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456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护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基础护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基础护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基础护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基础护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护理学.docx

《基础护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学.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护理学.docx

基础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P2第二章:

环境P2第三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P4第五章:

病人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P18第六章:

病人的清洁卫生P21第七章:

休息与活动第九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28第十章:

冷、热疗法P42第一章:

绪论基础护理学是学习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是运用护理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的课程。

基础护理学以病人为中心,针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层面的健康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满足病人的需要,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健康的最佳状态。

护理目标:

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与减轻痛苦。

学习内容:

环境、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病人入院与出院的护理、病人的安全与职业防护、病人的清洁卫生、休息与活动、医疗与护理文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冷热疗法、饮食与营养、排泄、给药、静脉输液与输血、标本采集、疼痛病人的护理、病情观察急危重病人的管理及临终护理。

学习目的:

获得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实验室学习实践学习法课程的学习方法临床学习反思学习法总之,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是学习其他临床护理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第二章:

环境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环境:

是人类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社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人、健康、环境与护理。

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出生日期:

1820.05.12)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与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与,这些因素能够延缓或加速疾病与死亡的过程”。

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与”。

护理理论家罗伊把环境定义为“围绕与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与”。

内环境:

生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环境外环境: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地形、地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失衡对健康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污染)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社会阶层、社会关系、文化因素、生活方式、卫生服务体系)护理的基本任务:

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与减轻痛苦。

护士的职责:

1、帮助发现环境中对人类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因素。

2、护士在与个体、家庭、社区与社会接触的日常工作中,应告知他们如何防护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制品及具有放射线的废物等,并应用环境知识指导其预防与减轻潜在性危险。

3、采取措施预防环境因素对健康所造成的威胁。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个体、家庭、社区及社会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方法。

4、与卫生部门共同协作,找出住宅区对环境及健康的威胁因素。

5、帮助社区处理环境卫生问题。

6、参与研究与提供措施,早期预防各种有害环境的因素;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第二节:

医院环境医院环境特点:

服务专业性安全舒适性(首先满足安全):

治疗性安全、生物环境安全、关系与谐性管理统一性文化特殊性医院环境的分类:

1、按环境性质划分:

物理环境(是医院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文化环境:

医疗服务环境、医院管理环境2、按环境地点划分:

门诊环境急诊环境病区环境医院物理环境条件的调控:

1、空间:

每个病区设3040张病床为宜,每间病房宜设24张病床或单床,尽量配有卫生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米。

2、温度:

普通病室温度保持在18-22为宜,新生儿室、老年病房、产房、手术室以22-24为宜。

3、湿度:

适宜的病房湿度为50%-60%。

4、通风:

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或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5、噪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噪声标准,白天较理想的噪声强度是3540dB。

当其强度高达120dB以上时,可造成高频率的听力损害,甚至永久性失聪。

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

四轻:

“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6、光线7、装饰文化环境的调控:

1、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语言、行为、情绪、工作态度)病友关系2、医院规章制度:

耐心解释,取得理解维护病人的自主权满足病人需求,尊重探视人员提供有关信息与健康教育尊重病人的隐私权鼓励病人自我照顾医院门诊环境的调控:

1、门诊设置与布局2、门诊环境的管理:

预检分诊组织候诊与就诊治疗消毒隔离健康教育保健门诊医院急诊环境的调控:

1、急诊设置与布局2、急诊环境的管理:

预检分诊抢救物品准备:

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与定期检查维修)抢救工作配合抢救留院观察:

一般病人的留观时间是37天医院病区环境的调控:

1、病区设置与布局2、病区环境的管理第三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目前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的关键措施:

“消毒灭菌、手卫生、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与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

第一节:

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是指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疗相关感染。

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为住院病人。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按病原体的来源分类

(1)内源性医院感染:

又称自身医院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为病人体内或体表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2)外源性医院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身体以外的个体或环境。

2.按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分:

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放线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及寄生虫感染等,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与真菌为主。

每一类感染按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

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羌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等。

3.按感染发生的部位分: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自身因素:

1、生理因素:

性别、年龄等2、病理因素:

由于疾病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3、心理因素:

个人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与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

侵袭性操作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抗菌药物使用2、医院环境3、医院管理体制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一)感染源:

又称病原微生物贮源,指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人或动物)或场所。

主要分为两类:

1.内源性感染源:

来自病人本人,既可导致自身感染,也可传播他人2.外源性感染源:

来自病人之外的宿主或医院环境,主要包括:

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环境贮源;动物感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径。

1.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分直接接触传播与间接接触传播2.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m)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3.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4.其他途径:

如通过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

如将易感者作为一个总体,则称为易感人群。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的易感性。

医院感染常见易感人群主要包括: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婴幼儿及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营养不良者手术时间长或住院时间长者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加强感染管理监控: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切断感染链加强医院感染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与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适用于各类物体表面,也是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必要步骤。

常用方法:

水洗、清洁剂或去污剂去污、机械去污、超声清洗等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

分为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

流程:

冲洗、洗涤、漂洗与终末漂洗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与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并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灭菌保证水平:

灭菌处理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通常表示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一、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利用物理因素如热力、辐射、过滤等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主要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酶失活、细胞膜与细胞壁发生改变而导致其死亡,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是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干热法:

燃烧法、干烤法湿热法:

压力蒸汽灭菌法、煮沸消毒法、低温蒸汽法、流通蒸汽法干热法与湿热法比较:

2、辐射消毒法:

主要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而致细菌死亡。

日光曝晒法:

适用床垫、被服、书籍等物品消毒。

曝晒6小时,并定时翻动。

紫外线消毒法:

消毒使用C波紫外线:

波长250270nm,杀菌作用最强为253.7nm。

紫外灯照射:

距地面1.82.2m,1.5W/m3,时间30分钟。

臭氧消毒法:

空气消毒,臭氧浓度20mg/m3,作用30分钟;水消毒,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物品表面消毒,臭氧浓度60mg/m3,作用60120分钟。

3.电离辐射灭菌法: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发射高能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射线进行辐射灭菌。

适用:

不耐热的物品如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食品、药品与生物制品等在常温下的灭菌,又称“冷灭菌”。

注意事项:

放射线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为增强射线的杀菌作用,应在有氧环境下进行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4.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法:

在特定的电场内,过氧化氢气体发生电离反应,形成低密度电离气体云,具有很强杀菌作用。

适用:

不耐热、不耐湿的诊疗器械的灭菌方法:

浓度6mg/L,灭菌腔壁温度4565,灭菌周期2875分钟。

5.微波消毒法:

适用于餐饮具消毒注意事项:

应避免小剂量长期接触或大剂量照射不用金属容器盛放物品待消毒的物品应浸入水中或用湿布包裹被消毒的物品应为小件或不太厚6.机械除菌法:

用机械的方法(冲洗、刷、擦、扫、抹、铲除或过滤等)除掉物品表面、水中、空气中及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减少微生物数量与引起感染的机会,常用层流通风与过滤除菌法。

层流通风:

室外空气通过孔隙小于0.2m的高效过滤器以垂直或水平两种气流呈流线状流入室内,再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

过滤除菌:

待消毒的介质通过规定孔径的过滤材料,去除气体或液体中的微生物。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1、原理:

使微生物的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微生物的代谢、生长与繁殖适用:

凡不适用于物理消毒灭菌的物品,如:

病人的皮肤、黏膜、排泄物及周围环境、光学仪器、金属锐器以及某些塑料制品的消毒2、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灭菌剂: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化学制剂。

如戊二醇、环氧乙烷。

高效消毒剂: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化学制剂。

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二氧化氯。

中效消毒剂: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化学制剂。

如乙醇、碘伏、漂白粉精、复方氯己定。

低效消毒剂: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与亲脂病毒的化学制剂。

如苯扎溴铵溶液、氯己定。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合理使用,能不用时则不用,必须用时尽量少用。

根据物品的性能与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

待消毒的物品必须先清洗、擦干。

消毒剂中不能放置纱布、棉花等物,以防降低消毒效力。

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须用无菌水冲净。

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

4.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浸泡法:

将被消毒的物品清洗、擦干后浸没在规定浓度的消毒液内一定时间的消毒方法。

适用于大多数物品。

擦拭法:

蘸取规定浓度的化学消毒剂进行擦拭的消毒方法。

适用于物品表面、皮肤、黏膜。

喷雾法:

在规定时间内用喷雾器将一定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均匀地喷洒的消毒方法。

适用于地面、墙壁、空气、物品表面。

熏蒸法:

在密闭空间内将一定浓度的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产生气体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

适用于手术室、换药室、病室的空气消毒;精密贵重仪器、不能蒸煮、浸泡物品的消毒。

5.常用化学消毒剂:

(1)戊二醛

(2)甲醛(3)环氧乙烷(4)过氧乙酸(5)含氯消毒剂(6)乙醇(7)碘伏(8)苯扎溴铵溶液(9)氯己定详见P41二、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一)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

(二)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总原则: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先消毒,再按常规清洗消毒灭菌。

具体原则:

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种类、数量选择:

对受到致病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与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的物品:

灭菌法或高水平消毒法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

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对受到一般细菌与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或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剂量与(或)延长消毒时间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

既要保护物品不被破坏,又要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耐热的玻璃器材、油剂类与干粉类物品:

首选干热灭菌法。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

低温灭菌法,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金属器械如浸泡灭菌:

选择腐蚀性小的灭菌剂,同时注意防锈。

物品表面消毒时:

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用化学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宜采取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4、根据是否有明确感染源选择消毒类型:

预防性消毒:

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与场所进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

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消毒合格标准为自然菌的消亡率90%。

终末消毒: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要求空气或物体表面消毒后自然菌的消亡率90%,排泄物、分泌物或被污染的血液等消毒后不应检出病原微生物或目标微生物。

(三)医院日常的清洁、消毒、灭菌:

1、医院环境清洁、消毒:

环境空气:

环境表面:

环境物品表面、地面无明显污染,采用湿式清洁,受到肉眼可见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治疗车、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灯开关、水龙头等):

每天清洁、消毒。

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少量(10ml)溅污先清洁再消毒;大量(10ml)溅污,先去除可见污染,再清洁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或物品表面:

应做好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

2、被服类清洁、消毒:

主要在洗衣房进行。

间接接触病人的被芯、枕芯、被褥、床垫、病床围帘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直接接触病人衣服与床单、被套、枕套等一人一换,住院时间长者每周更换,遇污染及时换。

每个病区有3个衣被收集袋,分别收放:

有明显污染的病人衣被一般病人衣被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帽与值班被服一次性使用衣被收集袋用后焚烧,非一次性使用者采用不同的清洗、消毒方法。

病人一般衣被:

1%洗涤液,70以上热水(化纤衣被4050)清洗2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

感染病人的被服:

专机洗涤,用1%2%洗涤剂于90以上洗30分钟或70含有效氯500mg/L的溶液洗涤306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净。

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的被服:

先压力蒸汽灭菌,再送洗衣房洗涤或烧毁。

病人的污染衣被:

先去除有机物,然后按感染病人的被服处理;婴儿衣被应单独洗涤。

工作人员被服应与病人被服分机或分批清洗消毒。

3、饮水、茶具、餐具与卫生洁具等清洁、消毒:

饮水:

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杆菌数散热表现: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方式:

骤升:

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升:

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高热持续期:

特点: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表现:

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退热期:

特点:

散热产热表现: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方式:

骤退:

数小时内降至正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渐退:

数天内降至正常,见于伤寒(体温骤退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4、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间歇热:

不规则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发热无一定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5、护理措施:

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局部、全身)与药物降温,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加强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原因及诱因;治疗效果;出入量、体重;末梢循环;抽搐等补充营养与水分:

流质或半流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饮水,每日3000ml促进病人舒适:

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适当休息口腔护理:

晨起、餐后、睡前漱口、防止口腔感染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压疮等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

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高热持续期:

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退热期:

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二)体温过低1、定义: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2、原因:

散热过多:

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中产热减少:

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药物中毒3、临床分级:

轻度:

32.135.0(89.895.0)中度:

30.032.0(86.089.6)重度:

30.0(86.0),伴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

23.025.0(73.477.0)4、临床表现:

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与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5、护理措施:

环境温度:

2224保暖措施:

提高机体体温加强监测:

生命体征病因治疗积极指导三、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1、水银体温计:

口表、肛表、腋表摄氏体温计与华氏体温计2、电子体温计:

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测量体温,测得的温度值直接由数字显示医院用电子体温计个人用电子体温计3、可弃式体温计:

单次使用其构造为一含有对热敏感的化学指示点薄片,点状薄片随机体的温度而变色,显示所测温度4、其他:

前额体温计、报警体温计、远红外线测温仪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体温计应一人一用,用后消毒,防止引起交叉感染。

方法:

水银体温计消毒法:

将使用后的体温计放入消毒液中,清水冲洗擦干后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

电子体温计消毒法:

仅消毒电子感温探头部分,消毒方法应根据制作材料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2、体温计的检查:

体温计甩在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去处检查;若误差0.2、玻璃管有裂缝、水银柱自行下降,则不能使用;合格体温计用纱布擦干,放入清洁容器内备用。

(三)体温计的测量方法:

其他测量体温方法:

1、腹股沟测温法:

适用于婴幼儿;配合性差、痴呆;过于消瘦;不能进行腋温测量的老年卧床患者2、背部肩胛区测温法:

适用于ICU中气管插管同时又四肢约束的患儿及成人;昏迷不宜口腔、腋窝测量体温者。

3、颈部测温法:

用颈部测温法代替腋下及直肠测温法,可避免新生儿寒冷季节受凉。

4、骨膜测温法:

有助于急诊室预检分诊中体温的快速准确测量。

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应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有无破损。

定期检查体温计的准确性。

2、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腔测温;腋下有创伤、手术。

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禁忌腋温测量;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3、婴幼儿、危重患者、躁动患者,应设专人守护,防止意外;4、测口温时,若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

5、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

如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若有上述情况应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

第二节: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动脉内的压力与容积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

(一)脉搏的产生:

心脏收缩心室射血主动脉压力升高管壁扩张心脏舒张动脉管壁弹性回缩

(二)脉搏的生理变化:

1、脉率:

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正常情况60100次/分,脉率与心率一致影响脉率的因素:

年龄:

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性别:

女性脉率高于男性,通常相差5次/分体型:

身材细高者比矮胖者脉率慢活动、情绪:

运动、兴奋、恐惧、愤怒、焦虑使脉率增快;休息睡眠则使脉率减慢饮食、药物:

进食、使用兴奋剂、浓茶或咖啡能是买率增快;禁食、使用镇静剂、洋地黄类药物能使脉率减慢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异常脉搏的评估:

1、脉率异常:

心动过速:

成人脉率100次/分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衰、血容量不足一般体温每升高1,成人脉率增加10次/分,儿童增加15次/分心动过缓:

成人脉率60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脉率小于40次/分时,尚需注意有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节律异常:

间隙脉:

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隙(代偿间隙)。

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脉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则前者称二联律,后者称三联律。

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兴奋、体位改变时偶尔也会出现间歇脉脉搏短绌:

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特点:

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见于心房纤颤3、强弱异常:

洪脉:

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与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

见于高热、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细脉或丝脉:

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则脉搏弱而小,扪之如细丝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交替脉:

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病人重搏脉:

正常脉搏波在其下降支中有一重复上升的脉搏波,较第一波低,不能触及。

病理情况下,此波增高可触及见于伤寒、热性病等奇脉:

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与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4、动脉壁异常:

早期:

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