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25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观察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观察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观察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观察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察篇.docx

《观察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篇.docx

观察篇

观察篇

·要点聚焦·

什么叫“观察”呢?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除了有“看”的意思外,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的意思。

要想写出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们必须通过观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和事物(动物、植物、静物),去了解外部世界,认识生活,从而获得写作材料。

观察可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

所谓有意观察,就是有目的地针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

它常常是根据作文的要求,事先确定观察的对象、观察的目的,拟好观察提纲,并带好观察笔记本。

然后根据观察的目的,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并且随时做好观察的记录。

这种有意观察,由于是有目的的,观察的对象明确,观察者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因而观察的效果最佳。

无意观察是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这种观察没有明确的目的,碰到什么就观察什么,有时甚至是对什么感兴趣就观察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那么,写作教学中的观察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一)观察要遵循顺序

观察点是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有固定的,也有移动的。

固定的就是站在一个地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如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等等。

如果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那么写出的文章就很可能犯杂乱无章的毛病。

例如,有个同学观察小猫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只小猫有长长的胡子,浑身长着白白的毛,圆圆的眼睛乌黑发亮,弯弯的小尾巴一翘一翘的,红红的小嘴,雪白的牙齿,像是在对人笑。

在阳光的照耀下,小猫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身上闪着银光。

这个同学写小猫就没有顺序。

他先写猫的胡子,再写身上的毛,然后写眼睛,接着写尾巴,紧接着回过头来写嘴巴和牙齿,最后又写身上的毛。

短短的一段话给人以颠三倒四的感觉。

写得没有条理,其原因是观察没有遵循顺序。

如果这个同学按照头——身——尾这样的顺序来观察,那么表达时就不会这样乱了。

另有一个同学按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家里的书柜,作文时也按这个顺序写:

在房间的南面,摆着一个浅黄色的书柜。

书柜分上下两层。

上面一层有两扇玻璃门,里面又分三格:

最上面一格装的是经典著作,如《邓小平选》、《列宁选集》、《鲁迅杂文集》……;中间一格装的是我的课外书,如《不会作文怎么办》、《130个科学游戏》、《十万个为什么》、《格列佛游记》等;下面一格装的是妈妈的教学工具书和参考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写作一百列》、《唐诗鉴赏辞典》、《学会把作文写具体》等。

下面一层装的是爸爸订的各种报刊的合订本,放得整整齐齐……

这段话写得很有条理,这是因为小作者观察遵循了顺序。

另一种观察是不断移动的,观察的景物也就会“景随步移”,因此,记叙时应随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

比如,你参观长沙火车站,在记叙时就要交代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景物,如“在广场上……”,“我乘上了自动电梯……”,“我走进候车室……”,“在电视问讯处前……”,把观察点写清楚了,“景物”随着你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杂乱无章了。

(二)观察要全面细致

要把事物组成的各部分看全,还要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看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

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比如一分钱的硬币吧,它是圆形的,有正、反两面。

一面标明了它的面值,一面是国徽图案。

面值部分是由四部分构成的:

上面是阿拉伯数字“1”,中间是中文仿宋体美术字“壹分”,它们被两支麦穗的图案包围着,最下面是阿拉伯数字表明的制造年份。

国徽图案部分包括上方仿宋体美术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徽两部分内容。

国徽图案是由天安门、一大四小的五颗星、环形麦穗、绸带和齿轮构成的。

这样逐一分解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就能看得很细,很具体,描述起来,就不会空洞干瘪了。

这就叫全面细致的观察。

怎样做到全面细致地观察呢?

1.要观察事物的全过程

任何事物的生长发育、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我们要全面地观察事物,就要观察它生长发育或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如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景物的四季变化或早晚变化,观察一个人思想的转变,观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登南岳观察日出,就要观察日出前,群山和天空的颜色;日出时,天色的变化和云蒸霞蔚的景象,以及太阳一点一点地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情形,要仔细观察太阳的形状大小、颜色和光亮;日出后,要观察千山万壑沐浴着金色阳光的壮美景色。

重点是观察日出时的情形。

2.要从多方面去观察

事物总是多侧面、多角度的。

苏轼观察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一座山是这样,看别的事物也是这样。

比方观察太阳,清晨刚冒出地平线的太阳是金色的,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中午的太阳是不可正视,而那阳光是白色的,黄昏时的落日则是橘黄色的。

又比方春天,大部分树木抽枝吐叶,百花盛开,生机勃勃,而松柏、柑橘却在这时候落下旧叶。

又比方猫的眼睛,早晨和晚上,瞳孔是圆的,中午的时候,瞳孔收成一条线。

所以一定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观察事物。

3.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偶然的,即使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也有它内在的必然因素。

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任何事物也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与周围的事物、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观察一种事物,还要注意观察它的周边关系,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

4.要有重点地观察

观察事物要全面,但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还必须有重点地观察,这样作文时才能突出事物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怎样有重点地观察呢?

(1)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重点如观察农贸市场,如果目的是要观看市场的供应情况,那就要把农副产品作为重点,看产品是否丰富,品种是否多样,货色是否新鲜,质量是否优良,市场是否繁荣等;如果目的是观察买卖是否公平,经营是否文明,那就要着重看商贩的经营态度、经营作风和经营质量,看他们是否欺行霸市,是否哄抬物价,是否短斤少两,是否注水做假,是否童叟无欺等。

(2)根据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观察时应根据事物的特点来确定观察重点。

如都是树,松树的特点是挺拔,伟岸刚劲;柳树的特点是柔细,婀娜多姿。

那么,松树的观察重点应是树干,柳树的观察重点则是枝叶。

又如,同是草本植物,莲的花和叶都大,但更具特点的是花,花形硕大,颜色美艳,气味芳香,而且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重点是观察花;含羞草的叶子很有特点,它是羽状复叶,当你触动叶子时,小叶便合拢,然后叶柄下垂,似含羞之状。

至于它的花,虽是紫红色,但极小,只有一分硬币那么大,也没什么香气,所以观察重点当然是叶子。

(3)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很多事物的特点,并不是在观察前就能确定的,而是通过全面的观察,才认识到的。

因此,必须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深入地对最具特点的部分或方面进行重点观察。

如《爬山虎的脚》的作者在观察爬山虎时,先观察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观察爬山虎的叶子,然后又发现爬山虎的茎上有脚,于是就将脚作为重点来观察,看它是怎么生长的,怎么爬的,最后还看了脚的变化和作用。

(4)抓住重点深入观察观察重点确定以后,就要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切实掌握事物的特点。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的作者观察杨梅时,把杨梅的果实作为重点,从它的形状、颜色和滋味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他是怎样观察杨梅颜色的呢?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你只要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

”如果不深入观察,看到杨梅熟透了发黑,就以为它是黑的,那就错了。

事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意义往往表现在细节上。

请看一篇例文:

今天我喂鸡

今天我打开鸡窝门,“小芦花”、“老好人”、“小老鸹”一齐挤了出来,抖着羽毛,拍着翅膀,它们一窝蜂地向食槽跑去,咕咕地叫着。

我走进鸡棚,鸡马上追了过来,围着我,跳着抢食吃。

不一会儿,鸡全吃饱了,有的向窝里走去,有的在墙根下晒太阳……

这是“小立”习作的第一稿,老师在后面写了两行评语:

“过程清楚,语言通顺,有条理,但太笼统,观察不细致,请重写。

小立不服气地拿着作文本回到家,晚饭后,趁爸爸还没开始工作,就走上前去问爸爸,想请爸爸为自己打抱不平。

爸爸拿过作为本看了一遍,说:

“老师的评语写得很中肯嘛。

”小立见爸爸也站在老师一边,更不高兴了,不服气地说:

“怎么个笼统,怎么个不细致?

我不是用了‘挤’、‘抖’、‘拍’、‘追’、‘围’、‘抢’这些动词吗?

还能怎么个具体法?

“不错,”爸爸和颜悦色地说:

“你这篇文章确实不是一无是处,所以老师也肯定了你两个方面:

过程清楚,语言通顺。

这就是说,你写了‘放鸡’、‘喂食’两个过程,很有条理,同时用了这些动词,也很准确,但你的毛病就处在老师说的‘太笼统’上。

”爸爸抽了一口烟,继续说:

“你想想,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能清晰地看到当时你‘放鸡’、‘喂鸡’全过程的情景吗?

“怎么不能?

”小立还是不服气。

“那么我问你,鸡出笼时,怎么个挤法?

有没有困难?

挤不出又怎么样?

出笼后又怎么样?

小立一下子就被问住了。

爸爸又问:

“喂食时,鸡又是怎么围住你的?

又是怎么抢食吃的?

你能说出来吗?

每只鸡有不同的表情,你说得出吗?

听了爸爸的话,小立渐渐地低下头去。

爸爸摸摸小立的头说:

“明天,你再仔细地观察一下,既要观察鸡群的概貌,又要观察每只鸡的不同神态,这样写出来,就不但具体逼真,而且生动有趣了。

第二天一早,小立就照着爸爸的吩咐去做了。

他仔细地观察整个放鸡和喂食的过程,逐一观察每只鸡的不同神态,终于认识到老师的批语是那么切中自己的要害。

趁着记忆犹新,他立即把观察到的材料零星地写在纸片上。

到了晚上,做完功课后,便一气呵成地把文章写了出来。

今天我喂鸡

我打开鸡窝门,鸡马上挤了出来。

不好!

“小芦花”和“老好人”卡在门那儿了!

我把它们抱出来说:

“慢点儿,别卡坏了身体!

”最后出来的是“金号手”。

它们一出窝,先抖抖身上美丽的羽毛,再拍拍翅膀,然后就在栅栏里追着玩起来。

早晨,灿烂的阳光照在鸡身上。

“小老鸹”变成了紫檀色的了;大公鸡身上的羽毛像锦衣似的,它叫起来:

“喔——喔!

”那威武的样子,确实像个“金号手”。

它们一窝蜂向食槽那边跑去。

“小老鸹”跑在最前面,可是到那儿一看,槽里什么也没有,就大失所望,向我咕咕地叫着。

我拿着食槽去和食,心想:

多喂它们一点吧,好让它们多下几个蛋。

于是就多抓一把高粱混在槽里。

我端着食槽走进鸡棚,鸡马上追过来,围着我,又是“小老鸹”跑得最快,还跳上来抢着吃。

我把它赶下去,说:

“挤什么!

你就是太贪吃,批评你多少次了还不改!

我把食槽放下,它们马上把头扎在一块儿抢着吃。

“小老鸹”太淘气了:

它蹦到槽里,搅得别的鸡也吃不好,还边吃边刨出来。

我看了有些生气,就把“小老鸹”抱走了,把“老好人”放进去。

过了一会儿,鸡全吃饱了。

爱下蛋的“小芦花”、“老好人”慢悠悠地向窝里走去,准备下蛋。

“小芦花”一边走一边想四处张望,仿佛想挑一个好地方呢!

不爱下蛋的鸡就趴在墙根下晒太阳,“金号手”像个卫士一样,来回踱着方步……

爸爸看了,跷起大拇指称赞道:

“写得好极了。

可见,只要你仔细观察,是能写得生动具体的。

小立又重新看了一遍自己的修改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三)观察要抓住特点

什么叫特点呢?

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事物具有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东西。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比如说,小乌龟翻身有它的特点,它先是伸出头颈朝地上一顶,四肢一划,然后硬壳一弓,身子翻过来了。

又如,长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就与众不同,它是嫩红色的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样,长在茎上。

小乌龟翻身的样子,爬山虎的“脚”,便是它们各自的特点,只有观察时抓住了特点,作文时才能写得逼真。

请看下面两个观察实例。

第一个例子,是对单个人物的观察。

一个星期天,吴刚和吴玲兄妹两在家。

一位客人来找他们的爸爸,一看大人没在家,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等爸爸回来后,吴刚急忙告诉爸爸有人来找,但忘了问姓名。

爸爸问来人长的模样,吴刚说:

“一个老伯伯,大约五十多岁,穿一身蓝工作服。

”爸爸听后怎么想也想不出是谁。

这时,妹妹吴玲开了腔:

“爸爸,这个人大高个,头又圆又大,黑黑的脸上有疙瘩,络腮胡子特别浓,一说话牙齿全露在外面,吸起烟来一口接一口。

”爸爸又追问一句:

“是不是说起话来特别快?

”兄妹两个齐声说:

“对。

”爸爸恍然大悟,说:

“我知道了,他是我们车间的‘活张飞’陈超。

从这个例子可知道,吴刚由于没有抓住客人的特征,爸爸听了他的介绍,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什么人,而妹妹吴玲因为抓住了客人“活张飞”的特点,所以爸爸一下子就能猜出这个人是谁。

如果让吴玲描写人物的外貌,就能做到写谁像谁。

第二个例子,是对人物群体的观察。

同一个班级的两个同学,都写《我们这个班》,但写的内容大不相同。

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说起我们这个班,你不一定熟悉吧。

我们这个班,是由47名同学组成的大集体。

在年级里,我们是齐步前进的好集体;在学校里,我们是友爱互助、得奖最多的先进中队。

这篇作文中的“47名同学”、“齐步前进”、“友爱互助”,写的是大多数班集体的共同特点,因而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另一个同学的写法就不同了:

我们这个班,在学校里算是挺有趣的一个班。

拿同学长得高、矮、胖、瘦来说吧,就占了几个“最”字。

如果六年级四个班的全体同学往操场上一站,最高的同学是我们班的张添;最矮小的同学也在我们班,那就是阮峰了;要说胖的,田宇同学可算得上是个“大胖子”;要说瘦的,徐波同学瘦得皮包骨头,活象一只小瘦猴。

另外,还有两个“最”:

说话噪音最大的是王涛同学,许多人同时说话,他的声音最先入你的耳朵,大家都叫他“高音喇叭”;说话的声音最小的是张星同学,只有静得连掉一根针也听得见的时候,大家才能听到他说话的声音。

他们真是各有姿态,各具特点,你说我们班有趣吗?

第二个同学之所以把班上胖、瘦、高、矮各种形象的同学写得这么有趣,就是因为他平时善于观察,而且观察时抓住了对象的特点,所以下笔时,各具特点的同学就一个个跃然纸上了。

(四)观察要五官并用

要使观察深入,不仅要用眼看,还要而耳、鼻、口、身并用。

因为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的。

观察时仅仅用眼睛看一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调动自己身上各种器官,用眼仔细看,用耳仔细听,用鼻仔细闻,用口仔细尝,用手仔细摸,用脑仔细想,才能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事物,获得正确的认识。

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妈妈端着一盘花生米走进厨房。

花生米那一个个小小的椭圆的身上,穿着粉红色的外衣。

妈妈把它们一古脑儿倒进了滚烫的油锅里,锅里便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不时还有几个“调皮鬼”蹦蹦跳跳的。

妈妈将铲子不停地翻炒着,不一会儿,花生米那粉红的外衣变成了红色的油外套,并且发出“吱吱”的响声。

这时妈妈把它们铲到盘中,又往上面撒了一些玉屑似的精盐,一股香味直冲鼻孔,真让人垂涎欲滴,咬一个真叫脆,吃一粒满口香。

转眼间一盘花生米被我一扫而光。

作者为什么能把炒花生米写得如此生动?

因为他调动了自己的眼、耳、鼻、口等器官,进行了综合观察,眼,看到了花生米的形状(椭圆形)、颜色(粉红到红)、状态(蹦蹦跳跳)和妈妈的动作(倒……翻……铲……撒);耳朵听到了花生米在油锅中的响声(噼噼啪啪、吱吱);鼻子闻到了香味(直冲鼻孔);嘴尝到了味道(香、脆)。

这样,作者就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妈妈当时炒花生米的真切情景,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反之,如果小作者仅仅写自己眼睛看到的情况,那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五)观察要渗透情感

观察时不光是要知事、明理,还要动情。

先要感知事物,才能认识事物,这还不够,还要带着感情去感受事物,热爱、赞颂那些美好的事物,痛恨、鞭挞那些丑恶的事物。

如果我们对观察的事物真正动了情,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表达的欲望,也就是写作欲,这样,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满腹话语,不吐不快。

人们平时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就是说文章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外,同时还倾注着作者的感情。

正因为这样,文章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那么,怎样带着感情去观察呢?

(1)热爱生活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充满热爱,他才会觉得生活有意义,他才能满怀热情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情不自禁地要去表现它们,赞美它们。

(2)明辨是非人的感情不是无缘无故的,是由人们的思想、观点、经历等决定的。

一个人应有正确的是非观:

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就是说,要能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同时还要有爱憎分明的感情,爱我所爱,恨我所恨。

(3)要身临其境当你去观察,去感受的时候,你应该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分子,而不是把自己当局外人。

这样,在观察时你就会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你所观察的事物融为一体。

如《荷花》这篇作文,由于作者事先带着强烈的热爱荷花的情感去观察荷花,最后竟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朵迎风起舞的荷花了。

(4)要趁热打铁当你在观察中被你所观察的事物感动,情不自禁时,要及时把所观察到的情形和自己的情感写出来,这样才能真切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融进自己的感情。

不要等到过了一段时间,观察的印象模糊了,情感也淡薄了再去写,应该进行“热处理”——趁热打铁。

如有个小朋友观察春雨,就是带着感情去观察的:

蒙蒙细雨向大地飞洒着,洼地上已是清亮亮的一片,浅浅的水映照出天上黑云和人的倒影。

一阵微风拂过,水面上泛起层层的小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雨落在小草上,看,草儿轻轻地在微风中摇动,玉珠顺着它那翠绿的茎滑下来,一下子钻到土里,钻到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雨儿又向花撒去,沙沙沙……这一定是它在唱春天的歌。

你看:

野麦子已披上了绿装,向日葵开了花,金灿灿的十分喜人;老杨树抖抖湿润的身子向小雨微笑着,笑着笑着,它也变绿了。

雨儿又飞到了屋檐下,于是小鸟鸣叫着,在雨中卖弄着清脆的歌喉。

雨儿又撒到了田野上,立刻,山葱茏起来了,小溪的水也渐渐涨起来了,一切都那么清新明亮。

雨儿又飘到校园,于是,小学生们欢呼着,在雨中玩耍,张开嘴让甜甜的雨珠落到嘴里去……

啊!

蒙蒙的细雨,你献给了大地一片花红草绿的原野。

人们感谢你,你是春天的辛勤的使者!

小作者随着春雨的足迹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渗透着欢快、喜悦之情。

又如作家菡子满怀感情观察了八只小瓷猫,觉得这些小猫是那么可爱。

一只猫一种姿态:

有的文静老实,有的活泼调皮,有的热情招友,有的独自娱乐,有的发呆,有的得意,有的雄健,有的撒娇。

她越看越爱,不但觉得它们就像活的,而且还觉得它们就像八个孩子。

那活泼的神情,那幼稚的姿态,那调皮而聪明的眼睛,都神形毕肖,甚至觉得每一种摆法都是一个童话,处处洋溢着对小瓷猫深沉的喜爱之情。

·技法点击·

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观察,提高写作水平,这里向大家介绍写作中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

在每一种观察方法后面都配有范例评析和技法指导,供老师和同学们写作时参考。

1.定序观察法

1.什么是定序观察法

定序观察法也叫顺序观察法。

它要求观察者按照一定顺序,对被观察对象进行逐一的观察。

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观察人物活动,而且也适用于观察事物。

但是,观察的对象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观察的顺序也就不一样。

如《董存瑞炸碉堡》是按照碉堡封路、请求炸堡、冲到桥下、舍身炸堡、打开通道的事情发展顺序观察;《高大的皂荚树》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观察;《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方位顺序观察等等。

有时候,对同一种事物,又可把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观察。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照天没亮、中午、黄昏的时间顺序和决定攻下高地、隐蔽山沟里、烈火中壮烈牺牲、部队夺取高地的事情发展顺序观察;《钻石》是按照地里、家里、县委大院的空间顺序和捡到钻石、打定主意、献给国家的事情发展顺序观察;《课间十分钟》是按照东墙边、球台左边、西墙边的方位顺序和打乒乓球、爬杆、丢沙包的分类顺序观察;《景阳冈》是按照冈下、冈上、冈下的方位顺序和不听劝告、思想矛盾、奋勇打虎、拖下冈去的事情发展顺序观察等等。

2.范例评析

秋游景山

十月的北京,阳光灿烂,凉爽的秋风把我们送到了景山公园。

走进景山大门,抬头望去,高大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盛的翠林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山脚下是一个大花坛,一朵朵傲霜的菊花,像节日的礼花一样,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万春亭。

举目眺望,那美丽的北京全貌尽收眼底。

东面,一座座高大的楼房,一排排崭新的厂房,鳞次栉比。

远远的地方,一个高大的烟囱吐着白烟,像一缕缕白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飘散开来。

西边,北海公园洁白如玉的白塔,屹立在琼岛的顶峰。

岛的四周游船很多,登高望去,仿佛是一片片嫩绿的叶子,飘荡在水面。

向南望,紫禁城庄严的建筑群展现在眼前。

橙黄色的琉璃瓦给故宫披上一层金装,仿佛一条金带,直通雄伟的天安门广场。

远处,是布局整齐、颜色淡雅的一幢幢高楼。

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今天正迈着巨人的步伐,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离开了万春亭,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果园。

这里,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的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撞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太阳慢慢地从西方落下去,火红的晚霞映照着天空。

朵朵浮云像一块块红绸,把景山映照得更加美丽了。

评析本文生动地记叙了小作者游览景山公园时,看到的一派迷人的秋色。

读完这篇习作,不难看出,小作者在选择和组织材料时,着实用了一番心思。

总的来看,全文是按游览路线组材的,然而,在记叙重点部分,站在万春亭上,举目眺望北京全貌时,却按“东面”、“西边”、“向南望”的方位顺序进行组材,分别选择了典型材料:

鳞次栉比的楼房和厂房,北海公园和紫禁城庄严的建筑群,小作者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有力地突出了美丽古老的北京“正迈着巨大的步伐,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的主题。

3.技法指导

运用定序观察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观察的基本规律。

一般来说,观察人,多数按照从外表到内心的顺序;观察事,多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再配合上时间或地点顺序;观察景物,多数按照方位顺序、地点顺序或分类顺序;观察其他事物,多数按照方位顺序等。

(2)选择适当的观察顺序。

运用什么顺序,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情况。

如:

同是观察人物,《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照从外表到内心的顺序;《视死如归》是按照从牢房到刑场的地点顺序;《詹天佑》则是按照材料的分类顺序。

(3)有一种为主的观察顺序。

几种观察顺序结合运用时,要以一种顺序为主,其他顺序为辅,千万不要一会儿以甲顺序为主,一会儿以乙顺序为主,多条线索混用。

2.移步观察法

1.什么是移步观察法

移步观察法也叫移位观察法。

就是在观察的时候,不断移动脚步,变换观察的位置,通过或远或近,或上或下,或内或外的移动,尽量把握被观察对象的全貌以及远近、高低、内外的不同特点。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就是运用这种观察法获得写作材料的。

作者通过脚步的移动,观察位置的变化,按照登上台阶、尽了大门、穿过大厅、从礼堂出来、又参观几个会议厅、走出大门的顺序,把整个大会堂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观察得全面、细致,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的全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又如《草原》,作者按照去草原、快到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等地点的方位顺序,不但注意了观察脚步移动后的景物变化,而且注意了观察草原的人物变化。

2.范例评析

游长岭公园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我们去游公园。

公园大门口,大理石屏上“长岭公园”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眼帘,那是王首道爷爷为我们厂公园题写的名字。

两旁的石狮含着微笑迎接参观的人们。

一走进公园大门,一幅大理石浮雕“九龙戏珠”展现在眼前,这九条龙蜿蜒游动,瞪着圆圆的眼睛,在争夺一颗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