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580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docx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

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有多大?

张正河:

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

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

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

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

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

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

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

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

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

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

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

美国经历了70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

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问:

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河:

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是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

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是城乡医疗差距。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

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是城乡消费差距。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

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五是就业差距。

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六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在制度、市场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分割问题,在城市内被认定为的公共产品,可能在农村就不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产品”具有了排他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将其看作是个人收入。

我国城乡收入中对这部分个人收入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低估计的问题,城市较农村的低估计更大。

一般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此以外,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

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

政策措施须有战略眼光

问:

该如何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张正河:

各种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收入不平等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以起点和过程不公平为标志的机会不平等,却折射出中国50多年来公共政策选择上的偏差。

从2006年开始,国家用30—50年,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乡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会在一年两年内缩小。

想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根本的成效,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发展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希望政策具有连续性,如改变城乡之间的逆向再分配,减免农业税和各项杂费,逐步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条件等,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

中国: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25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

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从1980-2000年,年均GDP增长速度达到9.8%,

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2003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

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从低收入国家

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

但是,在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特别是GD

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的现象,出现了城乡

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

会问题。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

政府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的“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2003年召开的中国共

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

在发展中必须注意“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本报告主要阐述近年来中国在发

展中所出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例如贫富差距、失业上升、教育发展、

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社会矛盾等问题,并介绍中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实

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

(一)贫富差距问题

改革二十多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

随着收入渠道多元化,收入格局多样化以及改革的过程中对利益格局重新调整,贫富

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

从基尼系数反映的情况来看:

改革开放之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78年

城乡合计基尼系数为0.2强,从来没有超过0.31的水平;从1992年到19

9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376上升到0.403。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

基尼系数上升速度过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1988年为0.382,根

据本课题组的数据,1994年为0.434,1996-1997年为0.457

7。

到2003年,本课题组根据多项抽样调查的数据,按照保守的估计,认为中国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不低于0.5的水平,这应该是不为过的,从趋势上看

,还在进一步上升。

而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基尼

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

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

,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

从基尼系数看,

2

中国已经快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财富分布的情况来看,高中低收入户的比例呈金字塔形,差距也有放大的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92年到1998年,中国最低和最高的20%居民的

收入份额分别从6.2%和43.9%变为5.9%和46.6%。

1998年,最

低和最高的10%居民的收入份额为2.4%和30.4%,后者是前者的12.7

倍。

从当前家庭财产总额的差距来看,最高的达到158.1万元以上,相当于户均

财产22.8万元的近7倍。

而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城乡高收入户占总

户数的2%,中低收入户占18%,低收入户占80%。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国内10%最富人口占总收入比例最大的10个国家是

巴西47.9%,哥伦比亚46.9%,津巴布韦46.9% 危地马拉46.6%

,巴拉圭46.6% 智利46.1%,南非45.9%,巴拿马43.8%,塞拉

利昂43.6%,莱索托43.4%。

而当时中国为35.68%,美国为26.1

%。

(二)贫困阶层问题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很大

的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3000

万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全球贫困大幅度减

少在许多方面归因于中国经济神奇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1

.5亿,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贫困人口反而会增加2000多万人。

但是,中国的贫困问题面临农村与城市的双重挑战。

根据2000-2001年

亚洲发展银行组织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课题研究,全国城市贫困人口约1480

万人。

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公

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3%左右。

首先,绝对贫困人口仍然庞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其次,贫困线标准相对

较低,各地贫困线标准各异;再次,农村贫困仍然严重;最后,城市弱势群体贫困问

题日益突出。

(三)就业与失业问题

从就业的角度看,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有两点:

一是巨大的人口总量;二是巨大

的农村人口数量及其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中国当前就业面临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

即总量与结构的彼此困扰、新生劳力与失业人员的相互交织。

到2003年6月底,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95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56万人,虽然“城镇登记

失业率”为4.2%,但加上其他企业、农民工和大学生中未登记的实际失业人员,

“城镇调查失业率”超过了10%。

2003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50%。

入21世纪以来,中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60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

转移压力800万左右,下岗需要再就业的600万左右,再加上上一年下岗和待业

结转的,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在2500万左右。

3

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

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

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明显增加。

二是县一级的就业问题突出。

三是资源枯竭的

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加剧。

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几个

方面:

首先,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企业富余人员。

其次,历史因素导致的落后的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压力下,必须进

行迅速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和与之相关的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也会产生大量下岗

失业人员。

再者,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这对城市就业也会产生一定

压力。

最后,新生劳动力的增加。

受到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十五”(2001-2

005)期间达到劳动年龄的新生劳动力较“九五”(1996-2000)平均每

年多290万人。

(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最严重的弊病在于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

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区域内部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从区域的角度看,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东部强、中部中等水平、西部弱的由东

向西的三级梯度差。

在三大区域内部,教育发展也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集中

在少数省份和大城市。

另外,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不断加大也导致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均

,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发展方面严重不均衡。

造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宏观上说,是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的长期存在,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

长的教育需求。

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主要表现为:

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

源供给短缺,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机会的

资源供给短缺。

微观上说,有的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

有的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的,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有的是制度政策上

的原因。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改革开放以来

以追求效率为准则的经济梯次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又加剧了这种倾斜的幅度,使东部

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以经济为标尺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五)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城镇实行了劳保医

疗和地方财政负责的公费医疗,在农村基本上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但是198

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原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发

4

展,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已经完全崩溃,而城镇公费医疗体系也困难重重。

目前医疗保障方面出现了几方面的显著问题:

一是社会医疗保障总体水平非常低,但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例如,1998年全

国人均卫生费用由1980年的13.4元增加到280元以上,增幅达到20倍以

上。

城乡居民次均就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也大为增加,全国次均诊费为63.1元,城

市比1993年增长2.7倍,农村比1993年增加2.5倍;住院次均费用23

84元,城市比1993年增加1.5倍,农村增加1.4倍。

二是在卫生服务资源投入和供给显著增加的同时,医疗结构的服务效率却逐年下

降。

1998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1.3亿人次,比1992年减少4

.4亿次;住院人次4995万,比1992年减少227万。

由于医疗机构人员迅

速增加,门诊量减少,住院病人增加不多,平均每个医生全年负担诊疗人次和住院床

日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1998年和1990年相比,诊疗人次由1683下降到

1178次,住院床数由767次下降到506次,全国病床使用率由80%下降到

60%。

医院服务质量差,病人满意度低,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医疗事故已经成

为消费者主要投诉热点之一。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大为降低,1998年和1993年相比,自付医疗

费的比例由27.28%增加到44.18%,农村从84.11%增加到87.4

4%。

从原因上分析,城镇公费医疗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医疗费用攀升,各级财政难以承受,企事业单位不堪

重负。

据统计,全国职工医疗费用1978年为27亿元,到1995年增至653

亿元,1997年超过773亿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的增长。

2、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医疗机构和患者在利益驱动下

都来吃公费劳保医疗这块“唐僧肉”,使医疗成本上升,效率低、浪费严重。

3、医疗经费来源无保证,财政对公费医疗拨款与支出相距甚远,难以弥补。

保医疗因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名存实亡。

因看不起病、报不了帐而上访、告状不

在少数,风波迭起危害社会安定。

4、覆盖面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没有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

因存在“双轨制”,“搭便车”行为大行其道,使公费劳保医疗成了无底洞。

加上

疾病模式的转化、人口年龄的老化,药品价格的上涨和检测手段的更新等客观因素,

使医疗费用更加窘迫。

农村方面,由于合作医疗体系依赖于乡镇、村等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度以后,这些组织对于农村经济资源的控制相对削弱,财政能力下降,从而

使得合作医疗体系基本趋于瓦解。

目前,90%的农民事实上已经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体系。

总体上看,以往医疗保障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制度的风险共担程度低,政府投

入不规范,缺乏投资效率,公平性差,对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照顾。

因此,建立适应新

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医疗保障体制已经迫在眉睫。

5

(六)城市化引发的社会矛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征地和拆迁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新隐患,有些社会矛盾还存在进一步激化的可能性。

这方面的问

题又集中表现为两类:

农村征地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和城市拆迁引发的拆迁户权

益保护问题。

1.农村征地开发引发的社会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张和各地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农民土地被

大量征用,但在征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又没有配套的社会保障

措施、盲目上马导致“征而不用”、“暗箱操作”而滋生腐败、征地补偿安置费分配

混乱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成了基层农村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导火索,有的地方基本利

益受到损害的农民甚至不得不采取集体上访、诉讼等手段甚至一些过激行为来保护自

己。

“失地农民”的问题难以解决与经济体制的转型也有很大关系。

据保守估计,目

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超过2000万人,而且还将以大约每年250万到300万

的数量增加。

由于失去负载着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出现大批“种田无地

,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

2.城市房地产开发引发的社会矛盾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房地产开发引起的拆迁、业主维权

等社会矛盾也开始突出起来。

据统计,2002年全国城市房屋拆迁总量超过了1.

2亿平方米,接近当年房屋竣工面积的20%。

在城市改造中,由于拆迁管理工作不

到位、拆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不完善、滥用行政裁决和强制拆迁的行政行为、适合被

拆迁人需求的中低价位房屋供应不足等原因,引起大量的群体性上访事件甚至引发恶

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与拆迁问题一样,房地产的建设与销售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

从土地的角度来看,农村征地中的失地农民、城市改造中拆迁的居民和购买商品

房的业主的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他们都是因为土地功能的调整而程度不同地

成为权益受损群体。

农民面对的是农业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过程;城市居民面对

的更多是土地由居住用途转变为商业用途或者是提高其原有利用率的过程。

实质上是

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升值利益的分配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努力与对策

(一)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国家提出

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东北振兴计划;在农村加

大了扶贫开发的力度,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农民

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城镇建立了全面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就业再就业的工作力

度;保障进程务工人员的权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扶贫攻坚计划

6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的贫困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政策。

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城市的反贫困政策包括:

下岗

、离退休职工养老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2000年国务院分别下发了《

关于继续做好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

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

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城镇下岗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做了明确的规定。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扶贫攻坚计划取得明显成效。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反贫困任务的艰巨性。

2001

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

,要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完善扶

贫开发机制和认真安排好灾区和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

(三)加强管理和引导,努力改善就业环境

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十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各地政府也纷纷为

就业再就业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

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

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四)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发展

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两个

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政府对于促进教育发展的问题高度重视。

1992年,中共中央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发展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

的根本大计”。

1997年,中共中央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阐明:

把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教育首次成了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义

务教育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原则,即:

约占总人口40%左右的城市及经济发

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在1997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占总人口40%左右的中

等发展程度的农村在2000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占总人口20%左右

的经济落后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在2000年分别要普及九年、五至六年及三至四年义

7

务教育。

针对地区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2000

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以县为主”的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强化县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同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

困难地区财政转移的支付力度,使上述问题有所解决。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还有:

1、依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提高使用效益,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需求

2、认真组织实施六项教育工程:

素质教育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西部教育开发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和211工程、高校高新

技术产业化工程

3、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4、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队伍的水平

5、大力进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深化用人制度改革

6、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育人环境

7、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治教

(五)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医疗技术和费用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已

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难题。

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当多的改革和探索。

1993年11月,中共第十四界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1998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障

体系的决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截至2002年10

月底,全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建立了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