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55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7年驻马店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

 

课题名称:

确山县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

负责人所在单位:

确山县水利局

通讯地址:

确山县水利局

申报日期:

二〇〇七年九月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参加人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王留记

1973.10

工程师

确山县水利局

7022438

梅金忠

助工

确山县水利局

7022438

房玲

助工

确山县水利局

7022438

张永革

助工

确山县水利局

7022438

马富强

助工

确山县水利局

7022438

余绍志

助工

确山县水利局

7022438

马向永

助工

确山县水利局

7022438

 

本课题基本框架:

1、小水库当前管理现状及病险情概况

2、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方法

3、小水库除险加固经济有效的工程措施

4、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出新世纪小水库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对策

 

研究意义:

小水库的安全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切实可行的除险加固措施能够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兴建小型水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益,要使小型水库工程发挥灌溉、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的作用,抗御水旱灾害,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小水库的运行管理。

 

完成时间:

2007年9月25日

 

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小水库当前管理现状及病险情概况

确山县位于驻马店市南部,属淮河流域汝河水系、桐柏山余脉。

全县共有水库51座,其中大㈡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㈠型水库7座,小㈡型水库42座。

水库是一种拦蓄天然径流以减免洪水灾害和供水兴利的水利工程。

水库的大小通常用库容来划分,总库容大于10万m3,小于1000万m3的称为小型水库。

其中总库容大于10万m3,小于100万m3的为小㈠型水库;总库容大于100万m3,小于1000万m3的为小㈡型水库。

水库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为促进确山县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限于当时的建设环境,主要由群众义务投劳修建而成,水库普遍存在防洪标准偏低,达不到有关规范、规定要求,以及工程本身质量差,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工程不能正常运行。

1.1病险水库现状分析

1.1.1确山县病险水库数量多,病险程度严重。

根据最近的水库普查和大坝安全鉴定表明,在本次规划中全县有32座病险水库,占小型水库的65.3%。

1.1.2病险水库分布面广,威胁范围大。

许多病险水库位于城镇、村庄的上游,是城镇头上的一“盆”水,一旦垮坝,将对这些城镇造成灭顶之灾。

1.1.3水库病险问题复杂,往往几种问题同时发生在一座水库。

综合起来主要有:

防洪标准不够,大坝结构安全不满足规范要求,抗震安全不满足规范要求,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水文测报、大坝观测系统不完善,管理设施陈旧等。

1.2病险水库病情分析

水库老化失修、病险严重,既有先天不足的成分,也有后天失调的因素;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管理不善的影响。

必须全面、科学地加以综合分析。

1.2.1水库建设先天不足。

在确山县的现有水库中,绝大多数修建于50、60年代。

大部分工程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有的水库甚至根本就没有设计;即使有设计,也往往缺乏足够的水文气象等基础资料。

当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也极不完善;施工设备简陋,大搞群众运动和人海战术;基建投资不足,频繁的停建、缓建造成不少“半拉子”工程。

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致使大部分水库的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难以保证质量,给水库留下了很多隐患。

1.2.2水库管理后天失调。

主要表现在:

1.2.2.1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计划经济色彩浓厚。

水库管理单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已严重影响了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1.2.2.2水管单位性质定位不清楚,工程管理和经营责任不明确。

水库工程大部分为综合利用工程,既有社会公益性又有经营开发性,但长期事、企不分,使得水管单位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

不仅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而且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

1.2.2.3财政投资少,水价不到位,水管单位经费困难。

确山县大部分水库管理单位没有任何财政拨款,现有水价在行政干预下通常较低。

职工的工资发放缺乏保证,水库日常维护管理经费没有补偿渠道和来源。

1.2.2.4水管单位机构臃肿,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

一方面水管单位严重超编,人浮于事;另一方面人员结构不合理,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却严重短缺,尤其是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无法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

1.2.2.5“重建轻管”。

各级政府往往只注重投资新建项目,而忽视对已建工程的运行、维修的投入;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时,往往着重项目建设的工程技术方案设计,而忽视对项目经济问题和建成后管理方案的考虑;在项目审批和实施时,看重主体工程各部分的完整性,而往往压减管理设施的投资。

1.2.2.6灌区配套设施损毁严重,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水库灌区经过多年运行,配套设施严重损毁。

由于经费匮乏,损毁的配套设施得不到正常修整,群众怨声载道,而职工又牢骚满腹。

先进的管理技术得不到引进,造成管理绩效不高。

以上因素综合在一起又进一步加剧了水库的病险程度,形成了小病变大病的恶性循环。

1.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1.3.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加强防洪体系建设的需要。

确山县规划病险水库下游有近20万亩耕地、7.5万人。

众所周知,病险水库给下游城镇、人民生命财产以及主要交通干线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威胁。

一旦失事,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给社会局势稳定或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1.3.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需要。

大量病险水库的存在,使得水库工程效益大大下降,许多水库不能正常运行,由此造成兴利库容、供水能力、灌溉面积等减少,严重影响水库的防洪、供水、灌溉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

效益的降低又使项目的财务状况和资产结构不断趋于恶化。

对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仅可以改变这种“恶性循环”,而且就项目本身来说,就是一个财务可行、经济效益极好的项目,通过除险加固获得1m3库容远比新建1m3库容要经济。

1.3.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加强工程管理和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良性运行机制的需要。

由政府承担投资进行除险加固后,可为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必要物质基础和硬件条件。

1.3.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稳定队伍,改善水利职工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需要。

除险加固后,水库的效益得到提高,基本的管理条件和管理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管理单位利用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开展适当的多种经营,增加水管单位收入创造了条件。

1.3.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建立现代水利,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为进一步实现水利管理的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病险水库时刻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心腹之患。

实施除险加固,完善防洪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理论方法

2.1治理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二是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三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四是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安全准则

一是必须没有漫顶的危险,即有足够的溢洪道容量可以宣泄洪水和足够的出水超高。

二是浸润线必须远在下游坡面以内。

三是上游坝坡在骤降时必须保证安全。

四是上、下游坝坡必须具有足够的平坦坡度,以致坝基中的剪应力小于坝基材料的抗剪强度,保证有适宜的安全系数。

五是水从上游坝面到下游坝面没有自由通道。

六是上游坝面对波浪作用必须有适宜的保护措施,下游坝面对降雨作用必须有保护措施。

2.3基本要求

为了确保土石坝的安全,必须满足三项基本要求:

一是必须保证防止漫顶以及防止降雨、波浪和风引起的冲蚀脱坡,必须保护坝坡和坝顶。

二是必须阻止坝体和坝基内渗漏的逐渐冲蚀、管涌,使之不透水。

三是不论何种荷载及饱和条件下,土石坝断面都能确保稳定而不滑坡和不发生破坏。

2.4前期工作及治理思路

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前期工作,是保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及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2.4.1做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普查工作。

1995年水利部颁发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

在病险水库加固前期工作开始时,大坝安全鉴定主管部门应组织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严格按此办法全面准确地查找出水库存在的各种隐患,实事求是地确定水库的安全类别,科学而又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固措施或建议。

1999年12月,水利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病险水库普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水建管[1999]662号)。

通过普查,基本摸清确山县病险水库数量、安全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除险加固进展情况,为编制专项规划、制定除险加固政策等提供依据。

2.4.2采取多层次、多渠道融资的办法,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供资金保证。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应以公共投入为主。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都应建立相应的专项治理资金。

根据病险水库加固的现状,确山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或受益区配套为辅。

在除险加固任务未完成前,尽量少建或不建新水库,尽可能将资金投向现有病险水库的治理。

2.4.3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病险水库存在的严重隐患进行探查。

病险水库的某些隐患,隐蔽性强。

由于没有“对症下药”,致使其历经数次处理,仍未能彻底根治。

这就需要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这些隐患进行专题调研,找准隐患部位,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措施。

2.4.4除险加固应与增容和恢复库容同时考虑。

许多病险水库因存在安全隐患,汛期只能降低水位运行,调蓄能力大减;有些险库淤积严重,直接影响其效益的进一步发挥;有些险库,只要采取一些简单的工程措施,就可新增部分库容。

在水库的病险得到有效排除的前提下,增容和恢复库容是提高水库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一条途径。

2.4.5除险加固应与综合利用及管理设施的改善相结合。

病险水库普遍缺乏防汛调度系统、雨水情测报系统、防汛道路及防汛物资仓库等管理设施的问题。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时,应考虑增设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及通信预警系统、水文水情测报自动化系统、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设施。

2.4.6努力提高病险水库加固的科技含量。

前期工作应思路新、起点高,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性。

在病险水库加固时,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广泛依托科研、设计、施工、大专院校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加以推广应用。

坚持加固与提高、加固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力求在病险水库治理的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2.4.7除险加固前要进行效益分析。

水库除险加固目的有两个:

即增加水库的安全性和进一步挖掘水库自身潜力。

因此,其效益主要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险库加固应优先安排实施,以此带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展开。

3.小水库除险加固经济有效的工程措施

根据确山县病险水库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一是工程质量处理,如裂缝、渗流破坏、滑坡处理;二是加高大坝、增加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对削减洪峰的作用较大,对下游淹没影响也较小;三是扩建或增建溢洪道,加大泄洪量,对削减洪峰的作用不是太大,但对下游淹没影响却较大;四是库区清淤。

一般加固顺序,应先处理工程质量,然后提高防洪标准,也可结合提高防洪标准,一并进行处理。

3.1裂缝处理

土石坝发现裂缝后,应通过坝面观测、开挖探槽,查明裂缝情况,包括形状、宽度、长度、深度、走向以及发展。

3.1.1对纵向沉降裂缝,可采用无粘性的细粒土回填,且坝的沉降未稳定前,最好不要掩护坝面,以便继续观测有无裂缝出现。

对于横向裂缝,应沿缝挖槽,用不透水土料回填。

3.1.2一般裂缝加固处理采用开挖回填、裂缝灌浆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为了便于开挖和施工安全,开挖时采用梯形断面。

开挖之前在裂缝内灌入白灰水,以利于掌握开挖边界。

回填土料应与原土料相同,分层夯实,严格控制质量,并采取洒水、刨毛等措施,保证新老填土很好结合。

混凝土面或岩石面上填土时,应洒水湿润,边涂刷浓泥浆、边铺土、边夯实,严禁泥浆干涸后铺土和压实。

3.1.3对坝内裂缝,由于开挖回填的工程量大,可采用粘土灌浆。

浆液的稠度一般为1:

1~1:

2.5(水:

固体),应遵循由稀到稠的顺序,适当控制压力。

雨季或库水位较高时,由于泥浆不易固结,一般不宜进行灌浆;对于还没有作出判断的纵向裂缝,不应采用灌浆方法加固。

3.2渗流破坏处理

渗流破坏包括流土与管涌。

流土是指在渗流出口无任何保护措施以及在上升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的表面隆起、浮动或一粒群同时起动流失的现象。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内细粒在孔隙通道中移动,并被带出土体以外的现象。

管涌破坏的发生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下游坝趾附近涌水所开始的地下冲刷,这种冲刷沿着建筑物底面向上游发展。

冲刷通道的进口端一旦接近水库底,就发生破坏。

二是由于建筑物趾部附近大量土体的突然隆起。

在趾部以下土体内向上渗水的渗透压力大于土的有效重量时,就发生此种隆升破坏。

3.2.1基本方法

渗流控制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一是用反滤层,防止管涌和流土,使水流能自由流出,而又不会带走细粒料;二是防渗,可用薄防渗墙;三是排水,可用管式排水、减压井等。

3.2.2控制准则

渗流控制的准则是:

不论坝体或坝基都必须采取“上堵下排、上游防渗和下游防渗”相结合的措施,仅凭防渗措施以求完全截断渗流,往往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排水措施,如贴坡排水、棱体排水坝趾、排水减压井等,以排除从上游渗过来的水,降低下游坝基的水头。

3.2.3渗流控制加固措施

3.2.3.1对于单层均匀透水地基,当其深度不深时,可采用明挖回填黏土截水槽防渗。

3.2.3.2当透水地基较深时,而漏水不严重时,可采用上游水平黏土铺盖防渗;如漏水严重时,可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或帷幕灌浆。

3.2.3.3当透水地基很深时,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困难时,可采用灌浆帷幕。

3.2.3.4做好各接触部位的防渗措施,如土石坝的防渗体与基岩、混凝土结构物及粗粒料等接触部位的防渗措施。

对于基岩,应将基岩表面风化层清除干净,将裂隙节理断层等缝面清理干净,用砂浆或混凝土封堵,防止通过裂缝的渗水冲刷防渗体土料。

对坝下埋管,除应处理好接触渗流外,埋管的地基应坚实,涵管本身应保证其质量。

3.2.3.5与坝体渗漏相比,通过坝基自然土的渗漏较为普遍。

大坝下游天然坝基内,以泉水形式喷出的任何未控制渗漏具有潜伏性危险。

必须细心观测,并用反滤层来控制它。

3.2.3.6坝基的自然地表层是砂层,当渗漏的水向上渗流到足以带走砂粒时,通常地面上发生的泉水四周是沉积下来成环状的砂,此种砂沸可引起管涌的完全破坏。

用砂袋或其他材料筑成的围坝把砂沸围住,可暂时控制单独的大砂沸。

在大面积上间距接近的许多小砂沸,可用减压井或反滤层永久控制砂沸。

反滤层厚度0.9~1.5米,底部为砂变化到顶部为粗砾的透水垫层组成。

3.3滑坡处理

3.3.1排水:

对于因地表渗水或自然沟水补给而引起的滑坡体滑动,宜采取地面铺砌防渗、地表排水及沟床铺砌等措施;对于因滑动带土质不良而引起的滑动,可以采用疏干工程来减少水的作用;对于由地下水作用引起的滑坡,在事先弄清地下水补给来源、方式、方向、位置和数量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截水盲沟等工程加以排除。

3.3.2削坡:

一是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较为破碎,可能产生崩塌坠石、边坡局部失稳现象,可采取剥除“危岩”削缓边坡顶部。

二是对土质滑坡体,削缓边坡,减速小滑动体厚度,以减小滑动力,注意对坡脚下部可能阻滑部分不可削减。

边坡高度较大时,可分级留出平台,提高边坡稳定性。

3.3.3减重反压:

主要适用于推移式滑坡体。

特别是滑动面上陡下缓或接近圆弧形时,或滑坡体前缘进取度特别大时,减重效果尤为明显,减重就是挖除滑体上部的岩土体,减少上部岩石体重量造成的下滑力。

反压则是在滑体前部抗滑地段采取加载措施以拉大抗滑力。

在减重反压后的边坡,应及时整平,做好防排水措施和坡面绿化,以免裂隙裸露,雨水乘隙渗入边坡内部。

3.3.4抗滑挡墙:

挡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抗滑建筑物,借助于挡墙本身的重量,支挡滑体的剩余下滑力,有抗滑片石垛、抗滑片石竹笼、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挡墙等。

3.3.5抗滑桩:

抗滑桩系穿过滑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

作为阻滑支撑工程,具有破坏山体少、施工安全、方便、工期短、省工省料的优点,已在国内外广泛采用。

3.3.6锚固和预应力锚固:

在有裂隙的坚硬岩石边坡,为了增强滑面的正压力,以提高沿滑面的抗滑力,或为固定松动危岩,可采用锚固或预应力锚固措施。

一般方法是打钻孔,内插锚杆。

3.3.7抗滑键:

在软弱土层滑坡地段,可沿滑动面走向设置抗滑键。

通常多采用沿软弱结构面开挖平洞,切入滑动面上下岩体,然后回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3.3.8灌浆法:

坝体灌浆的功用是充填裂缝或洞穴、恢复坝体的完整性及发挥防渗作用,改善坝体内的应力条件增加其稳定性,消除坝内管涌和拉应力。

在滑体内注入能快速凝固的液体,其作用在于从裂隙中置换水分,固结并形成块体间的稳定骨架,保持滑体与滑床的整体性。

其方法有水泥灌浆法、化学灌浆法等。

3.4大坝加高

适当加高大坝,可有效增加调蓄能力,提高防洪标准。

加高部分,迎水面可以利用防浪墙直立加高,背水面上部坡度加陡一些,与下游坡面相接。

限于坝坡稳定的要求,加高的高度有一定限制,不能加高过大,影响坝坡稳定。

3.5溢洪道拓宽、加深或增建

3.5.1溢洪道拓宽,并增设闸门。

地形、地质条件许可而且增加开挖量不大的情况下,将原溢洪道拓宽,而不降低堰顶高程,这是增加下泄流量、提高防洪标准的一项措施,投资也比较少,但不应增加泄流量过多,以免加重下游河道的负担。

3.5.2溢洪道加深,并安设闸门。

为提高防洪标准,将溢洪道加深,并安设闸门,加大下泄流量,满足防洪标准的要求。

3.5.3溢洪道拓宽、堰顶降低并增设闸门。

采取这一措施提高防洪标准,不仅可以提高防洪标准,还可相应增加库容。

3.5.4增设溢洪道。

在地形条件许可、开挖工程量不大,可考虑增设溢洪道。

如多布扎水库、林西水库等。

3.6大坝加高与溢洪道改建或增建相结合

为提高水库防洪标准,增加水库调蓄库容,加大下泄流量,可采用适当加高大坝与改建溢洪道的综合措施。

4、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出新世纪小水库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对策

当前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注定了农村青壮年劳力要走出自己的家园,到大城市、经济活跃的地方一显身手。

剩余下来的老弱妇幼,关键时候没有战斗力,防汛抢险的组织,基本上依靠当地政府召集各部门的人员,但是力量微薄,遇到大的洪水险情,完全依赖人民子弟兵承担重任。

新世纪小水库建设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提高水库工程质量措施

关于工程质量问题,土石坝主要是渗漏、滑坡和裂缝,其中滑坡和裂缝的产生,有的也与渗漏有关,所以处理土石坝质量,关键是防渗。

一般处理防渗的原则是“上堵下排”。

上堵的措施有水平防渗与垂直防渗。

水平防渗有粘土铺盖结合下排开挖导渗沟、减压井和水平盖重压渗等;垂直防渗有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劈裂灌浆防渗,冲抓套井回填粘土防渗及土工合成材料防渗等。

在病险水库防渗加固中,有的是坝基需要防渗加固,有的是坝基和坝体都需要防渗加固。

在采取工程措施时,多采取垂直防渗措施。

这是因为采取这一措施,一般不需要放空水库。

反之,如果采取水平防渗措施,则必须放空水库,才能彻底进行。

而水库长期蓄水后,总会有些淤积,给水平防渗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保持坝基渗透稳定和截渗方面,水平防渗也不如垂直防渗彻底。

4.1.1汛期小水库抢险的善后处理

汛期小水库抢险是防汛紧急时期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一般用料不大讲究,方法比较粗放,具有抢修块、标准低的特点,有些也可能处理不当,技术上很难达到规范合理。

对某些情况,善后处理本身即可达到除险加固的目的。

对另一些情况,善后处理则是除险加固前必须的前期准备工作。

4.1.1.1裂缝抢险的善后处理

汛期抢险中在裂缝产生原因不安全清楚的情况下,有可能判断失误而采取了不当的抢险措施,也有可能采用各种临时代用材料进行封堵。

汛后,应对裂缝的产状、分布、规模以及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经过论证确认裂缝已经稳定和愈合,不需要重新处理的,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汛期采用临时代用料没有彻底处理的,或处理不当的,应根据裂缝的产状、规模及其成因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

如为纵向表面裂缝,可暂不处理,但应注意观察其变化和发展,并应堵塞缝口,以免雨水进入。

较宽较深的纵缝,则应及时处理。

横向裂缝不论是否贯穿坝身,均需处理,可用灌注法、开挖回填法、横向隔断法处理。

4.1.1.2渗水抢险的善后处理

渗水抢险常用背水坡开挖倒渗沟、做透水后戗和临水坡做黏土防渗层的方法,汛后应对这些措施进行复核。

凡是处理不当或属临时性措施的均应按新的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在施工中要彻底清除各种临时物料。

若背水坡采用了导渗沟,对符合反渗要求的可以保留,但要做好表层保护。

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汛后要清除沟内的杂物及填料,按设计要求重新铺设。

若抢险时误用比坝身渗透系数小的黏土做了戗台,则应予清除,必要时可重做透水后戗或贴坡排水。

4.1.1.3管涌抢险的善后处理

管涌抢险,多数是采用回填土反滤料的方法进行处理,有时也采用稻草、麦秆等作临时繁反滤排水材料。

对后者,汛后必须按反滤要求重新处理。

对前者则应根据情况分别对待:

若汛期无细砂带出,也没有发生沉陷,表明抢险工程基本满足长期运行要求,可不再进行处理;若经汛期证明不能满足防汛要求者,汛后则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4.1.1.4漏洞抢险的善后处理

汛期,在堵塞漏洞时可能采用了棉被、稻草、麦秆等其他临时物料,汛后应予清除并按设计要求重新封堵漏洞。

4.1.1.5滑坡抢险的善后处理

对汛期出现的滑坡,汛后应进一步查明滑坡原因及滑坡的规模,对抢险措施不当或不能满足要求的抢险工程,应按新的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处理。

对基本满足要求的抢险工程,应当修整加固后可直接变为永久性加固工程。

4.1.1.6崩岸抢险的善后处理

汛后应当查明崩岸性质、范围和坝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已采用的抢险措施进行复核,如果在固岸抢险时使用了木材、竹笼、芦苇枕、稍枕等临时代用材料,则应进行清除并重新按设计固岸,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其它情况也应按新的处理方案组织施工。

4.1.1.7风浪抢险的善后处理

汛后应根据大坝的等级和具体坝段的险情,进行防浪设计,并对已采用的防浪措施进行评价,因地制宜地筛选方案。

凡不符合选定方案的各种临时措施,均应拆除、清理,尤其是打入坝身的木桩、竹桩以及其它易腐物质,要认真彻底清除。

4.1.1.8漫溢抢险的善后处理

汛期加高大坝多采用土料子坝、土袋子坝、桩柳子坝等手段,这些子坝在汛末退水时即应拆除。

在汛后进行大坝加高培厚时,若用料是防渗性能好的土料,则可用于大坝的加高培厚;若是透水料则可放在背水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