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258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docx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

“最美家庭”先进事迹

  龙道琼,女,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现任安居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副主任。

  她对已逝丈夫的父母不离不弃,如亲生父母精心伺候,她用爱心呵护每一位家庭成员,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她用真情关爱着敬老院的每一位孤寡老人,如空谷幽兰般默默地传承着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她的感人事迹,在社会广为传颂,她被评为了XX年度“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陈家娶的儿媳,比亲闺女都亲。

”提到龙道琼,她周围的邻居无不翘起大拇指直夸她。

龙道琼的丈夫陈祖安在30年前他们小孩刚出生20天就因公殉职了,丈夫的离去,面对还没满月的孩子和年老的公婆,龙道琼悲痛不已。

作为两位老人唯一的儿媳,她把悲痛藏在心底,不离不弃,勇敢地挑起了照料全家老小的重担。

  在老年丧子之痛的打击下,公公婆婆先后卧病在床,家庭一下子就失去了支柱。

面对家庭的现实情况,龙道琼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告诉自己,坚强不能倒下。

她擦干眼泪,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是她,使自己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坚强,是她,使这个家庭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过去的几十年日子里,她从未因任何事情而疏忽对二老的照料,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照顾着公婆的日常起居。

她一有空就陪着两位老人拉家常解闷,碰到老人不开心的时候,总是想办法为老人解开心结,为老人分忧;遇到天气有变,她会及时提醒老人多加件衣服;碰到有个头疼脑热的,她也总是第一时间来到老人身边嘘寒问暖,端水递药。

两位老人身体不好,她一直在身边悉心照顾,人们常说“久病无孝子”,而她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的真情、大爱。

  为了照顾两位老人,龙道琼放弃了几次重组家庭的机会,在她的心中,她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她不能丢下这个家。

看着儿媳妇多年如一日的照顾自己,两位老人心早已离不开她了,但看到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承担着整个家庭的重任,他们心中实在不忍。

在两位老人的“施压”和张罗下,龙道琼重新组建了新家庭。

她组建新家庭的前提是一定要把两位老人接到自己身边悉心照料。

几十年过去了,陈老爹因病去世,陈妈妈已84岁高龄了,现在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如果说龙道琼多年如一日的孝敬自己双亲是一种爱,那么她对安居区社会福利中心233名孤寡老人的细心照顾、关爱则是一种人间大爱。

XX年,龙道琼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是到安居区民政局机关工作,还是留在安居区玉丰镇新组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面对这次选择,她没有丝毫犹豫,她毅然选择了去筹建安居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也就是选择了从事对更多孤寡老人进行照顾的社会福利事业。

在筹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期间,她起早贪黑,不辞辛劳,把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成了设施一流、功能齐备的一流敬老院。

建成后,她没有离开福利院,因为她已把里面的233名孤寡老人都看成了自己的亲人,233名孤寡老人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

虽然是福利院领导,但在照顾老人上,她总是亲自参与,因为她知道老人们喜欢什么。

她关心福利院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任劳任怨地照料他们。

老人生病时,她总是亲自护送到医院,跑上跑下;老人闹别扭时,她总是及时找他们交流谈心,化解心中不愉快。

正是有她这样细心体贴儿女般的亲情照顾,老人们虽在敬老院生活,却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敬老院里始终洋溢着老人们幸福快乐的笑声。

  平凡彰显伟大,真情铸就幸福。

龙道琼从点滴中关爱老人,用善心写下一篇尊老敬老的诗篇,用孝心塑造了新时期女性的光辉形象。

50岁的她已将自己的生命轨迹与鳏寡孤独的老人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用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大爱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仁爱孝心之歌”。

为爱守望为幸福守望

  梁欣艳现是四川嘉陵江小龙门航电公司副总经理,其丈夫在南充市直机关工委工作,儿子已经大专毕业。

她的家在别人眼里是个不幸的特殊家庭,但他们自己始终很自信、很乐观,从不言特殊和不幸,他们为经营这个家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正是因为这多的付出,更多了些生活的味道,使之更珍爱家人之间的情感,更珍惜家的幸福。

  “希望”是守候家和幸福的动力。

  一、爱的力量跨越地域

  梁欣艳是个北方人,出生在戈壁滩上的核工业城,跟随父母工作变迁成长、就业在天津。

1986年的夏天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四川小伙分配到她所在的单位,他们在工作中相识相爱了。

由于地域原因,南北差异,一个家中独子父母要求其回到四川家乡、一个北方姑娘父母舍不得女儿远去他乡,夫妻俩的结合受到了双方父母和亲朋好友们的强烈反对,甚至于发生过断绝亲情的闹剧。

但最终梁欣艳选择了爱情,决定追随丈夫到遥远的四川。

她只向他提出了一个条件:

“到了四川,你也要用普通话跟我说话”,因为这样可以让梁欣艳感觉到自己仍身在北方,没有远离父母。

丈夫答应了。

  于是,从那时到现在的20多年里,他们家的“官方语言”一直都是普通话。

就是在两口子为琐事吵嘴时,也都使用普通话,这让梁欣艳很欣慰,丈夫即使是生气也在践行着自己最初的承诺。

  所以她经常自豪地说“我的爱情还是蛮轰轰烈烈的,为爱的付出我从不后悔”。

但这种付出是伴随着少于对父母尽孝的愧疚。

而这,也是生活的一种味道吧。

  二、“壹加壹大于三”

  1991年,他们生了一个漂亮的儿子,婆家、娘家里的每个人都高兴得不得了。

他们给儿子取名“苟亦梁”,意思是他既是苟家的子嗣,也是梁家的儿郎。

儿子的出生标示着又一个标准的三口之家的诞生。

  那个年代常用“一加一等于三”来形容这种标准化的三口之家,但这个家庭却是“一加一大于三”,且远远大于三!

刚经历过儿子出生带给来喜悦,七天后儿子肚脐感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一下子被儿子的疾病击碎。

昏迷、抢救、生离死别折腾了近十天,终于从死亡线上拉回了一个小生命,但后遗症无法避免,脑瘫从此给这个家带上了特殊的色彩。

邻里朋友们都说,带这个孩子相当于带了几个孩子。

  两岁多的小亦梁还不能站立,甚至在床上也坐不稳。

看到这个手脚强直、歪脖流涎、口齿不清的小家伙,有的医生说:

“长大了,他也是个痴呆”;更多人则是摇头叹息:

“可惜了……”

  梁欣艳不甘心。

她对丈夫说:

“人家都能把猩猩训练到能做好多事情,我就不信我们不能把儿子带出人样!

”这句话成了夫妻俩的共同宣言,到现在,丈夫还这样评价“这是梁欣艳说过的最给力的话”。

从此,他们走上了给儿子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慢慢长路。

从南充到成都到北京,从针灸到按摩到砭术,自1993年起的几年里,他们背着儿子四处求医,不论春夏秋冬。

  成都龙泉驿有一家砭术专科,对小亦梁的治疗效果不错,很长一个时期他们定期带儿子到那里治疗。

砭术用针是很粗的空心针,扎得很深。

儿子疼痛难忍,不住地哭嚎,拼命地挣扎。

爸爸妈妈只好用力摁着他,身上流着汗,心里淌着泪。

但是,他们坚持着,没有放弃。

在龙泉驿,他们住着一天10元的旅店,每天背着儿子往返于旅店和诊所之间。

当时龙泉驿正大搞基建,到处都是工地,下雨时满街泥泞。

这时候,爸爸背着儿子,妈妈为他们撑着雨伞,一家人紧紧地靠在一起,艰难地走出每一步……

  由于治疗,那些年他们生活的很拮据,一个月所有的零用钱只有50元,但再难也不能难儿子。

妈妈会每月给儿子买一次卤肉,经过几次小亦梁明白了,带他去买卤肉时,他会问:

“妈妈,你发工资了啊?

”那时候小亦梁才4岁。

  治疗的痛苦、学习的艰难,从爸爸鞭策儿子学习走路,到儿子在外遇到旁人的异样眼光时,他们都始终鼓励儿子,要勇敢、要面对。

  三、尊老爱幼,家风的力量让爱传承

  在这个家里,虽然有着南北地域的差异,但不论是北方的娘家还是南方的婆家,都有着优良的家风。

经过多年生活的磨合、沟通和理解,现在两大家族人已经变成了一家人,南方婆婆对待北方媳妇视同己出。

由于工作原因,梁欣艳经常在外地工作,婆婆就承担了做饭、接送孙子上学的繁重家务,十几年过来,婆婆从没怨言,还说活动着更健康,和孙子在一起生活是一种福气。

但梁欣艳心里十分明白这种生活的艰辛,为了报答婆婆,她只要有时间就陪着老人聊天、摆龙门阵;婆婆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这时候就是梁欣艳尽孝心的时候了,嘘寒问暖、端茶送水更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

  从一个小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们家优良家风的传承。

吃饭、宴请时遇到长者敬酒,晚辈、年少者应起立接受,以示尊重。

亦梁从小到现在,家人没有特意叮嘱过,但无论是在家宴上还是朋友聚餐中,只要遇到这种情况,他都要站起来。

这个动作对正常人来说是应该且容易的,但对于一个腿脚不灵活的残疾孩子来说,席间频繁的起坐却没那么容易。

这在他们朋友中都是个佳话。

梁欣艳有时候看着不忍心都会劝他,不用那么认真,可亦梁说,这是他能做到的事情,他就必须做到。

  一次梁欣艳出差在外,丈夫为了照顾儿子带着他一起加班,在回家赶公交车时由于跑得过急,儿子摔倒了。

当时是夏天穿着短裤,他的膝盖擦伤了一大片。

看到他爸爸心疼的眼光,儿子说:

“没关系的,经常摔到的,是我自己的原因,您不用自责”。

前两天,婆婆生病了,知道妈妈爱絮叨,儿子特意叮嘱着,以后不要什么事情都跟婆婆说,要报喜不报忧,不要让婆婆担心了。

亦梁长大了,懂爱了!

  四、为了爱,为了希望而努力工作和学习

  梁欣艳XX年1月进入港航系统,经过她多年不懈努力,从一个初涉基本建设财务领域的新兵成长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专业骨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主办会计成长为嘉陵江小龙门航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并被推选为港航公司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

多年来,她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以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业务技能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实现着自我价值的超越,以自己的一腔热情、一股干劲、一份执着,在本职工作中取得了优秀的业绩,赢得了公司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认可,树立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获得多项荣誉。

作为公司多年的“党员示范岗”,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员工,尤其对在生活、工作中有困惑的员工起到了潜移墨化的示范作用。

她还热心党群工作,被员工称为“知心大姐”。

作为一个残疾孩子的母亲,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双重压力,梁欣艳在多处兼职,虽然工作十分繁重,但从不向领导和同事多言自己的困难,多年来没有流露过自己的特殊情况,直到单位偶然发现。

  梁欣艳的丈夫是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人。

他工作过的单位较多,不管在哪个单位、在哪个岗位上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认可,是南充市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

他用勇敢和担当带动着一家人,不畏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负重前行。

  夫妻俩都是知恩感恩的人,他们说“没有组织和领导的关怀,我们的儿子就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就不会有如今的进步。

这份恩情,我们只能用自己勤奋的工作来报答”。

他们是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和乐观的态度鼓励自己和儿子,让儿子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

在家里,不管是谁遇到困难,他们都会相互鼓励、相互加油。

因为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生活会好起来,儿子会健康成长。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残疾儿子的成长非常阳光和乐观,他一直跟随正常孩子在普通学校读书学习,虽然学习成绩不优秀,但也快乐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他常自嘲说:

“阎王爷都不敢要我,我肯定有才”。

  五、小爱在大爱中升华,带来希望和幸福

  这个特殊的家是在朋友们的帮助和扶持下走过来的,工作中的一些同事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朋友,这个特殊的家庭小爱也升华为了同事、朋友间的大爱。

  在给儿子治疗的那段时间里,他们得到了来自单位和组织、领导和同事、朋友和伙伴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带儿子治病,单位领导爽快准假;有帮扶、关爱政策时,领导和相关部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苟亦梁;条件好的一个朋友还时不时的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朋友们还鼓励他们要敢于面对现实,从儿子小时候到现在,他们聚会都必须把亦梁带上,朋友们就是要让亦梁体会到,大家都爱他,他不会被歧视。

只要苟亦梁在场,丈夫的几个哥们儿经常会互相“恶搞”,来逗他开心。

很多朋友都说亦梁是我们大家的儿子。

  梁欣艳说:

命运是公平的,命运虽然让我的儿子患上残疾,也让我们遇到了很多贵人,我们要珍惜这个家,好好培养儿子成人,不辜负那些帮助我们的朋友们。

  朋友、同事、单位和社会对这个家的关心和支持带给他们希望,使得他们更有信心不断战胜困难,更好的生活。

  六、希望带着我们向幸福出发

  亦梁今年毕业了,这个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总会跟现实和理想有着那么一些距离。

儿子实习时夫妻俩怕儿子无法一下适应社会,就找了个熟人单位,这种单位的实习没能锻炼他与社会的沟通,于是他们就尝试着让他自己找单位。

可是社会对这种孩子的认知度和接纳度有限,亦梁带着自己写的自荐材料到残联、到康复中心去做义工,都没能得到认可。

亦梁说:

“算了,我还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吧”。

孩子的这种乐观生活态度是对梁欣艳、对帮助过这个家庭的朋友们的最大安慰。

如今,亦梁正要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

  历经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家庭依旧和睦温馨,虽然辛劳,但也欣慰。

这就是梁欣艳展示给朋友们的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在社会、朋友关爱下的和和美美的普通家庭。

有爱在就有希望在,我们为爱守望,为幸福守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