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573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ocx

教育发展战略课题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学科分类:

教育发展战略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关键词:

研学旅行现状优化对策

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1.基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2.基于研学旅行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3.基于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参差不齐的发展态势

  截止2019年底,湖北省16个地级市、80%的市县级单位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研学实践教育工作,60%以上的中小学生参加了研学实践教育。

校长、老师开展研学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增强,社会各界对研学实践教育理念及效果给予了一定认可。

但研学工作也存在发展不平衡、政府统筹不力、研学市场规范不力、课程水平不高、研学师资不足、研学评价未跟上、研学效果不明显等多方面问题。

湖北研学旅行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总结规律和特点,找出不足和问题,并找到优化、推进全省研学旅行工作的对策措施。

  4.基于湖北研学旅行的较大研究空间

  研学旅行的探索和研究刚刚起步,梳理现有研究多为某个方面的单项研究,缺乏对研学旅行作全面综合的系统研究,关于区域实施研学旅行的现状研究几乎没有,湖北研学旅行的火热实践更是缺乏系统、全面研究,研究空间较大。

  

(二)课题中核心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与优化对策,其核心概念“研学旅行”是指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的,“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此概念强调旅行主体为中小学生,强调旅行的目的为探究学习,强调旅行方式为集体旅行、集中食宿,强调旅行性质为校外教育活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以“研学旅行”“修学旅游”“教育旅游(Educationaltourism)”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研究,由此形成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关于研学旅行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KrepelandDuvall(1981)将其定义为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学生通过与环境及展示的互动来获取与概念及主题相关的体验。

研学旅游活动是正式课堂教育的宝贵补充(Nabors,Edwards,&Murray,2009),在数字虚拟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实地考察活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学生无疑能够从数字体验中学到东西,但是学生只会体验那些媒体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所有感官都充分参与的多维活动(NRC,2009)。

那些获得亲身体验、真实经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导致他们渴望学习更多,甚至走向相关的职业道路。

也有学者认为通过户外教育活动学生虽然可能获得短期学习成果,但如果不加强反思或汇报,学习或兴趣发展可能只是暂时的(Dierking&Falk,1997)。

研学旅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青少年面对21世纪的核心素质为根本宗旨,承载着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是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和一种探索旅游转型发展的崭新方式(朱立新,2014)。

  2.关于研学旅行理论基础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按照西方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和卢梭为代表的教育流派和我国自然主义教育的鼻祖道家学派的观点,研学旅行是一种自然教育,把教育的场所由封闭的学校引向开放的大自然和社会,对自然万物进行直接的接触、观察,认识并体验,要遵守这种自然秩序和自然本性的教育观(陆庆祥,2017)。

其次,从研学旅行的教育内容来说,研学旅行是一种生活教育,此观点主要以倡导生活教育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要“教学做合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个性的社会积极性又把学校内的教学教育工作跟社会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从研学旅行的教育手段来说,研学旅行是一种休闲教育。

休闲意味着富有情趣的体验,这种体验特征反映在教育领域里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打造“学习化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赵晓芳,2015)。

  3.关于研学旅行中学习机制的研究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

(JHFalk,2012)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技术观和知识观探讨了旅游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发现旅游体验中获得的学习可能是高度个人化的,强烈地与个人的兴趣、动机和先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从体验式学习的发生角度,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其哲学基础在于“人类的理性总是嵌入在具体情境里的,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每一种情境都是人类在某一个特点的时空点上发生着的认知过程与人生体验”。

由此来看,学习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崔允漷,2012)。

研学旅行在学习动机上源自于现实情境,在学习本质上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学习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践共同体的互助(李军,2017)。

  4.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化建构的研究

  鉴于研学旅行处于教育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出于提升研学质量并使研学旅行教育功能最大化的角度,有学者提出“研学旅行需要进行课程化建构”的建议。

一般来讲,课程研发与实施有明确的课程要素和严格的课程流程,目前对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建设研究成果还处于比较零散状态,学者或一线学校的研学经验提炼多从课程研发的某一要素进行论述,特别对于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研究更是少有论述,在研学旅行认知、满意度与行为意向三者的相互关系上亦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与指引。

这些都为研学旅行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效果之概念演绎、取向、成分、障碍和有利因素及模式等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与指引。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与价值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新事物,我国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

梳理现有研究内容少有对研学旅行作全面综合的系统研究,缺乏全面反映当前研学旅行实施的现状。

本课题可以为区域研学旅行研究提供个案研究的实感,丰富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把握研学旅行实施的现状,为各地实施研学旅行提供反馈和借鉴,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可能的参考。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促进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的高质效,更好发挥研学实践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功效。

2.为省内各地开展研学旅行提供反馈和借鉴,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可能的参考。

3.为区域研学旅行研究提供个案研究的实感。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主要特点及规律。

2.研究分析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明确提出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优化对策及措施。

  (三)研究重点

  在研究厘清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优化对策及措施。

  (四)创新之处

  力争通过本课题研究填补从政府统筹保障、产业服务支撑、学校组织实施等全方位、系统研究湖北实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空白。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现状、问题与对策,按照文献分析——实证调查——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的逻辑顺序展开综合研究。

本研究将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估计归纳湖北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做出相关预设,再结合实证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由此形成文本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借鉴中外学术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吸收合理充分,使本课题研究能够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站到较高起点。

  2.问卷调查法

  分武汉市、地级市、县市区三个层次,对教育部门、文旅部门、学校、家长、学生、基地营地、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和旅游交通等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各方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态度、满意度、研学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为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提供数据依据。

  3.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教育、文旅、教科院等部门的领导,以及校长及学校参与研学旅行活动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提取并吸收他们对研学旅行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建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三)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及文献研究阶段(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

  课题组成员就研究内容、思路、方法、框架及预期成果、分工合作等问题进行沟通、研讨和论证,编制课题研究方案;检索电子文献、购买图书资料、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供课题研究使用;针对武汉、地级市、县市区等不同调查研究对象,编写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实地调研和考察。

  2.全面展开及调查研究阶段(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

  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运用前期准备的文献资料,分工开展研究工作;分析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论文公开发表,接受中期检查;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3.总结收尾及成果形成阶段(2022年3月至11月)

  整理前期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公开发表;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核心内容包括湖北实施研学旅行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主要特点和规律、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高质效开展的对策措施);总结课题研究,查缺补漏,完成课题预期成果。

  (四)预期成果形式

  1.核心论文《“研学旅行”概念辨析》

  2.核心论文《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基本要素及运行体系的探讨》

  3.研究报告《湖北实施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一)项目主持人及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主持人×××系××××××学院教授、××××××研学旅行研究策划中心负责人,湖北省委组织部首批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人选,武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营)地标准执笔者、武汉市研学旅行服务机构评审专家,长期从事旅游教育与旅游研究,研究方向为教育旅游、研学旅行、旅游文化。

挂职×××区副区长分管文化旅游期间,主抓研学旅行工作,主持编制《十堰市郧阳区研学旅行营地概念规划》、《郧阳研学旅行课程指南》等,指导×××区研学旅行工作探索总结的文旅教融合发展模式在湖北省省内获得高度赞誉。

主持人×××教授在主编《研学旅行概论》、《研学旅行实务教程》教材及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基本完成了对研学旅行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策划编制《英山县四季花海景区研学旅行项目提档升级策划方案》、《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第2部分:

研学基(营)地评定与服务规范》、《郧阳区研学旅行课程指南》等研学项目的实践中,积淀了研学旅行项目建设及研学活动实施的实践经验;在挂职×××区主抓研学旅行工作中拓展了视野,能站在政府的宏观层面认识区域研学旅行的工作机制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效,从而能够从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个角度建构对研学旅行工作的全面认知。

  项目排名前五的主要参与者都有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有关培训和学术会议,参与过研学课程的开发设计,是×××学院研学旅行策划研究中心、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时间

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第2部分:

研学基(营)地评定与服务规范

标准

由武汉市文旅局、教育局发布

2018.09

英山县四季花海景区研学项目提档升级

框架方案

横向项目

已实施

2018.10

十堰市郧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营地

项目建设规划

横向项目

已实施在建

2019.10

我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内涵与建设要素探讨

论文

《×××××学报》

2019年第6期

2019.12

研学旅行实用教程

教材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06

研学旅行概论

教材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20.08

  (三)前期研究成果的核心观点

  在主持人发表的相关论文及主编的《研学旅行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一书中,阐述了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内涵等基本问题,核心观点摘录如下:

  1.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研学旅行的主体部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

研学旅行由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实施,学校制定研学旅行方案报教育部门审批方可进行。

  

(2)研学旅行的组织形式是集体旅行、集中食宿。

研学旅行不是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结伴出游的私人活动,而是学校组织的以整个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

研学旅行也不是周末、节假日的外出旅游,而是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有老师带领、以集中食宿同吃共住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

  (3)研学旅行的性质是校外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这些文件政策中的定性描述表明研学旅行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通过旅行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

  (4)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

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旅行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活动,做到有主题(课题)、有目的(目标)、有方案(课程)、有流程(过程)、有收获(作业)、有评价(成果)。

旅行体验主要体现在参与性、实践性,研学旅行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全程真正的参与其中,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实现在实践中行动、在自然中行走、在社会中体验。

  (5)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创新。

研学旅行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背景下诞生,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的创新途径,是实践课程的一种新形式。

  2.研学旅行的教育本质

  研学旅行是一种以“中小学生”为唯一对象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1)从“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理解研学旅行的教育本质。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而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所以我们应站在全面育人、实践育人的高度,把握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遵循其教育本质,抓住其实践育人特征,开展好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2)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角度理解研学旅行的教育本质。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战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2001年我国启动实施第九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四是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综合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六个转变落实到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研学旅行正是符合六个转变课改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学旅行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探索。

从综合实践教育的角度讲,研学旅行是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开展实践教育的创新形式。

  (3)从研学旅行活动育人的优势特征理解研学旅行的教育本质。

研学旅行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能很好的实现新课改理念:

一是比课本知识更立体化,在教室里学习课本知识,都是文字描述转化的,研学是场景化的,知识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是鲜活的。

二是学习环境更现实化,知识不是独立呈现的,是在环境中和周遭有联系的存在,这样给综合性和多维度分析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是学习空间更有张力,学生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各种组合,进行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四是教学更容易实现交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与知识、与自己、与同学、与老师交互的过程,场景学习让交互更便捷。

五是生活化、问题式的导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以真实可触摸的问题导入,学习进程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和务实。

六是获得知识以外的素养,在场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坐在课桌前更需要自己待人接物的模式,也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管理自己。

  3.研学旅行的跨界属性

  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是旅游与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事物,又形成了特有的“教育+旅游”的跨界属性,主要表现为研学旅行活动兼具教育和旅游的多个双重性:

  

(1)研学旅行目的的双重性.研学旅行游学相伴的活动形式决定了其具有观光休闲与学习探究的双重目的。

《意见》规定,要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既要满足学生的旅游需求,也要服从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和国家意志。

  

(2)研学旅行功能的双重性。

研学旅行目的的双重性决定了研学活动兼有旅游与教育的双功能。

学生在研学活动中不仅能获得旅游带来的新鲜、轻松和娱乐,满足求新、求异、审美等心理需求,还能获得知识的增长和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研学活动行程与课程实施步骤同步,游程与课程相融,更易实现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实景高效课堂。

  (3)研学旅行策划设计的双重性。

从旅游的角度说,研学旅行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旅游产品;从教育的角度说,研学旅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题活动课程。

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设计应尊重“游”与“学”的双向标准,既要考虑游学者的身心特点、学习需求及教育规律,突出专业性、知识性、教育性,又要满足游乐、新奇、审美、愉悦等旅游心理需求。

要做到这点,策划者不仅要懂得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组合设计的原则及方法,也要掌握课程、教材、教学法等教育理论,对应好“游”与“学”的核心要素,做好旅行目的与教学目标、旅行线路与课程实施、研学手册与学校教材、研学指导师与学校教师等方面的衔接。

  (4)研学指导师职业素质的双重性。

研学指导师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关键要素,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导游,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他们是旅游活动中的导游、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是“会上课的导游”、“懂导览的老师”。

他们陪护旅游活动的全过程,要求知识渊博,讲解流畅,热诚周到,认真细致,不管在景区还是在研学基地和营地,他们以旅游和教育的双素质肩负导游和教师的双重任务。

  4.研学旅行的基本特征

  研学旅行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中学、学中游”。

研学旅行活动中学习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目标。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校外活动。

研学旅行强调的是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和社会去学习,接受一种完全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校内开展的一些兴趣小组实验、俱乐部活动、体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都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

  

(2)主体固定。

广义的教育旅游的主体可以是任何抱着学习求知目的旅行人,并不一定是学生,但研学旅行的主体明确为青少年学生。

因此在进行研学旅行前期设计、课程开发、服务机构与研学营地基地选择时,都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科学编制研学内容、时间安排、活动距离、线路规划等。

  (3)目的明确。

研学旅行以“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

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一定要围绕鲜明的主题来开发课程和设计线路,一定要有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能起到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作用。

  (4)学校组织。

研学旅行主要是由学校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它不同于家长自发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群体活动。

研学旅行以年级或班级、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学生在研学指导师的带领下一起活动,共同体验,相互研讨。

  (5)产品多样。

随着研学旅行不断完善和深入,研学产品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以知识科普、自然观赏、体验考察、励志拓展、文化康乐等主题研学产品频频出现外,以现代动漫、影视、体育、科技、文学、历史、生物、探秘等特色研学产品正成为研学旅行的热点。

  (6)互动体验。

研学旅行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必须要有体验和互动,不是停留在看一看、玩一玩的“走马观花”形式上,而是要有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互动的机会。

由此,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应该让学生全程真正的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7)跨界融合。

只有各行业彻底整合才能提高研学质量,如研学与科技融合,可以将各类展馆、科技园区等打造成科技体验研学基地;研学与农业结合,可以将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打造成研究型或体验类农业研学基地。

  (8)多方联动。

研学旅行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中观层面的学校与行业的支持、微观层面的专业服务机构与企业的支持等,同时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多方支持、各行各业联动的良性机制才能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全面实施。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祝胜华,何永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探索与践行[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3]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

  [4]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曹诗图等.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查尔斯·K.布赖特比尔,托尼·A.莫布莱.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