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
疏通文意,体会情感,感悟人生态度。
难点
体会情感,感悟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1课时
课件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美丽的月色又会触动苏轼什么样的情感。
二、解题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
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五、读其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体会韵味。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寝()荇()交横()竹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个别读,师生共同评价。
3、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老师范读课文。
5、师生齐读课文。
六、通其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或同位之间互相讨论。
比一比谁最棒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句验收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赏其文
1、苏轼为何夜游承天寺?
2、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3、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赏析。
4、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说说其中包含了诗人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八、悟其情
这篇散文写出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虽遭贬谪依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课堂小结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等来消除内心的抑郁,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在感受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苏轼异于常人的豁达、乐观。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整篇课文。
2、即景抒怀,写一段写景的文字,不写自己的情感,而要从景物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情。
最后送大家两句话: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希望大家能像老师所说的那样,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种能够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好,下课!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记叙)
庭中月色(描写)
月下感叹(议论)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虽遭贬谪依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些文言知识,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到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而九年级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还比较片面幼稚。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好地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爱莲说》教学效果分析
1、本堂课学生通过诵读,领略了文言文长短相间、抑扬顿挫的语言美。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了作品意境,拥有了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3、通过感悟作者的情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品位,培养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
”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
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贬谪后自我排遣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叙议结合,意味深长。
《记承天寺夜游》达标测试
1、本文作者()时期的() 。
(2分)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
6.“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分)
7.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
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3分)
9.文章“记”的要素是:
(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0.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以往的教学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地解读,一句一句地翻译。
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
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做不做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察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在课堂上已经讲过,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怎么原因呢?
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
后来,我通过本次的录课,经过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对比自己的授课形式,得到了启发,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样的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知识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
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老记笔记却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所以说通过本次录课我的收获很大,这一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文言文教学的指南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该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以落实义务教育提出的文学教育任务。
《记承天寺夜游》是古代散文名篇,是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又是教师贯彻“由教到不教”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