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67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板块五生态专题十三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7.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8.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9.活动:

(1)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2)调查或探讨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4)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疏漏诊断]

(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6)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8)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了(×)

(9)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做的分析是: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10)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11)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12)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长句冲关]

1.概述性知识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

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2.程序性诱问

(4)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5)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除草、除虫的目的: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

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7)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

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微专题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据同化类型确认生态系统功能类群

2.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模型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3.生态系统中的3类信息、3种作用及2个应用

1.(2019·高考全国卷Ⅱ)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

选A。

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牧草的个体数远大于作为第二营养级的羊的个体数量,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金字塔形。

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乔木的一个个体上生活着大量的作为第二营养级的昆虫个体,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高考全国卷Ⅰ)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

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

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导致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A、B是果树害虫,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故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A→鸟(C),其中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

(2)种间竞争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性引诱剂Y是一种化学物质,其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改变B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

(1)果树→A→C 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3.(2019·高考江苏卷)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

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

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

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是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在乔木→杂食性鸟与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这两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均属于第二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四营养级。

(2)分析题图中各成分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

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可产生无机盐、CO2和H2O等。

(3)该地表在水平结构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题中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题中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空间分布、迁入率和种群密度。

(5)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甲)所同化的能量,且包含在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中。

根据题图可知,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

答案:

(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c a-b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考题难度适中,常结合种群和群落综合考查,也经常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

一、考查生命观念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中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解析:

选C。

“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水产养殖时,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的浪费,因此应多养殖植食性鱼类,C错误;由于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D正确。

2.茶树菇味道鲜美,常生长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

某林场尝试在树下套种茶树菇,并用柳树、杨树脱落的枝叶制作培养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在油茶树树桩上的茶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不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

C.套种技术可以提高树木和茶树菇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D.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解析:

选A。

生长在油茶树枯朽树桩上的茶树菇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A正确;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B错误;套种有利于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茶树菇不能利用光能,C错误;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二、考查科学思维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B.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析:

选B。

c代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因为不知道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e代表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故无法计算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属于次级消费者,狼粪便中的能量是d中的一部分,C正确;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

4.(不定项)下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Ⅰ、Ⅱ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碳元素转移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水稻的Ⅱ过程

B.鱼的数量增加一定会降低水稻产量

C.丁中的大部分生物可促进乙的Ⅰ过程

D.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a=b+d

解析:

选BD。

由题图可知,Ⅰ过程表示光合作用,Ⅱ过程表示细胞呼吸,水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水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在一定范围内,鱼的数量增加可提高水中的溶氧量,故在稻田中适当放养鱼类可以增加水稻产量;丁表示分解者,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使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能促进乙的光合作用;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体内会贮存一定的有机物,故a>b+d。

(1)同化量≠摄入量: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为10%~20%。

能量利用率:

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3)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

三、考查社会责任

5.(不定项)某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措施中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

A.通过人为补充光照,延长家禽接受光照的时间,提高产蛋量

B.通过人工遮光或补光,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C.通过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并在田间释放,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通过人工灭虫灭鼠,减少食物链,使能量流向有经济效益的部分

解析:

选ABC。

人工灭虫灭鼠能减少能量的损失,但并非运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而是应用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

6.下图为“桑、蚕、气、鱼”新型农业的结构示意图(蚕沙为蚕的粪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生物是___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________。

(2)图中所示池塘中某种鱼增长速度最快时,捕获2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鱼中带标记的有10条,不带标记的有50条,则该池塘中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条。

(3)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桑、蚕、气、鱼”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体现了_____________原理。

(4)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

解析:

(1)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者(桑树),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桑树→蚕。

(2)设该池塘某种鱼增长速度最快时种群密度为m,则可得出

,解得m=1200。

该种鱼增长速度最快时种群数量为K/2,故该池塘中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K)为2400条。

(3)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光。

答案:

(1)桑树 桑树→蚕 

(2)2400 (3)能量的多级利用 (4)太阳光

微专题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四大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3.三种水体污染的成因

4.关注生物多样性的“3、3、4、1”

1.(2019·高考江苏卷)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

选C。

根据题意,锁阳的叶已经退化,说明其光合作用较弱或不进行光合作用,且其需要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推知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误。

该地区为沙漠地区,物种多样性较低,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小果白刺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突变是不定向的,锁阳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耐旱突变,干旱的沙漠环境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D错误。

2.(2019·高考北京卷)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解析:

选C。

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吸收水体中的N、P,分析表格内容可知,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强、吸收P的能力居中,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强、吸收N的能力居中,综合来看,投放这两种植物降低水体中N、P的效果较好,排除A、B两项。

投放植物后,植物吸收N、P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加,C项正确。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植物a、c均为当地原有水生植物,故而投放后能量流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项错误。

3.(2018·高考全国卷Ⅲ)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

,通常植物根系对NO

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

解析:

(1)蚯蚓属于异养型生物,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利用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需要考虑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及异化类型、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等。

(3)通常植物根系对NO

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

(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本考点属于中频考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害及治理。

本部分知识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预计在今后的高考中比重会加强,充分体现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考查生命观念

1.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所有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解析:

选C。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A正确。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正确。

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不是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C错误。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应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保护,D正确。

2.许多谚语、诗词等体现了丰富的生态学观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D.“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

选B。

由于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故需要有相当大的领地才能保证较为充足的食物,A项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项错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重新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C项正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项正确。

3.(不定项)(2020·山东省高三等级考模拟)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家畜只采食一种牧草会减弱该牧草的竞争力

B.放养的家畜数量可根据牧草的种群密度确定

C.越长的放牧间隔越有利于牧草的可持续增长

D.禁止放牧一定能增加草地物种多样性

答案:

AB

二、考查科学探究

4.(不定项)湖泊爆发水华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水体中鱼虾等生物死亡,使物种趋向单一。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爆发水华的湖水作出研究,各取500mL湖水(蓝藻数量基本相同)在30℃下培养,分别给予4klx光照(接近湖面晴天光照强度)和1klx光照(接近湖面阴雨天光照强度),光、暗时间比为12h∶12h,培养5天后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加入物质

光照强度(klx)

培养前溶解氧(mg/L)

培养5天后溶解氧(mg/L)

1

去离子湖水

4

7.1

6.8

2

去离子湖水

1

6.9

6.8

3

未处理湖水

4

4.9

3.6

4

未处理湖水

1

4.8

0.9

A.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是引起水华现象的原因之一

B.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水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小

C.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D.蓝藻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多于其消耗的氧气

解析:

选BD。

湖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造成蓝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可引起水华,A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光照强度为1klx时,相当于阴雨天光照强度,未处理湖水中培养5天后溶解氧量为0.9mg/L,光照强度为4klx时,未处理湖水中培养5天后溶解氧量为3.6mg/L,阴雨天气温度低,蓝藻呼吸弱,但光照强度也较弱,光合作用弱,造成水中溶解氧量较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B错误;发生水华的湖水中蓝藻大量增殖,覆盖水面,湖水透光性降低,沉水植物获得的光照少,从而影响了沉水植物的生长,C正确;从表中分析,不同处理组培养5天后溶解氧含量均降低,说明蓝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D错误。

[强化练习·知能提升]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都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唯一途径

D.动物都是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选A。

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A正确;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B错误;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人工投入等,C错误;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

2.我国“嫦娥四号”搭载了棉花种子、酵母菌和果蝇等生物作为样本,这些生物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

试验载荷罐内棉花种子率先发芽长叶,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密封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输入能量

B.罐内的有机物可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

C.载荷罐中含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其中酵母菌和果蝇属于消费者

D.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解析:

选A。

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输入能量,A项正确;罐内的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物质流动,不能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B项错误;载荷罐中的酵母菌为分解者,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其稳定性较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种类,D项错误。

3.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构成食物链(网),其能量调查如表所示:

种群

能量(×107kJ·m-2)

2.50

13.30

11.80

0.28

250.00

根据表格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B.5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

C.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

D.乙和丙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选C。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的能量之比远远大于20%,因此二者为同一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

,甲为次级消费者,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