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docx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6·上海单科·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
“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
【解析】“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可知,这份出版物应该是宣传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刊物。
《时务报》是梁启超主笔宣传维新思想的刊物,故A项错误;《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故B项正确;《民报》是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故C项错误;《申报》是近代主要的商业报纸,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海南单科·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由“进步报刊《每周评论》”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前卫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故A项错误;由“《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可以看出只是对民众力量的认可,还没有到组织群众形成力量的时机,故B项错误;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开始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已经具有向光明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认识,故C项正确;由此看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进入深入传播的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6·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没能出席会议,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故A项错误;由于对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被缺席选举为书记,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挥了南昌起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5年题组
1.(2015·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故B项错误;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不属于“离经叛道”,故C项错误;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4年题组
1.(2014·上海单科·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
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中西文化论战
【解析】杜亚泉对于西方文明给以批判,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通过中西文明比较,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通过比较,结论却相反,故B项是最佳选项;论战双方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故C、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2013年题组
1.(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
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
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
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
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
故选D。
【答案】D
2012年题组
1.(2012·福建文综·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解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这个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
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D
2.(2012·上海单科·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解析】
(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包含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和材料二“不承认任何传统权威和因袭的教条”得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社会原因、思想和民主发展的角度得出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2)小论文首先要明确观点,综合材料一、二新文
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出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然后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证,要从两方面展开论证,先从正面方面进行论证,结合材料中的史实,他们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当然新文化运动中也存在形式方面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1)认识:
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2.(2015·北京文综·37)(节选)(1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
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
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
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10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3)新文化运动;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语言文字演变
【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
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
第二小问解读,注意解读的对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还要围绕“挑战”“应对”“变迁”等主题。
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脚点要放在创新,创造新词有三种方式,而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也是传播的创新和需要。
回答此问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
【答案】(3)背景:
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
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
(6分)
解读:
(略)(10分)
3.(2015·浙江文综·39)(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
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
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
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
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6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考点】(3)新文化运动
【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可以从“师夷长技”、维新派主张以及革命派提出主张以及影响“的角度阐述;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的观点可以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以及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等角度说明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答案】(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
“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
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6分)
侧重②:
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
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6分)
4.(2014·山东文综·38)(节选)(8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
【考点】(4)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
【解析】(4)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答案】(4)阐述:
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
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5.(2013·安徽文综·37)(节选)(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
“我家里没有人。
”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15分)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第三问,列举史实是第一步,注意设问中的辩证解读,从两个方面来看问题。
【答案】
(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6.(2013·天津文综·13)(节选)(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
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
是什么?
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6分)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李大钊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因此,其演讲题目应是《庶民的胜利》。
“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抓住新纪元一词,可以得出这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应是俄国十月革命。
“变化”的回答可从学习苏俄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整合答案。
【答案】《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4分)
【考点】新文化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观点的概括主要针对的是关于“一战”胜利的原因来回答。
背景的回答要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概括。
【答案】陈独秀:
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
“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
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40)(节选)(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
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
开步走!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17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阐述、列举、说明历史问题以及迁移所学知识的
能力。
第
(2)题可结合材料一中梁启超、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等信息概括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的态度;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概括出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质疑的态度,并结合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一战教训等相关史实予以评析。
【答案】
(2)态度:
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6分)
态度:
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
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11分)
8.(2012·广东文综·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
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