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82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docx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重点总结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1、人力资源规划内涵:

(X)

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Y)5个

(1)战略规划。

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

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

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3、工作岗位分析概念:

(Y)

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4、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Y)

1)完成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总结和概括。

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

3)工作岗位分析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形成两种书面文件

5、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Y)

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因此可以说,工作岗位分析为企业建立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奠定了基础。

6、工作岗位分析信息主要来源:

(X)

(1)书面材料---岗位职责、招聘广告等

(2)任职者报告---访谈、工作日志

(3)同事的报告

(4)直接的观察

7、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X)

(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

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

(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

(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

(5)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

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

(二)调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总结分析阶段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

它首先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工作岗位分析不是简单的收集和积累某些信息,而是要对岗位的特征和要求做出全面深入的考察,充分揭示岗位的主要任务结构和关键的影响因素,并在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8、岗位规范概念(Y)

即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9、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Y)

1)岗位劳动规则-时间规范、组织规范、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

2)定员定额标准:

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双重定额标准

3)岗位培训规范

4)岗位员工规范

10、工作说明书概念(Y)

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可分为:

岗位工作说明书、部门工作说明书、公司工作说明书

11、工作说明书的内容(X)

1.基本资料

2.岗位职责。

3.监督与岗位关系。

4.工作内容和要求

5.工作权限

6劳动环境和条件。

7.工作时间*

8资历

9.身体条件*

10.心理品质要求*

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12.绩效考评*

12、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区别:

(Z)

1)所涉及的内容不同。

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事”和“物”为中心,而岗位规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和说明广泛得多,只是其有些内容与工作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

2)所突出的主题不同。

岗位说明书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的问题;工作说明书不仅要解决岗位说明书的问题,还要回答“该岗位是一个什么岗位?

这个岗位做什么?

在什么地点和环境条件下做?

3)具体的结构形式不同。

工作说明书不受标准化原则的限制,可繁可简,结构形式多样化;岗位规范一般由企业职能部门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发布执行的。

13、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

(Y)

1)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3)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14、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

(Y)

(1)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

横向扩大工作:

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操作合并,由一个人负责一道工序改为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

纵向扩大工作:

将经营管理人员的部分职能转由生产者承担,工作范围沿组织形式的方向。

工作丰富化的五项要求:

1)任务多样化

2)明确任务意义

3)任务的整体性

4)赋予必要自主权

5)注重信息沟通与反馈

(2)工作的满负荷

(3)岗位的工时制度

(4)劳动环境的优化:

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动作地组织、照明与色彩、设备操纵)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

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区别:

虽然两者都属于改进工作岗位设计的重要方法,但是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前者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更;工作丰富化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得发展。

15、工作岗位设计的方法:

(X)

(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

包括五个具体工作步骤:

1、选择研究对象(选择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需要高精尖技术、能源和材料等消耗量大、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劳动条件很差的工作岗位作为研究对象)。

2、用直接观察方法记录全部事实,只有掌握完备的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

3、分析观察记录的事实,找出改善的方案。

4、(改进)通过分析,研究出一套实用、经济、有效的新方法。

将新旧方法做出比较,计算出采用新方法可能减少的作业次数、缩短运输的距离以及可能节省的工时和费用等。

5、(实施)贯彻执行新方法。

在正式实施新方法前,培训员工掌握新的作业操作方法,以保证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在生产工作中,监督检查各个岗位员工实施新方法的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包括:

1、程序分析。

2、动作研究。

(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计来说,除了上述可采用的两种方法之外,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工业工程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程序分析采用了以下分析工具:

6个图

1、作业程序图:

分析生产程序工具之一,显示产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各个作业以及保证其效果的检验程序的图表。

2、流程图:

分析生产程序工具。

显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操作、检验、运输、推迟、储存等全部子过程的图表。

被用于分析研究某种产品、某一零部件或一项工作任务的加工制作过程。

(单柱型、多栏型)

3、线图:

流线图,用平面图或立体图来显示产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

4、人---机程序图:

亦称联合程序图,显示机手并动的操作程序图。

5、多作业程序图:

以多个岗位的多名员工以及所操纵的设备为对象绘制的程序图。

6、操作人程序图:

亦称左右手操作程序图,按岗位员工操作时的连续动作及先后顺序绘制的程序图。

动作研究包括:

1、人力的利用。

2、工作地的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3、有关工具和设备的设计。

第二节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16、企业定员含义:

(X)

亦称劳动定员或人员编制。

企业劳动定员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重要发展形式。

17、企业定员的作用:

(Y)

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

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

3、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

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18、企业定员的原则:

(Y)

(一)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二)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1、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

2、提供兼职。

3、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

(三)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企业内人员的比例关系包括:

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非直接生产人员内部各类人员以及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四)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五)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六)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

19、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

(X)

某类岗位用人数量=某类岗位制度时间内计划工作任务总量/某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

(1)按劳动效率定员:

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X出勤率)

(2)按设备定员:

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X出勤率)

(3)按岗位定员:

①设备岗位定员班定员人数=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休息宽放时间)

②工作岗位定员。

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人数。

(4)按比例定员:

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定员标准(百分比)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20、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Y)

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

2、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

3、运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

4、零基定员法

21、定员标准的概念:

(X)

定员标准是由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定员所作的统一规定.

22、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分类(X)

(一)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

1)国家劳动定员标准

2)行为劳动定员标准

3)地方劳动定员标准

4)企业劳动定员标准

(二)劳动定员标准的分类:

1.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可区分为;(1)单项定员标准,亦称详细定员标准.(2)综合定员标准,亦称概略定员标准

2.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1)效率定员标准.(2)设备定员标准(3)岗位定员标准(4)比例定员标准(5)职责分工定员标准.

23、企业定员标准的内容(X)

不同级别的企业劳动定员标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员使用规定了素质要求和数量界限。

劳动定员标准中,由于影响人员使用的因素不同,有的要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划分出若干组(可按数量指标,也可按质量指标)分别确定用人标准。

在劳动定员标准中,对于人员数量标准的规定,可采用绝对(数)指标,具体明确;亦可采用相对(数)指标,便于按比例核定人数。

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规定控制幅度。

规定控制幅度即可适用于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单位,也可以促进企业提高定员水平,控制幅度的中低限时多数企业经过努力即可达到或超过的水平,高限时相对多数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方可达到的先进水平。

24、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

(Y)

(一)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

(二)依据要科学

(三)方法要先进

(四)计算要统一

(五)形式要简化

(六)内容要协调

25、定员标准的总体编排。

1、概述.这一部分应有封面,目次,前言,首页等要素构成.2、标准正文(1)标准名称(2)范围.(3)引用标准。

3、补充.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26、制度化管理的概念:

(X)

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27、制度化管理的特征:

(X)

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2、按照各机构、各层次的不同岗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连或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3、以文字形式规定岗位特性,提出员工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等要求,明确通过考察成员经正式考试或者教育训练而获得的技术资格,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挑选。

4、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暂时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而不是所管理企业的所有者。

原则上企业所有员工都应服从制度的规定。

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

一是根据因事设人的原则,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二是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三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

6、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他有固定的报酬,具有按资历、才干晋升的机会,他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人。

28、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的3个特点:

1)因事设人2)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利3)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利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

29、制度化管理的优点:

(X)

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2)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30、制度规范的类型:

(Y)

1.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2.管理制度3.技术规范4.业务规范.5行为规范.

3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特点:

1、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由录用、保持(或激励)、发展、考评、调整五种基本职能构成。

2、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构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从基础性管理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规划设计。

(区别在于是否设计员工的切身权益)

属于劳动人事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包括:

组织机构和设置调整的规定;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规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费用预算的规定;对内对外人员招聘的规定;员工绩效管理的规定;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规定;薪酬福利规定;劳动保护用品与安全事故处理的规定;职业病防治与检查的规定等。

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制度主包括:

工作时间的规定;考勤规定;休假规定;年休假的规定;女工劳动保护与计划生育规定;员工奖惩规定;员工差旅费管理规定;员工佩戴胸卡的规定;员工因私出境规定;员工内部沟通渠道的规定;员工合理化建议的规定;员工越级投诉的规定;员工满意度调查的规定等。

32、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原则:

原则:

(1)共同发展原则;

(2)适合企业特点;(3)学习与创新并重;(4)符合法律规定;(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6)保持动态性。

要求:

(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

(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步骤:

(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

(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33、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X)

(1)概括说明建立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企业单位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对负责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做出具体的规定。

(3)明确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4)说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理,对采用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递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等作出简要、确切的解释和说明。

(5)详细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

(6)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口径、填写方法、文字撰写和上报期限等突出具体的要求。

(7)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作出明确规定。

(8)对各个职能和业务部门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做出原则规定。

(9)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员工的权力和义务、具体程序和管理办法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10)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他有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第四节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

34、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基本要求:

(X)

(1)确保审核的合理性;

(2)确保审核的准确性;(3)确保审核的可比性。

35、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程序(X)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是企业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人力资源全部管理活动预期费用支出的计划。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作为企业整体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企业整体预算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严肃性。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必须认真按照规定的程序,缜密思考,仔细审核。

在审核下一年度人工成本预算时,首先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项目。

在审核时,必须保证这些项目齐全完整,注意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是否涉及人员费用项目的增加或废止,特别是应当密切注意企业在调整人力资源某种政策时,可能会涉及到人员费用的增减问题,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总之,工资项目和基金项目必须严格加以区别,不能混淆。

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当关注国家有关规定和发放标准的新变化,特别是那些涉及员工权益的资金管理、社会保险等重要项目,以保证在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中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员工权益资金的项目和标准涉及国家、企业和员工的三者利益,三者利益有共同之处,也有冲突之处,作为中间层的企业,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有义务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以使政府政策法规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审核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程序基本相同。

招聘、培训等管理费用的发生要分析其是否符合职位要求,要避免等级高于职位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36、审核人工成本预算的方法(X)

(一)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1、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用三条线即基准线、预警线和控制下线来衡量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确定工资增长幅度,维护企业和员工双方合法权益。

2、定期进行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市场调查。

3、关注消费者物价指数。

(二)注意比较分析费用使用趋势。

在审核下一年度的人工成本预算时,先将本年度的费用预算和上一年度的费用预算,以及上一年度的费用结算和当年已发生的费用结算情况进行统计清楚,然后比较分析,从预算与结算的比较结果,分析费用使用趋势。

(三)保证企业支付能力和员工利益。

最后,审核人工成本的预算,也应与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结合起来。

因为费用预算的审核,实质是对企业人员的结构和数量的审核,因为人工成本的总预算是由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人员工资水平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

37、审核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方法(X)

在审核这部分费用时,首先要认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活动及其过程,然后确定在这些活动及过程中,都需要哪些资源、多少资源给予支持。

对这些费用按公司财务科目分类,分别统计核实,纳入相关会计科目账户。

这些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

公司按照上一年度的预算与结算的比较情况提出一个控制额度。

大部分由人力资源部门掌握,项目之间根据余缺,在经过批准程序后可以调剂使用。

对有些费用如培训费用,按使用部门进行控制,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挤占而不完成各自的培训任务。

38、资源费用控制的原则(Z)

1.及时性原则2.节约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39、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

(Z)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在保证员工切身利益,使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使企业达成人工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降低招聘、培训、劳动争议等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为防止滥用管理费用提供了保证。

40、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程序(X)

1、制定控制标准;2、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3、差异的处理。

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

1、员工招聘渠道和特点:

员工招聘渠道有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

内部招募:

(一)推荐法;

(二)布告法;(三)档案法。

外部招募:

(一)发布广告;

(二)借助中介;1、人才交流中心;2、招聘洽谈会;3、猎头公司。

(三)校园招聘(专业化初级水平人员);(四)网络招聘优点:

1、成本低,方便快捷;选择的余地大,涉及的范围广.2、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在网上的距离感似乎已经不复存在,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不会妨碍你工作的开展.3、使应聘者求职申请书,监理等重要资料的贮存,分类,处理和检索更加便捷化和规范化(五)熟人推荐。

内部招募优点:

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

缺点:

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可能在组织造成一些矛盾,产生不利影响;容易抑制创新。

外部招募优点:

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树立形象。

缺点:

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招募成本大,决策风险大,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2、选择招聘渠道的步骤:

1)分析单位的招聘要求.2)分析前在应聘人员的特点.3)确定合适的招聘来源.4)选择适合的招聘方法.

3、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

1)准备展位2)准备资料和设备3)招聘人员的准备.4)与协作方沟通联系5)招聘会的宣传作用6)招聘会后的工作

4、中介结构包括:

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猎头公司(选拔高素质人才时通过)

5、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的方法:

(1)筛选简历的方法。

分析简历结构;重点看客观内容;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对简历的整体印象。

(2)筛选申请表的方法。

判断应聘者的态度;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