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363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docx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O-16Cu-64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共20题,1-10题每题2分,11-20每题3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B.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变成光能

C.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变成热能

【答案】B

【解析】A.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B.白炽灯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故B错误;C.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C正确;D.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故D正确;故选B。

2.最近,科学家冶炼出了纯度高达99.9999%的铁,根据你的知识推测,在下列性质中它不可能具有的是

A.硬度比生铁低B.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不易生锈

C.在冷的浓硫酸中可以钝化D.与4mol/L盐酸反应的速率比生铁快

【答案】D

【解析】纯度越高,硬度越小,杂质少,不容易腐蚀;和酸反应,生铁表面可以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已知反应2A(g)

2B(g)+C(g)△H<0,达平衡时,要使c(A)增大同时使v(正)增大,应改变的条件为

A.减小容器容积B.增大容器容积C.减小B的浓度D.降温

【答案】A

【解析】A、减小容器体积,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且平衡左移,故符合题意,故A正确;

B、增大容器容积,减小化学反应速率,故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减小B的浓度,平衡右移,A的浓度减小,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降温化学反应速率减低,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液态HBr不导电,因此HBr是非电解质

B.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多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

C.NH3的水溶液能导电,因此NH3是电解质

D.NaHSO4在水溶液及熔融状态下均可电离成Na+、H+、SO42-

【答案】B

【解析】A.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HBr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和溴离子,所以溴化氢属于电解质,故A错误;B.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多的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不一定大,则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故B正确;C.氨气的水溶液能导电,但电离出阴阳离子的物质是一水合氨而不是氨气,因此NH3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D.NaHSO4在水溶液中电离成Na+、H+、SO42-,而在熔融状态下电离产生Na+和HSO4-两种离子,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与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关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本题的易错点为C,电解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须自身可以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5.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HCO3-、SO42-、Cl-B.CO32-、Cl- 、K+、Na+

C.Na+、SO42-、CO32-、Cl-D.SO42-、Fe3+、Na+、K+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这说明该溶液中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则A、铵根与氢氧根不能大量共存,碳酸氢根与氢离子或氢氧根均不能大量共存,A正确;B、碳酸根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但在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B错误;C、碳酸根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但在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C错误;D、铁离子与氢氧根不能大量共存,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D错误,答案选A。

考点:

考查离子共存正误判断

6.用已知浓度的NaOH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度数

B.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

C.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

D.碱式滴定管滴定前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答案】D

【解析】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度数,读出的最终标准液体积偏小,则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A错误;B.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导致待测液浓度减小,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B错误;C.锥形瓶中有水对待测液的物质的量不影响,则不影响测定结果,故C错误;D.碱式滴定管滴定前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导致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中和滴定及误差分析,明确中和滴定操作方法为解答关键。

根据c(待测)=

,若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否则测定结果偏低。

7.向5mLNaCl溶液中滴入一滴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一滴KI溶液并振荡,沉淀变为黄色,再滴加一滴Na2S溶液并振荡,沉淀又变成黑色。

根据上述变化过程,分析此三种沉淀物的溶解度关系为

A.AgCl=AgI=Ag2SB.AgCl

C.AgCl>AgI>Ag2SD.AgI>AgCl>Ag2S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向NaCl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时发生反应:

Ag++Cl-=AgCl↓,出现白色沉淀。

由于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当向其中一滴KI溶液时,由于c(Ag+)·c(I-)>Ksp(AgI),会产生黄色沉淀:

Ag++I-=AgI↓,沉淀由白色变为黄色。

由于破坏了沉淀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

AgCl会继续溶解电离。

直至到达新的平衡状态。

发生沉淀转化。

同样AgI在溶液中也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AgI(s)

Ag+(aq)+I-(aq),当再向其中滴加Na2S溶液时,由于c2(Ag+)·c(S2-)>Ksp(Ag2S),会产生黑色沉淀:

2Ag++I-=Ag2S↓,沉淀由黄色变为黑色。

由于破坏了沉淀溶解平衡AgI(s)

Ag+(aq)+I-(aq)。

AgI会继续溶解电离。

直至到达新的平衡状态。

发生沉淀转化。

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最终沉淀又变为黑色。

可见物质总是由溶解度大的向溶解度小的转化。

则这三种沉淀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AgCl>AgI>Ag2S,答案选C。

考点:

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

8.根据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分析如下图所示各装置,其中有电流通过的是

【答案】C

【解析】A、乙醇是非电解质,所以A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B、两电极活性相同,不能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C、可以形成锌-碳-稀硫酸原电池,故C正确;D、Pt是惰性电极,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故D错误;故选C。

9.在铁品上镀一定厚度的锌层,以下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A.锌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B.铂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C.铁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

D.锌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电镀原理,镀层金属应作阳极,镀件作阴极,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作电镀液,在铁制品上镀一定厚度的锌层,锌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答案选A。

考点:

电镀原理

10.把铁钉和碳棒用导线连起来后浸入食盐水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铁钉逐渐变红色B.碳棒上放出氯气

C.铁钉上放出氢气D.碳棒上放出氧气

【答案】A

点睛:

本题以Fe为载体考查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要明确在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铁发生吸氧腐蚀,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

A

将FeCl3溶液蒸发结晶

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

B

制备乙酸乙酯

将导出气体的导管口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以便于充分吸收乙醇和乙酸

C

铝热反应实验

将混合好的铝热剂置于普通漏斗中,铝热剂上放置一小堆氯酸钾并插入一根镁带,点燃镁带

D

用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测定草酸(H2C2O4)溶液的浓度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草酸溶液于锥形瓶中,放在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酸式滴定管下滴定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FeCl3溶液蒸发结晶时,水解生成的氯化氢挥发,促进了氯化铁的水解,蒸干后得到氢氧化铁,得不到氯化铁固体,故A错误;B、制备乙酸乙酯时,导出气体的导管口不能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否则容易发生倒吸,故B错误;C、铝热反应实验中,将混合好的铝热剂置于纸漏斗中,铝热剂上放置一小堆氯酸钾并插入一根镁带,点燃镁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不能使用普通漏斗,故C错误;D、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草酸溶液于锥形瓶中,放在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酸式滴定管下滴定,通过计算,可以测定草酸(H2C2O4)溶液的浓度,故D正确;故选D。

12.有一化学平衡:

mA(g)+nB(g)

C(g)+qD(g),如图表示A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p+q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

C.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

D.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p+q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相同温度下,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大,可知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m+n>p+q;相同压强时,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大,可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故选D。

13.如图所示是298K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2+3H2 

2NH3,△H=-92kJ·mol-1

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ΔH不改变

C.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D.在温度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lmolN2和3mol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92kJ

【答案】B

..................

14.某温度下,将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0倍,溶液的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A.a大于9

B.Ⅱ为氨水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

C.稀释后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比NaOH溶液中水电离程度大

D.完全中和相同体积的两溶液时,消耗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的体积V(NaOH)

【答案】C

【解析】A.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100倍,pH=9,而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加水促进电离,则a的数值一定大于9,故A正确;B.由图可知,开始的pH相同,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稀释时促进氨水的电离,则氨水中的离子浓度大,可知I为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Ⅱ为氨水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故B正确;C.稀释后氨水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较大,则水的电离程度较小,故C错误;D.由于氨水浓度较大,则完全中和稀释后相同体积的两溶液时,消耗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的体积V(NaOH)<V(氨水),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曲线图,明确强碱溶液在稀释时的pH的变化程度及相同pH时强碱的浓度比弱碱的浓度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氨水为弱碱,pH相同时,氨水的浓度大于氢氧化钠。

15.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0.1mol/LNa2S溶液中:

2c(Na+)=c(S2-)+c(HS-)+c(H2S)

B.醋酸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后的中性溶液中:

c(Na+)>c(Cl-)>c(CH3COOH)

C.等浓度、等体积的氨水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

c(Cl-)>c(NH4+)>c(OH-)>c(H+)

D.pH=4的NaHSO3溶液中:

c(HSO3-)>c(SO32-)>c(H2SO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中,0.1mol/L的Na2S溶液中:

c(Na+)=2[c(S2-)+c(HS-)+c(H2S)],A错;B项中,CH3COOH一方面是CH3COONa+HCl=CH3COOH+NaCl,另一方面醋酸钠水解也得到了,故该溶液中的离子关系是:

c(Na+)>c(CH3COOH)>c(Cl-),B错;C项中的电荷不可能守恒,C错。

考点: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

16.下列为四个常用的电化学装置,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锌锰电池  (b)铅-硫酸蓄电池 (c)电解精炼铜 (d)银锌纽扣电池

A.图(a)所示电池中,MnO2的作用是催化剂

B.图(b)所示电池放电过程中,硫酸浓度不断增大

C.图(c)所示装置工作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中Cu2+浓度始终不变

D.图(d)所示电池中,Ag2O是氧化剂,电池工作过程中还原为Ag

【答案】D

【解析】A.该电池的总反应为Zn+2MnO2+2H2O=Zn(OH)2+MnOOH,反应中二氧化锰得到电子被还原,为原电池的正极,故A错误;B.铅蓄电池放电时电池反应为:

Pb+PbO2+2H2SO4=2PbSO4+2H2O,该反应中浓硫酸参加反应,所以浓度降低,故B错误;C.粗铜中不仅含有铜还含有其它金属,电解时,粗铜中有铜和其它金属失电子,纯铜上只有铜离子得电子,所以阴极上析出的铜大于阳极上减少的铜,所以溶液中铜离子浓度降低,故C错误;D.该原电池中,正极上氧化银得电子生成银,所以氧化剂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故D正确;故选D。

17.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电化学实验,下列预期现象正确的是

A.X和Y与电流表连接,将Zn换成Fe,测得电流更大

B.X和Y与电流表连接,将盐桥换成铜线,电流表指针偏转

C.X和Y分别与电源“+”、“-”极相连,Cu极质量增大

D.X和Y分别与电源“-”、“+”极相连,盐桥中阴离子向Zn极移动

【答案】C

【解析】A.将Zn换成Fe,则原电池的两极金属活泼性相差较小,电流变小,故A错误;B.X和Y与电流表连接,将盐桥换成铜线,不能形成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则电流表指针不偏移,故B错误;C.X和Y分别与电源“+”、“-”极相连,锌为阳极,铜为阴极,阴极发生Cu2++2e-=Cu,质量增大,故C正确;D.X和Y分别与电源“-”、“+”极相连,锌为阴极,铜为阳极,阴离子向阳极,即铜极移动,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把握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中X和Y与电流表连接,可形成原电池反应,两个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则越易形成原电池反应,电流更大,如外界连接电源,则形成电解池。

18.如图是某公司批量生产的笔记本电脑所用的甲醇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

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提供质子(H+)和电子,电子经外电路、质子经内电路到达另一极与氧气反应。

该电池总反应式为2CH3OH+3O2

2CO2+4H2O。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右边的电极为电池的负极,b处通入的是空气

B.左边的电极为电池的负极,a处通入的是甲醇

C.电池负极的反应式为2CH3OH+2H2O−12e−

2CO2+12H+

D.电池正极的反应式为3O2+12H++12e−

6H2O

【答案】A

【解析】A、根据原电池中电子以及氢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b为正极,正极上通入空气,故A错误;

B、依据图中电子流向分析,原电池中电子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电子流出的一端是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处是失电子的一端,通的是甲醇,故B正确;

C、负极是甲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依据电池反应和酸性环境,2CH3OH+3O2=2CO2+4H2O,负极电极反应为:

CH3OH+H2O﹣6e﹣=CO2+6H+,故C正确;

D、正极是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氧气得到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在图中是酸性介质,电极反应产物应写成水的形式;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O2+4H++4e﹣=2H2O,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原理应用,电极判断,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电极反应式书写的分析判断,掌握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燃料电池的特征是燃料是电子在负极反应,氧气再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中等.

19.如图所示,在两个电解槽中,a、b、c、d均为石墨电极,如果电解过程中共有0.02mol电子通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a极上最多可析出0.64g铜

B.甲烧杯中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

2H2O+O2↑

C.乙烧杯中滴入酚酞溶液,d极附近变红

D.乙烧杯中c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4H++4e-

2H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A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生成氧气,不能析出铜,A错误;B.甲烧杯中B电极是阴极,B极上电极反应式为:

Cu2++2e-=Cu,B错误;C.D极是阴极,溶液中氢离子放电,反应式为2H++2e-=H2↑,由于H+放电,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D极附近溶液呈碱性(有NaOH生成),C正确;D.烧杯中C电极是阳极,C极上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D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

20.图Ⅰ的目的是精炼铜,图Ⅱ的目的是保护钢闸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Ⅰ中a为纯铜

B.图Ⅰ中

向b极移动

C.图Ⅱ中如果a、b间连接电源,则a连接负极

D.图Ⅱ中如果a、b间用导线连接,则X可以是铜

【答案】D

【解析】A.粗铜的精炼中,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所以阴极a为纯铜,故A正确;B.电解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所以I中硫酸根离子向阳极b电极移动,故B正确;C.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中,被保护的金属连接原电池负极,所以图Ⅱ中如果a、b间连接电源,则a连接负极,故C正确;D.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中,被保护的金属作原电池正极,图Ⅱ中如果a、b间用导线连接,则X作负极,其活泼性大于铁,故D错误;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共5题共26分

2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CaO)②燃烧木炭取暖③炸药爆炸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答案】

(1).②③④⑤⑥ 

(2).①

【解析】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CaO)是分解反应,属于常见的吸热反应;②燃烧木炭取暖是物质的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常见的放热反应;③炸药爆炸要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要放热热量,属于常见的放热反应;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是化合反应,放出热量,属于常见的放热反应;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要放热热量,属于放热反应;故答案为:

②③④⑤⑥;①。

点睛:

本题考查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抓住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强碱的反应,碳、一氧化碳、氢气等还原氧化物的反应。

22.

(1)下列化学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_。

A.C(s)+H2O(g)

CO(g)+H2(g)          △H>0

B.NaOH(aq)+HC1(aq)

NaC1(aq)+H2O

(1) △H<0

C.2H2(g)+O2(g)

2H2O

(1)              △H<0

(2)以H2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依据所选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C

(2).O2+4H++4e-

2H2O

【解析】试题分析:

(1)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且必须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不选;B、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不选;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且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选;故选C;

(2)以H2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中,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

O2+4H++4e-═2H2O,故答案为:

O2+4H++4e-═2H2O。

考点:

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的相关知识。

23.研究CO2的利用对促进低碳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I)将CO2与焦炭作用生成CO,CO可用于炼铁等。

①已知:

Fe2O3(s)+3C(石墨)

2Fe(s)+3CO(g) △H1=+489kJ·mol-1

C(石墨)+CO2(g)

2CO(g)          △H2=+172kJ·mol-1

则Fe2O3(s)+3CO(g)

2Fe(s)+3CO2(g)    △H=_________。

②利用燃烧反应可设计成CO/O2燃料电池(以H2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写出该电池的正极反式_________。

(II)如图所示,烧杯中都盛有稀硫酸。

(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比较

(1)、

(2)、(3)中纯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用序号表示)。

【答案】

(1).-27KJ/mol

(2).O2+4H++4e-=2H2O(3).Fe+2H+=Fe2++H2↑(4).⑵>⑴>⑶

【解析】试题解析:

(I)

(1)①将两热化学方程式分别编号为a、b,依据盖斯定律a-b×3得到:

Fe2O3(s)+3CO(g)=2Fe(s)+3CO2(g)△H=-28.5KJ/mol,故答案为:

△H=-28.5KJ/mol;②CO-O2酸性燃料电池放电时,正极上氧气被还原,电极反应式为:

O2+4H++4e-=2H2O;(II)装置

(1)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装置

(2)是原电池,铁比锡活泼,做负极被腐蚀,比

(1)中腐蚀速率快;装置(3)中锌比铁活泼,所以锌是负极,铁是正极,因此被腐蚀的是锌,故三个装置中纯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2)>

(1)>(3)。

考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金属的腐蚀

24.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开始加入的CuSO4足量,则电解一段时间,当电路中转移1.0mol电子时,要使溶液恢复至原浓度,可向其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其质量为________g。

【答案】

(1).4OH﹣﹣4e﹣

2H2O+O2↑

(2).CuO(3).40

【解析】电子由阳极流向电源的正极,根据图中的电子流向可知,石墨电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氢氧根离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4OH--4e-=2H2O+O2↑;电解足量的硫酸铜阳极是氢氧根离子放电,阴极是铜离子放电,所以要恢复原浓度,只要加入氧化铜,当电路中转移1.0mol电子时,所以有0.5mol的硫酸铜放电,需加入0.5mol的氧化铜,质量为:

0.5mol×80g/mol=40g,故答案为:

4OH--4e-=2H2O+O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