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565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1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春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三年级下册

科学

(教科版新教材)

教学设计

 

学校:

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

2020年3月1日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周次

课题

课时

备注

1

1.运动和位置

2.各种各样的运动

2

2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

3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2

4

7.我们的“过山车”

8.测试“过山车”

2

5

第一单元复习

2

6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2

7

3.蚕长大了

4.蚕变了新模样

2

8

5.茧中钻出了蚕蛾

6.蚕的一生

2

9

7.动物的繁殖

8.动物的一生

2

10

第二单元复习

2

11

1.仰望天空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

12

3.影子的秘密

4.月相变化的规律

2

13

5.月球——地球的卫星

6.地球的形状

2

14

7.地球——水的星球

8.太阳、月球和地球

2

15

第三单元复习

2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测试

2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

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

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

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

(板书课题)

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

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

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

哪些是静止的?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

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

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

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4)总结:

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2.描述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位置时我们需要借助什么?

(2)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3)总结:

教师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阅读课本P3拓展资料,标注汽车的位置。

【板书设计】

1-1运动和位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遵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伙伴和激励者以及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现象总结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验活动,并讨论观察到的现象,集思广益得出结论;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各种教学用具,较好地发挥好教学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还发现自身语言素质与科学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教学准备】

指尖陀螺、钢尺、悠悠球、木马玩具、汽车玩具、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动的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2.学生汇报:

“见过秋千、汽车、鸟、电梯……”

3.你们还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

4.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秋千、摆钟、汽车雨刮、跷跷板等常见物体运动视频。

(2)教师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学器材,仿照课本P5在物体上贴上圆点,再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学习单。

运动形式

指尖陀螺

钢尺

悠悠球

木马玩具

汽车玩具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

课堂上做的物体运动实验有旋转运动、摇摆运动、直线运动三种。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学生思考:

如果换个位置贴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

2.学生自主实验:

将悠悠球上的圆点从外侧移至旋转中心,那么圆点的运动轨迹有变化吗?

悠悠球的运动形式变化了吗?

3.汇报研讨:

圆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悠悠球的运动形式为直线运动。

4.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

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运动形式

指尖陀螺

转动

钢尺

上下振动

悠悠球

转动、上下运动

木马玩具

前后摇摆

汽车玩具

前后运动、转动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导入新课,较好地抓着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课本中贴圆点的方式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学生更多地关注了课件的玩具与实验小道具,而疏于观察实验现象与总结实验结论,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存在一定困难。

对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把控,有效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经历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异同点,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准备】

各色小球、直线轨道、曲线轨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公路枢纽,并提问:

公路上汽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

有些汽车做直线运动,有些汽车做曲线运动。

3.教师继续提问:

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4.学生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过山车、鸟、桌球、电梯等物体的运动。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

(3)教师仿照课本P8展开实验,并引导学生归纳物体的运动形式。

2.观察中,围绕课本P8实验展开观察。

(1)先做出假设,画出小球运动路线。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

通过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来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小球的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认识到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教师提出问题:

小球的运动路线和小球的运动形式有什么关系?

2.学生相互交流,汇报结果。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小球的运动路线能反映出小球的运动形式。

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继续出示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后,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我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运动形式,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

再让学生说一说。

这个环节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让我提供的器材也能做以上的运动形式,学生探究的欲望高涨,纷纷动手试了起来,效果很好。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认识到改变实验条件导致的不同实验结果,体会到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的实验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的能力。

【教学准备】

长木板、小正方体、六棱柱、小球、铅笔等其他常见物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关于斜面的运动?

2.学生讨论回答:

滑滑梯、石头滚下坡、车子下坡……

3.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斜坡,提问学生:

将物体放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呢?

4.学生汇报:

物体会滚下来、物体会滑下来、物体会不动。

5.我们怎么能判断物体在斜面上是否会运动呢?

物体又会以哪种方式运动呢?

(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仿照课本P10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完成观察记录。

(1)学生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物体是否运动,物体是以什么方式运动的。

(2)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

物体可能会在斜面上滑动,也有可能在斜面上滚动,甚至有可能停在斜面上。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根据学生做好的实验观察记录,提问学生。

2.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物体在斜面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2)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球形或接近于球形的物体会以滚动的方式运动,非球形的物体在斜面上会以滑动的方式运动。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升高,再把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物体分别放在斜面的上端,它们会怎样移动?

【板书设计】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斜面情况

小坡度斜面

大坡度斜面

小立方体

不动

滑动

小六棱柱

滚动

滚动

小球

滚动

滚动

……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觉得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很重要,可以说是越充分、周到越好。

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

当然,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时时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学会使用秒表。

5.经历合作实验,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运动的快慢是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小球、秒表、小球轨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街道上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

2.教师提问学生:

你们能比较出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快慢吗?

3.学生观察课件后作出汇报。

(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13展开实验,并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减少实验误差;二是怎样观察实验,获取并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一:

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二:

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作出适当修改补充。

2.要比较不同动物运动快慢少的怎么做?

3.总结:

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际上就是比较小球在这段距离内运动的时间。

时间越短,小球运动得越快;时间越长,小球运动得越慢。

【板书设计】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距离→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比较测得的时间→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

而且在实验讲解环节不够充分,我在讲台上操作不能顾及学生是否能真正接受,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难度较大。

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好。

比如学生在观看动物奔跑后不能将注意力及时转到实验操作与观察中,过于兴奋。

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

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得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开展实验常规操作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经历合作实验,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准备】

软尺,秒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怎样比较吗?

2.教师出示课件,提问学生:

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课本P15~16,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选取什么运动较为合适?

二是怎样测量和比较实验数据?

2.实验中,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提问学生:

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现象。

(2)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3)教师总结:

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只需要比较这段时间内物体行进的距离即可。

2.要比较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需要怎么做?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1:

教师课件展示“追及跑”游戏,指名学生比较游戏中不同学生运动的快慢,分享比较的方法。

资料阅读2:

1.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物体,指名学生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2.学生观察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3.教师总结:

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物体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除以物体运动的时间

【板书设计】

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时间→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比较测得的距离→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距离÷时间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为切入点,提问学生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立刻回想上节课学习的方法,他们表现得很积极。

然后我又以此为基础,提问学生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学生的表现不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回答正确。

在经历这样的复习导入之后,我就能较顺利地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我依照教学设计开展实验。

本课设计的实验和课件展示的活动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时间比较紧张,对实验探究过程很快,一些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因为有上节课类似的实验经历作为铺垫,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更加熟练。

1-7我们的“过山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

2.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践探究,懂得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过山车。

4.体会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实践过程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

2.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铁架台、轨道、细线、软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提问学生:

你们见过或玩过游乐园里的过山车吗?

让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2.教师提问:

要搭建好我们自己的过山车,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有哪些流程呢?

3.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开展实践前,明晰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材料和实践过程。

(2)教师明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一是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二是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三是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四是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五是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2.实践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发组装材料。

(2)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过山车”设计方案,让每组学生自主选择。

(3)学生小组内合作,根据设计图和材料组装。

(4)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组装情况,视情况对各小组适当指导。

三、深入研讨,评价成果。

1.检验完成的“过山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1)教师提出问题:

各小组都完成了“过山车”组装,在组装前老师曾提出过五点设计要求。

同学们,你们的“过山车”能否符合要求呢?

(2)教师指导学生逐条检验各小组的“过山车”是否合格。

(3)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过山车”基本都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发现的不足也能改进。

2.教师指名各小组的学生评价本小组的“过山车”。

(1)教师提出问题:

我们检验了自己的“过山车”,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评价呢?

(2)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汇报。

(3)教师总结:

我们在评价“过山车”时,要做到客观公正。

根据前面的检验结果与仍可能存在的一些其他不足做出总结,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评价。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课后活动:

教师收集并保管好各小组的“过山车”,让学生放学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1-7我们的“过山车”

【教学反思】

科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科学必须先了解自己看过或者经历过的东西。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创设游乐园过山车的情境,然后让学生经历完成自己“过山车”的过程。

但考虑到教学时间与学生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组装的能力,我并没有让学生自己亲手完成全部的实践操作,比如设计组装方案与检验和改进“过山车”,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让学生掌握此类实践的完整过程,真正将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

此外,我让学生分小组组装“过山车”,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更多地将其视作“组装游戏”,而不是学习。

另外,我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实验室已有材料,不能使用仿真度更高的“过山车”玩具材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1-8测试“过山车”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4.测试“过山车”,发现影响小球运动速度的原因,并能改进自己的“过山车”。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方位盘、秒表、软尺、细绳、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过山车”的完整过程,同学们的“过山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这节课我们还将测试“过山车”。

2.教师下发各小组制作的“过山车”,提问学生:

我们的“过山车”做得好不好呢,我们应该怎样测试呢?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用小球测试“过山车”,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要描述小球的位置和运动形式,还需要比较不同“过山车”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

5.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描述小球的位置。

(1)教师展示方位盘与软尺,指导学生用方位盘和软尺测量并描述小球的位置。

(2)学生在小组内测量并做好记录。

(3)测量后,汇报交流测量结果。

(4)教师总结:

描述小球的位置和第一课学习的内容相似。

本节课我们需要以小球的起点为中心,再用方位盘确定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这样我们就能用测量的数据描述小球的位置了。

2.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1)教师指导:

现在我们来观察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