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79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感悟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了解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知识点一 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知识点二 文化是什么

概念

内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外延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温馨提示]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2)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

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

  知识点三 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月亮是文化吗?

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时能称得上文化吗?

思考一下二者的区别。

提示:

一般说月亮不能称之为文化。

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时能称得上文化。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自然现象,后者是人类赋予了月亮以感情色彩。

(2)古人“见月吟诗”成为时尚,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你认为人的文化素养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有什么关系?

提示: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道的反映。

一、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特点

角度

理解

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的实质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体现的是人与人(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文化与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

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是离不开物质的现象

物质载体与文化、精神产品的关系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力量

性质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作用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用表现

①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②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下一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典例1]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解析]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故A、D正确。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纯“自然”的,B正确,C说法错误。

[答案] C

[演练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国务院出台新“国五条”调控房价

②国家图书馆面向地方开放120TB数字资源

③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联袂召开

④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①属于经济现象,③属于政治现象,②④为文化现象。

答案:

B

[演练2] 农历“蛇”年到来之际,不少商家推出各色产品展现传统生肖“蛇”文化,深受百姓喜爱。

这主要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解析: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传统生肖“蛇”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各色产品,B项正确。

A不是题意主要的指向,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主要看它是不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否则就是非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则没有阶级性,但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多样性等特点。

文化的社会作用

[典例2] 2013年2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2012年弘扬北京精神、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经验,动员部署海淀区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的有关安排。

北京市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因为(  )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变革有积极的意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并不是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

[答案] C

[演练3] 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物质力量能够决定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化的力量的理解。

文化本身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因此A、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B项符合题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先进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C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演练4]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通过一份小小的善行,一份恒久的支持,践行雷锋精神,向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

这说明(  )

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

②透过物质载体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活动

③文化是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题意主要强调通过公益活动来践行雷锋精神,发挥雷锋精神的作用,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2014青岛世园会会徽发布

2012年9月24日,备受瞩目已久的“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徽终于在北京的发布仪式上公开亮相。

会徽名为“七彩花艺”,色彩明快、寓意深远。

会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青岛世园会“世界一流、中国时尚、山东特色、青岛品牌”的目标定位,给人以创意新颖,视觉时尚的感觉,充分挖掘了齐鲁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园林艺术的底蕴和内涵,表达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的深厚的文化特色。

青岛是因海而生、依海而建、凭海而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世园会将于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举行,主题为“让生活走进自然”,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

青岛世园会会徽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1)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青岛世园会会徽充分挖掘了齐鲁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园林艺术的底蕴和内涵,表达了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的深厚的文化特色。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受文化。

青岛世园会会徽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文化素养。

1.在筹备园艺博览会的过程中,我国公民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科技意识、礼仪意识。

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解析:

在筹备园艺博览会的过程中,我国公民努力培养各种健康、先进的意识,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D正确。

A、B、C三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2.青岛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城市,一战期间亚洲唯一的战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德占期间留下了大量欧式建筑。

青岛的古老建筑是青岛近代历史的承载体,是凝固的音乐。

这主要告诉我们(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天生就有的

C.精神产品要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

D.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解析:

B、D观点错误;A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2013年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本次“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经营体制

B.2013年初我国北方多地多次出现雾霾天气

C.我国著名作家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一夜间“洛阳纸贵”

D.2013年春节期间部分城市蔬菜价格出现小幅上涨

解析:

要区别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C项属于文化现象,A项属于政治现象,B项属于自然现象,D项属于经济现象。

答案:

C

2.每年的11月20日是彝族年,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体现的文化属于(  )

①物质文明 ②意识形态文化 ③广义的文化 ④非意识形态的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节日不属于物质的、有形的,①不符合题意。

观念性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节日不是观念的东西,②不符合题意。

节日不属于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文化,而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广义的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③④正确。

答案:

B

3.图中我国的甲骨文(十二生肖)告诉我们(  )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解析:

我国的象形文字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明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文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部分;D项观点明显错误。

答案:

B

4.2013年寒假期间,全国各地都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文化活动,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这样要求的道理是(  )

A.参加有益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B.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多彩

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解析:

题干考查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A符合题意。

B、C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反映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中华帝国古今工艺的总汇”之称。

初刊于1637年,传到国外被译成日、英、法等多种外国文字,促使经济社会发生很大积极变化。

只因“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被弃置案头,而到乾嘉年间则被禁毁,以致湮没失传近300年,直到20世纪才从日本寻回,中国由科技领先而变为落后。

据此回答5~6题。

5.《天工开物》在我国和别国的不同命运,说明(  )

A.文化无处不在

B.不同文化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C.不同国家文化完全不同

D.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解析:

《天工开物》属于文化,在我国和别国的不同命运,说明不同文化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B项正确。

C项观点错误,A、D两项观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6.只因“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被弃置案头,以致湮没失传近300年。

这说明(  )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不同文化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不同影响

C.人的文化素养是对生活的体验

D.落后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解析:

“功名进取”的思想属于落后的思想文化,而落后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D项应选。

A、B、C三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7.2012年12月30日,《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位居榜首。

“元芳,你怎么看?

”、“舌尖上”、“躺着也中枪”、“高富帅”等紧随其后。

上述流行语表明(  )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是一种素养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解析:

材料中的流行语都是人类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现象“创造”出来的,即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故C项正确;A项强调文化的表现形式,偏离题意;B、D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8.有人说,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而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腰而过?

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过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

电梯门打开,他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

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扶那盲人一把吗?

他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

他如何系上自己的鞋带?

辨析:

文化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是与生俱来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本质的理解。

背景材料表明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而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实践活动、生活体验和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

要抓住这个辨点进行分析。

答案:

(1)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吸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3)题中的观点看到了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正确的,但是,认为这种素养是与生俱来的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