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968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docx

H229之护理心理学笔记

护理心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概念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母体是哲学)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注意

2情感过程:

情感情绪

3意志过程

(2)人格(个性):

1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

(气质、性格、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人格特征:

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稳定性

3自我意识系统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4、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1性习论;2知行论;3七情论;4注意分

配实验(南朝、刘勰)

(二)、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演变

(1)构造主义:

冯特、意识、心身平行论

(2)行为主义:

华生、行为(刺激——反应)、环境决定论

(3)完形心理学:

韦特墨、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4)精神分析:

弗洛依德、潜意识

(5)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人的本性

(6)认知心理学:

乃赛尔、人的认知过程

(7)皮亚杰:

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

二、医学模式的概述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二)医学模式的转化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二章心理过程

第一节认识过程

一、感觉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

2、感觉只能反映作用于感受器的事物的个别属性,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

3、仅靠感觉还不能知道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

(二)感觉对人的意义

1获得有关内环境的信息

2维持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

3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感觉是维持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感受性及其测量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

适宜刺激:

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

2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强度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

*(四)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适应:

(1)概念: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

(2)规律:

1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2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2感觉对比

(1)概念: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2)分类: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4联觉(如:

视听)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5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二、知觉

(一)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时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总和

(二)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三)痛知觉

1疼痛属知觉范畴

*2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3疼痛的特点:

感觉成分;

情感成分;

植物神经活动改变;

运动反应

*4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1)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

(2)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对后果的评价

(3)情绪的影响

(4)注意的影响

(5)暗示的影响

(6)人格的影响

(7)文化教育的影响

4疼痛的治疗:

(1)药物治疗

(2)针刺镇痛治疗

(3)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方法

三、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以后的再现(再认、回忆)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

用词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三)记忆的系统——

根据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和储存时间分类:

1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瞬时记忆)

概念:

指外界刺激对感受器官的刺激停止以后,刺激物的映像仍然持续极短时间才消失的记忆

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对信息加以注意,可以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概念:

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信息能保持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最长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5-9个项目;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

概念:

是指保持在一分钟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特点:

信息保存时间超过1分钟;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记忆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编码;储存中的信息一般不会被意识到,除非有意回忆

(三)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

概念:

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种类:

(1)根据学习者有无预计的识记目的: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影响因素:

(1)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

(2)理解对识记的影响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的影响

(4)复习的影响

2遗忘——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概念: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有错误。

规律:

先快后慢

(四)记忆成功的条件

1注意力集中

2记忆目标明确

3积极思维,力求理解

4在活动过程中记忆

5及时复习

6合理用脑,讲究心理卫生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1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

2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

3情绪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体验,不是事物态度本身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由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所引起的较低级的简单的体验;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时否获得满足所引起的高级且复杂的体验。

2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情感是人所独有

3情绪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一般比较微弱,较少有冲动性,外部表现不明显。

二、情绪情感的作用(了解)

(一)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的相关性研究,曲线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二)情绪情感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三)情绪情感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基本的情绪形式: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二)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三)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情绪状态

心境通常称之为心情,是一种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轻微而持久的2、情绪状态,具有广泛、弥漫性的特点。

3、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并很容易导致某种行为。

4、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的道德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

理智感:

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的体验。

美感:

是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审美而产生的个人体验。

*四、情绪和情感的表达

(一)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体语)

3、言语表情:

情绪性的言语语调、节奏、速度等表现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

(二)情绪情感的机体内的变化(了解)

1、呼吸系统的变化

2、循环系统

3、内外腺体的变化

五、情绪的情感的调节

(一)调整行为的目标

(二)改变认知评价的

(三)改变或转换环境

(四)心理防御或应对

(五)自我控制与求助

第三章个性(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身心结构与组织,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性

(一)差异性(独特性、个别性)

(二)整合性(整体性)

(三)适应性(社会性)

(四)层次性(倾向性)

(五)稳定性

三、人格诸方面(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行为性质的心理特征。

2、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学说——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

(2)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说——巴浦洛夫

(3)激素说——日本古川竹二

体液说与高级

胆汁质(兴奋型):

外倾明显

多血质(活泼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外倾性

粘液质(安静型)内倾

抑郁质(抑郁型):

明显内倾

3、气质的意义

(1)从社会价值和成就角度

(2)在人的适应性方面

(3)对人的心身健康的影响

(二)、性格(概念、特征、意义)

1、性格的概念

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有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社会精神面貌

性格的形成过程是具有很强的社会制约。

通过模仿、认同、内化而形成。

2、性格的特征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能力

1、能力的概念

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那些心理特征,是人格特征的综合表现。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

指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的能力。

(智力等)

(2)特殊能力:

指某种专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模仿能力等)

3、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四、人格的倾向性

(一)需要

1、概念:

需要是具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宿的需要=发展性需要

安全的需要=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力量越强;低一级的需要满足是高一级需要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越是高级的需要,不但拥有的人越少,而且满足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五、形成的影响因素

六、健康人格

(一)自我扩展的能力

(二)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三)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四)具有现实性知觉

(五)具有自我客体化

(六)体现定向统一的人生观

第五章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是可以适应或适应不良

关于应激的概念,经历了如下的几种变化:

(一)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二)应激是一种主观反映

(三)应激是一种刺激物与机体的互动作用

*二、应激过程的模式

(一)、输入部分——应激源

1、概念:

应激原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识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或生理反应的刺激。

*2、分类:

(1)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2)职业性应激源

(3)环境应激源

(4)心理性应激源

(二)、心理中介机制——对应激源的察觉和评价

一般认为,一件不可控制或不可预见的事情对人的威胁最大

(三)应激反应——生理反应恐惧、焦虑、过度依赖和失助感、抑郁、愤怒、敌意和自怜

*塞里(selye)的生理应激理论:

Selye根据个体对应激源的生理反应,将应激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1)警戒期

(2)抵抗期

(3)衰竭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免疫系统:

(三)应激反应——心理反应

1、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愤怒、敌意、抑郁、失助

2、行为反应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3、自我防御反应

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挑战,对自己或自己的应付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四)结果:

适应良好或适应不良

三、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适度的应激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

是维持本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可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之于临床。

可价高已有的疾病。

可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

四、应对

(1)心理防御机制P72-P74

(2)应激管理

1、管理身体反应:

放松术

2、减少无效应对行为:

减慢工作和生活节奏条理化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极限寻求社会支持

3、应对挫折和冲突

4、更有效处理冲突

第六章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起源

心身疾病的起源当是亚历克山大的“神圣的七种病”高血压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甲亢神经性皮炎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后称为经典的心身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病

1、狭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2、广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3、心身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齐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三、心身疾病的研究途径

(一)心理动力途径

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代表人物有亚历克山大。

邓巴

(二)心理生理途径

(三)行为途径

四、心身疾病的分类(自学)

1、循环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2、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

3、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溃疡、神经性厌食、习惯性便秘

4、内分泌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亢

5、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原发性功能障碍

6、神经系统:

偏头痛、心因性运动障碍

7、妇产科:

痛经、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

8、骨骼肌系统: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肌痛症

9、外科:

频发手术症、整形术后综合症

10、儿科:

小儿哮喘、口吃

11、皮肤科:

神经性皮炎、斑秃

12、耳鼻喉科

13、眼科

14、口腔科

15、其他

*五、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或相关因素)

(一)社会因素致病因素

1、生活事件

2、工作负荷

3、社会文化因素

4、社会支持:

可察觉到的社会关系资源

(二)心理因素致病因素

1、心理应激源

2、人格特征:

特指与心身疾病相关的人格特征

3、情绪反应

4、行为因素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致病途径:

(1)决定个体的行为类型、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2)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及其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3)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

(4)影响个体耳朵人家关系和社会支持

(三)生理因素致病机制

1、心理始基:

患病前的机体生理学特点

2、生理中介机制

*六、心身疾病的特征

(一)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有关

(二)大多与某种特殊的性格类型有关

(三)发病率有明显的性格差异

(四)统一患者可以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或者交替发生

(五)常常有相同的或类似的家族史

(六)病程往往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

七、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八、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第八章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与精神刺激是相对应的

精神刺激是用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给人造成精神上的打击、精神上的创伤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亲密关系都能起到“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支持

(一)广义的心理治疗

泛指一切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改变其理解及行为的方式和方式

(二)狭义的心理治疗

是指在确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施治者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求救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者缓解救球者的心理问题或者人格障碍,以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一)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二)情绪调节和疏导的作用

(三)认识和改变不适应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三、心理治疗的原则

1、信任原则

2、保密原则

3、计划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综合原则

6、灵活性原则

7、中立原则

8、回避原则

四、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1、建立良好关系

2、明确问题与治疗目标

3、实施治疗计划

4、巩固和结束治疗

五、心理治疗的分类

(一)按照心理治疗进行的方式

1、个人心理治疗

2、夫妻治疗

3、家庭治疗

4、集体治疗

(二)依据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分类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始祖)

(1)其特点在于探求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何受自己童年期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潜意识,经过内心的分析,理解自己的内心动机,特别是潜意识中存在的症状,经过领悟理解以改善自己的行为

(2)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①自由联想

②梦的解析

③移情分析

2、认知心理学派

(1)其主要理论认为:

个体对己、对人、对物的看法及观念,都直接或简介地影响其情绪及行为,其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的心理与行为,都是由于不正确的或者扭曲的认知而产生的,所以此型的治疗重点在于矫正其对人、事错误及其扭曲的认知

(2)常见的认知疗法

①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

②自我指导训练

③贝克认知疗法

④问题解决疗法

*ABC:

A激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代表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3、行为学派

(1)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①经典条件反射

②操作型条件反射

③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

(2)行为疗法的常用技术方法

①强化技术

②示范法

③放松训练技术

④系统脱敏技术

⑤冲击疗法(满灌疗法)

⑥厌恶疗法

4、询者中心疗法(非指导性治疗)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

基本假设:

人类在物质生活有初步保障的基础上又可能追求高级价值的实现

基本目标:

提供适宜的气氛或环境,让患者在其中成为有作用的

精神支持疗法:

是临床应用简便的方法

态度:

解释、鼓励、支持、指导

六、心理治疗对治疗师的要求

1、要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

2、要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

3、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4、要具备乐观的生活态度

5、要遵守职业道德

第十章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1、WHO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虚弱跟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况

2、国内学者把健康的界定具体理解为

①无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

②无主观不适的感觉

③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3、最近WHO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定义,要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道德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才称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1、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定义: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人家关系中彼此都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跟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额生活

2、国内学者总结: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内外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标准

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③意志坚决,做事有目的

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

⑤养成健康习惯级行为,无不良行为

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2、马洛斯提出的十条标准和米特尔曼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估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和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适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情况下,个人基本需要恰当满足

3、我国学者的看法

(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3)人际和谐

(4)适应环境

(5)人格环境

四、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

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

人格的稳定性

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护理心理学的概念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景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景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二,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患者的心理,护士的心理。

三,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基本任务包括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一),理论任务

1,确立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

2,构建学科理论的完整体系

(二)实践任务

1,提供护士人才培养的心理学指导与咨询

2,研究并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方法的规范模式

3,研究并解决护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第三章个性

第一节个性倾向性

一,动机

引起动机有2个基本条件:

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二,挫折

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个体因动机性行为遭遇阻碍所体验的烦恼,苦闷和沮丧等不良情绪

2、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在因素

(2)内在因素

三.挫折的承受力

应对挫折,防止消极影响的主要方法包括

1、提高认识水平,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处理问题的方式,变换视角与出发点

3、改换环境,或适度情绪宣泄,即在限制环境下自由发泄受压抑的非理智情感

4、主动找亲友倾吐心身,减轻压力等。

第八章心理治疗

第一节心理治疗概述

一,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

1,情绪与躯体功能

2,条件反射与学习理论

3,语言的重要作用

4,神经系统的潜力和可塑性

 

第十二章患者心理

第一节疾病行为与患者角色

一,患者的疾病行为

1,疾病行为的概念

疾病行为通常是指患者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

2,疾病行为的类型

(1)主动疾病行为

(2)被动疾病行为

(3)医源性疾病行为

*二,患者角色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当一个人被宣布患病之后,就获得了患者角色,其原有社会角色,部分或全部地被患者角色所代替。

(一)*患者角色的基本特征

1,原有社会角色退位

2,自制能力减退

3,求助愿望增强

4,康复动机强烈

5,人际合作愿望加强

(二),患者角色模式的主要类型

1,患者角色强化

指患者对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等角色行为特征

2,患者角色淡化

指患者意识不到自己有病(角色缺如),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略等角色行为特征

3患者角色隐藏

指患者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致影响及产生的相应角色行为特征

4.患者角色牵强

指个体出于某种目的而利用患者角色的行为特征

(三),患者求医行为的基本类型

1,主动求医行为

2,被动求医行为

3,强制求医行为

第二节患者的需要

二,患者需要的主要内容

1、健康需要

2、安全需要

3、适应需要

4、归属需要

5、安抚需要

6、信息需要

7、刺激需要

8、尊重需要

第三节患者的心理活动

一,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形式

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二,患者的心理活动与疾病严重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