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095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docx

高二作文之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

勿盲目听信他人高中800字作文

【篇一:

2016届高三一模作文选读】

1、无需怀念

王安桐

有时也会想念曾经生活过的小院子,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至今历历在目。

有时我又庆幸搬入了公寓房,远离霉烂的雨季和床下的蜈蚣。

有时我怀念儿童时代懵昧的自己,天真率性,无忧无虑。

有时我又清醒自己已走过了无知时代,渐趋成熟,即将成人自立。

怀想,到底只能是件暂时的事情,被一阵无缘的风吹来,片刻再烟消云散。

不管如何重申过去,它们终究成了镜花水月,不可复制,不可触碰。

常有人针砭时弊后,痛心疾首地慨叹古风不存,今人如此,古人也不例外。

人们心中都有不少“古之圣人”,以为今人是绝无法企及的。

过去的人,也许并没有那么崇高吧——也许只是不可考的距离感,带给人们无端的仰望冲动。

其实古也好、今也罢,从来都是显愚俱存,善恶分明,何必厚古薄今?

与其把尧舜的治世看作是昔日的辉煌,不如相信,它其实是人们由古到今的共同目标,是未来社会无限趋近的方向。

厚古薄今是太多人的通病。

面对今日的不如意,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缅怀曾经的辉煌,甚至平淡的过去都被想象成绚烂的。

过去的好,是一种惹人伤心的假象,既对比反衬着今天的苦痛,又显得生活在走下坡路。

事实中的过去并非如想象般美好。

当我推开久违的小院之门,企图寻找高大灿烂的花树时,迎接我的只是一棵普通而瘦弱的玉兰。

这样的花树,院外也有,更高更美,我却总以为比不过曾经拥有的那一株。

到真正见到时,完美的想象终于破碎,原来过去不一定高不可攀、只可仰望。

但过去拥有的玉兰毕竟还是最美的,不因其外表,而因为回忆。

正如小王子的玫瑰,具有独一无二的美好。

过去确有神圣的力量,但我们不必迷信它。

过去的光芒不应吞噬了现在和将来。

那一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能点醒多少追悔的失意人。

路在脚下,通向前方。

身后的事情,便放手让它过去吧。

二十年前电脑还未普及,十年前还没有网购和微博,五年前还流行着翻盖手机。

回望一下过去,有太多是今天司空见惯、昔日闻所未闻的。

生活中就还是在变好。

无需怀念过去的美好,因为明天会更美。

2、沉淀时光,一路向前

曹珩

“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如普希金所言,回忆中的美好如同琥珀色的蜜糖,浓郁而动人。

一本相册,半盛清茗,任凭午后的阳光为相纸上青色的面庞镀上一缕金色。

过去的回忆使人神往,使人不禁沉醉于一去不返的辉煌。

它虽如蜜糖般甘美,同时亦凝滞住许多人前进的步履。

现实的苦痛,日益沉重的问题,雾霭一般迷失了众人的方向。

此刻,软弱者便会一味沉溺于过去,唯有沉淀时光,一路向前的智者勇者,才会看见路尽头的花开满天。

难忘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季,“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的从容与恬淡。

汪曾祺多次在各篇散文中感激恩师沈从文的教导,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不要冷嘲”。

汪曾祺出身清贫,早年文字多半是冷嘲当下。

沈从文先生发现这一点,多次教导汪曾祺不要将自己囚禁在过去的牢笼中。

将目光放在路的前方,岁月流驶,将过往种种沉淀为一份从容的智慧。

回首看见美好亦看见苦痛,身已前行,不留后悔。

想必汪曾祺先生亦是懂得了向前的智慧,使他的文字历经风雨却仍然干净如一。

纵然过往是美好或是值得怀念的,但一味朝向过去,抱着手中的美好不肯放下,智慧让美好变成沉重的负担,制约住你前行的步伐。

常有人怀念往昔山清水秀,没有雾霾与尘埃,却只是让无用的怀念封住自己,不去寻找突破现实可行的办法。

或许趁你过去正是源于根植于心中对未来的恐惧与懈怠的懦弱。

不朝向前方,怎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之中不迷失方向?

活在当下,朝着未来,而非满目往昔,自怨自艾。

就让美好的过去变成相片一般轻而薄,放下手,任凭时光使其微微泛黄。

记住美好,不忘苦痛,让过去变成羽翼而非枷锁。

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到征途尽头的星辰大海,再回首时,不畏不悔,无愧于心,只因我们没有封住步伐沉溺过去,只因我们未曾放弃心底一直渴望的远方。

3、历史的浓茶

冯岳辰

历史就像一杯刚刚泡好的浓茶,温暖而悠香;而传统就如那散发的茶香,回甘而醇厚;过去的一切都浑然溶于茶水中,难分彼此。

然而,茶毕竟是苦涩的,人们开始向其中加入水,加入糖。

浓茶不再被人们接受。

殊不知,我们冲淡的又何止是历史,更是自己的灵魂与执念。

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会像今天一样渴望改变。

到处弥漫着贪婪与欲望,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与历史隔离,甚至以摧枯拉朽之势。

当老街变成了耸立的高楼,当小路变成了如牛角般粗硬的沥青地,你走在路上时,或许只能从公交车站牌与人们口中的方言寻觅到自己与脚下的土地不明不暗的关系。

人们企图重建一切,改变一切,却不知道未来以历史为归依。

当一代人的记忆在挖掘机的轰轰作响中轰然倒塌,当一个地方的传统在施工队的强拆中分崩离析,我们创造的看似美好的未来又有何种意义?

曾看过陈凯歌的一部短片:

一位因强拆而精神失常的老北京让搬家公司去一片废墟之地搬家。

当搬家队员按着老头的意思将一件件“家具”搬上车时,老头突然哭了。

他坐在地上说:

你们把我的花瓶弄碎了。

那种面对家园的毁灭却无力回天的感觉不禁让人感到辛酸,而现实中,还有更多的人从“原住民”成为了“流浪汉”。

但我并非在歌颂过去的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如此无懈可击,而是在说明历史的浓茶容不得你兑开水,更容不得加糖。

变,或风生萍末,或斗转星移,但一个民族立身其间,既不能因循故我,亦不能随波逐流。

忘却历史即是背叛,忘却传统亦是可鄙的。

试想,若是新一代的中国人对历史毫不知晓,那无异于将一个民族毁灭。

记忆是一个人的根,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

因为紧跟世界潮流盲目追求发展而降自己的命脉连根拔起,这固然是得不偿失的。

坚守传统是必需的,坚持发展亦是必然的,将二者浑然相溶,自然会有悠远的清香。

端起那杯历史的浓茶,抿一口,绵密而厚重,消解着心中的浮华;放下杯子,细细回味那清香,似乎更加悠长。

4、从过去读出未来

周力源

回首历史,从人类诞生至今的一百二十万年间,人类由局限于非洲12.5万人口的族群演变为现在70亿人口的地球霸主。

我们走过蒙昧、战乱、穷困等诸多黑暗的时代,而今天我们面临困惑,是不顾过去一心向前的奔向未来,还是回首历史,怀念过去?

但事实上,过去与未来并不矛盾,翻开尘封的案卷,我们能从中发现未来的影子。

中医作为我国上千年医药研究的结晶,因为其指导思想为道家的阴阳二气说而备受质疑,沦为西医的附庸。

然而屠呦呦却从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让过去的智慧备受瞩目,填补了西药的空白。

中医与西药并不矛盾,它们的宗旨都在于治病救人。

未来医药的发展将更多需要新的思想,而中医这一过去智慧的结晶必能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同时,这一从过去读出未来的例子并不只发生在医药领域。

21实际中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华夏大地上演。

当好莱坞大片装上京剧黄梅戏,脱口秀遇上传统相声,饶舌金属乐挑战宫商角徵羽,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成了市场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我们不断哀叹文化退守的现状,悲观地预测中国“过去”文化的命运,新一代的艺术家却找出了另一条道路。

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开启了流行歌曲“中国风”的篇章,郭德纲的德云社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再次融合。

他们的行动与成就证明了中国文化包容的特点,从“过去”与“现代”两条路中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这样再次表明了“从过去读出未来”的可能性。

当下,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暴露出种种难以根治的弊病,我们更需要从“过去”中寻找药方。

据悉北京史上最严的《首都防治雾霾违规处理办法》最曾借鉴古代典籍中分而治之的思想,从而效果立竿见影。

当科学成为主流思想,人们习惯于用线性方程去探求事物规律时,往往四处碰壁。

因为生活是非线性的,人性的善恶也不是几个方程能容纳约束的。

我们需要从残破的估计中与先贤古人去交流探索,领悟他们对人性的思考。

难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对黑心商贩最好的告诫吗?

难道“君子固穷”不是对贪官污吏最好的告诫吗?

若我们卸下现代人的骄傲,像学生一样重新研读经典,重温过去,我们一定能从灰尘中发现珍宝,从古籍中找到智慧,从过去读出未来。

5、吾名怀古,实伤今也

袁林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亭,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多依山水而造。

既可纵观来路,也可眺望前程,偶见茂竹之质,颇有乡野之趣。

当故人远去,身影虽已不甚分明,可亭的身影仍在,留有一缕念想。

而今,亭却早已被厚重的柏油马路取代,像是在催促人们:

不要“停”。

我站在古今交接的路口,感伤亭的消逝,并非是“转过身朝向过去”,只是吾名怀古,实伤今罢了。

普希金曾说过:

“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传统文化之所以让人怀恋至今,其中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龙应台在《如果你为四郎探母哭泣》中写她的老父亲身为国民党老兵,几十年不得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

当他们去看《四郎探母》这出戏时,老兵们都已泣不成声。

这才明白传统文化中总有一部分永远不会随时间而褪色。

为何?

因为其中凝聚着本民族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情感。

情感的共鸣,在这一刻谱出了世间最动人的乐章。

而人们怀恋过去,正是怀恋那抔黄土,那些人,那样的情怀?

?

可若是这种“怀古”情结过了,只是“转过身朝向过去”,那就是陷于过去的泥潭之中了。

综其本质是逃避现实,不敢直视未来好景。

这样的人,我们真正的“怀古派”是决不敢与其同位的。

有这么一类人,激愤于世道的污浊不堪,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举起反对传统文化的大旗,看起来是彻底与“怀古”划清界限了罢?

不!

我反倒要说,新文化运动中以笔为刀,以墨为枪的各位先生们,你们却也是我们“怀古派”所欢迎的有识之士。

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胡适之、周树人们并非是单纯为批孔而批孔,而是为了救时局之危亡。

真正“怀古”派们的最终目的不也正是借“怀古”之名,达到“伤今”“讽今”的目的吗?

正如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坛所兴起的乡土文学“寻根文学”。

刘亮程等人怀念村庄,怀念河流,怀念正逐渐消逝的乡土文化。

并非他们是冥顽不化的守成派,而是以此警示今人勿沉醉于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在眺望着前头好景的同时,莫忘了你的来路。

我依旧驻足在这古往今来路口的亭中,纵观来路,也眺望前方。

我为过去的消逝叹息,也为前路的美景而欣喜。

吾名怀古,实伤今也。

6、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

陈子璇

生活就是一支牧歌,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都是歌中美好的旋律,别顾此失彼,而徜徉其中。

有人钟情于暮鼓,恰如诗人普希金曾落墨:

“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暮鼓声敲响,沉郁渺远之音不经意间便扰起了“怀旧”的情思。

钟情于暮鼓的怀旧之人也不可一概而论。

一种多是流连于昨日的“美好想象”中而拒绝明日晨钟。

于他们而言,过去中闪烁着所有人最美好的影子。

那里有鸟语花香,闲暇时光;那里有高薪报酬,悠长度假;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簇新的梦想和无数大团圆结局。

在一次次对过去的缅怀、对暮鼓的重温中,晨钟已悄然而至,而他们却仍惶惶不可终日。

在这一次次无谓的怀念过去中浪费的不仅仅只是光阴。

而另一种钟情于暮鼓的怀旧之人才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有心人”,和着暮鼓去迎接晨钟。

福楼拜日日早起去等待日出初现的第一缕阳光,刘亮程在木垒镇怀念村庄文明却不忘开创“木垒菜子沟文学奖”,去点亮“解字之中的等”,从村庄出发去寻觅流失的文化,去召唤一去不复返的游子。

而我们在一次次考试的洪流冲击中,对于过去的高分不再沾沾自喜而是满怀希望地备战下一次。

画家黄永玉如是说:

“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堪,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若因昨日暮鼓而顾此失彼,对明日晨钟充耳不闻,岂不悲哉!

也不乏有只痴迷于明日晨钟的“右派人士”,对于未来信心爆棚。

因为未来的不可控性往往给予我们理由去幻想前头的光景定美于后面的日子,明日的晨钟定胜于昨日的暮鼓,殊不知“未来”前的修饰语并非只有“更好”,还会有“更坏”。

晨钟声响起,昨日的晨钟声也终沦为暮鼓。

应着昨日暮鼓,和着明日晨钟。

那或沉郁渺远,或轻丽活泼的旋律,再配上你自己独特的低吟浅唱,生活这支牧歌应韵而生。

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无一能完全与美好画上等号。

但它们曾经美好过,也存在继续美好的可能。

对于过去不贪恋,不漠视,对于未来不迷信,不忽略。

忽然想起于右任先生的一副对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稍加改之:

常思昨日暮鼓,不忘明日晨钟。

横批:

生活如牧歌。

7、心灵的自然情结

李逸飞

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愈显尖锐。

网络上会不时看到人们对都市文明的热情追求,也有些许声音表露出对文化人留恋乡土情节的不屑。

文化人看似背潮流而去的行为,真的只是固守不化、不能接受新事物吗?

我不认为如是。

即便是在这个文化渐快餐、渐碎片、渐娱乐化的时代,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有怀恋往昔的自然情结。

我既不否认都市发展、科技蓬勃带给现代人们生活极大便利,给予我们新的享受方式与体验;也不忽视极速发展的背后,文化上的巨大空白的出现。

诚然,你会说都市发展会有其自身的文化出现,但这样的文化,并不能够与过去的文化相持平,这样的文化带来的多是感受上的强烈刺激,与滋养人心之效的传统文化相比,美味有余而营养不足。

而这样下去,会造成人心灵的失衡,感受的闭塞。

这是我们希冀的科技带来的好景吗?

显然不是。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有人发掘过去的文化的价值,以其自然与亲切来平衡当代的文化快餐所表现的功利与冷淡。

这不是固守不化,这是为人与生俱有的自然情结除尘,去除过多的文化脂肪,来更好地正视前方,健康发展。

但这并不够。

我们需要的不是在未来与过去中不断徘徊,在两种文化发声之中成墙头之草。

我们真正还要去努力的,便是善养心灵的自然情结,珍惜过往能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

或许你看到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有所顾忌:

真的需要这样吗?

当然不是,对于现代都市中的我们这种方式也显然不可能。

不过我们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既然可以选择在家中呆一整天,也可以尝试走出小小的居处,真正地走入山中走到湖畔,直接感触滋养内心的力量,丰富眼耳之觉;或者放下手上的电子产品,捧起一本古诗词来;也别只做观众,只听别人视频的言语,只看到别人的文字,尝试读读写写,久而必能快意——不流于感官,真切发自心灵的快意。

这些都是往昔的古典文化能带给我们、引领我们的,怎又可不屑?

这不是背潮流,而是在潮流中借传统文化之力来充盈内心,让心灵的自然情结不会轻易地受现代乃至未来的朦胧快感而迷倒。

而我们的自然情结,对往昔的珍重与追溯,不但不会阻碍更好地前行,反而能让未来更美好。

如王开岭所说:

“每一点珍爱自然的虚席,不觉中便拯救了一片林,一群鸟,延续了一种文化。

”而这,不正是拥有自然情结的我们,对未来前景最好的贡献吗?

【篇二:

材料作文“有和无”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有和无”写作指导与示例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溪水对江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写作指导】

所提供的写作材料出自我国上世纪中期的九叶派诗人辛迪的诗作《有和无》。

全诗采用了重章复沓的表现手法,通过“小花与牡丹”“星星与星座”“溪水与江河”这三组意象之间的对话,反复阐述并强调了小与大、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存在(“在”与“不在”一“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跟牡丹、星座、江河这些“高大上”们相比,小花、星星、溪水的能力和贡献等,都显得那么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们毫不气馁消沉、绝不妄自菲薄,而是努力地以自我的方式(或绽放,或发光,或流动)展现存在的价值,显示出积极向上的态度。

全诗也借此形象地说明了正是无数个它们默默、不懈地努力,才造就了“百花齐放”“星斗满天”“百川归海”的壮观场面(看似已“无”,实则恒“有”)。

所以,本次写作的立意可以由这三方面切入思考:

一、从“有”的角度立意,谈个体、小我的存在价值的无可怀疑性——“我”很重要,“我”不可或缺。

虽然“我”的地位低,能力弱,贡献小,但只要用尽生命的能量,发出应有的光和热,顽强地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可以和一切伟大人物比肩而立而无愧。

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创造需要每个成员有这样一种生命的自我意识。

二、从“无”的角度立意,谈个体、小我存在的终极目的性——“有”是为了“无”,“无”中含有。

个体生命的延续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把个体的有限生命融人种族的集体生命,延续才能无限直至永恒。

这就是变一花独开为“百花齐放”,变一星独明为“星斗满天”,变一溪独流为“百川归海”的根本意义所在。

“我”看似不在了(花谢了,星落了,溪枯了),实际上是升华为更永恒的“有”了。

三、从“有和无”的关系角度立意,谈小与大、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存在的辩证关系——有“有”,“无”才显活力;有“无”,“有”才有价值。

为了更强大的集体的存在,而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的“小我”,也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价值,这是对“有和无”的哲理思考之精髓所在。

由此着手,可深入分析并阐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性思考。

在文体选用上,可通过某一有代表性的事件的关键阶段(过程)的叙述,运用穿插手法加以必要描写,展现人物对自我价值认识或肯定的内心世界,表现感性认知;也可抓住“有”和“无”的某一侧面或相互关系的充分依据或有效办法,展开合理严密的分层论述和辩证分析,彰显理性思考。

【作文示例】

合作之音

小号上扬,我吹出了响亮的音符。

我站在鼓号队的正中,和其他号手们一样,手中的小号指向同一个方向,动作节奏整齐划一,发出了震动整个赛场的号声。

是的,我们训练有素,彼此心有灵犀,此时似乎融化为一个人。

整个号队没有任何杂音,铿锵激越却又和谐流畅的音调,让所有评委为之颔首,微笑,摇摆,最后竟一起起身鼓掌。

这曲合作之音为我们带来了最后的胜利。

我本是鼓号队中最出色的号手,能熟练地掌握每一个高音,然而老师竟将我埋藏在许许

多多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号手之中。

为了将才华展现出来,我在第一次合练时,特意把小号的音吹高。

在其他人平庸的号声中,我异军突起,仿佛成了他们之中的领号手。

我暗自得意,偷偷地享受着炫耀自己、表现自己的成果。

我连续吹了三个高音,而此时此刻,其他人都没有学会或成熟地控制这个音符。

我忘记了其他人,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之中。

心里想:

老师会不会因为我的出色而表扬我?

合练成了我一个人的演奏。

合练一结束,老师就向我走来。

我欣喜若狂,准备迎接老师对我的赞赏。

老师微微一笑,将我拉到一边,拿过号子吹了起来,整个小段的乐曲一气呵成,甚至都无法察觉他何时吸气吐气。

我惊讶地看着老师,他拉我坐下,心平气和地对我说:

“管弦乐队不应是个人的独奏,只有整个团队默契配合,才能吹奏出最团结的、最有震撼力的音符。

一个人的吹奏能够很精彩,我听出了你在音乐方面很有天分,学习能力也强,但个人的出色能代表一个团队的优秀吗?

老师抬起手,轻轻地拍在我的肩上,说出的话语重心长:

“放下你的浮夸,去融入整个团队。

当别人都察觉不到你这个优秀号手的号音存在的时候,你,还有咱们这个团队,就成功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虚心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真正的高手不在于个人实力的强弱,而在于对团队的作用。

我心里想着。

褪去身上的浮华,不再有我的存在,合作之音——最美的音符,却由此奏响。

[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以参加鼓号队的训练与比赛为素材,设计了“我”由自得到觉悟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个人只有融人群体,和大家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展示价值的主旨。

行文善于在语言、心理等描写中推进情节、塑造形象,首尾的设计既简洁又机巧,倒叙结构也有助于突出中心。

不足之处在“我”的形象与题意稍有差别,描写也稍显粗糙。

忘我而实得之

一次歌唱比赛中,一个小女孩因老师报获奖团体成员名单时,唯独落下了她而当场哭了起来。

穆罕默德说:

“人的一生会淌过三条河流:

个人生命之河、社会之河和自然之河。

”而人生的真正意义也在于由个体人向社会人,最后至自然人的转变。

花开烂漫,云起恬淡,每个个体人都有美好而值得自感骄傲的质素。

但把花朵回接到鲜嫩的花茎,把云朵放回广阔的天空,再天真的孩子也不会说:

“哇,我看到了这一朵美丽的花在花丛中,我看见了这一朵可爱的云在蓝天里。

拿破仑不愿死后与罗伯斯庇尔等革命先驱共成为法国人民口中“领导自由的先驱”这一整体,于是他征战欧洲大陆,企图以一人之功绩傲立于后代历史课本之中。

但一个过分突兀的部分,无论是杰出闻名,还是罪大恶极,都是整体的不和谐音符,即使历史这位编曲者很不舍,也得一概抹去。

最终,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而没有留下半点名姓的“人民”谱下了反抗侵略斗争的壮伟乐章。

与其独立于社会,自命不凡于猛虎,不如纵身跃入蔷薇,作为其中一枝半朵,不也香远益清,立于不败?

天上雄鹰划破长风,有个体的远大志向,但也与蓝天化为一体,鹰跃动的活力充填蓝天的高远宽阔,蓝天的千古冷峻气流梳理鹰的毛羽与勇气。

其实,待贯彻古今兴亡变幻后,当年的小女孩也只是一个人类幼稚的实践见证罢了。

由发挥本我贡献群体,到超越自我放眼群体,最后忘我而融入群体,名姓为何?

先后排序又为

何?

只知与社会、自然共兴衰,便也与日月共久,此等精神莫不是由花朵、群星、江河海流共同传授的课程,而身处集体中的那一个个,便心无杂念,放下心事了。

看似忘我,实得之。

[点评]

文章思维活跃,议论风生。

引证形象,例证典型,加之对比论证手法的合理运用,都使得“(个体应)忘我而融人群体”的观点得到了有力有效的论证。

语言多有精练、生动之处,显示出较好的议论语言功底,结尾简洁而有强化之效。

不足之处是开头的切入显得有点盲目,猛虎与蔷薇的材料也显得牵强。

我在

从透明玻璃窗往下看,是车来车往,行人川流不息,交叉路口红色绿色交替闪烁,好像从不疲劳从不厌倦,当然也从不因谁而停下,不因谁而开启。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地球不因谁而停止,也不因谁而旋转,所以不要以为世界少了谁就不再运行,一个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就像从高楼俯视,看见人来人往,而自己周围冷冷清清,总会有一种与社会脱离的孤独感,明白自己的渺小与卑微,明白自己对于整个人类族群而言,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如众多小河川归入大海,没有谁会去注意到这其中哪一道水流是属于你的,泯然众人,默默无闻。

但这不是让我们平庸的借口,即便是周围光芒四射,我们也要放出自己的光,并大声地说出来:

“我在!

花海中的每一朵花都在盛开,星空中的每一颗星都在闪耀,而人群中的每一个“我”,也都在活着。

有人问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走向最终的死亡,还是享受一切,满足自己的愿望?

都不是。

活着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我们因活着而活着,我们因活着而存在,我们因存在才要告诉别人:

“我在!

被淹没在人群中又如何?

大声喊出来,站出来,告诉这个世界你还在。

虽然个人微不足道,但每一个“我在”,才能撑起整个社会的大梁,每一个“我在”,才能充满这个空旷的世界,让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那是因为他存在,但每个人却又是微小的,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我在”。

但若是因后者自我消沉下去,真正地泯然众人,麻木地生活,沉闷而无趣,小心翼翼地连一句“我在”也无法出口,那他最后只能是被消磨殆尽,一点痕迹也不会留存下来。

我们要像天空中的星那般,即使星斗满天也依然闪耀;我们要像花园中的花那般,即使百花齐放也依然盛开。

我们要在人群中大声地说出一句:

“我在!

[点评]

文章扣题展开,观点鲜明,且通过多次强调来强化读者印象,议论有一定气势,语言也有概括、形象的特点,避免了议论文常见的呆滞刻板的弱点。

存在的问题是层次较为单薄,思考缺少深度,部分看法值得商榷(如“活着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我们因活着而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