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586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学士学位论文

编号

2012070302

研究类型

理论研究

分类号

J20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Bachelor’sThesis

 

论文题目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以当代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及艺术为研究方向。

基弗是一位国际艺术家,无论什么形式,他们都有着基弗对历史和文化的反省和思考。

本文通过研究基弗艺术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基弗艺术思想的文化渊源来揭示基弗艺术中反省精神形成的外在和内在原因。

基弗将法律、宗教、哲学和文学作为他知识文化背景的领域,这不仅对基弗艺术思想的形成很重要,并且成为他艺术语言极其符号话语系统形成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基弗的艺术放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论述和解读,从而达到从不同的层次探讨他的艺术和思想。

关键词:

安塞尔姆•基弗;历史反思;文化渊源;图像符号;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

J20

Anselm•KieferResearch

WangFuqiang(Lecturer:

TuYuansheng)

(CollegeofArts;HubeiNormalUniversity;Huangshi,Hubei,435002)

Abstract:

ThispaperforthestudyofcontemporaryGermanartistAnselmKieferandartdirection.Kieferisaninternationalartists,nomatterwhatformtheyhaveKieferintrospectionandreflectiononthehistoryandculture.Inthispaper,thehistoricalandculturalbackgroundoftheartofresearchKieferandKieferArtandculturaloriginsoftheideastorevealKieferarttoreflectonthespiritoftheformationofexternalandinternalreasons.Kieferwillbethelaw,religion,philosophyandliteratureashisfieldofknowledgeandculturalbackgroundisveryimportantnotonlyfortheformationofKiefer'sartthinkingandhisartisticlanguageisextremelyimportantsymbolicdiscoursesystemresources.Kiefer'sartonthedifferentlocationsdiscussedandinterpretation,andthustoexplorehisartandideasfromdifferentlatitudes.

Keywords:

Anselm•Kiefer;historicalreflection;culturalorigins;imagesymbols;symbolism

目录

一、前言1

二、基弗所处的时代背景2

(一)历史背景2

(二)战后西德的艺术状况2

(三)基弗对历史的反思3

三、基弗思想的文化渊源4

(一)追问失落的人性4

(二)基弗艺术与西方神话4

四、基弗艺术符号中的文本探源6

(一)基弗绘画中的文字6

(二)文学在基弗作品中的运用7

五、基弗艺术话语系统中的符号8

(一)历史的记忆——阁楼8

(二)璀璨与黯灭的力量——调色板9

六、结语10

七、参考文献12

安塞尔姆•基弗研究

王富强(指导教师,涂元生讲师)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黄石435002)

一、前言

安塞尔姆基弗是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

他的艺术不仅在西方拥有不同寻常的影响力,而且获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和认同。

基弗的艺术理念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反思之上,其艺术创作则在架上绘画、摄影图片、综合材料、行为、雕塑和装置之间自由转换和嫁接,且始终坚持思想观念与语言逻辑高度统一下的拓展与演进。

无论采取何种手法和媒介,基弗的艺术都一以贯之地渗透着他对历史、哲学、宗教和文学的思辨与诉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彰显出鲜明的个性特质。

安塞尔姆基弗1945年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镇多瑙尼根。

1970年基弗到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继续学习,并与约瑟夫·博伊斯相识。

博伊斯的思想观念对基弗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1971年,基弗搬到奥登森林旁的偏远小镇霍恩巴赫居住,开始其职业艺术家的生涯。

尤其从2000年——至今,基弗的创作欲望依然非常饱满,作品尺度越来越大。

这一时期其创作可以分为四类:

首先是危机的象征,取自犹太神秘教创世旅程的神话,例如以大型混凝土装置或架上绘画呈现的塔和阶梯,《宫殿书》;其次是对命运的追问,以海和船的图像符号作为象征,例如《韦利米尔·赫列勃尼科夫:

民族的命运》;再次是空间体验的探险,自90年代中期,基弗陆续在工作室周围修建了规模可观的建筑群,其中一些建筑营造的空间奇异而压抑,成为其作品中的异类;最后是伤痛的记忆,插满枯枝的雪地成为其“土地风景”的新图式。

策兰的诗歌依然是其图像符号的重要文本资源,如《黑色王冠》和《致保罗策兰—北欧古字的编织》。

以上所述只是以时间为序对基弗作品的外在轨迹作一个简单勾勒,而对其创作思想及文化背景的详述将在论文中展开。

二、基弗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历史背景

在1945年我国把日本赶出中国的同时,盟军切断了纳粹伸向欧洲的魔掌。

这时的德国在这段历史中是一段蒙羞的历史,也让德国这个民族走上了精神反省的道路。

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

迷茫—回避-反思-正视。

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时而重叠时而分割的进行着。

在1946年,德国就出现了几时寻找灾难根源的学者。

但这种自觉的反省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德国人对这场灾难没有足够认识。

到了50年代,“经济先于政治”的原则是德国战后的社会生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这时,美国马歇尔计划向西德援助,这也成了西德经济复苏的重要基础。

进入60年代,西德经济衰落,社会矛盾激烈,再到1961年,东德修建柏林墙,为东西德历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建立了障碍,“无力衰竭”成为西德初期的文化状态。

(二)战后西德的艺术状况

德国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有重要一席。

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早期现代主义时期,德国艺术家一直以其鲜明的个性光耀艺术史。

然而,二战期间由于纳粹的极权统治,希特勒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排斥,加之战争对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破坏,德国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受到中断,艺术的自律性遭到破坏。

战后东西德分裂,两种意识形态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生态:

东德的艺术被纳入前苏联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官方首肯的艺术模式;西德的艺术家则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茫然,即所谓“真空状态”。

这种状态的形成与几个断层密不可分:

首先,纳粹艺术在战后被全部摒弃。

其次,德国早期现代主义重要艺术家在纳粹统治期间被迫流亡他乡,战前德国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力量已呈颓势。

‘再次,由于战后西方艺术的中心由巴黎移至纽约,年轻一代对国际文化潮流缺乏了解。

由此,具象绘画在战后西德迅速衰落。

而且,“一旦人物形象在绘画中出现,则常常采用‘进口的风格’进行表现”。

德国艺术向来以强烈的民族气质区别于欧洲其它国家,但二战后它却经历了一个极不自信的依傍他者阶段。

这就是新具象绘画在西德崛起的前夜。

形象和历史记忆的双重缺失,成为二战后西德艺术的两大文化现象。

然而,与众多随波逐流者背道而驰,一些与基弗年龄相当的艺术家们形成了一个不归属任何固定社团的松散群体。

他们不为时尚左右而勇于尝试,为开辟战后德国艺术新天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人在20世纪70、80年代成为西德艺术力量的中坚。

(三)基弗对历史的反思

我们回顾历史,很容易发现,从逃避耻辱到承认历史的罪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德国这个名族经历了,同时西德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也经历了文化失而复得的过程。

基弗的艺术以唤起纳粹的历史的记忆为起点。

基弗于1969年做了一系列行为摄影作品《占领》、《英雄的象征》、《致热内》。

基弗在一些欧洲城市的旅游胜地,以行纳粹军礼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的行为艺术,并以摄影加以记录,拍摄的地点还包括自己的工作室。

作为一名年轻的德国艺术家,在战后那个年代竟敢挑战这种敏感话题,真的需要不一般的胆识。

至于为什么要讲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德国二战历史联系的如此紧密,基弗曾做过解释:

“没有一个人活在真空里。

一种集体的记忆要比个体的记忆影响深远的多。

为了了解自己,你必须了解你的国家你的历史。

在我艺术生涯的最初阶段,我应该询问过去发生了什么,这其实很正常。

我感到我的记忆似乎被阻隔了。

甚至对于1968年五月的革命家来说,过去也不是他们关心的所在。

实际上很少有德国人对其真正进行研究,特别在媒体中,只有在1974或75年之后,媒体才开始关注历史,才出现有关纳粹的第一篇文章和第一个节目。

在那之前,热门大多都忙着建房子。

因为我觉得有必要去唤醒记忆,而不是去改变政治,而是改变我自己。

”可见,在基弗艺术生涯的初始起点,其关注的领域早就超越了艺术本身,而是渗透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追问和质疑。

可是,基弗的深刻用意常常被误解,并因此而背负种种偏见:

总有人将他的作品与其对纳粹“貌似暧昧”的立场相联系。

这必然反映了现实中的一种悖论:

如果对纳粹历史保持沉默,或明确地站到它的对立面,都不会有问题。

一旦对那段历史深入剖析,哪怕流露出对人性卑微之处有些悲哀的同情,立刻就会遭到攻击。

还有人甚至因为基弗将纳粹建筑描绘的具有“悲壮的美”,就认为他“怜悯纳粹”。

基弗的每幅作品都表达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种种困难和误解,但他从不改变他的历史观和艺术观。

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艺术界的广泛肯定。

三、基弗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追问失落的人性

基弗有着多学科知识。

其中基弗的知识背景主要有法学,哲学,文学和宗教。

谈到他学习法学,他说:

我对拉德勃鲁赫、霍布斯和孟德斯鸠非常感兴趣,这三位学者都是对推动西方法律和政治历史进程发生深刻影响的人物。

基弗一生中隐含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反思,以及对人性追问和终极关怀的宏大叙事方式,与其心仪的古今三位学者所求索的终极天理兴趣相投。

在基弗看来,尽管种种历史和心理缘由罪责的反思精神却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在基弗看来,尽管种种历史和心理缘由是德国人对二战历史保持沉默,但正是民族耻辱却是不可回避的选择,对于多维人性的追问是人类认识自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基弗常常对那些因为曾被纳粹喜欢过而战后被否定的人物非常感兴趣。

可以说,感性表现和理性控制对这矛盾力量所形成的相互冲突与制约的张力几乎贯穿着基弗的所有作品,这也是构成基弗艺术魅力的重要特征。

耐人寻味的是,基弗视法律语言为艺术性的,希望从中获得的却是秩序和理性。

虽然没有经历二战,但战后堆积的抚恤带给基弗慎重的历史隐痛和危机感。

当他在夜晚听见门铃,总是会联想到盖世太保突袭抓人的恐怖情形。

而这种危机感已经穿越了种族和时代的隔膜,上升为普适性的忧患意识。

他的艺术深刻地揭示了丧失安全感的世界,正如他对自己一幅作品所作的阐释那样:

“我曾画过一幅十分美丽,近乎于罗曼蒂克史的风景,然后我加上了许多红色点儿,就像湿疹,并且写上krankenkunst——堕落的艺术。

他改变了原有的意义,其间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即根本不可能拥有一个纯真无邪的风景,因为它总是浸透着历史和战争的痕迹,正如《马赛曲》中所唱的,混杂的血冲刷着我们的土地。

”基弗虽然深知艺术家发出的能力微乎其微,道义感却并不因此而泯灭,他仍旧期望艺术对于历史发生的作用,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他对宏大问题的思考。

自布什在伊拉克发动战争以来,基弗就不再奔赴美国,由此表明了其鲜明的文化立场。

(二)基弗艺术与西方神话

基弗的作品与神话的相关时常被人们所提及,但到现在却缺少对深层的研究和探讨。

基弗对神话的设计有俩个阶段:

德国神话和对古犹太神话、古埃及神话、诺斯替克教人类古代文明的迷恋。

1唤醒与警示

基弗当时在艺术创作上的选择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和心理动机。

他用将近10年的时间描绘与德国历史和北欧神话相关的主题.这些有关过去的作品与当时的艺术潮流格格不入甚至被认为很过时没有当代性。

可对于这种艺术母题和风格上的选择基弗是有充分理由的:

一方面这是基弗等德国艺术家对当时以美国现代艺术为主导的状况的逆反:

另一方面.则是对德国战后文化状况的反思。

当时的德国将第三帝国的历史视为耻辱而对其讳莫如深,保持集体有意识的沉默。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同时也推行世界范围的文化霸权主义,极简主义艺术成为一种国际风格“风靡欧美.而这也契合了西德政府的下怀“抽象在视觉艺术中的胜利形成了一个屏幕,在上面可以投射联邦共和国的新的开始.一个可见的‘零时’的象征.’一个没有过去的文化礼物。

对此基弗、伊门多夫和巴塞利兹等艺术家.则偏偏要揭开纳粹留给德国民族心头的疮疤,在作品中自觉地采用了特定的历史符号,试图挽回对历史的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基弗所采取的“唤醒记忆”的方式与众不同。

2探寻神话的意义

基弗在艺术创作中所彰显的独立个性有目共睹.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

他离时尚艺术形式的潮流很远但却与当下的哲学文化思潮靠得很近。

他在年轻的时候即敏锐地觉察到了神话在文化中的意义.并形成其自足的理论系统。

例如.较之于基督教神话他更喜爱犹太教神话,因为后者更为复杂微妙。

这就是为什么基弗强调“热血“和丰富性,体系过于完整和规则的事物对他反而缺乏吸引力。

这与他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他的作品鲜有工业文明影响下的光滑齐整的外观,却有着古代文明遗址和废墟般的粗糙艰涩和繁复厚重的质地。

他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金属铅.一方面是因为铅易于成形更重要的是,铅受氧化和腐蚀后的丰富色彩和斑斓微妙的肌理非常符合他的审美趣味。

除此之外铅在炼金术中是最初的原料.这种初始物质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吻合了基弗追根溯源的历史情结。

3复活与再生

基弗的废墟系列常常以巨幅的尺寸、丰富厚重的肌理和宏大苍茫的氛围给人以震撼。

在我看来本雅明对德国悲悼剧的描述恰恰可以用作对这些作品的导读.“它的外部形式由于其极端的粗糙而消失了。

而残存下来的则是寓言指涉的非凡细节:

在有意建构的废墟中安顿下来去认识客体。

废墟是残片、腐烂、毁灭的象征。

它因为遭到破坏或被遗弃人力作用的痕迹逐渐泯灭.表象和伪饰更是被剥离殆尽其物质内在的,本质的光辉在与自然缓慢融合的过程中散发出来。

衰败并不是废墟的终极状态,而是成为再生的基础,废墟由此获得永恒。

对此,本雅明又有精辟叙述.比之保存完好的较小建筑.伟大建筑的废墟能更深刻地说明预设的理念;由于这个原因.德国悲悼剧是值得阐释的。

它从一开始就是以寓言的精神作为废墟作为碎片而构思的。

其他形式也许能在第一天灿烂辉煌;而这种形式则将其美的形象保存到最终。

”“再生”与“永恒”都是对死亡这一生物现象的否定和对不朽的执着希冀。

四、基弗艺术符号中的文本探源

(一)基弗绘画中的文字

文字在基弗的绘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从早期开始,基弗的作品中就时常出现在基弗的绘画中,在他的作品里还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他们可以成为基弗绘画中独特的元素。

基弗作品中的文字并不是用来阐释图像的,而是本身就能传达深邃的思想,图画反而却显示出“无力言说”的状态。

他显然是将文字当作“可视语言”和图像本身,只不过它比以图画形式呈现的图像更为“高深”,在他看来绘画图像表达的局限性似乎成为基弗在绘画中使用文字图像的正当理由。

或许正因为图像与文字各自皆存在着局限性和依赖性,因而造成了相互吸引的张力,也就为彼此的互补和同构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前提。

基弗画中的文字固然对图像意义起到延伸和拓展的作用,但客观地讲,这些文字的力量不足以夸大到能遮蔽图像而凸显为作品的主角—图像本身。

换言之,如果不识德语而不辨文意,或者仅知文意而不识其中典故,都不会妨碍对基弗作品的欣赏,只是借助于文字线索捕捉其作品更深层意义的途径被堵塞了。

关于画中的文字,研究者也试图向基弗本人寻求答案。

当被问道:

“一般说来,你画中的文字有什么意义?

”基弗的回答或者十分狡黯:

“通常它被用来误导观众”,“我着手创作的绘画变成了向我提出问题的对手。

有时我会写下我所想的,或者与之对立的东西”‘基弗或者坦诚其意图:

“那些文字,当然,既不是实物也不是事件。

文本是思想。

使用文本为的是抵消绘画或反驳绘画。

它的作用是破坏期待,或者肯定期待。

文本扮演与绘画唱反调的角色,去挑战绘画,也是质问绘画。

我对绘画常常不很认真—当它达到目的时。

(二)文学在基弗作品中的运用

叙事性,亦即文学性,是欧洲古典绘画的重要特征。

在欧洲,曾经占据主流地位的宗教艺术,文学和艺术作为重中之重的位置。

从古希腊神话和艺术的联袂开始,文学和艺术经历了几千年,另外,艺术的发展在宗教和文学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到20世纪,叙事性就成了艺术家逃避的“落后标签”。

基弗艺术毋庸置疑的受惠于现代主义对本体语言研究和锤炼的经验和成果。

但对于纯粹性上他却极力排斥现代主义的偏见,于是他从文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神话与诗歌是基弗取得图像符号的主要文学题材。

因为神话与诗歌的语言最具有象征性的。

在文本的支撑下寻找图像符号。

选择用麦秸作为象征玛格丽特的符号,这一过程对于基弗比较顺利。

1980年麦秸出现在《路一一布兰登堡的沙》的黑白照片中,稻谷被收割后,麦秸还留在田野里,照片上粘有沙土,“覆盖”在麦秸上。

而一张用水彩描绘的麦穗,也以“玛格丽特”命名。

到了1981年,基弗将麦秸束弯成类似女孩长发的形状,并将其固定在画布上,明确地把麦秸比作金发,以此象征玛格丽特,如《你金色的头发,玛格丽特》和《你金色的头发,玛格丽特一仲夏之夜》。

但这两件作品显然还不成熟,过分拘泥反而使表现受到局限。

这些作品可以呈现基弗“寻找”符号的痕迹。

同年的另一件作品((玛格丽特》则表现出基弗对麦秸这种材料的运用已趋娴熟。

罗森塔尔认为这幅作品表现出“高贵的玛格丽特,尽管无知,却自信、欢悦的神气。

”可是麦秸的易燃性,及其将燃为灰烬的宿命和玛格丽特的“优越性”形成悖论。

五、基弗艺术话语系统中的符号

(一)历史的记忆——阁楼

基弗在7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以木质阁楼为场景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往往与宗教、神话和德国民间史诗有关。

基弗表现了几种矛盾的关系:

楼阁原本是私密、封闭。

边缘的狭小空间,却赋予了他们宏大叙事严肃的主题,对繁密木纹细致的描绘,却极度简化表现主题的形象再现,依照透视原理的直线结构与木材的不规则曲线的相互制约和挣脱。

这些矛盾让画面充满着紧张而又奇妙的视觉张力,给观众以心理上的陌生感。

基弗创作阁楼系列,有两个重要的契机。

其一,基弗1971年从德国西南部的卡尔史鲁厄搬到稍北的奥登林山地区霍恩巴赫的一个偏僻村庄。

他在一个学校找到一层顶楼做画室,它是基弗作品中阁楼的原型。

基弗的作品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他之后的艺术创作中,塔就是其中有说服力的例证;其二,当时西德的政治文化环境不允许基弗在作品中直接地表现有关第三帝国历史的内容,他转而借助神话间接地唤醒历史的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基弗画中阁楼的地板上常见蛇、火苗或者椅子等象征物,但阁楼并没有作为“载体”或配角而被简化或退隐,或者更明确地说,阁楼并非仅仅是呈现画面主题的背景,而就是画面试图表现的主体本身。

它的复杂构造,以及由耐心描绘的繁密木纹营造的奇异空间,使基弗阁楼变成了令观者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隐现着非物质化的精神信息。

于是其背后深层的文化涵义成为学者有兴趣追索的问题所在。

值得回顾的是,基弗在进入阁楼系列之前,也曾将森林作为表现对象。

并且其笔下的森林己经具有了某种形而上的意味。

而在阁楼系列中,精神性有着更为集中和强化的趋向。

罗森塔尔强调基弗描绘的阁楼本身是一个精神性的场所:

“这个画室是基弗自己的‘天堂育窿’,它囊括了基弗世界观的方方面面。

它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场所,在那儿艺术家试图了解复杂的思想和论题,然后将它们与他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这个场所就是精神本身,它同时兼具韧性和坚固,它是一个过滤器,通过它观念被仔细考虑、创造、掩藏或转化。

”罗森塔尔将基弗阁楼所推向的哲学高度虽有过于玄妙之嫌,但并非空穴来风。

这种精神溯源的途径来自于浪漫主义哲学。

(二)璀璨与黯灭的力量——调色板

在基弗作品中的图像符号中,调色板与绘画的关系最为直接。

如同其他符号一样,调色板在基弗的作品中以不同的质地和面貌出现,并且置于不同的语境,所以它承载着浓重的象征意义。

调色板可以说是一种媒介,基弗通过它表达不同的思想。

他选用了调色板作为他的常用符号,正好藉调色板的命运不济暗喻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困境,以及艺术在当下文化中的危机。

尽管基弗在作品中关注的主题与对象非常庞杂,因而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神话与宗教领域,但基弗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身的思考。

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论以及他对艺术表现语言的不断探索中,而且他还将其对艺术的思考作为表现的主题呈现于作品。

在基弗另外一些作品中,调色板则暗喻一种与绘画或艺术有关的破坏性力量。

基弗凭借其介入德国历史,切入德国文化,对德国历史和文化进行思考。

在这些作品中,笼罩大地的调色板成为一个不断重复的图式。

调色板—这一人类文明的产物变成了威胁自然的“企图施虐者”。

但仅以线条圈就的调色板对于实施其野心似乎无能为力,因为透过调色板一切完好无损,“阴谋”就此破产。

这些作品中的调色板,无论是它们的呈现方式还是所具备的丰富多变的象征意义,在绘画史上独一无二,已然成为一个基弗式的形而上符号。

基弗之所以将调色板抽象成线性符号,其用意也在于此。

调色板在基弗作品中引发的并不仅仅是针对艺术困境的思考,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一个热门话题。

基弗将他人眼中可能意味着已经过时的符号—调色板,发挥出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一符号在其作品中从多维视角指涉着绘画和艺术在文化与历史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双刃剑性质;并且揭示了画家这一角色在人类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正是以相互矛盾而构成意义互补与延展的这一简单而奇妙的符号,调色板充分展现了基弗对历史与文化问题的多维度的反思。

六、结语

基弗的艺术博大精深,而每一种相关研究只能侧重于其艺术的某些方面。

限于对其原作的有限接触,笔者尽可能收集到有关基弗艺术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并将研究重点放在揭示基弗艺术产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艺术的文化象征意义,梳理基弗艺术中某些重要图像符号的衍变与来源。

与基弗艺术所拥有的深厚内涵同样毫不逊色是,凸显着基弗个性特质的作品,其艺术语言同样拥有着震撼人心的视觉力量和不同寻常的审美意味。

尽管如此,即使通过印刷品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基弗艺术语言所具有的张力:

其表现手法变换多端而不拘一格,总体风格深沉凝重而大气磅礴。

并且,基弗的成功经验足以证明,现代主义艺术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被转化和利用的价值。

 

七、参考文献

[1]《作家》2008年24期《解读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基弗的系列作品》

[2]《美术》2010年06期《反叛与伤痛的象征—基弗艺术中的符号“连衣裙”探源》

[3]《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一位伟大而寡言的特立独行者—安塞尔姆基弗》

[4]《文艺争鸣》2011年04期《图像符号与文本资源——以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为例》

[5]《文艺争鸣》2011年08期《基弗艺术思想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