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342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

(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

(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通过以上三则材料可知,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宋代经济发展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

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

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

“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

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

“他”去天竺干什么?

(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

(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

(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

(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

“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终于到达北印度。

”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鉴真东渡日本。

(3)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

材料二: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

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

(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

(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指南宋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所以当时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是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或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这种变化最终发生于南宋。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6.回顾历史,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

结合下列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海内存知己)

材料一

(1)图1中,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图2中,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他东渡日本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3)图3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期?

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图4中,抗击倭寇的著名军队名称叫什么?

其主帅是谁?

其有何功绩?

(一笑泯恩仇)

材料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

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应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案】

(1)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船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玄宗;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元末明初;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戚家军;戚继光;荡平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来华的目的是大力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在日本除弘扬佛法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第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5)依据材料三“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可见中日要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历史上日本曾和中国友好往来,取长补短,但也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日方也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7.

材料:

“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

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

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

(1)材料一:

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

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

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

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

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9.阅读材料:

材料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

(2)与他有关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

(3)结合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

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唐朝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其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答案】

(1)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

(3)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

海陆交通发达。

(4)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

要坚持对外开放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中的“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寻求佛法。

(2)贞观后期,玄奘取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据其口述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记录而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3)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分析作答。

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唐朝政府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对外交通:

海陆交通发达。

(4)依据材料“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可知玄奘具有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依据材料“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具有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当时的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这有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

因此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具有开放意识,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成果等。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

(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并说出他西行取经的出发地点?

(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答案】

(1)玄奘;长安.

(2)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

(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

(2)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11.宋代经济蓬勃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高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造船业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答案】

(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可知,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

占城稻是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等。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分析图片可知,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

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

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

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

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

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