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196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地理学整理.docx

土壤地理学整理

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

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

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

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

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主要发生层:

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

钠代率:

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

地下水的临街深度:

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发生学:

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

根据发生学的观点:

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v

土壤地理学:

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

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

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

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

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

潜育化过程:

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

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泽土。

潴育化过程:

间歇性渍水,土壤中易变价的Fe、Mn物质,出现还原与氧化交替,因此,在潴育化过程中,Fe、Mn在渍水中往往被还原而迁移,当土体内的水位下降时,又被氧化成高价Fe,锰氧化物产生沉淀,潴育化土体可出现锈斑,锈纹或结核。

白浆化过程:

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其机理是:

在有机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加上侧渗水活动,带走被还原的铁、锰离子,使土壤变白。

母质的类型母质类型按成因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大类,残积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运积母质是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母质的作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部分的来源。

土壤有90-98%为矿质部分,是母质风化形成的。

植物矿质养分元素的来源,母质风化释放的各种元素作用如下:

母质的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对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都有重要影响。

母质的粗细及层理变化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母质的机械组成和矿物风化特征直接影响土壤质地,从而影响土壤形成以及一系列土壤性状。

土壤分类的目的1、在于阐明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2、指出各土壤发育演变的主导及次要过程;

3、揭示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确立土壤发生演化的系统分类表。

4、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发展和配置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经营管理土壤,提高农、林、牧业生产水平,指出明确途径。

土壤分类的原则1、发生学观点是分类的指导思想。

2、把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统一起来进行分类。

3、正确处理土壤分布的地带性与隐域性问题。

4、注意典型性与过渡性的辨证关系。

5、注意区分土壤的现代特征和残遗特征。

土壤分类的依据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属性及肥力特征等综合因素为依据。

高级分类单元:

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主要属性为主,适当考虑肥力特点。

低级分类单元:

以属性与肥力特征为主,也要照顾成土条件与过程及剖面特征。

土壤分类单元国家现行土壤分类制:

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

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

一.棕色针叶林土(淋溶土纲)

剖面结构:

O-Ah-AhB-Bs-C-D。

PH:

4.5-5.5特点:

枯枝落叶层

二.暗棕壤(暗棕色森林土)(淋溶土纲)地带性土壤

1、剖面形态:

O-Ah-AhB-Bt-C2.五个亚类:

(一)暗棕壤

(二)草甸暗棕壤(三)白浆化暗棕壤(四)潜育化暗棕壤(五)灰化暗棕壤

三、白浆土(淋溶土纲)

母质:

第四纪河湖粘土沉积物剖面形态:

Ah-E-Bt-C三个亚类:

1、白浆土2、草甸白浆化土3、潜育白浆土PH:

偏酸

一成土过程

1、潴育淋溶:

母质粘重,透水性差,由于冻层的存在,每当融冻或雨量高度集中的夏秋季,土壤上层经常处于干湿交替过程,导致土体内铁锰等有色物质的氧化还原的多次交替。

当土湿时,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随水移动,一部分随侧渗水淋洗到土层外;大部分在水分消失时氧化成高价原地固定下来,形成铁锰结核和胶膜。

由于铁锰不断淋洗和重新分配的结果,使土壤亚表层脱色形成灰白土层-白浆层。

2、粘粒机械淋溶:

降水充沛,土壤中粘粒产生机械性悬浮迁移。

即土壤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干时土体产生裂缝和孔道,湿时粘粒分散于下身水流中,并随水流沿裂缝与结构面向下移动,土壤裂隙和结构面都有明显的胶膜和粘粒淀积物,粘粒本身无矿物和化学组成的明显改变

3、草甸过程:

高温多雨,草甸植物生长茂盛,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明显,荒地表层可达10%,钙、镁及植物所需的其他营养也明显富集。

白浆土的利用及低产原因分析1、白浆土的利用现状耕地比例,54.1%;32.45%;12.45%。

2、白浆土低产原因分析

(1)耕层构造不良。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3)水分物理性质差。

白浆土改良途径1、深松深施肥2、秸杆还田和施草炭改良3、种植绿肥4、施用石灰5、客土、掺砂改良6、种稻改良7、水土保持和排水

四、黑土(半淋溶土纲)地带性土壤

母质:

第四纪的沉积物,以洪积黄土状粘土为主剖面形态:

Ah-AhB-Bsq-C四个亚类:

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

三大黑土带的位置:

黑土利用中尚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2)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协调,用养结合不好3)受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黑土和黑钙土之间的区别

黑土

黑钙土

土纲

半淋溶土纲

钙层土纲

气候

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地形

漫川漫岗地

平原

母质

黄色不含碳酸钙和碳酸镁

含碳酸钙碳酸镁

植被

森林草甸草甸平原

草甸平原

PH

6.5-7

7.5-8

构型

五、黑钙土(钙层土纲)地带性土壤

剖面形态:

Ah-AhB-BK-CPH7.5-8.0四个亚类1、淋溶黑钙土2、黑钙土(亦称普通黑钙土,典型黑钙土)3、碳酸盐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4、草甸黑钙土

黑钙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气候干燥,十年九旱,春风大,风蚀严重2、土壤含石灰多,板结3、低地有盐渍化现象,不保苗,易烧苗。

黑钙土利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因土种植2、加强抗旱保墒3、合理施肥4、造林护田,防止干旱。

六、草甸土(半水成土纲)非地带性土壤

我省草甸土有七个亚类:

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盐碱化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层状草甸土)

利用与改良挖沟排水,修筑条田,高台垅作。

深翻深松,解决土湿土朽、冷浆、土硬和活土层浅薄等不良性状。

掺砂改土。

施有机肥,施热性肥料(如马粪等)。

发展水田,适时轮种,及时铲趟。

七、沼泽土和泥炭土水成土纲非地带性土壤

(一)沼泽土分类1.泥炭沼泽土2.泥炭腐殖质沼泽土3、草甸沼泽土

(二)泥炭土分类1.低位泥炭土2.高位泥炭土3、中位泥炭土

(三)区分泥炭土和沼泽土:

1有机质含量2.厚度:

>50cm<

(四)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利用和改良1.沼泽土分布集中成片,土地低平,利用前途广。

(1)有水源地方,可发展水田;

(2)繁茂的草地资源可发展畜牧业;(3)经常积水地方可养鱼。

2.泥炭在农业上的利用泥炭用途广,简单易行,易推广。

(1)做改土材料

(2)垫圈,造高温堆肥(3)制复合肥料(4)制造营养钵。

3.沼泽土改良措施1水利改良2深耕施肥3改善冷浆,粘重等不良性质,掺砂,施用炉灰渣子,客土等。

八、盐碱土(盐碱土纲)非土类,是盐土和碱土两种土类的综合

盐碱土的盐分对作物的危害和返盐规律:

1、土壤含过多的可溶性盐分影响作物成活和生育。

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便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盐分的溶解度越大,离子穿透作物细胞的能力越强,其对作物危害性越大。

2.可溶性盐类过多,影响作物吸水。

只有在农作物细胞液的浓度比土壤溶液浓度大一倍时,才能源源不断地自土壤吸收水分,反之会出现生理脱水而使作物萎蔫。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溶液渗透压过大造成的。

3.由于吸水受到影响,养分的吸收也发生障碍。

某些碱性盐分直接毒害腐蚀作物,还抑制有益微生物对养分的有效转化。

4、除了盐害外,还有碱害。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代换性钠离子,使土壤性质恶化,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养分的吸收,强碱性的Na2CO3能破坏作物根部的各种酶。

5、影响新陈代谢,特别是对幼根,细芽有强的腐蚀作用。

6、碱性强的土壤,易于使钙、锰、磷、铁、硼等营养元素,不易被作物吸收。

由于盐碱土中的盐类复杂,往往会产生盐害和碱害的双重为害。

盐碱土改良的基本途径:

1浅翻深松,蓄墒隔盐浅翻深松能切断毛管,防止返盐,增强透水,保水性能,既调节了水、肥、气、热,又

达到蓄墒和隔盐的目的2、增施粪肥盐碱土存在冷、粘、盐碱等毛病,最适合施用有机肥料,除直接增加养分外,还能松土,

增加通透性,提高土温。

宜施用黄粪、格挠粪、房框土、过圈土、草炭、羊粪等,忌施灰土粪,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化肥施用,适用硫铵,过石,不宜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Cl-的肥料。

3、种植绿肥绿肥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脱盐效果,可进行清种或与小麦间种草木栖。

4、掺砂压碱掺砂的作用主要是疏松土壤,改善质地,提高地温,隔盐防碱。

5、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

磷酸三钠渣是化工厂的副产品,它主要成分含有CaSO4,磷酸和少量的游离酸,其中硫酸钙有改土作用,磷酸可作磷肥的部分给源,游离酸可中和碱性,它可单独作底肥或化肥。

6、灌溉排水要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利用灌水洗盐,排水排盐,降低地下水位。

做到有灌有排。

7、种稻改良盐碱土

九、风砂土(初育土纲)非地带性土壤

一)形态A-C型剖面

十、水稻土(人为土纲)非地带性土壤

(一)成土条件:

1、人为因素:

在人的种水稻,淹水,泡水耕作,排水晒田,施肥,平整田面形成的一种土壤。

水稻土的形成,人的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

2、生物因素

(1)水稻作用,水稻生长,根系不深,对水田有机质积累作用不大。

A、但根系分泌氧能力,在根系附近造成氧气环境,使还原物质氧化成氧化态物质,供给水稻所需各种氧化态养分;B、水稻根附近是好气条件,好气微生物活动利用嫌气过程的产物,不断消耗耕作层中还原物质推动了土体内嫌气过程的发展。

这样水稻能促进物质交换,提高了水稻土的营养水平。

根周围生长大量锈斑。

(2)微生物作用,水稻生长期间,长期处于淹水状态,耕作层最上层是氧化层,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为主,其下的耕作层是以嫌气微生物活动为主,在耕作层有机质分解时又消耗一部分氧气,使嫌气微生物进一步加强,使土壤中氧化还原状态进一步加强,使土壤中高价铁和锰变成低价铁和锰,随水下渗透淋洗到氧化层中重新沉积,形成锈斑和铁锰结核。

3、自然因素:

水稻土的形成,也受母土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首先是地形,地下水的影响。

地势高的水稻田,不受地下水影响,需灌水种稻;当低阶地或低平地时,地下水位高,淹水种稻时,地下水参与了水稻土的形成。

其次是旱作时母土的机械组成,养分状况,物理及化学性质对水稻土都有深刻影响。

(二)水分状况:

水稻土的透水性能一般为漏水,囊水,爽水三种状况。

爽水性是高产水稻土的重要特性。

所谓爽水是土壤具有适宜的通气透水性能。

我国水田每昼夜减水深度多为7-20mm,日本为20-30mm,具有爽水特点。

适宜的减水深度对排除毒物,增加氧的交换有重要作用,过大为漏水田,反之为囊水田。

均不利于高产。

(三)水稻土耕性:

糯性、粳性、淀浆性和起浆性

(四)水稻土的培肥途径:

(1)增厚耕作层耕层有18厘米即可,并非越厚越好,通过深耕,逐年加厚。

2)平整土地土地不平整,对水稻生长不利,洼地水深,土冷水冷,不保苗;高地水浅,稗草丛生,不利于水稻生长。

其次池子多,埂子多,占地多,浪费土地。

3)增加有机质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养分和保肥性,缓冲性。

4)犁冬晒田动用干土效应来提高水壤肥力,在有机质含量高的粘土田效果最好。

群众说“晒田可增加氧气,提高土壤热气,水稻生长有力气”。

5)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施砂子,炉灰碴子,有机肥料等改善朽、冷浆、耕性不良,养分转化慢,温度低等。

6)加强水浆管理消天串灌,变成单灌,单排或双灌双排,对地一水浸渍的低产土水稻土,要设法降低地下水位。

(一)华北及淮北平原的主要土壤(黄潮土、砂姜黑土和褐土)

分布:

延展在北京市,天津,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和江苏省五省,两直辖市地境域

低产原因:

涝、早、瘠、僵、碱.涝:

是指地形低平,甚至是封闭洼地,加之受洪泛的影响,排水困难而酿成内涝;早:

是春播和秋播时期降雨稀少,造成土壤干旱而减产;瘠:

就是土壤瘠薄,养分含量不高,特别是氮和磷的含量少,有效性低;僵:

是指土质粘韧耕性不良;碱:

则是因局部砂姜土有碱化而使土壤性质变坏,并因碱而致害。

(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旱地土壤(灰潮土地带性和黄棕壤非地带性)

位置:

长江中下游平原北以秦岭、淮河,南以大巴山为界,东至黄海,西至陇南山地的东侧。

包括东海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河谷冲积平原和湖泊平原。

这个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气候: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灰潮土的农业生产性状:

(1)耕层土质疏松,通气透水良好,水、肥、气、热性质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适种性强,可种植棉花、三麦、蚕豆、泊菜、乏麻等多种作物,产量较高。

(2)土壤湿润,稳水性好,抗旱能力较强,作物生长期可以得到地下水的补给,大部分地区没有盐渍化。

(3)土性湿暖、稳温、稳肥性好,作物前期起身快,后期不脱肥,不拣肥,施肥效果明显。

(三)黄土高原的主要土壤(塿土、黑垆土和黄绵土)

位置: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Ph:

偏碱

全区地形:

全区地形可分为石质山地,黄土丘陵和沿河阶地,农业地形分三种类型:

即川地、坑地和梁峁丘陵地。

(四)西北干旱地区的主要土壤(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和棕漠土)

位置:

西北干旱区主要包括新疆、青海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的西北干旱部分主要土壤:

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和棕漠土。

农业生产制约因素:

是水,光热资源丰富:

我国西北荒漠地带,距离海洋非常远,四周多为高山环绕,海洋潮湿水气难以到达,气候十分干旱,造成“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特殊灌溉农业地带。

这个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可达2800-300小时,是全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热量资源也很丰富,

地形与母质条件:

高山区:

本区四周为高山环绕,中有天山横贯东西,把新疆分割成南疆与北疆。

山系都在4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冰雪融化成为河流及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山前丘陵区:

这是高山带与平原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形区,由若干东西走向的相平行的低山组成,众山之间形成面积不等的山间平原,多为老耕地。

平原盆地:

(1)准噶尔盆地,库尔班通古特沙漠分布在这里。

(2)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在这里。

(3)哈密和吐鲁番盆地,它是为良好的农业区。

此外,还有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及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平原。

棕钙土与栗钙土的区别:

(老师没说)

1.栗钙土和棕钙土的形成过程栗钙土属于干草原土形成过程,而棕钙土是在于草原向荒漠过渡的荒漠草原(半荒漠)条件下形成的。

干草原栗钙土形成的主要特点是有较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和钙化过程。

荒漠草原的棕钙土是随着干旱程度进一步增加,植被更为稀少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这时降水只能湿润到土体的很浅处,下层则经常处于干燥状态,土体的腐殖质层变薄,含量降低。

荒漠草原的棕钙土生草过程很弱,有机质年累积量只有1000一2500公斤/公顷,但矿化强烈,所以土壤腐殖质积累很少。

另外,这些植物的灰分元素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灰分元素中,钙占了首要地位,同时灰分含量也高达20%以上。

这样,栗钙土和棕钙土不仅钙化作用大大加强,钙积层部位逐渐提高,下层有石膏积累,而且可溶性盐的积累大大增加,还可能出现碱化现象和盐结皮层。

这些情况,棕钙土比栗钙土更为强烈。

2.荒漠土的形成过程它与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形成过程的区别,在于生物过程的显著削弱,同时土体中几乎没有淋溶过程。

荒漠植被覆盖度不到5%,甚至光秃不毛,有机质的积累极其有限而矿质化则极强烈。

土壤表层含有机质通常在0.3%或0.5%以下。

因此,荒漠土壤的生物因素并不能经常起主导作用,而表现为水热条件对成土母质的直接作用上。

(五)江南地区的土壤(红壤和砖红壤性)都是地带性土壤

分布:

热、亚热带红壤:

主要形成于典型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气候环境。

砖红壤:

性土壤形成于热带和南亚热带的生物气候环境。

母质:

主要是第四纪红色粘土沉积物,也叫做红色风化壳。

剖面:

网纹层富铝化过程:

在物质地质大循环中,岩矿风化物中盐基及硅酸相对淋失很大,而铝、铁则相应稳定而淋溶少,特别是铝的氧化物有最明显的相对积累。

这一过程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简称富铝

化过程。

它是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主导成土过程。

红壤地区存在的问题:

(1)山林破坏地区,水土大量流失,有机质分解强烈,加上强烈的淋溶,矿质元素贫乏,保肥供肥能力小。

(2)由于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并富于活性铁铝,它们容易和磷素结合成难溶解的磷酸铁、铝,降低了磷素的有效性。

(3)由于风化强烈,有的土质粘重,结构不良,物理性质很差。

低产红壤改良的主要途径:

(1)保持水土:

改良红壤首先要把治山、治水、治田、造林结合起来,不治山就不能更好地治水、治田,土壤改良效果也很难得到巩固和发展。

2)增施有机肥料:

红壤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壤中缺乏有机质。

3)施用磷肥和石灰:

红壤的磷素含量很低,有效磷更缺乏,所以在红壤上施用磷肥的效果很显著。

在红壤上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度,加强有益微生物活动,促进养料的转化,改良土壤结构和改变粘、板、酸、瘦等不良性状,石灰每亩用量因土而定。

(六)云贵高原的黄壤地带性土壤

生物气候条件特点:

具有热带及亚热带气候特点。

独特之处是云雾特多,日照奇少

黄壤的理化特性:

亚热带黄壤的理化特性与红壤很相似,但在某些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

瘦:

黄壤除钾素养料之外,腐殖质、氮、磷、钙、镁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比较缺乏。

此外,由于黄壤本身的代换能力低,对于矿物质营养元素的保存调蓄能力弱,这就需要在熟化过程中,人为的进行调节补充。

酸:

黄壤是酸性土壤,酸度较高,盐基饱和度低,盐基缺乏,代换性阳离子中氢离子占80-90%,还有活性铝离子,不仅酸度对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活性铝的危害作用也很强。

粘:

质地黏重

黄壤改良的基本途径 (简单说)

1.修水利造梯田:

水土流失是黄壤肥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修水利,造梯田,保持水土,便是熟化黄壤和提高肥力的前提。

2.深耕晒垡:

针对黄壤“粘”和“瘦”的缺点,深耕晒垡结合施用有机肥是熟化黄壤的重要措施。

晒垡可以改良土壤耕性,加速养分的转化与释放,是改良黄壤的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3.客土掺砂:

这是改良土壤的一项有效措施。

贵州省采取施用白云石灰岩,砂质石灰岩风化物的泊砂,四川省采取施用紫色砂、页岩风化物的泊石骨子的客土掺砂办法,进行土壤改良,增加了养料,降低了酸度,收到了良好效果。

4.施用石灰:

为了改良黄壤的“酸”的缺点,在冬季深耕,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石灰,对降低土壤酸度,改良结构,加速肥料分解,提高土温有良好效果。

5.合理种植:

首先是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其次,在黄壤上种植豆科作物和玉米间种黄豆以提高肥力。

最后,在开垦熟化的初期,可选择一些耐瘠薄并有培肥能力的先锋作物,进行栽培,如甘薯、大麦、马铃薯,果树中柑桔、桃、批把、梨、板栗等。

6.施肥:

由于黄壤的“瘦”和保肥性能低,必须大量施用有机肥,保证作物各生长期不致脱肥,同时还必须重点集中施用磷肥。

既要补充黄壤磷素养分的不足,又须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固定,防止降低肥效

紫色土

紫色土形成处于幼年阶段,发育时间较短,初育土纲pH:

4.5-8.0

紫色土存在的问题:

1.紫色土水土流失严重:

这是因为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坡度为5-25度的丘陵地形上,而坡耕地占四川省旱地的

65%,由于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性质变劣,作物产量降低,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紫色土抗灾能力差:

这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必然结果。

由于紫色丘陵区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因此紫色土对不利气候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差。

若遇天旱,则土壤也旱,若遇夏洪,则土壤遭受冲刷的问题,急待治理。

3.紫色土养分含量不平衡:

一般是富钾、磷而缺乏有机质和氮素,这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

治理措施:

首先要平整土地实现坡地梯田化,借以达到防洪防冲,保墒抗旱,蓄水抗涝的目的,为实现合理灌水和排水创造条件。

其次针对紫色丘陵区旱洪频发的特点,要积极发展农田水利。

第三、在综合治理中,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护田等多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