治组织与军事训练工作。

因为各纵队多分散担任游击工作。

故公略同志常出去巡视,或者留第一纵队训练,派其余二纵队向外游击;过半月一月后,又派第一纵队出外游击,另调第二纵队进行训练。

正因如此,当时虽然环境异常艰苦,而部队的政治团结与斗争热情却仍不断地加强与提高,更加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赞助与拥护,而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坚如磐石般的团结

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岁月中,黄公略和毛泽东等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二人真诚相交,感情深挚,黄公略是一位意志坚定的革命家,对毛泽东非常敬仰和忠诚。

在原则问题上,他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坚持正确的政治主张,同错误路线作坚决的斗争。

黄公略是一位非凡的军事指挥员,十分懂得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在九宫山最危险的关头,他靠党的支部度过难关。

红二纵队改编成湘鄂赣边支队后,张启龙调特委工作,支队政委空缺,他兼支队党委书记,军政一齐抓。

与彭德怀、滕代远部合编成红五军任副军长时,因滕代远养伤,他于十一月担任军委书记之职,在莲花三纵队整训中从思想教育入手,提出党员的六条标准,重新登记党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地方观念严重的毛病得到克服,党员在群众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深受彭德怀的称赞。

红六军组建后,在陈毅未到职,黄公略军长兼任军委书记。

无论在内部建设和外部关系上、官兵之间和军政军民关系上,都处理得很好,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同红四军的关系。

在红四军、红三军会编改编时,红四军为了尊重黄公略,决定对他只发通报,不发命令。

黄公略对毛泽东、朱德笑笑说:

你们下命令吧!

要我怎么办,我就怎么办。

会师改编后,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由朱德任军团长,毛泽东任政委。

从此,黄公略的红三军正式隶属一军团领导。

表现出黄公略对党、对毛、朱的爱戴与信赖,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在这方面,黄公略和他领导的红三军堪称谦虚谨慎、精诚团结的典范。

一军团在进军长沙,攻打吉安等战斗中,毛泽东与黄公略的看法总是一致。

一九三0年十月在罗坊召开的总前委会上,争论十分激烈。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面对十万敌军压境,有人主张仍然用游击战的办法来对付;有的人还是死盯着九江、南昌,主张打城市。

这时,黄公略说:

这两种办法我都不赞同。

我认为在强敌进攻面前,不是要分散,而是要集中;不是先向敌进攻,而是先退却,待机反攻。

对于这一独特见解,毛泽东十分赞同,并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形势,提出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作战的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全歼敌第十八师九千人马,活捉了张辉瓒。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根据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提出了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内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当时,由于李立三冒险主义错误在党内的影响,江西省行动委员会中有少数人和第二十军的领导人对这一方针提出异议,极力坚持打南昌的错误主张,矛头指向毛泽东,说这是右倾机会主义,是退却路线,而不是进攻路线,他们提出打到南昌去同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针锋相对的战略方针。

与此同时,由于肃反、清查AB团扩大化,出现了富田事变,第二十军脱离了总前委,党内和军内出现了严重局面。

在大敌当前,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危险时刻,黄公略和朱德、彭德怀共同研究,十二月十八日在宁都写了一封致二十军军政委曾炳青,江西省行委王怀、段启凤等人的公开信,明确指出诱敌深入的战略,是整个一方面军总前委的策略,已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意见,所谓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右倾等于无的放矢,并郑重宣告:

目前决战在即,凡是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同志,应站在总前委领导之下,一致团结,坚决消灭敌人。

谁不执行这一任务,谁破坏这一任务,谁就是革命的罪人。

黄公略、朱德、彭德怀对于同志的去留,只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没有私人拥护与否之别。

这封信公开后,在党和红军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曾炳青原来是红三军第二纵队政委,是黄公略的部下,他比较信服和尊重黄公略,而对毛泽东意见较大,其中有些是误会。

他看了朱、彭、黄的联名信后,消除了一些误会,逐步转变了思想,这封信对维护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和红一方面军的团结,统一全党、全军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大义灭亲义无反顾

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气急败坏,为了破坏红军内部团结,分裂红军将领,亲自导演了一场所谓策反黄公略的闹剧。

他先令何键将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押到长沙,然后利用报纸胡乱编造舆论,四月十二日的《大公报》一则消息《黄叔即赴匪区》文章引用南昌通讯:

自彭德怀黄公略与赤匪朱毛发生意见后,即将妻子送至长沙交何健为质,表示投诚,协剿朱毛以交效。

闻何健以此与影响甚大,曾向蒋请示,并遣湘鄂赣三省军事特派员黄汉湘(黄公略之叔)由湘赴萍乡视察匪情,并与彭黄代表接洽。

昨日何应钦着鲁涤平已接黄氏由萍报告,于二日首途经汉来赣,接洽切实办法。

三月二十四日的《湖南国民日报》一篇600余字的文字,题目是《彭德怀黄公略赶快率部来归》,文章说:

黄公略既将母与妻子送来长沙,足见悔过情殷,投诚心切。

现在三省大军已布置稳妥,水陆并进,分道合围,准备一鼓肃清,你们也当乘机赶快动作,协同消灭朱毛及其匪部,将功赎罪,以为你们彻底悔悟的证明。

黄公略送到长沙的老母妻子,现已妥为保护,优予待遇,你们不要悬念。

你们家眷,也盼你们早日归来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

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时,蒋介石又委托黄公略的堂叔为宣抚使进驻南昌,并派黄公略长兄黄梅庄为参议,携带1500元和蒋介石、黄汉湘致黄公略的亲笔信进入苏区,劝诱黄公略归正。

黄梅庄进入苏区后,即被红五军抓住,黄梅庄向彭德怀吐露了真情。

彭德怀向毛泽东请示处理办法,毛泽东与黄公略肝胆相照,即征求黄公略的意见。

这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错综复杂的局势,把黄公略推向了战火的焰尖,党的利益和血肉亲情二者只能择其一,考验着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

黄公略虽然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蒋介石委任黄汉湘当了招抚专员,并煞有介事地造谣说,黄公略已将母亲和妻子送往长沙,表示归顺诚意,早就预料到黄汉湘会来或派人来劝降。

但是,当真的听到总司令部转来的消息时,黄公略仍像是天打五雷轰那样震惊。

因为他们终于来了,因为来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兄。

他的头脑简直像一座快要爆发的火山,仇恨、愤怒、焦虑、痛苦、烦躁,一起在脑子里打斗着。

他仇恨的是蒋介石,一面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地用重兵围剿朱毛彭黄,一面用造谣、要挟、招抚手段,企图分裂朱毛彭黄,软硬兼施,狠毒至极。

他愤怒的是黄梅庄,竞然充当蒋介石的马前卒,想起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这些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革命的宏图大业,与朱毛彭等团结奋斗,绝不会放弃一生的追求,去投诚国民党,归顺蒋介石。

他觉得,杀了黄梅庄,才能更好地戳穿敌人的诡计,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但是,骨肉之情,手足之情也是难得割断的,把大哥杀了,自己心里就好受?

何况老母妻子还在敌人手里,如果把大哥杀了,敌人拿老母妻子开刀报复怎么办?

黄公略焦虑、痛苦、烦躁

不行!

黄公略停在桌前,自言自语地说:

在大事面前,怎能感情用事?

这样不正中敌人的奸计吗?

现在大哥来劝降,是他自己与人民为敌,在这个问题上,只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没有同胞兄弟怜惜之情而言。

你不仁,也莫怪我不义了,兄弟就此一刀两断,义无反顾。

黄公略不顾母亲和妻子尚在敌人手中,立即提起那力敌千军的笔,饱蘸浓墨,如急风暴雨般洒在纸上,表示一刀两断,义无反顾。

请示将黄梅庄处以死刑,决心革命到底。

毛泽东在青塘召开的红三军指战员和当地数千群众大会上宣布:

前几天,蒋介石派黄军长的哥哥来诱降他,可是,黄军长毫不动摇,大义灭亲,把他的反革命哥哥杀了。

这充分表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坚定性。

我们的事业有这样的同志为之奋斗,还能不成功吗?

四、堪恨大祸从天落

红军在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五日上午,部队在转移途中,遭敌机袭击,黄公略为指挥行进中的部队隐蔽,不幸在方石岭中弹。

正在向兴国方向前进的毛泽东,听到黄公略负了重伤,立即掉头向方石岭赶来了。

他久久地站在黄公略身旁,安慰着他,并嘱咐军医一定要尽一切办法抢救。

然而由于伤势过重,当时红军医疗条件简陋,黄公略在这天下午七时三十分心脏停止了跳动。

五、一颗将星,过早地殒落了。

黄公略警卫员小高、小方哭得涕泪滂沱。

小高反复哭喊着一句话:

军长呀!

你太不顾及自己啦!

只要稍为顾及自己一点,是不会牺牲的呀!

是的,为了革命,为了他人,黄公略毫不顾及自己。

黄埔军校高级班的同学卜一鸣说他,危险的事从不顾及。

担架队长说他一向对自己的安全考虑得少,对部队全体指战员的安全考虑得多。

郭化若说他爱兵如子,吃苦的事,危险的事抢着干。

李聚奎说他在战场上,总喜欢冲到前沿阵地带头冲锋为侦察敌情,敢戴着伪装一个人接近敌人。

黄公略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到红军驻地,传到各个革命根据地,军民不论男女老幼,都把朱毛彭黄挂在嘴上。

苏区军民为失去实为巨擘的将军而悲痛不已。

在行军路上,不论哪个军或地方部队的指战员,听到这一消息后,即停止前进,就地肃立,深表哀悼。

在苏区境内,到处都隆重地举行黄公略军长追悼大会,以寄哀思。

次日下午四时,在兴国的莲塘村,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会,朱德等军委首长和全军指战员,该地的赤卫队员,以及老乡们参加了大会,主席台两旁高悬着一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竞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