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792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单元 第1课 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单元第1课黄山记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1课 黄山记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

2.品味精彩语句的语言表达效果,分析议论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描写山的古诗文名句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7.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肩糗(  )      ②菡萏(    )

③褶皱(  )④狭仄(  )

⑤战栗(  )⑥氤氲(    )

⑦凝眸(  )⑧诡奇(  )

⑨绮丽(  )⑩虔诚(  )

⑪龙蟠坡(  )⑫摄身光(  )

⑬前拥后簇(  )⑭毫不悭吝(    )

⑮翩然起舞(  )⑯瞬息万变(  )

⑰喑呜变色(  )

(2)多音字

2.辨形组词

(1)

(2)

(3)

(4)

3.理解词义

(1)氤氲:

 

(2)悭吝:

 

(3)大手笔:

 

(4)煞费心机:

 

(5)高风峻骨:

 

(6)扑朔迷离:

 

(7)逸兴横飞:

 

(8)卓绝云际:

 

4.选词填空

(1)暴发·爆发

①由于连日下雨,引发山洪________,导致泥石流灾害。

②沉默多年的火山再次________,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2)简洁·简捷

王校长说话________明了,做事________果断,雷厉风行,有很强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写黄山的。

文章着重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

答:

 

 

2.给课文各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不超过6个字)

答:

 

 

 

3.品读全文,说说第三部分中哪句话表明了文章的主旨。

答:

 

 

 

 

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黄山的形成,是否真如课文中所说,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答:

 

 

 

(2)这一部分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

 

 

2.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游记不仅描写大自然的风光,还糅合历史和文化内蕴,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哪些历史文化?

请分别归纳。

答:

 

 

 

(2)文中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答:

 

 

 

3.第三部分仍然写黄山的“险”,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黄山的“险”?

请找出来。

答:

 

 

 

4.阅读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1)这一部分承黄山奇观的“奇”而来,描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奇”表现在何处?

答:

 

 

 

(2)这一部分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句中“溶出溶入”体现出了景致什么样的特点?

答:

 

 

 

品味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1)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答:

 

 

(2)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

著有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练。

《黄山记》是徐迟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记是一种古代常见的文体,主要运用散文的笔法。

2.文体知识

游记散文的特点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更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文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2)融情于景,动人心弦;(3)托物言志,含蓄隽永;(4)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文内文外

以情缀文,卒章显志

——《黄山记》赏析

徐迟说:

“散文不是只善于抒发情怀的,不是只善于描绘山水的,不是只善于絮语不已,娓娓不倦的。

散文家必须是思想家。

作者在《黄山记》里,展现了对祖国河山、对我们时代的深沉真挚的热爱之情。

这感情,首先是寓于两个伟大的形象——自然与人类。

这一对超凡脱俗的伟大恋人,依从一种投桃报李的依恋规律——自然的诱惑。

自然诱惑人类,人类钟情于自然。

你看,“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煞费心机”地“创造”“安排”雄浑峻傲的“深谷”“幽潭”“群峰”;情薰意暖地“打开”绮丽多彩的“云”“雾”“霞光”;又毫不悭吝地“赐予”“散下”黄山各种的珍贵植物;还“格外赏赐”极罕见的“摄身光”。

于是黄山成了林木溪泉、花草禽兽、宝光彩虹相映成趣,色声相辉的山水胜地。

其神情意态,形象姿色,意蕴风流,可谓美不胜收,它激发了作者充溢胸际的对“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写下了如此奇文。

可见人与自然形神相通,才能达到这种任情自适的精神境界。

黄山,这天下第一奇山,古往今来,谁不以登临它为一大快事呢?

可是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千百年来,能登上黄山三大主峰的人寥寥可数:

始有轩辕黄帝,黄山,因他而命名,后有浮丘公、容成子得道飞升,还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上了莲花峰顶,留下了“吹笙舞松风”“乘桥蹑彩虹”的诗句。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绝大多数旅行家只能临峰翘望,败兴而归。

作者说这些,并不是在列举登山的历史,而是告诉人们:

过去要上黄山如登天,因为那时的黄山不是人民的黄山,更不是人民的公园。

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情形一去不复返了,“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正如作者自豪地表白——“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情到此处,唯有一句表心声:

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有删改)

类文品悟

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片火的海洋。

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

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

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

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

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

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

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

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

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

“鸟鸣山更幽”,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

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

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

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

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合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

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等诗句,都成为蕴涵人生哲理的名言,经常出现在高考作文中。

运用示例

俗话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有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令人敬佩的是山上的奇松。

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

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

它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

或伟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有的循崖渡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

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眺望黄山松,它们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丰姿,宛然象征了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

提醒:

完成作业 第一单元 第1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①qiǔ ②hàndàn ③zhě ④zè ⑤lì ⑥yīnyūn

⑦móu ⑧ɡuǐ ⑨qǐ ⑩qián ⑪pán ⑫shè ⑬cù

⑭qiānlìn ⑮piān ⑯shùn ⑰yīn

(2)①cān cēn shēn ②chà shā ③shà shā

④qiáo qiào ⑤shè shí ⑥xuē xiāo ⑦hénɡ hènɡ

2.

(1)缭乱 瞭望 燎原 潦倒 

(2)缥缈 漂白 瞟一眼 剽窃 (3)拔草 点拨 序跋 泼水 (4)荣誉 誊抄 眷恋 证券

3.

(1)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2)吝啬;小气。

(3)名作家的著作;名作家;规模大的影响深远的计划或举措。

(4)形容费尽心思。

煞,极,很。

(5)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

形容道德和行为的完美。

(6)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7)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洋溢。

(8)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4.

(1)①暴发 ②爆发

解析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2)简洁 简捷

解析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表示直截了当或简便快捷。

多用来形容速度快。

整体把握

1.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

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

第四部分,缘“奇”着墨。

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把人间与黄山胜境隔绝开,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赞美黄山的主题。

文章着重突出了黄山“险”、“奇”的特点。

2.第一部分:

胜景自然天成。

第二部分:

古人登山史。

第三部分:

攀登天都峰。

第四部分:

峰顶奇观。

3.主旨句: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重点突破

1.

(1)不是。

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

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写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的手法独辟蹊径,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特点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2)侧面描写的手法。

以山峰来衬托云海,把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云海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2.

(1)①第1层(第1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

②第2层(2~3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③第3层(4~5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瓘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2)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得有魅力;李白等人的诗、文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登山之路的对比:

①古代——五百级罗汉石级“仅可托足”

现在——石级“比较平缓、相当宽阔”

②古代——“天都峰”前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古代是“天都险莫能上”

现在——可以“直上,直上”

(2)登山之人的对比:

①古代——“心甚欲往”却“客怨,仆泣”

现在——“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心情)

②古代——“归而几堕崖者”或“堕险几毙”者不在少数

现在——“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可以“化险为夷”(遭遇)

4.

(1)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

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

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准确、形象,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点。

有云雾飘来,松与人就缓缓地消失在云雾之中;云雾散去,松枝与人就缓缓地从云雾中显现出来。

景物随云气而变幻。

“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巧妙之极。

读者可充分发挥想象,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

美点赏析

(1)语言明快、奔放,短句行文,加强了行文的节奏感;拟人的手法生动自然,写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黄山的伟力,交代了黄山的特点,侧面烘托出黄山的神奇瑰丽。

(2)①比喻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都峰和莲花峰的外形、神韵。

天都峰威武坚实,难以攀登;莲花峰惬意柔和、妩媚妖娆。

②对比手法,突出了两座山峰的不同特色。

 

单元写作学案

走近自然 感悟自然

训练目标

 掌握记游性散文的基本结构;运用记游性散文的写作手法,去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抒写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既有秀美迷人的黄山奇景,又有粗犷豪放的西部风情,更有晶莹澄澈的湖光山色,让我们全方位地领略了自然的绮丽风姿。

《黄山记》不仅向读者展示了雄伟瑰奇的无限风光,还让读者获得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同时也歌颂了时代的力量和景色的美好。

《瓦尔登湖(节选)》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情怀。

《巩乃斯的马》则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它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呢?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驼走大漠”,这和谐的景象正透露出大自然生命的真谛。

当你从地上拾起一片火红的枫叶时,你会感受到它的热烈与悲壮,那火红的枫叶恰似大自

然特有的语言,它给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命感悟。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那凉凉的流水淌过蜿蜒绵亘的小溪的声音;那云雀直冲云霄的鸣叫声;那雄鹰振翅搏击长空的声音,会让你更深一层地理解大自然的深邃与神秘。

当你将脚丫伸入清澈的溪流中时,当你在森林中尽情沐浴着清新的阳光时,你已经与大自然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你能不有所感悟吗?

让我们借助优美的文字去感悟大自然,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倾听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感受大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探寻人类文明在自然中的足迹,思索人类与自然亲密而微妙的关系,提高自己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掌握各种描写自然美景的技巧,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留作美好的回忆。

技法指导

文本借鉴

万水千山总是情

——游记的写作技法指导

当我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长亭名楼之间,抒发着“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感慨时,总想用笔将这些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以表心中的赞美之情。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游记呢?

1.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

世间的万物,各有特色:

同样是水,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波涛滚滚;同样是树,有着树种、高矮、粗细的区别;同是观日出,海上、山上就各具特点。

要想突出景色的特点,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下列选段,赏析一下在观察角度上有哪些技巧。

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

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

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但有时在阳光的映衬下,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

[梭罗《瓦尔登湖(节选)》]

技法归纳 首先要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

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

观察时要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明确观察点。

在观察中,凡有变化的、能体现事物特征的地方都要牢记心中,这样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

(2)阅读下列诗句,品悟其在选择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技法归纳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后一句则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

这样以动衬静,更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

在安排好观察顺序后,还要注意在景物选取方面体现动景和静景的结合。

“动静结合”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2.在仔细观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后,还要把好写作成文这一关,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下面两个选段,思考一下在选材上应体现怎样的要求,为什么?

①我们这里另外还有一个清清如许的湖泊,它就是位于九亩角的白湖,在瓦尔登湖西面约2.5英里处。

不过以这里为核心方圆12英里内,虽然还有不少湖泊,我可以说了如指掌,但找不出第三个湖泊有如许一泓清泉的纯洁之性。

[梭罗《瓦尔登湖(节选)》]

②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

……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

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米,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

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

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徐迟《黄山记》)

技法归纳 选段①中作者主要写瓦尔登湖,略写白湖是为了强调只有白湖和瓦尔登湖具有“如许一泓清泉的纯洁之性”的特点。

写游记运用材料时要依据中心取舍材料。

因为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所以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

题材的取舍,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文资料,如选段②中“元明清数百年内的旅行家”的登山情况,不仅使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增加了文章的社会价值。

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

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

(2)阅读下面的选文,品悟景情交融的艺术效果。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徐迟《黄山记》)

技法归纳 写好景物,注入感情。

古人云: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

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3)阅读下面的选文,赏析其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

阳光一照,丹崖贴金。

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

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

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

(徐迟《黄山记》)

技法归纳 选文在语言上力求精美。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开了联想、想象,描写了天都峰壮美迷人的画卷。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

”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

技法总结

1.多个角度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明确观察顺序,动静结合选点。

3.依据中心取材,紧扣游踪铺叙。

4.融入真情实感,语言流畅精美。

升格研讨

1.病例诊断

[原文呈现]

游狼山

①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闻名遐迩。

我们一家计划周日前往游玩。

周六晚上,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了些面包、饼干以及饮料,准备爬山路上用。

还特意去了一趟药店,买了一包创可贴,预防爬山过程中刮伤、碰伤。

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②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就直奔狼山。

③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

据史籍记载:

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

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④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

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

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

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

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

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⑤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

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停泊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⑥狼山因为坐落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