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169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

11册六七单元集体备课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六单元

主讲人:

吴兰芬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封书信。

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教学要求:

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本课的词语“光阴、争先恐后、羡慕、奉献”等。

会用“多么……多么……”造句。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使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的一、二自然段学习,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

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课本上的插图,鼓励学生在读中感悟。

给学生感悟的时间,紧扣细节,抓关键词,引导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领)去反复读、悟。

2、学法:

针对老师提出的“领”,自读课文,划出相关内容,并记下自己的体会。

同时反复读、体会人物形象。

此外,还需制造文本与已有认知的碰撞,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浓浓的爱。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三、对比朗读,启示思考:

1.巴金爷爷以他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们,更以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的读者,感动了全中国。

他被评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看评委会的颁奖辞。

范读,齐读。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2.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巨匠,一位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作家,他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己的一生的呢?

(请自由读3、4自然段)

  3.一位在别人眼中享誉世界,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人物,在自己的眼中却是一个普通人,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这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请大家回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2)边交流边有感情朗读: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巴金除了教育我们要做普通人,还对我们进行了哪些教育呢?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交流感受。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应句子。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巴金老爷爷除了教育我们要做普通人、要乐于奉献、要让生命开花结果外,是否还对我们进行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呢?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巴金老爷爷除了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来教育我们外,还对我提出了……,并且寄予了……生:

希望;真诚地祝福生齐读五、六自然段

  4.小结:

 

19钱学森

教材分析

《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但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因此,借助语言文字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提示课题,设置悬念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五、精读感悟

你找到了钱学森说的话了吗?

指名读。

*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谁来读读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2.引导:

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你可以看出什么?

(受重用)

3.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呢?

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

(师出示图片,介绍)。

*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那钱学森的第二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三四自然段。

2.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那就是:

(出示:

早日回到……)可当时祖国刚解放,情况怎样?

(很穷)这意味着什么?

3.出示: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你怎么看待这个应当?

4.让我们再来读读钱学森说的话。

(出示两段话)

*精读第五自然段

1钱学森的回国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

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因此,他受到了百般刁难。

谁有所了解?

师介绍:

当时美国政府听说钱学森将回国,就将他软禁在美国加州的特米那岛上长达5年之久,他的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

2长达5年,行动没有自由,“然而……”引读第六自然段。

师:

支持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信念就是:

齐读板书:

我是中国人。

*略读第六自然段

钱学森凭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祖国,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想,有一首歌最能表达他的心声(歌曲《我的中国心》)这歌唱得多好,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因为——学生齐读板书:

我是中国人。

三、拓展延伸

 

20詹天佑

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法学法:

找句读句、抓词品词,感受人物形象特征;

      合作朗读、复述,仿写练笔,感受作者用词构句的精妙。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

(投影出示问题)

  3.请个别学生回答: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四、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

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四、略讲第4段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

回击)

  五、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21鞋匠的儿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浓郁的辩论色彩的文章,记叙的是林肯首任美国总统到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

课文语言平实真挚,多处构成对比,极富感染力。

尤其是林肯说的三段话,言辞恳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好教材。

纵观全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情节内容,更应着眼于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特色,引导学生在赏读中品析语言﹑构建语言。

  教学要求:

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初步了解林肯的演讲策略。

教学重难点:

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教法学法:

找句读句、抓词品词,感受人物形象特征;

      合作朗读、复述,仿写练笔,感受作者用词构句的精妙。

教学流程:

  一、走近林肯,了解林肯的生平。

  二、整体感受当时参议院的气氛,从平静的文字表面体会“羞辱”。

  三、细读课文第三四节,直面“傲慢”与“羞辱”。

  四、有感情的朗读林肯的话,从林肯的话中体会林肯伟大的心灵。

  五、自读课文第二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

指名回答。

  六、现场表演。

  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林肯和参议员的对话表演。

请小组同学做准备,然后上台来现场模拟对话,感受当时的气氛,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七、学习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一些林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小故事。

  2.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在班队课上开展一个小型演讲会《我眼中的林肯》。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七单元

主讲人:

吴兰芬

22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流程

第一步:

我设计了一个复习的过程,让孩子们背诵一下以前在课堂内外学过的诗,向他们复习介绍一些诗人,同时在复习一下今年刚刚学的《示儿》,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

我设计了指导朗读一个环节,让学生们知道古诗的朗读方法并尽量读好古诗,还让他们明白古诗的压韵和朗读要有节奏这一特点。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充分地朗读,解决字词的读音一关。

第三步:

引导大家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主要抓住“示”“遗力”“始”“终”“浅”“绝知”“躬行”等关键词的理解,特别是在学生在理解有困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以已知的知识,通过组词,对比找出最佳答案,进而代入诗句来理解,对于一些自己实在无法解决的就还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等方法,让他们掌握学习理解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在部分学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以后,我就让学生们充分地说,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说一下,力求做到全班同学都能够真正理解和说出诗句的意思,为下面的揭示诗的含义做好准备。

因为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

我就让孩子们从每句话中结合实际来说可以得到什么体会,指名说说,最后通过写一写的方法,让大家知道从整个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

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够从陆游教育儿子的诗中得到教育。

23学与问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

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

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

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

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

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

三、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法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传统的课堂教学伊始往往要固守“师道尊严”的阵地,教师高高在上接受学生整齐划一而又缺少生命的问好,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

就是在目前,大家也是以一种固定了的、程式化的心态来履行这一环节。

其实老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学生与老师成为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

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3、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要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

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

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

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要求:

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

教学流程

一、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完成语文书上的描红。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思考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四、布置作业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的课文。

主要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入手,提出并回答两个问题——“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和“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

”,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法学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

2.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3.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

”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四、学生交流平时读报的一些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