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民族常识全册整套教学案定稿.docx
《部编初中民族常识全册整套教学案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民族常识全册整套教学案定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民族常识全册整套教学案定稿
第一课伟大的中华民族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景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跟唱。
教师(适当评价)问:
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甲:
爱我中华
学生乙: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过渡: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最初这些民族相互间并不了解,甚至有时候还很敌对,那么后来又是怎样逐渐相互了解,并成为一家的呢?
新课: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
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秦朝、隋朝、元朝等。
教师: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割据然后统一的局面,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沉默)
教师:
可能大家没有想过,但你们还记得北魏孝文帝改革么?
还记得改革的容吗?
教师适当提醒,如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等,但有一条措施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就是移风易俗。
教师出示材料:
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
崇儒学
学生活动:
结合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容,说明对当时的鲜卑族和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思路:
民族差异缩小、相互促进、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得出结论:
(学生齐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牢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其他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吗?
学生参阅P97“姓氏的演变”材料,体会这一观点。
教师补充: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为最高门第。
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
(过渡)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参阅《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8~9,归纳得出(并作解释):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
(教师联系本地情况教学。
)
问:
你知道我们溧阳的少数民族的有关情况吗?
学生可能知道一点,班级也许还有少数民族的学生。
(如有,则请该学生介绍本民族的一些情况)。
教师介绍:
我们溧阳共有11个
民族,人数较多的是满族、朝鲜族、壮族、蒙古族、回族。
其中我们的后周镇共有7个少数民族,共30户。
(教师还可联系“拉面馆”)。
过渡:
这么大的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二、坚持民族平等
教师出示材料: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名额
蒙古族24回族37维吾尔族22藏族26苗族21
壮族44彝族20布依族7朝鲜族9满族20
侗族6瑶族6白族4土家族15哈尼族4
哈萨克族5傣族5黎族5傈僳族2人畲族2
高山族2
其余各少数民族代表各1人
教师提问:
①尽管少数民族人数较少,但在2000多名全国人民代表中各民族都有一定的名额,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
说明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共建美好家园。
问:
②那么为什么要实现各民族平等?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历史的角度:
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实的角度:
中华人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特别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来入侵的时候,各民族人民更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爱国精神,一致对外。
(如抗日战争)因此,各民族理应平等。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各少数民族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平等,如元朝时,就将全国老百姓分成四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矛盾的加深。
问:
③过去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而新中国成立后却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那是为什么呢?
学生: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消灭了剥削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根源,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问:
④国家怎样确保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一方面结合材料得出:
制度保证(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另一方面学生齐读P98《宪法》容,得出:
法律保障
过渡:
一家人在一起,有时会有矛盾和冲突,有了矛盾和冲突怎么办?
(教师引导得出:
要团结,不要分裂)
三、坚持民族团结
教师:
你觉得56个民族有可能团结在一起吗?
学生:
有
教师:
为什么?
学生:
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教师:
对,也就是说,各民族的团结友好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
你能举例吗?
学生举例:
文成公主入藏、昭君出塞。
教师:
那我国各民族为什么一定要团结在一起呢?
学生回答:
(齐读)中华人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因此各民族能够团结在祖国统一的大家庭里。
教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团结,采取一系列措施,你能列举一些人和事?
学生举例。
(孔繁森等)
教师出示图片:
谁能介绍一下这两图片吗?
教师介绍第一:
这是2001年7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向赠送的“民族团结宝鼎”。
总高5米,重约3.5吨。
宝鼎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面是一尊三足双耳的大鼎,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鼎盛发展;中间的鼎座上镌刻着题写的“民族团结宝鼎”鼎名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题记。
背面为相应的藏文翻译。
其它六面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鼎铸有铭文“铸赠民族团结宝鼎庆祝和平解放五十周年”。
整个宝鼎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上座还铸有56条夔龙,象征祖国56个兄弟民族团结友爱,谁也离不开谁。
座上铸有在家喻户晓的“切玛”和“八吉祥”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下部底座上有3层平台、21级台阶和5个大灯笼,寓意三个千年、21世纪和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
教师:
除了国家重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我们也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你知道吗?
(学生可能不知道)
教师举例:
民族中学。
85年7月,响应国务院“智力援藏”而建。
我们桐庐县根据少数民族家庭实际情况和条件,利用当地草鸡养殖项目的传统优势,通过与溧阳市兴竹畜禽养殖研究中心积极合作,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由养殖研究中心供应优质价廉的鸡苗,负责技术培训,提供饲养基础设施和卫生防疫指导,并及时更新成品鸡销售信息;市民政局协调20户少数民族家庭参与养殖草鸡的项目,争取年养殖数量不少于20000只。
教师:
然而,有些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韦,做出了人神共愤之暴行。
今年的3月14日,就发生了打砸抢事件。
教师出示材料和图片:
2008年3月14日,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这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
不法分子对市区主要路段的临街铺面、中小学校、医院、银行、电力和通讯设施、新闻单位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造成的经济损失二点八亿元,一千三百多家商户和铺面受损。
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3月14日下午,极少数暴徒在疯狂地打砸抢烧,纵火300余处,焚烧民宅、店铺214间。
上空浓烟滚滚。
3月14日下午,一伙暴徒在市朵森格路疯狂地打砸抢烧,冲击新华社分社,并焚烧房屋。
教师:
藏独分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有什么危害?
学生:
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这一行为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破坏了民族的团结。
教师:
3.14打砸抢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同时也留给我们深刻的警示。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甲:
国家的繁荣昌盛总是与国家的统一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学生乙: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
教师:
3.14打砸抢事件发生后,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纷纷表态,谴责藏独分子的暴行。
中国政府表示要严惩藏独分子;
“使用暴力、杀生,他们哪里是什么佛教徒?
”的海涛法师诧异地问道。
感谢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都会失败。
——网友留言
3.14打砸抢事件后,被采访一些藏民也对藏独分子深恶痛绝,希望过安定祥和的生活。
教师:
所以藏独分子的行为是不会得逞的,民族分裂是不得人心的。
作为在校的中学生,我们也应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过渡:
作为一家人,我们不仅要团结,更要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教师: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社会经济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举例)
问:
这种差距的存在有何危害?
学生:
不利于西部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等
教师:
面对东西部的差距,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办?
学生:
缩小差距,实行西部大开发。
教师: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开工,西部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那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何意义呢?
学生: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西部经济的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加快东部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结合题目,强调解题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
教师: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作为未来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学生甲: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祖国建设的人才。
学生乙:
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怕吃苦。
学生丙:
还要有建设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教师总结:
问: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坚持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坚持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保证;
坚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
只有真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作业(略)
附板书: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巩固、发展
处理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前提、保证、基础)
第二课 广袤富饶的共同家园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祖国各地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让我们一起去走访这些辽阔美丽的地方。
2、阅读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9页《秀丽的山河》,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旅游胜地?
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2)阅读后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4)师生小结:
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许多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如,
的的黄果树瀑布的九寨沟
的西双版纳长白山的天池的湖及鸟岛
新疆吐鲁番的千佛洞
3、小组交流这些旅游胜地的优美风景,展示准备的旅游景点的照片。
4、欣赏学过的课文《山水》。
谈话: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这里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共同建设着这座著名的风景城市。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因此赢得了“山水甲天下”的美名。
欣赏名句: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这一带的山。
第二课时
1、谈话:
我国民族地区不仅有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还有肥沃的土地、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江河、丰富的物产,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寻找祖国的宝藏。
2、阅读教材第10、11页《富饶的民族地区》,想一想:
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农作物和名贵的水果?
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说一说。
新疆、、及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肥沃,勤劳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种植了小麦、水稻、棉花、油料、蔬菜等农作物,那里还盛产着哈密瓜、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柠檬等各种名贵的水果。
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为什么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生长在南方,而北方盛产牛、羊、马?
这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指名说一说。
师生补充总结: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在辽阔的草原,那里盛产牛、羊、马。
让学生从南北方的气候特点了解这一问题。
在小组交流一些南北方的气候特点。
第三课时
1、提问: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袤的森林,你知道这些森林中有哪些物产吗?
2、自己阅读,然后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指派小组代表给大家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
我国约有50℅的森林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在大兴安岭、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横断山林区,有着大量的优质木材,如红松、水曲柳、炸木等。
由于森林里的树木十分稠密,它们只有顽强地生长,才能最大限量地享受到阳光,因此,这些树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筑材料。
此外,森林中还盛产人参、红花、天麻、三七、贝母、雪莲等各种名贵的中草药材;有许多珍禽异兽,如大熊猫、亚洲象、金丝猴、长臂猿、孔雀、梅花鹿、丹顶鹤、野驴、雪豹、老虎等。
4、谈话: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
长江、黄河、珠江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都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5、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家乡是哪几条河流的发源地?
为什么我们家乡称为“三江源”?
在小组讨论交流。
6、指名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交流说一说对家乡长江黄河的了解,了解一下家乡河流的水利资源。
7、少数民族地区还蕴藏着哪些矿产资源?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交流家乡的矿产资源,再进行补充总结: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下宝藏更是储藏丰富。
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极其丰富;的煤炭、的盐湖盐池,的铜矿,和广西的锡、铅、锌,额木尔河流域和新疆阿尔泰山的黄金等驰名中外。
第四课时
1、探究与体验。
(1)你能说出下面的旅游胜地在哪个省或自治区吗?
试着连一连。
板书:
连一连:
珠穆朗玛峰新疆
天池
火焰山
九寨沟
(2)说一说:
阅读12页的资料卡,然后说一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有什么好处。
(3)议一议:
你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和特产呢?
当地为什么适宜种植这些农作物和特产?
与同学讨论一下,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来。
板书:
家乡的特产:
民族
地区
农作物
特产
适宜种植的原因
2、演讲会
谈话:
如果你是一名旅客,游览这些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时,看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美丽景观和辉煌艺术成就,你会有什么感想?
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演讲会上抒发你的情感吧!
第三课 各民族共同开发保卫祖国疆域
1、知识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识记民族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理解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合历史知识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能力要求:
要求能够根据民族的特征区分不同的民族,能够理解民族文化对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能够透过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认识和思考今天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目标。
3、觉悟要求:
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为中华民族的灿烂多彩的文化而自豪,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教学重点:
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
国。
教学难点:
民族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国家制度的三课书的知识,现在的第四课将讲述有关民族和宗教方面的知识,着重讲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同时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民族和宗教虽然是和国家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但又与国家密切相关,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民族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在当代,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宗教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民族团结。
因此,讲我国的国家制度,讲我国的国家性质,不能不讲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不能不讲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可以说,本课所讲容,是第一、二课国家问题的延伸。
本课教材共分两节,第一节讲民族,第二节讲宗教。
我们先看第一节。
第一节讲民族,教材共分三个框题:
①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的民族概况;②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三项基本原则;③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们先看第一框题。
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1)民族的定义(补充)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解析】教材没有对民族的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我们补上上述定义,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民族概念,理解有关民族的其他知识。
理解民族概念,我们必须把握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说明民族是一种历史现象,民族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将来也必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消亡。
第二,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第三,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会很快消亡。
(2)民族的形成
民族是一个历史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由于历史的发展,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走向瓦解,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当构成民族的必备条件——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后,民族就产生了。
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所以民族的形成与民族四个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阅读教材P98.1~2.,明确以下三点:
①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②民族形成的起点:
部落联盟。
③民族形成的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
(3)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是一个民族部所有成员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活动和交往的工具。
它本身就是在一个共同地域共同生活的人们在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中互相交往而形成的。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是一个民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只可以讲本民族的语言,否则我们就不必学外语了。
外语其所以叫外语,就因为它不是本民族的语言;★操同一种语言文字的也并不一定是同一个民族,也有几个民族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情况,如我国的回族、汉族和满族就共同使用汉语,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
第二、共同地域
共同地域是指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
共同地域是民族的其他三个基本特征形成的基础。
从民族的形成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最初形成时期的固定的共同地域。
并且,即使随着历史的发展,会出现人口的迁徙、流动,但一般来说,民族的主体部分仍然会保持在共同地域。
教材P99.小字部分以维吾尔族和藏族为例进行了说明,自阅。
当然,民族有共同地域,但并非居住在相同地域的人都属于同一个民族,这是由于人口的迁徙、流动造成的。
如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回族主要分布在17个省市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10个省市区,藏族主要分布在5个省市区,苗族主要分布在8个省市区,满族主要分布在6个省市区;而我国的各省市自治区中没有一个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如北京市有55个民族的人,市有40多个民族的人,自治区有40多个民族的人,我们省除汉族外,还有40多个少数民族的人。
等等。
总之,民族有共同地域,但同一地域居住的并不一定是同一个民族的人;同一个民族的人也并不永远居住在同一地域。
这是由于人口的迁徙、流动造成的。
民族与氏族、部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们在比较规定的地域生活,而不是共同的血缘关系把人们联系起来的。
第三、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经济生活是指民族部的经济联系。
它是人们在共同地域经过长期的生活、交往活动而形成的经济特点和经济联系。
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把人们牢固地联结为一个共同体。
所以,共同经济生活是联结人们成为一个共同体,形成民族的物质纽带。
第四、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它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
这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在精神面貌的反映。
正因为它是在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所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个民族的共同地域会随着人口的迁徙、流动而打破,共同语言会在相互学习中互相掌握,而共同经济生活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地融合。
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却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它一般不会随着民族的其他三个特征的被打破而发生改变。
如,回族人不吃猪肉,移居海外的汉族人要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相应地举行一些民族传统活动等,就是证明。
教材P100.第2段也已举例作了说明。
总之,民族有共同的心理素质,且具有极大的稳定性,这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有些民族之间,在语言上已经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了(如回族与汉族);在地域上已经连在一起了,甚至是交错居住的;在经济生活上都已经融合到现代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之中了,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仍然属于不同的民族。
②民族四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在的共同要素,没有这些在共同要素,也就不会有民族的出现。
同时,民族的这四个基本特征又有在联系。
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P100.第3段)“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