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03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二、名词解释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由于高居相位,他的“绮错婉媚”的诗歌广为流传,时人多仿效,世人就称之为“上官体”,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格调以颂美为主,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丰富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接近社会现实,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王孟是王维与孟浩然的并称,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趣味相投的莫逆之交;共同开创了盛唐诗坛上一个主要的创作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他们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因此,他们成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田园诗派也被称为王孟诗派。

高岑高适和岑参的合称。

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

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

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

因此以“高岑”并称。

七绝圣手指王昌龄。

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他把七绝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诗仙李白。

其诗歌往往脱去笔墨蹊径,不受常规所限制,能够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诗风雄奇豪放,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

“李白神于诗。

杜甫圣于诗。

”后世评诗家冠于李白的“仙”与“神”,均因其诗而得,遂使李白“诗仙”的雅号广为流传。

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

诗圣杜甫。

世人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

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杜甫的其他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豪指刘禹锡,字梦得。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才学过人,气度非凡;政治上即使被贬,他也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诗的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由于刘“善诗精绝”,白居易赞扬他的诗说:

“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

”推为“诗豪”。

诗鬼指李贺。

他的诗受楚词、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其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

他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喜用“鬼、泣、死、血”字,凝练峭拔,色彩浓丽。

他的笔下也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因而被称为“诗鬼”。

古文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一次重要的文体改革运动,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韩愈及其追随者仍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

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

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

在中唐诗坛上,元白的影响很大。

故并称“元白”。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

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孟诗韩笔是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欧阳修有“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

”之句。

韩、孟联句,字字生造,为古来所未有。

又载:

“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

由于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奇险、冷僻、新巧,富于独创性。

韩擅文,孟工诗,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崛险怪方面,韩愈和孟郊的诗风有近似之处,因此称“孟诗韩笔”。

郊寒岛瘦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

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二人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因此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

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是学杜而登堂入室的诗人,他的诗律对精切,文思幽深,笔意宛转,辞彩秾丽华美,是格律诗中的精品。

杜牧学李,虽然豪气不足,但其诗清新俊爽,风调流美,在当时尤为难得。

他们的诗歌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他们的出现使晚唐诗风摆脱一种没落的风气,重新出现生机;加上他们的关系也不错,两人之间,也有互赠诗文,世人就称之为“小李杜”。

传奇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传奇这一名称,在不同的时代还有其他的含义。

唐传奇是指唐代出现的具有成熟形态的文言短篇小说。

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是古代有几种文体都叫“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

唐传奇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等也有称为传奇的。

二、论述题

1.试以“三吏”、“三别”为例,简要分析杜甫爱国、爱民思想变化的阶段性。

答:

“三吏”、“三别”--杜甫所作组诗名。

共包括六首诗:

《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

这组诗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诗人由洛阳至华州沿途所见安史之乱中的社会情景,深刻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表现了作者忧时丧乱的深切感情。

这组诗在形式上均采用乐府诗体,以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饱满的形象,在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杜甫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

但他把改善人民生活处境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因此,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与忠君思想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这阶段的爱国、爱民思想在组诗“三吏”“三别”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1)、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让人同情;《垂老别》中的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

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而且他不只是表面的描写受苦的现象,也进一步揭示了人民受苦的根源。

2)、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

他在谴责的同时,从维护国家安定大前提出发,含着眼泪劝勉人们走上前线。

诗歌中歌唱的人民忍受最大牺牲为祖国献身的精神,也代表了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

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2.简述杜甫的生平及其沉郁诗风发展的关系。

(一)读书游历时期:

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少年时期的刻苦学习,使诗人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青年时期的四出漫游,又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著名诗人文人的互相切磋,更提高了诗人的写作素养。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盛世青年,杜甫保持着不断进取、终获成功的锐气。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扬的精神,为日后沉郁诗风的形成埋下了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二)困居长安十年

此间,与文人郑虔、苏源明等交密。

“忘形到尔汝。

”困居长安的十年,诗人过的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穷困生活,遭白眼的生活,“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生活,使诗人备尝艰辛;但同时,生活,又使诗人饱览世情。

虽然诗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穷困,但反过来,诗人的精神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富有: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经过长安十年困顿生活的磨练,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在精神境界方面,还是风格技巧方面,都较前一时期有质的飞跃,达到了当时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为杜甫沉郁诗风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诗歌风格也变放声高歌为慷慨悲歌。

(三)为官及弃官逃难时期(公元756~759)

天宝之乱,杜甫从为官至弃官,前后虽不足四年,但诗人的诗歌创作,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这几年中,诗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北征》、《羌村三首》、《述怀》、《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等名作,特别是“三吏”、“三别”的写作,更标志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颠峰,奠定了杜诗的“诗史”地位,也是杜甫沉郁诗风发展的黄金时期。

(四)飘泊西南时期(公元759~770)

杜甫飘泊西南十余年,十多年中,除在草堂和云安这两段时间生活较安定外,其余时间,几乎是在逃难、流浪和乞讨中度过。

处境极其困苦艰难。

难能可贵的是,不管生活如何困苦,岁月如何艰辛,身体如何衰病,处境如何险恶,诗人的政治热情、爱国热情、创作热情始终旺盛不衰。

十余年中,诗人留下了近千首诗作。

不仅作品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艺术技巧更加成熟,感情更加深沉,风格更为突出,是沉郁诗风向更深更广方向继续拓展时期。

作品更充满了感伤情绪。

但他又是极有骨气的人,其郁积于心头的悲慨,常常又强咽下去,感情的积淀翻腾,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3.分析《长恨歌》主题。

《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

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

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

全诗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

”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

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

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

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

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杨贵妃托物寄词,又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4.比较分析孟浩然、王维田园诗的异同。

答:

同:

1)、他们继往开来,熔铸陶、谢,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得艺术大大推进了一步,在他们的笔下,抒情和写景有机融合;

2)、他们的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风格、情调丰富多彩,语言自然而又精炼、准确。

3)、在思想作风上都以“高人”、“隐士”著称,在诗歌体裁上有共同的好尚,都擅长五言诗。

异:

1)、王维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除山水田园诗外,政治感遇诗和游侠、边塞成就也很高,他的诗大多借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用乐府古题来写怀抱、抒发感慨,诗作大体以无言为主,但年轻时他还擅长七言歌行体。

孟诗题材狭窄,所表现的往往是其村居闲情逸致和游赏山水时的情致襟怀。

2)、王维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统一,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各人感情。

孟浩然诗中,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并不断地在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着,作者的感情是直抒出来的。

这种抒发往往淡而有致,余味无穷。

3)、王维的诗,静中有动,往往以动显静,静中观照的心理状态。

孟诗中,首先使人感觉到的,是诗人情感的波动,他所描绘的往往是静美,万籁俱静的。

4)、王维诗是以清秀精工著称,语言锤炼,时有警策之句,行人耳目的“诗眼”;对景物的描摹,则善与彩绘。

孟诗清新自然,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平淡,擅长白描手法。

5)、王维诗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孟诗则不甚明显。

王诗丰润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诗清淡而韵味悠长。

5.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风格特征。

6.初唐四杰”使诗歌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并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开启了富有雄壮刚健骨气的唐诗之音,为大唐诗歌盛世的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注重诗歌的风骨

  “四杰在文坛上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所提倡的刚健骨气开启了唐人风骨论的先河。

另外,当时社会动荡,他们的诗也会透露出悲凉之气。

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同上官体的斗中,将“气质”、“贞刚”说发展成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开始形成唐诗的风骨论,指出唐诗革新的方向和道路。

二、文质并重

  唐诗风骨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文质兼美。

“四杰”受到文质兼美的影响,走南北文风融合的道路。

他们强调文学抒情,内容真,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四杰”从感物起兴的角度论述诗歌创作的抒情特质,陈子昂的风骨论与兴寄论正是对“四杰”诗论的向前发展。

三、以赋为诗

  “初唐四杰”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在诗的形式创新方面就表现为以赋为诗。

大、壮、长,正是赋作为形式的特征。

以赋为诗,形成壮大磅礴的审美境遇,改变诗的小家风范,形成大家之气,这正具有诗的美学史意义。

四、对雄壮、刚健审美风格追求的体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人黯然伤神的送别诗写得大气磅礴、令人振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诗人从容潇洒的精神风貌。

诗人突破了上官仪的视野,走出了缠绵悱恻的个人生活的小圈子。

  总之,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的气象激励了“初唐四杰”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些豪情壮志注入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之中,就使得他们的诗作显得有血有肉、内容充实,骨气刚健,从而形成了雄壮刚建的审美风格。

6.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陈子昂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

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所得。

所失:

易重蹈古诗以喻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慷慨悲歌的情思,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感遇》(三十六)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

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

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

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

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7.试论张若虚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张若虚所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以其诗歌意境美背广大文人学士所喜爱和传诵。

《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长篇歌行体,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让旧题产生了新内容,新意境,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情景交融诗境”。

  从诗歌题来赏析。

题目给出“春”“江”“花”“月”“夜”五种物象组合成动静结合的画面。

“花”“月”都是静景,而只有江是动景,因而《春江花月夜》这题给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生动的画面。

该题首先给人以诱发和开拓了审美想象空间。

  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则与题中的“春江”与“月夜”相照应,而“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

”中的“花林”则与题中的“花”相照应。

前四句诗作者不仅入了题,还写出了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的春江与海水连成一体,伴随着海潮的上涨,月亮也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壮观场面,因此诗人写出月光下春江的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而后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则写出了天与地的空旷与辽阔,而且还写出了月亮的完美完美无瑕与夜晚的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

作者写景的诗句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仿佛把人带入了梦幻般的仙境。

诗句营造出了无限的意境。

诗人不乏对人生和宇宙进行思考一番。

因此,诗人因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长江送流水。

”诗人用设问的形式来表达他时间和宇宙的思考。

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与长时间观察、体悟、总结后,诗人发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诗人面对光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则迷茫、感伤。

 这首《春江花月夜》前面的诗句写景与后面诗句抒情相结合,从而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由美景联想到生命的无限,通过对比,使读者也随着诗人一起思考人生。

最后,诗人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净的诗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这种优美而来的伤,随月光和江水流淌于心上,徐缓迷人。

当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束时,仍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8.试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1、唐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一时星光灿烂,相互辉映。

涌现出大批天赋极高的盛唐诗人。

2、初唐以来讲究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3、神、气、情兼备,诗歌达到完美境界。

4、诗歌创作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9.试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首先,“诗中有画”即用文字代替绘画所用的线条色彩来展现具有诗意的画面,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二,表现手法:

艺术辩证法的完美统一。

第三,王维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细致入微的描绘山水田园诗的有没境界,表现自己生活的在此中的闲情逸致。

第四,王维善于表现自然山水的精神气象,也与他善于描写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有关

1)、内容:

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A多样性:

题材多样,有边塞诗《从军行》、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禅诗《过香积寺》、酬赠《送元二使安西》等

B独特性:

儒、道、佛、禅的结合。

2)、境界:

诗画乐的统一:

A视觉与听觉: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线条与色彩:

《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精确地捕捉景物的变化,通过合理的构图、和谐的色泽,显示事物之间远近、高低等空间关系以及动静、疏密等的配合,使画面通过近体诗队长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更具映衬之美。

3)、技法:

艺术辨证的完美统一

艺术辩证法的完美统一:

远近、虚实、冷热、疏密、动静。

例如《山居秋暝》描写秋夜山中清新静谧之美,不仅具有构图美、色彩美,而且呈现难得的动态美。

4)、情味:

浓厚的禅趣A认识:

B体现:

静、闲、空

C、方式:

关照万物、关照自然

10.结合具体作品,试论高适、岑参诗歌风格之异同。

同:

都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内容都是描写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

1)、安定边疆得壮怀与功名受挫的悲愤相纠结:

高适“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岑参: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2)、明朗超脱的精神与豁达狂放的风度相表里: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3)、险恶的边塞生活为一往无前得精神所统摄:

高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岑参:

“万箭千万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异:

1)、形象塑造——直陈胸臆与借形象说话

高适,直陈胸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岑参,借形象说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描写技巧——“以常感人”与“以奇制胜”

如:

高适的《燕歌行》表达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恶劣气候环境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3)结构——严谨与灵活

高适的《燕歌行》多用律句骈语,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但基调是慷慨昂扬。

岑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