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59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精英素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篇 《世说新语》两则

咏 雪

一、文学常识

1.《咏雪》选自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该作品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二、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

古义:

子侄辈,家中年轻一代。

今义:

专指子女。

文义:

古义:

诗文。

今义:

文章的意思。

2.重点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

家庭聚会。

(2)俄而雪骤(俄而:

不就,一会儿。

(3)公欣然曰(欣然:

高兴的样子。

(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

大致,差不多。

拟:

相比。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胡儿和谢道韫对雪的不同吟咏,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2.词类活用

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3.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古义:

离开。

今义:

到、往。

(2)相委而去(古义:

丢下、舍弃。

今义:

委屈、委托。

(3)期日中(古义:

约定。

今义:

日期。

4.一词多义

不:

①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②日中不至(没有。

5.重点词语

(1)去后乃至(乃:

才。

至:

到。

(2)尊君在不(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相委而去(而:

表修饰。

(4)君与家君期日中(君:

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

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下车引之(引:

拉。

(6)元方入门不顾(顾:

回头看。

二、主题思想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三、人物形象

陈太丘之友:

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

聪敏机智,有胆识,爱憎分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第2篇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文体)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④温故而知新(故、新:

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3.古今异义

①不亦君子乎(古义: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多次;今义:

数词,三。

③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可能、许可。

④饭疏食饮水(古义:

粗劣;今义:

疏通、疏散。

⑤饭疏食饮水(古义:

冷水;今义: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⑥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

普通的人,男子汉;今义: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4.一词多义

(1)为:

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当,做。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2)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②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

③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连词,表承接。

⑤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承接。

(4)其:

①仁在其中矣(代词,它的。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人。

(5)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到的东西。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长处。

(6)于: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对。

5.重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习:

复习,温习。

(2)人不知而不愠(愠:

生气,发怒。

(3)吾日三省吾身(省:

自我检查,反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真诚,诚实。

(5)三十而立(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6)六十而耳顺(耳顺: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7)不逾矩(逾:

越过、超过。

)(矩:

规矩,规范。

(8)学而不思则罔(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思而不学则殆(殆:

疑惑。

(10)人不堪其忧(堪:

能忍受。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喜欢,爱好。

(12)曲肱而枕之(肱:

胳膊。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4)逝者如斯夫(斯:

这,指河水。

(15)不舍昼夜(舍:

舍弃。

(16)博学而笃志(博:

广泛。

)(笃:

忠实,坚守。

(17)切问而近思(切问:

恳切地提问。

)(近思:

多考虑当前的事。

6.成语积累

示例:

三省吾身;择善而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饭疏饮水等。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贤哉,回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温故而知新”的人。

(2)人不知(之)而不愠(“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自己。

四、主要内容

1.谈学习方法的: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谈学习态度的:

①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谈修身做人的: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谈珍惜时间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理解默写

1.(2017,长沙)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因而苦学的同时,更要乐学,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017,河北)《论语·学而》中,表明一个有修养之人的心境不受别人影响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2017,黄冈)九

(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首场比赛,队员们顿时垂头丧气。

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4.(2017,郴州)假如外国朋友迈克乘坐“一带一路”专列来到郴州,你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于是你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两句开头。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回答)

5.(2017,巴中)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此时,我们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声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请选用《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填写)

6.(2017,长春)《论语·为政》中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2017,台州)阅读古诗文能启迪人生。

《〈论语〉十二章》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启迪我们正确看待富贵。

8.(2017,舟山)经典诗文能赋予前行的力量。

学习上碰到困难时,《论语》中孔子的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给我们思考与启发。

第3篇 虽有嘉肴

一、文学(文体)常识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兑命》曰(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词类活用

①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②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3.古今异义

①不知其旨也(古义:

甘美。

今义:

意义。

②虽有至道(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促进。

今义:

增长。

4.一词多义

(1)其: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2)学:

①教学相长(学习)

②学学半(xiào,教)

5.重点词语

(1)虽有嘉肴(嘉:

美、好。

)(肴:

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

不。

)(食:

吃。

(3)虽有至道(至道:

最好的道理。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

所以。

(5)教然后知困(困:

不通,理解不了。

(6)然后能自反也(反:

反省。

(7)然后能自强也(强:

勉励。

6.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

三、主题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理解默写

1.本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2.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一句是: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文中指出进行实践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结论。

4.文中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的一句是:

故曰:

教学相长也。

第4篇 河中石兽

一、文学(文体)常识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和其他人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求之下流,固颠(通“癫”,疯狂。

2.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3.古今异义

(1)阅十余岁(古义:

经历。

今义:

阅读。

(2)求石兽于水中(古义:

寻找。

今义:

请求、要求、追求)。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

一门学科,物理学。

(4)是非木杮(古义:

代词,此,这。

今义:

表示判断。

(5)渐沉渐深耳(古义:

罢了。

今义:

耳朵。

(6)盖石性坚重(古义:

发语词,大概。

今义:

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7)转转不已(古义:

停止。

今义:

已经。

(8)但知其一(古义:

只,仅仅。

今义:

表示转折,但是,却。

4.一词多义

(1)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③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④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2)之: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②沿河求之、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④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

⑤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3)如:

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5.重点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

靠近。

(2)山门圮于河(圮:

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4)竟不可得(竟:

终于,到底。

(5)曳铁钯(曳:

拖着。

(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

讲学,教书。

(7)是非木杮(木杮:

削下的木片。

(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能:

怎么能。

(9)湮于沙上(湮:

埋没。

(10)石必倒掷坎穴中(坎穴:

坑洞。

(11)如是再啮(啮:

侵蚀,冲刷。

(12)固颠(固:

本来。

(13)然则天下之事(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14)可据理臆断欤(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

句末语气助词,吗。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棹数小舟。

(省略主语“僧”。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石兽”。

3.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四、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