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15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docx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简答:

家庭生产理论的内容(三点)

1.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家庭利用市场商品和时间生产出有效用的商品。

家庭生产的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家庭视野:

1)把家庭看作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2)家庭成员在进行劳动供给决策时,要同其他成员协商,并相互影响

时间的三种用途:

1)市场工作时间(获得收入去购买市场商品)2)家庭生产时间(家务劳动)3)闲暇时间(包括消费时间)

1、家庭等产量曲线

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2、效用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假定:

只有一种家庭商品Z,它可以用不同数量的物品G和家庭时间T生产出来。

物品的市场价格为P,时间的价格为个人的工资率W。

工资是已知的,并且个人在该工资下可以工作愿意的任意工作时数。

如果一个人多工作意味着将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同时采取一个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首先,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两个方面的:

第一,家庭生产商品Z将会增加;第二,由于Z的消费增加,故总效用增加。

其次,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物品投入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同理,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其中MVG表示物品的边际价值,MPG表示物品的边际产量

结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时间的边际价值MVT等于工资率W,物品的边际价值MVG应等于其在商品市场上的价格P。

若工资率和商品价格相等,即W=P,则家庭总可以通过选择T和G,使MVT=MVG。

一般情况下:

MVT/W=MVG/P

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入一条更高的

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

 

3、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首先,当工资增加时,时间的价格上升,这样即使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出,消费者也会移向B点,用某些目前不太贵的市场商品替代时间,即发生替代效应。

其次,工资率的增加会增加个人的收入,使消费者有可能购买更多的市场商品和更多的时间,因而增加了家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收入效应。

同劳动—闲暇选择模型相比较,这里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要复杂得多。

消费者只有通过增加所有的生产要素来增加家庭商品的生产会更加有效。

故在家庭生产情况下,收入效应会使家庭增加物品和时间的数量,因而减少劳动市场工作时间,最终结果是C还是C′,取决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

正如劳动—闲暇模型一样,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家庭生产模型也没有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总之,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中国教育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教育投资的现状

1.教育科技投资总额。

数据显示,我国教育科技投资总额正在不断增加,13年美国是我国9倍之多,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已13亿超过美国11亿的投资额,中国正以一种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超越美国。

2.教育资助总额。

资助总额超1400亿元,增长约20%

3.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近1000亿元,增幅超20%

4.入学率。

截止到2014年止我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3.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

5.教育政策。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2015年10月26至29日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最终决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根据此前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中国教育投资的问题

1.总量问题。

(1)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家教育投资数量的偏低。

近五年来高等教育和幼儿园的在校学生不断增加,而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在校人数不断在减少,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时间达到9年,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国民接受教育的年限仍然偏低。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

(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偏低,虽然其绝对总量不断增加。

离世界平均水平5.2%仍有距离。

2.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表现在教育投资效率偏低,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等教育效率不高,主要由于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教育重视概念,忽视实践导致。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不清、教学方法老套、教师本身能力不足、专业设置与市场相脱节、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等。

首先,片面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与社会实际需要人才脱节。

忽视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

其次,高校很少关心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最后,高校教育重视概念,缺乏实践。

3.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和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

(三)中国教育投资问题的解决措施

1.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展GDP的比重,增强政府对于教育投资的意愿(普及高中教育等)。

2.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3.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资助政策,免去学杂费等)不断平衡地区的教育投资状况,实现各地区平衡发展

A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高质量劳动力供给的意义;

B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投资结构。

C从根本上讲,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建设。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1、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希望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

2、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本质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我们所说的发展中国家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只是形容我们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已。

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

比如,劳动者个人选择一份工作的直接成本,但还有放弃另一种选择的成本个收益;用人单位高价聘请A但也得放弃对B的雇佣,所以可以说,劳动力市场上的个人以及各级的人力资源部门,每天都处于资源稀缺性约束下的就业决策抉择中)。

向后弯曲的劳动力曲线:

向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有正的斜率,在工资率较高时有负的斜率。

这种向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隐含的假定就是,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

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应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二、名词解释:

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L、K)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K、L)的数量。

劳动参与率:

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一般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计算。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X100%

人力资本:

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构成的资本。

换言之,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其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它有几个特征:

1、寄存在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

2、能为其持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和现实收益。

3、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投资的产物。

4、与物质资本类似,投资者承担相关风险。

(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特征:

1、是一种无形资本。

2、具有时效性。

3、具有收益递增性。

4、具有积累性。

5、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劳动力市场歧视:

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

劳动力:

在一定年龄范围(满16周岁)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供给:

被定义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其测量指标是“人——小时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提供的劳动时数。

结构性失业(P378):

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特点:

1、结构性失业不像磨擦性失业,它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

2、结构性失业是长期的。

解决办法:

1、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

2、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

3、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

交叉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劳动力自身的工资率变化1%导致的另外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基尼系数:

是基尼在洛仑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数量指标。

统计性歧视:

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用群体资料判断个人特征时产生的歧视)。

工资差别:

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多选:

有关充分就业的描述,正确的是(ACDE)

A.凡是接收市场工资率,愿意就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

B.充分就业的实现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

C.摩擦性失业以及其它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行不悖

D.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E.充分就业是一个理想的概念

三、计算题:

1.劳动力参与率计算

公式=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其中劳动力:

是在一定年龄范围(满16周岁到法定退休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就是16周岁以上的人口

例题:

假设一国拥有总人口1亿,其中700万失业但在积极寻找工作,1500万在16岁以下或被制度限制,2500万符合工作条件但不参加劳动,5300万人就业,结合劳动参与率的概念,计算出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5300+700)/(10000-1500)*100%=(10000-2500-1500)/(700+5300+2500)*100%=70.6%

2.工资弹性以及交叉工资弹性计算

工资弹性:

用公式表示为,Ed=-(ΔL/L)/(ΔW/W)

交叉工资弹性:

用公式表示为,Eab=(ΔLa/La)/(ΔWb/Wb)>0,互为替代;<0,互为互补

例题:

某一劳动力市场中存在A、B两类劳动力.当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由10元/小时降低到9元/小时后,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10000人增加到12000人;同时,这种变化也使得A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5000人增加到5500人.

要求:

1)计算B类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Ed=(△Q/Q)/(△P/P)=-[(12000-10000)/10000]/[(10-9)/10]=2

2)计算A、B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Eab=(△La/La)/(△Wb/Wb)=(500/5000)/(-1/10)=-1

3)判断A、B两类劳动力属于总替代还是总互补关系

A、B两类劳动力属于总互补关系,ab的需求弹性为负,B的价格下降使得B的需求量增加,同时A的需求量也增加,说明AB是属于总互补关系

3.评估人力资本投资计算

净现值法:

假设某项人力资本投资,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t年)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为B1,B2...Bt,贴现率为r,t年内折现的收益为PV,那么,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值(PV)为:

PV=B1/(1+r)+B2/(1+r)2+.......+Bt/(1+r)t

同时假设该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C,在n年之内完成,且每年的投资成本为C1,C2.....Cn,n年内投资成本的现值PVC,那么:

PVC=C1/(1+r)+C2/(1+r)2+......+Cn/(1+r)n

因此,净现值Q=PV-PVC,Q为非负值则继续投资,为负值则终止投资

例题:

小王从事年薪80000元的工作。

他打算报名参加为期一年的汽车机械修理课程,该课程的书本费和学费为10000元。

小王估计,该课程将使其在培训后的3年里,每年收入为130000元;在第三年末,他计划辞职到祖父居住的乡下。

已知当前的利率为10%(假设三年不变),那么对于小王来说,报名参加该课程在经济上可行吗?

PV=130000/(1+10%)2+130000/(1+10%)3+130000/(1+10%)4=293900.6元

PVC=10000/(1+10%)+80000/(1+10%)+80000/(1+10%)2+80000/(1+10%)3+80000/(1+10%)4=262680.2元

Q=PV-PVC=293900.6-262680.2=31220.4>0,所以经济上可行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导言

埃利·理查德1886年的《美国劳工运动》:

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布鲁姆1925年的《劳动经济学》:

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凯恩斯1936年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

第1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劳动力的特点:

a.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b.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c.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2、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

劳动过程和劳动活动;“劳动力”稀缺的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

“经济学”:

研究资源如何得到有效配置。

第2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建立的两个基础:

稀缺性:

这是经济问题存在,也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最基本原因;人是有理性的:

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即努力使自己达到幸福,尽管幸福不仅表现在货币方面,同时也表现在非货币方面。

第3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1、稀缺的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

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希望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劳动力的稀缺性具有绝对的属性;在市场经济中,本质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性)

有效配置

2、劳动经济学的特点:

a.劳动经济学:

把人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来看待。

西方经济学:

主要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

b.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引导出来的一种需求。

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而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第2章劳动需求分析

第1节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规模效应(产出效应)

工资率上升→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上升→产品需求(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减少

工资率下降→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需求(产量)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

2、替代效应

工资率上升→劳动力相对价格上升→劳动力需求减少

工资率下降→劳动力相对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增加

3、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的特点:

a.不是直接需求,而是一种间接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b.“共同性”:

即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使得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

4、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a.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固定技术系数:

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

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生产函数:

Q=f(L,K)

b.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短期:

能改变劳动的时间范围;长期:

能改变劳动与资本的时间范围;超长期:

能改变劳动、资本与技术的时间范围)假定P46(1、只存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

2、两种投入各自是同质的,即每一个工人与其他工人都是一样的。

3、劳动投入在短期内是可以变化的,而资本只在长期内变化,生产技术在超长期内才能发生变化)

c.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d.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e.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

f.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第2节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1、完全竞争:

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2、关于生产的若干假设

a.企业生产的目标不变,为利润最大化

b.技术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c.生产周期(市场时期、短期、长期)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1、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假定:

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1)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

R(Q)=Q·P…………………………

Q=Q(L)…………………………

由得

R(L)=Q(L)·P…………………………

求导得

dR(L)/dL=dQ(L)/dL·PdQ(L)/dL为劳动的边际产品MP,边际收益我们用VMP表示,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VMP=MP·P

(2)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

(3)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VMP=W

2、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结论:

随着劳动价格的上升,企业对劳动的最佳使用量即需求量将下降。

因此,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2、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1、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

等产量曲线的四个重要特征:

1)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一种投入增加,另一种就减少。

2)位置较高的等产量曲线具有较高的产量,因为生产较大产量至少需要一种投入的更多些,但常常是两者同时增加。

3)等产量曲线是连续的。

经济含义是,企业拥有无限种生产技术可以生产任何数量的产品。

4)等产量曲线没有常熟斜率,左边比较陡直,右边比较平坦。

说明左边企业一般采用资本密集的技术,右边一般采用劳动密集的技术。

2、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1)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产出效应)

第3章劳动供给分析

第1节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1、劳动力概念:

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2、劳动力资源总数:

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3、从业人员:

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4、劳动力参与率:

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一般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计算。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X100%

第2节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1、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自然因素:

1)人口规模

2)人口的自然结构:

性别构成、年龄结构、民族构成

3)个人的身体条件

3、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因素:

1)劳动者的工作偏好:

收入效应:

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2)经济周期波动

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社会因素:

1)劳动制度

2)工资制度

第3节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1、闲暇直接增加了效用,劳动供给通过收入购买商品和消费间接获得效用。

2、效用理论的基本假设:

3、无差异曲线的几个特征:

1)具有负的斜率:

如果消费者想要获得某种新的闲暇与收入的组合,并保持在同样的效用水平上,那么他必须在获得更多的闲暇(或收入)的同时需要放弃一定数量的收入。

2)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边际替代率递减

3)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这个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高。

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5)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重视闲暇的曲线更陡,重视收入的曲线更缓)

4、偏好上的差异至少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性格差异

2)所做工作类型的差异

3)闲暇的相对价值不同

5、预算约束P115: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6、预算约束线:

是个人选择效用水平的一个限制条件(性质:

1、斜率为负,表明闲暇的增加会导致收入下降。

2、预算线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3、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7、均衡的工作时数条件P116:

MRSHY=W效用最大化(预算线的斜率衡量的是工资率,即额外工作一小时所获得的报酬。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衡量的是劳动者从心理上感受到的每小时闲暇的价值)

8、收入效应:

在保持工资率(W)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Δ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9、替代效应:

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10、替代效应的实质:

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劳动者将会用较昂贵的闲暇消费转向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11、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2、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3、劳动供给曲线变化的原因:

非劳动收入即财富;社会习俗;人口

第4节家庭生产、家庭联和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1、劳动---闲暇模型的两个不足:

2、时间的三个用途:

市场工作、非市场或家庭工作、闲暇

1、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1、家庭等产量线

第4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1节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1、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长,距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人力资本投资主体行为的非均衡

2、人力资本: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构成的资本。

换言之,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其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