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928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 复习整理.docx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复习整理发展心理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动物(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通常所指:

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一)任务揭示毕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稳定性(怎样发生的?

怎样发展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修正个体的行为

(二)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先天与后天(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的作用)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主动与被动)心理发展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的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又称“敏感期”,儿童在心理发展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也是发展技能、能力最佳的时期,错过了将带来不可逆影响,不是“快速期”印刻现象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一)发展领域生理发展:

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认知发展:

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三者相互影响

(二)生命分期产前期(怀孕到出生)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童年早期(幼儿期)(36岁)童年中期(611岁)青少年期(11约20岁)成年初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5岁)成年晚期(65岁)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和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出版发展心理学,标志着该学科的诞生如何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常见的三类:

自我报告:

日记、访谈或问卷行为测量:

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观察:

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一)(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特点:

自然、无干预优点:

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缺点:

缺少控制;观察者偏差;不深入观察法常见的偏差类型:

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者觉察到自己在被观察而引起的行为改变。

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只看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些与研究者的期望不一致的现象视而不见。

(二)访谈法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儿童)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以及获得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

2.特点:

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访谈者与儿童互动;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3.优点:

较灵活,使用面广,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资料4.缺点:

对结果的处理较复杂,效率低,访谈者观点容易影响被试,对于敏感性问题不易获得答案。

(三)问卷法1.定义:

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2.特点:

书面提问3.优点:

(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4.缺点不灵活;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信度或主观性问题,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四)测验法1.通过测量量表,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数据资料,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

2.特点:

被试通过测验来测量能力、技能、知识、潜能或生理反应3.优点:

测量客观、标准化;避免主观性4.缺点:

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高,难以进行定性分析;不能深入考察态度或行为机制;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五)实验法1.通过严格控制的、可以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个(些)变量对另一个(些)变量的影响。

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发展心理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哪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基本研究设计形式基本研究设计形式形式主要特点优点缺点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对单个个体进行深入研究对文化或亚文化的深度研究灵活;可详细描绘行为及发展;提出假设有助于克服理论和研究中的文化偏见;可检验发展现象的普遍性结论不能推及他人,不能直接检验;不能检验因果关系容易出现观察者偏见相关研究因果研究探讨变量之间的积极或消极关系实验者通过严格控制自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可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

可根据一个(些)变量预测另一个(些)变量;可提出因果关系假设确立因果关系;可重复;实验室实验控制程度最高不能检验因果关系结论(尤其是实验室实验结论)不能推广到实验室之外(生态效度低)通常可以分为横断研究设计、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与系列交叉研究设计通常可以分为横断研究设计、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与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

(一)横断研究:

在相同或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考察多组不同年龄的人在在相同或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考察多组不同年龄的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以描绘这些方面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以描绘这些方面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设计)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设计)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或工具,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或工具,考察同一组人心理的连续变化特点。

这种研究设计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发考察同一组人心理的连续变化特点。

这种研究设计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心理研究设计。

展心理研究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

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

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发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从微的发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如在某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解题策略是如何变化的如在某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解题策略是如何变化的(三)系列交叉研究(三)系列交叉研究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多次测查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多次测查或评价。

或评价。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一)单因素论(20世纪初)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2.环境决定论华生高尔顿“个体的能力乃由其生理遗传决定,其作用与遗传决定个体的身体器官及机能相似”遗传的天才,1869家谱研究“优生学之父”霍尔受冯特影响,创办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美国心理学之父”“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华生教育万能论“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恐惧训练关于发展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

(一)基本观点核心思想: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性:

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要)。

人格理论与发展观: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

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自我:

意识结构,现实原则超我:

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心理防卫机制:

转移、合理化、升华、投射、退行、反向作用、补偿等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5岁)力比多的区位在生殖器。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形成性别角色,超我出现(压抑情结)。

个性发展问题:

女性往往由于嫉妒和自卑,想进行补偿,扮演女强人角色,超越男人。

4.潜伏期(512岁)5.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埃里克森既考虑生物学影响也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2)婴儿后期(2-4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3)幼儿期(4-7岁):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童年期(7-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少年期(12-18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学习理论一、华生经典行为主义:

心理学:

1.研究对象:

客观的行为或反应2.研究方法:

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SR公式发展心理学: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1.否认遗传。

华生否认遗传的原因行为取决于刺激,而刺激是客观的不是遗传的生理的遗传并不引起机能的遗传华生理论以控制为目的,而遗传是不可控的2.夸大环境和教育教育万能学习理论:

用外部刺激塑造行为S-R3.儿童情绪发展研究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更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强调及时强化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区别与共同点?

)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儿童行为的控制1.育婴箱的作用2.行为矫正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机器教学原则:

小步子呈现、及时反馈、学生主动参加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通过学习者的实际行动,同时接受直接反馈而完成的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不必亲自去做出行为,也不用直接接受行为带来的强化。

例子:

拾金不昧的观察学习。

强调个人、行为、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强化可以分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理解、区分)直接强化:

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强化。

替代强化:

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控制发生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

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受到自我肯定,凡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受到自我批评。

(内化了成人的标准变成了自己的标准)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适应:

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信息应对和管理新信息。

平衡:

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

组织:

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图式:

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

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

(二)心理发展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2.同化和顺应同化:

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

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感知运动阶段(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

儿童大约在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2)前运算阶段(6、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儿童能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

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4、15岁)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生态系统论U.Bronfenbrenner布朗分布伦纳

(一)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多个层次的系统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微系统(学校、家庭等)、中间系统(家庭、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宏系统(如政府的就业政策)小结各种理论是从不同视角或侧面研究心理发展的,贡献各异。

1.精神分析理论:

重动机与情绪2.学习理论:

重行为3.认知发展理论:

重认知4.文化历史理论:

重社会文化5.习性学:

重行为的进化基础6.生态系统论:

重心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一)母亲的孕史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妇女有过4次以上孕史,再怀孕会有更大的危险性,出现低重儿或死胎、习惯性流产等,甚至不能怀孕。

(二)母亲的营养早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的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可能出现低重儿。

而且,会影响到儿童智力的发展(三)母亲的年龄超龄和年龄太小都有消极影响年龄太小:

15岁以下,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出低重儿、死胎、分娩困难等超龄:

35岁以上,发生唐氏综合症的概率增大;会使分娩时间过长和死胎增多。

23、2427、28岁为最佳生育年龄(四)母亲的健康状态或生活习惯1.风疹、伤寒、白喉、梅毒、淋病2.药物某些抗菌素,如四环素、抗凝剂、镇静剂等,抗恶心药物和镇静药3.酒精酗酒母亲容易导致胎儿酒精综合症,造成躯干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脏缺陷以及胎儿肌肉受损。

酗酒发生在前3个月,会导致胎儿心脏缺陷、小头、关节畸变、心理障碍以及动作迟缓,还可导致流产4.吸烟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妨碍对胎儿的正常供氧在怀孕最后三个月影响最大,影响大脑发育,造成智力缺陷、情绪不稳、多动症等(五)母亲的情绪状态通过促进神经激素的释放,进入血液,使胎儿体内发生化学变化1.精神压力2.极端情绪或直接、重大的精神刺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分重要(六)母亲所处的环境因素1.暴露在某些化学物质(如硫化物、二氧化硫、铅中毒)下,可能损害遗传基因、导致胎儿畸形或出生后的心理问题2.辐射:

核辐射、X射线或其他射线,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或染色体畸变,出现生理缺陷3.高空飞行容易导致胎儿缺氧,出生时容易患各种慢性缺氧症(七)母亲的体重和身高过胖或过瘦都不利于胎儿发育。

过胖可能导致胎儿过胖或不容易受孕,而且患高血压的比例也大得多。

过瘦则缺乏营养,容易贫血、肌肉痉挛、甲状腺肿等疾病。

母亲过矮(低于1.40米)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和产出。

一、大脑的发育和反射性行为

(一)脑重与头围第1年内脑重增长最快,3岁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出生时:

350400克,为成人的1/46个月:

700800克12个月:

800900克24个月:

10501150克36个月:

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四)新生儿的反射性行为1.生存反射

(1)呼吸反射:

反复吸气和呼气

(2)眨眼反射:

闭眼或眨眼(3)瞳孔反射:

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弱光中瞳孔变大(4)觅食反射:

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5)吮吸反射:

吮吸放入口中的物体(6)吞咽反射:

吞咽2.原始反射

(1)巴宾斯基反射:

足底被抚摩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

(2)抓握反射:

弯曲手指抓住接触手掌的物体(3)摩罗反射:

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弓背,然后两只胳膊并拢,好象去抓什么东西(4)游泳反射:

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作出游泳的姿势(5)行走反射:

婴儿身体直立,脚接触到地面就作出象走路一样的姿势(三)动作发展的规律或原则1.从上到下:

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作(翻身、坐、爬)腿和脚的动作(站、直立行走、跑、跳)2.由近及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整个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一)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1.习惯化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反应(如头部或眼睛转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消失2.去习惯化研究者首先反复呈现某个刺激物,在习惯化之后,再呈现另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说明产生了去习惯化,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这是一个去习惯化的过程2.深度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和沃克()创设的一种称为“视觉悬崖”(简称视崖)的装置。

这是一种特殊的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玻璃放有方格图案,另一侧则在一定距离下面布置了同样方格图案,造成一种视觉印象:

前一侧是浅滩,后一侧是深滩。

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实验记录婴儿的爬向。

这个实验表明:

()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三、言语的发展1、前言语发展阶段(0-12月):

前言语交流具有很强的目的性2、言语发生阶段(1-2、3岁):

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积极说话阶段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

先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虚词语法的发展: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疑问句等)四、气质的发展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型。

这类气质的婴幼儿约占40%。

他们的生活及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强,容易适应环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较强。

因而在整个儿童期都受到成人的极大关怀和注意。

困难型。

这类气质的婴幼儿约占10%。

他们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易抚慰。

在生活及生理机能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刺激畏缩,接受变化难。

心情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成人需要花很大精力才能使他们接受爱抚,由于成人的抚爱经常得不到正面反馈,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不密切。

迟缓型。

这类气质类型的婴幼儿约占15%。

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较弱,常常是安静地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

如果坚持和他积极地接触,他们会逐渐地产生良好的反应。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新刺激慢慢地发生兴趣,慢慢地活跃起来。

随着年龄增长,这一类儿童的发展情况因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之不同而分化。

2.凯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1)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在陌生情境中倾向于害羞、退缩

(2)非抑制型无拘无束,在陌生情境中自由探索、不害羞、精力旺盛,喜欢与人交往气质类型占优势的体液特性多血质血液,热而湿如春天一般热情胆汁质黄胆液,热而干如夏天一般暴躁粘液质粘液,寒而湿如冬天一般冷漠抑郁质黑胆液,冷而干如秋天一般忧伤1.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王熙凤2.胆汁质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张飞3.粘液质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薛宝钗4.抑郁质敏感孤僻忧郁内心暴风骤雨林黛玉五、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依恋在出生后的6个月中逐渐出现。

可以划分为三个一般性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人的偏好”阶段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人的区分”阶段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特定依恋”阶段根据实验的结果,爱斯沃斯区分了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

婴儿在母亲离开房间时心烦意乱,在母亲回来后主动寻求接近、安慰和接触,但并不因为母亲不在场而不知所措,他们一般能很好地适应因陌生情境、陌生人以及母亲来去带来的压力;不安全回避型:

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很少苦恼,在与母亲重聚时很少高兴;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出较少的分化;不安全矛盾型:

婴儿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依恋的第四种类型:

紊乱型,特征是回避和反抗行为的混合,这类婴儿对与母亲的重聚常常显得烦恼或担忧。

五、游戏理论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

(1)创造性游戏

(2)教学游戏(3)活动性游戏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练习游戏

(2)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游戏(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规则性游戏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3)独自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什么是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主要是指儿童对他人的愿望、信念、动机等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

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点是4岁。

施测:

错误信念(有何目的?

为何不用正确信念?

)关于世界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及人们关于某事或某物是正确的思想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一)、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

抽象逻辑思维:

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思维。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

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形式运算阶段或形式逻辑思维:

强调确定性、相对静止性,而较少注意事物的运动性、相对性和个别性。

辨证逻辑思维:

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及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同时承认事物的确定性、逻辑性与相对性、矛盾性。

辨证性是后形式思维的主要特征。

后形式思维通常表现在社会问题情境中,同时包含了直觉、情绪和逻辑的成分。

(二)、智力的发展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模式:

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

(1)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性质晶体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智力20世纪中期以后,卡特尔(RaymondCattell,1963)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他认为,一般智力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三)友谊的发展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

(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1980)把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划分为五个阶段:

短暂游戏伙伴(3-7岁):

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还不能考虑到他人观点。

他们看重是否邻近或身体特征如,她与我是朋友,是因为“她与我同住在一条街上”,“她有一个漂亮的玩具”单向帮助阶段(4-9岁):

好朋友会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