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514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docx

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二战之后发展起来,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经济学科。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

亚非拉

相对于现阶段已实现工业化的工业发达国家来说,把从原来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而来的现阶段尚处于贫穷落后或不发达状态,并进行经济发展和较大程度提高实际收入水平,以摆脱相对不发达状态的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y)或“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ingCountry).

需要理解:

之所以普遍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

全球发展中国家共有100多个,占世界人口约3/4以上。

概念的形成: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相关提法:

“外围地区”和“中心地区”

“穷国”和“富国”

“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

“第三世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1)不同社会制度。

(2)不同客观条件。

(3)不同发展思路。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一、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

二、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速度慢

三、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

四、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元结构特征,是指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传统的、落后的但占据经济主体位置的农业部门,与新兴的、先进的但发展不足的工业部门,分化并立的情形。

由于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农业则占据广大农村地区,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化,又往往反映在城乡之间的分化上。

第三节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

一、传统的、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

发展(传统理论):

一般指一国的经济使一个原来或多或少处于停滞状态的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5%或6%的速度增长的能力。

传统的发展概念基本上是把发展当做一种经济现象,认为人均收人的增长和迅速的工业化是发展的最重要的涵义。

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概念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三、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经济持续增长应建立在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基础上,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四、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和衡量:

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用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综合指数,每项指标都用百分制表示各个国家的成绩,“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对各国的三个指标打分,然后按相同的权数加以平均,就得到该国最后的物质生活质量综合指数(PQLI)。

数值越低,反映该国发展状况越差。

2、人类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每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是从人的寿命、知识、收入三个方面打分、加权计算出的一套指数,该指数把所有国家分为三组:

低度人类发展、中等人类发展和高度人类发展,试图对所有国家的相对地位进行评级。

低度人类发展指数(0~0.50)、

中度人类发展指数(0.51~0.79)、

高度人类发展指数(0.8~1)

2004年中国的HDl为0.745,属于中等行列,排在第94位。

中国香港的HDl为0.903,属于高等行列,排在第23位。

五、贫困与贫困线

贫困:

从绝对角度分析,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从相对角度分析,是指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人均收入增长。

贫困的衡量:

主要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两方面来衡量。

如果一个人的消费或收入水平低于满足其基本需要所需要的最低水平,就被视为为处于贫困状态,这个最低水平被称为“贫困线”。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与发展

第五节发展经济学及其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

40年代~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发展学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唯资本化、唯计划化、唯工业化。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

这一阶段发展理论强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既要取得经济增长,又要求公平分配,向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发展学说强调让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发挥作用,鼓吹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

第四阶段;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

发展学说的主流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被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当中

新增长理论较好解释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五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达到顶峰并迅速破产,世界经济割据出现重组趋势。

一.名词解释:

1.发展中国家2.发展经济学3.经济增长4.经济发展

二.简答题:

1.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简介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4.简介人类发展指数?

三。

论述题:

试述发展经济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线性阶段理论

一、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内容: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实际上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视为一个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适用于所有社会的一系列(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第一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

(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旧中国的各个朝代、欧洲中世纪的各个国家都是传统社会阶段的代表。

第二阶段: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一个过渡阶段,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正在逐步形成。

特点是:

(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中世纪处于崩溃的西欧,今天的大多数贫穷国家也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

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1)起飞:

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2)起飞到来的重要条件:

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达到国民收入的10%。

建立起了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带动了辅助部门的发展。

指具有革新创造性的部门或者具有利用新的未开发资源的可能性的部门,主导部门一般增长很快并能够极大地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指由于总收入、人口和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得到稳定增长的部门。

指直接适应主导部门的发展,或作为主导部门发展的条件而得到迅速发展的部门

第四阶段: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

(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第五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

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第六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特点是:

(1)主导部门转移到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部门.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那些可能妨碍社会顺利发展的社会问题等。

理论评价

第一:

从历史上看,人均实际产值的增长或多或少是按不变速度增加的,几乎不存在由5%或不足5%一下提高到超过10%的投资率

第二:

把增长阶段划分为高增长或低增长阶段,并把它们截然分开至少是与现存的事实不符。

第三:

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强调技术、资本和主导产业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F.)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E.D.)几乎同时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

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GrowthModel)。

假设:

(1)经济中资本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产出比固定。

(2)假定经济的储蓄率s为产出中的一个固定的比率。

(3)假定储蓄全部转化为新投资即投资总是等于储蓄。

哈多模型: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

g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

s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

K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

数学模型的构建:

一个经济的储蓄S取决于经济规模Y和储蓄率s

即:

S=sY

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K的变化,所以投资用ᇫK表示

即:

I=ㅿK

资本存量K与国民经济总产出Y之间的联系以k表示

即:

K/Y=k

那么新增资本与新增产出也应存在这种联系

即:

ㅿK/ㅿY=k或ㅿK=kㅿY

凯恩斯理论认为储蓄恒等于投资即:

S=I

即:

sY=kㅿY

ㅿY/Y=s/k用g表示ㅿY/Y

则:

g=S/K

如果:

储蓄率s=12%(储蓄率=投资率)

资本—产出比率K=3(3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

则经济增长率g=12%/3=4%

假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是7%,资本—产出比率是3(每投资3元可以增加1元国民收入)。

那么,按哈罗德-多马模式,年平均储蓄率(投资率)是?

模型评价:

意义:

(1)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

(2)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进行永久性的政府干预。

(3)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

因为模型不仅说明了资本匮乏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更指明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局限:

(1)模型假定资本—产出比率是不变的,这一点考虑不全面。

(2)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

第二节结构变动模型

结构变动模型又称结构转换模型。

在发展中国家,结构转换一般指国内经济怎样从一个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一个现代的、更为城市化的和更加工业化的经济过渡的问题。

有两个模型最具代表性,

1、阿瑟·刘易斯——两部门理论模型

2、霍利斯·钱纳里——发展模式变换理论

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剩余理论

假设前提:

第一,二元经济模型是有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组成。

第二,劳动的无限供给

第三,工资水平不变

理论内容:

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传统农业只是被动起作用。

工业增长的关键是在人口转移中对资本主义剩余(利润)的利用。

假定利润全部用于再投资,这样新增的资本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工业部门的扩张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干净,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就会提高,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工业要再获得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的供给不再是水平线,而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斜线,当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达到平衡时,整个经济就摆脱了低水平,完成了经济的结构性转换。

理论评价:

意义:

第一,该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差异,较为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该模型把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过程结合在一起,与当今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有一致之处,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参考价值。

第三,较简单和直观的把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概括在一个模型中,易于把握。

缺陷:

第一,刘易斯关于无限劳动供给的分析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该模型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因素。

第三,该模型主要还是一个工业化理论,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未受重视。

二、发展模式变换理论:

通过对100多个发展中国家20年时间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的纵向研究和对某一时点的经济的横向结构变化研究,找出经济发展的“平均”模式供发展中国家参照。

该模式与刘易斯模型的不同是:

(1)把资本积累当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认为是充分条件

(2)强调还要注意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3)强调对发展目标、政策等制度因素的把握

(4)强调国内国际正负面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国际依附理论

1、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应归因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经济秩序的存在及其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的买办集团。

所以不发达主要是由外界因素所引发的现象。

2、错误示范模型(虚假范例模型):

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一些国家多边机构和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机构的“专家”的错误指导建议造成的。

第四节反对国家干预的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

中心论点是:

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由发展中国家执行的错误的价格政策和过于活跃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过多的国家干预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的结果。

理论基础:

第一,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公共选择理论

理论评价:

第一,该理论把经济不发展完全归因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发展中国家盛行的腐败、低效率,这是不符合事实和现实的。

第二,经济发展除了要利用时常机制外,发展中国家仍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调节。

第三,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远比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丰富得多复杂得多;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度干预失败的教训也应汲取

第五节新增长理论

一、索洛-斯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针对哈多模型的局限性,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Solow,R.)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T.W.)等人对哈多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

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或资本)的增长;

一是技术的变化。

该理论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认为生产要素遵从收益递减规律,

二是把经济增长中不能归结为生产要素增长所带来的生产增长部分(索洛残差),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和变化,同时认为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

二、新增长理论:

理论内容:

该理论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并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技术内生化的思路—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

理论评价:

意义在于:

第一,它有说服力的解释了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和收入水平不断扩大的原因,这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二,它从理论上更为鲜明地肯定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科技的开发、发明与创新、开放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意义。

第三,在国家贸易理论方面也开拓了新思路。

不足在于:

过分强调了外部效应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性,对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性因素的分析较缺乏。

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

(1)传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因素当作外生变量;而新增长理论则把其作为内生变量。

(2)传统增长理论假定生产要素是遵从收益递减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规模收益不变;而新增长理论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积累或知识积累的外部效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和经济的规模收益也可以递增。

第六节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评论

一.名词解释:

1.哈罗德—多马模型2.错误示范模型

二.简答题:

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并对其加以评价.

2.简述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对其加以评价.

3.简述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并对其加以评价.

4.试比较新旧增长理论.

三.论述题:

应当如何评价和借鉴众多的(六种)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章经济增长、贫困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

一、规模分配

规模(个人)分配是经济学家最常用的衡量收入分配的方法。

它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国内)收入中,一定数量的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

它主要涉及个人或家庭所得到的总收入,而对于这些收入是怎样得来的一般不予考虑。

主要包括:

高低收入比率、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1、高低收人比率

将样本按照收入高低进行排序,然后分别计算不同比例的高收入人群组所获得的收入比例和低收入人群组的收入份额。

一个常用的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办法就是收入最低的40%人口所获得的收入与收入最高的20%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比率。

它通常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最穷和最富两个极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2、洛伦兹曲线:

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横轴表示收入获得者的百分比,纵轴表示各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百分比,即得到该曲线。

洛伦茨曲线表示的是收入获得者的百分比与他们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曲线离对角线(绝对平等)越远,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越严重。

3、基尼系数:

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与洛伦兹曲线所在的半个正方形的面积的比率,即为基尼系数。

吉尼系数(或不均等系数)

基尼系数是0和1之间的任一数值。

0--绝对平均

1--绝对不平等

0.50~0.70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

0.20~0.35收入分配比较平等

二、功能分配

衡量收入分配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是进行功能收入分配的分析。

功能分配也叫要素收入分配,它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一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入份额。

要素收入分配注重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种要素获得收人所占的百分比。

发展中国家不常用。

三、对贫困的衡量

以收入或消费水平为基础,是目前衡量贫困的主要方法。

贫困线:

满足一个人基本需求所需要的最低消费或收入水平,即贫困线。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状况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和不平等的状况

1、发展中国家不平等

2、绝对贫困的范围和程度

3、贫困人口分布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分布的特点

(1)贫困人口的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其他辅助活动。

(2)世界贫困人口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弱势人口,包括老人、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组成。

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特征

一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村。

在90年代初,一个农村人落入贫困的比例和机会是城市人的29倍。

二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区,主要是集中于西部喀斯特地区、北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区以及中部的山区

三是城乡贫困人口的不平均分布,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阶层性的贫困并存的局面

二、经济增长与贫困

1、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着认为经济增长能够解决贫困问题的看法:

一是“滴漏”理论:

即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取得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所得到的好处就会自然而然地让广大民众得到。

二是库兹涅茨倒U曲线:

即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形式将逐渐得到改善。

(如下图)

2、经济增长是改变贫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发展中国家促进增长,其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改善民众福利

(2)国家可能把福利的改善放在未来

(3)可能只是少数富人阶层得到了增长的好处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对贫困展开的斗争

一、经济发展的取向:

把消除贫困列为发展的重点:

1、认定“发展中国家有钱人的储蓄倾向高”的看法是值得怀疑的

2、提高收入水平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3、较高的收入是劳动力进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4、减少贫困有助于形成物质和心理激励,促进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政策考虑

1)制定一套理顺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政策

2)制定一套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的财产、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分配发生良性转变的机制和长远政策。

3)制定一套收入再分配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规模分配2.功能分配3.基尼系数4.洛伦兹曲线

5.贫困线6.库兹涅茨倒U曲线

二.论述题:

1.收入分配的高度不平等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吗?

请说明理由.

2.试述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几个政策方面.

第四章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口问题与发展中国家

人口过快增长:

1、会极大影响发展中国家改变落后面貌,减轻和消灭贫困的努力,加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2、会极大增加就业的压力

3、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福利和生产质量

4、会对发展中国家政府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服务造成严重的压力。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二、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发展中国家人口抚养负担重

三、受人口增长隐蔽势头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人人口稳定需要更长时间

人口增长的隐蔽势头:

指人口增长存在的一种潜在趋势,即使在出生率大幅下降之后,人口还会继续增长的现象。

第三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几种重要的人口理论

一、人口过渡理论:

该理论描述了生育率最终下降到替换水平的历史过程。

即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西欧人口转折模型

(1)第一阶段: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非常低。

(2)第二阶段:

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居高不下,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

(3)第三阶段:

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仍在下降,但下降速度减慢,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

(4)第四阶段:

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长率低。

人口变动逐渐趋于稳定。

1.许多欠发达国家中,出生率比西欧国家工业化前的出生率高得多。

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过渡的第二阶段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开始。

此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A类:

新加坡、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生率开始下降。

B类:

大多数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收入水平较低,仍保持高的出生率。

评价:

人口转折模型意义在于:

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原因:

主要是死亡率急剧下降而出生率仍居高不下。

但它对于发展中国家出生率为何居高不下缺乏进一步的分析。

二、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3、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论”

(1)两个公理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和持久的。

(2)人口繁殖和抑制

第一,人口繁殖力比土地生产力要大无数倍。

食物算术级数增长(加法),人口几何级数增长(乘法)。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会跟着增长,使人均收入水平无法提高,即人口陷阱。

第三,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遏止人口增长、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增长水平的因素,包括:

道德抑制(如晚婚、节制性欲、但不主张计划生育),罪恶(战争、瘟疫),贫困(饥荒)。

马尔萨斯指出了一个国家人口发展的总趋势:

即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粮食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从而生活资料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当人均收入提高时,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但受生活资料的制约,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

因此,在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一个“人口陷阱”,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3)马尔萨斯理论与现实的背离

第一,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足以抵消人口增长。

第二,出生率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反而降低。

原因:

计划生育等强制措施

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生活享受

意义:

该理论表述的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为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

拒绝应用于当代第三世界国家

第一,没有充分考虑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基于一个没有通过经验检验的在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宏观关系假设。

第三,它们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