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491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史

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总结

一.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

1.时间及过程: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通过北伐、西征。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同年,天京(现在南京)变乱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

①主观战略上的失误。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

2.太平天国两大文件

(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目的:

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内容:

①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民众选举。

②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评价:

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

④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二.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时间:

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4月结束。

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内容: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

破坏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大大家中了中国人民的

负担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办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扩展了列

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使得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3.戊戌变法:

时间: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创建《中外纪闻》

《时务报》,《湘报》。

1898年6月11日,“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结束,由慈禧太后的守旧派获得胜利,光绪帝被囚禁,维新人士被捕杀。

内容:

①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物总局;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

③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④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扩建海军

特点:

①变法范围广,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

②由上而下改革,动力有限。

③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⑤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科学文化传播。

三.时期:

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

1.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

侵华战争。

到1901年9月结束。

签订《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内容:

①赔款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除天津大沽炮台。

④惩办义和团。

⑤改总理衙门位于六部之上。

影响: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3.义和团运动

发生时间:

1898年在山东兴起到1900年9月结束。

性质:

提出口号“扶清灭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

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意义:

①是近代反帝爱国运动的重要运动之一

②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③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四.时期: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

时间: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朝廷保守派主动变法,短期内获得了成功。

1906年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

1911年,辛亥革命。

标志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1)《清末新政》主要内容:

①编练“新军”②设立商部,倡导商业③教育改革④改革官制

(2)《预备立宪》主要内容:

①设立咨议局和筹建资政院。

咨议局为各省的议事机构。

但是实质完全受制于皇帝、毫无实际权力的一个御用机构。

②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作为今后的制宪刚领。

但同时体现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内阁虽设,

但为“皇族内阁”,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愤,同时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影响:

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预备立宪》的影响:

①预备立宪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②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过程中,调整和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拉开了封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③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进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五.时期: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过程: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5月,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五族共和)为国旗。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失败。

2.辛亥革命的基础: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反动卖过的本质暴露。

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条件:

(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和革命知识分队伍壮

大。

(3)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4)组织基础:

①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团体兴中会建立。

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创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为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了国民的基本人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

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②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袁世凯掌握兵权。

③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4)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六.辛亥革命知识拓展

5.袁世凯推动帝制原因:

国内局势:

①缔造北洋新军武力逼迫宣统帝退位。

②镇压“二次革命”荣升终身制大总统。

国外列强:

①列强对中国政治有很大发言权。

②“帝制外交”,试探列强态度。

6.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1)二次革命:

内容: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

役”。

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战斗;

意义:

标志着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保卫革命成果和武装反抗袁世凯独裁斗争的开始;虽然很快遭到失败,但它仍然是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一次打击。

二次革命的失败也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单纯通过议会斗争的途径以取得政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2)护国运动:

护国战争即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

袁世凯的军队受挫。

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3)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7.新三民主义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1)提出:

1924年,在经历了多次斗争失败后,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

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从反对清朝满洲贵族,转化和增加了明确的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②民权从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共和国,转化和增加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阶级联合专政。

③民生主义:

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