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0921.docx
《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09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092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0921
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未来十年我区义务段教育规模与趋势浅析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口和教育是有着独特的变化规律又联系紧密的两个系统。
因此,解决好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区教育事业的繁荣稳定,也关系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拟从人口发展和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回顾近年来我区人口和教育规模的变化情况,展望未来十年内我区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前景,进而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近年来***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调整的分析
近年来,从我区人口结构和中小学教育规模的对比情况看,我区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
调整的原因主要基于四个方面:
一是学龄人口大幅度波动使入学高峰与低谷的落差加大;二是外来人口的增长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的新压力;三是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使区域间人口流动加剧,区域间教育资源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四是居民对教育需求的增加,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
分析这一时期学龄人口变化和教育资源调整,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小学和初中教育规模呈曲线下降趋势
2006年之前区内的初中均由市教育局直管。
因此,区教育局仅掌握2006年及以后的相关资料。
尽管如此,从目前掌握的、以及根据在校学生数推算的近年招生情况(图一、图二)中我们仍不难看出,中小学学生人数在小幅波动中呈逐渐减少趋势。
“曲线”主要是因为人口流动带来的生源波动,是短期表现;“下降”,主要是因为出生人口的逐年递减,是基本趋势。
(二)外来学龄人口入学的规模化和流动性特征日益显现
2009年全区初中、小学各校借读生总数达到9572人,我区户籍学生与外来学生之比已达1:
0.47。
从近年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图三)看,流动人口子女在我区就学已具相当规模。
而外来学生与户籍学生相比入学的变数更多、变动更大,给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不小压力。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数量变化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是优质资源吸引力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众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愿意选择将孩子带到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区来接受教育。
二是环境因素影响大。
2008年至2009年,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迫于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纷纷返乡,使得在***就学的外来学生也必须回乡就读。
另一方面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致使中心城区生活成本大幅度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外来人口在***定居的脚步。
三是政策限制多。
受目前中、高考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不少学生选择回乡考高中。
因此初中三年内,外来学生的就读人数逐年下降,2009年全区初三外地学生数仅为初一时的二分之一。
此外,由于近几年我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仍在不断完善中,往年可以接纳大部分外来学生的民工子弟学校正处于分流和关停阶段,在客观上使得不少外地学生选择返乡读书。
(三)人口流动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日渐凸显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原先的教育资源布点逐渐不能满足城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包括总量和质量的需求),因而对城区教育资源的布局和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城区建设,特别是房产开发规模的快速增长加快了人流的集聚,而新开发区域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又相对滞后,导致旧城区内学校的超“负荷”运行。
目前,我区中兴路以西范围内学校的数量比较多,以东则比较少;通途路以南学校比较多,以北则比较少。
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导致生源的不均衡。
随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的越来越大,生源不均和生均资源不均的现象已悄然产生。
这一现象在初中尤为明显(表一)。
以七中为例,近年来该校作为我区升学率最高的初中,其教学规模逐年扩大,连带对口的小学也成为优质资源;相反,升学率相对较低的学校则出现学生数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全区生源不能合理分布,也导致区内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化利用。
表一:
初中教育资源(2009年)
学校名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学生数
(人)
班级数
(个)
班额
(人/班)
生均面积
(平方米)
第七中学
16389
2330
43
54
7.03
曙光中学
10508
1321
26
51
7.95
四眼碶中学
6780
1238
25
50
5.47
明楼中学
10559
1118
27
41
9.44
春晓中学
13900
1107
24
46
12.56
第十九中学
12507
823
24
34
15.20
东部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
28000
778
19
41
16.46
二、今后十年我区义务教育的人口需求量预测
(一)义务段在校生人数的预测模型
本文以我区目前学龄人口入学情况和区公安分局于2010年8月30日提供的人口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户籍学龄人口数和流动学龄人口数的预测,来推测户籍学生和外来学生在未来十年内的入学情况,进而推算我区今后10年义务段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
如此推算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有一定的参考性。
其中,户籍学龄人口的预测以6年前户籍出生人口为依据。
按照10年间的波动规律(图四),小学的招生人数与6年前的出生人数基本保持一致。
因此,在预测中采用10年的平均比值系数1.0662。
外来学龄人口以流动人口的增长率为依据,参考“十二五”人口规划中的初步成果采用年均增长1.36%。
按照户籍人口生育率、户籍人口子女入学系数和外来学龄人口增长系数测算,***今后10年内义务段的招生规模如下:
表二:
2010年-2020年小学年招生数预测
年份
招生数
年份
招生数
年份
招生数
2010
3462
2014
3790
2018
3453
2011
3449
2015
4005
2019
3416
2012
3889
2016
3886
2020
3390
2013
3714
2017
3419
数据显示,今后十年我区小学招生数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分布,最高峰值在2015年,为4005人。
2015年之后,招生数逐年下降,最少时不足3400人。
以小学招生人数推算今后十年初中、小学在校生数如下:
表三:
义务段在校生数预测
年份
小学
初中
年份
小学
初中
2011
22025
8267
2016
22704
7467
2012
21892
8192
2017
22269
7600
2013
22061
7981
2018
21971
7852
2014
22310
8025
2019
21571
8194
2015
22734
7640
2020
20931
8310
小学推算的结果大致为:
从2011年到2015年缓慢提升,到2015年最高超过2.27万,2016年起回落,2020年跌到2.1万以下。
(图六)
初中推算的结果大致为:
从2011年的8267人稳步下降到2016年的7467人,此后再逐步回升到2020年的8310人,基本与六年前小学入学人数趋势相吻合。
按照这一趋势,预计从2022年左右初中在校生也将回落。
(图七)
三、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的原则及目标
(一)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
始终把教育事业置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发展地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前瞻性。
2、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以正确的教育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共享。
3、提升能级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整体提升我区各类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
遵循规划编制要求,结合城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计划、分阶段加以实施。
(二)目标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优质资源得到有效放大,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体系构建不仅适合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能融合高等教育、职后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具有活力的终身教育大教育体系。
——教育资源的改造提升不但成为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而且成为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一)把握教育设施建设的时间节点,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据测算,我区学龄人口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但未来十年内我区中小学生入学仍将出现一个小高峰。
因此,我们要在优化调整教育资源的同时,控制学校和班级数下降过快的局面,适时推进小班化教育,相对提高办学标准。
一是适时扩大小学教育规模,努力推进小班化教育。
2009年,我区小学在校学生总量21081人,班级478个,平均班额44人。
若保持现有班级数,到2015年小学入学高峰时,平均班额将达到47人。
预计2025年之后平均班额将回落到40人,但仍离25至30人的小班化教育标准有很大差距。
因此,建议尽可能保留现有小学资源,同时加快启动宁丰地块九年一贯制学校等规划小学建设,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是适当控制初中规模,相对提高办学标准。
据测算,2009年到2016年我区初中在校学生数将呈大幅下降趋势,之后又有所回升,但不会超过目前的教育规模。
因此,建议保持现有教学规模和班额。
同时,针对目前我区初中教育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等问题(详见表一),调整相应学区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促进我区初中教育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
(二)完善教育资源的运作模式,推广“一校多用”形式。
教育资源是社会总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学校的运行管理也应该更多的注重功能的多元化,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要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一校多用”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一是加强教育资源的内部流通。
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有其特殊的标准和要求。
要整合利用教育资源,首先要打通教育资源内部的边界。
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使一所学校同时服务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甚至是老年教育,这一模式成为可能。
我区的“两校两中心”项目就是对这类模式的有益尝试:
将更多的功能性、公共性设施加以整合利用,尽可能地提高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二是探索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
通过错时、错峰使用的方法,使教育资源有可能成为企业培训的教学场所、居民娱乐的活动场地、群众健身的体育场馆,甚至是生活片区的停车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一校多用”模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这一模式的建设及管理理念应该在新学校的设计和老学校的改造中就体现出来。
(三)抓住打造教育品牌的时机,扩大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
参照相关机构对上海等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论断,预计我区在下一波入学高峰过后,在校学生规模也将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
随着学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大学入学率的提高、应试教育模式的不断弱化,我区的教育事业即将面临新的转型期,同时也将是教育资源整合提升的机遇期。
抓住“特色”、树立“品牌”,才能使我区的教育事业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力拔头筹。
一是强化特色教学。
学校师生比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条件的不断改善、高考入学率的提高,使得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时机也越来越成熟,而特色教育工程无疑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最佳载体和桥梁。
我区开展特色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航模、书法及艺术类的特色教学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下一步任务是如何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
二是打造精品学校。
下一波入学高峰过后,我区可利用学龄人口下降的契机,重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校内涵。
通过适当减少学校数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学规模等方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学校,不断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营造品牌学区。
优质的学区不仅能使学龄人口受到充分教育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吸引人才、资金、乃至企业集聚的区域资源。
因此,以学区建设为着力点,形成“特色兼容、优势互补”的建设体系,使我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提升的同时,促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和统筹,探索教育资源的合理置换。
分析表明,未来我区教育资源调整将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入学规模再遇小高峰时的资源调整期,和入学规模逐年下降时的转型提升期。
在这两个时期可分别尝试以下措施,以更好地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是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
一方面,在资源调整期打好“时间差”。
中小学的入学高峰有6年的时间跨度。
以此为突破,可尝试打破中、小学教育资源界限,统筹调剂初中和小学的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在转型提升期缩小“空间差”。
加强学区内初中、小学教育设施的统筹,将相对富余的教育资源,根据学区招生规模合理调配,使区域内义务段的教育资源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是尝试区域内公共资源的调配。
从长期来看,我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存在相对短缺的情况,残疾人服务、为老服务等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较少,可以从闲置的教育资源中调剂出一部分,通过设施改造或者原地新建等形式,将教育设施转化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总量上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