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261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二课新文化

运动同步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它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用精确性、严密性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

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或“文学革命”。

这说明

A.白话文只是文学形式上的变化  B.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载体

C.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3.严复1879年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这时的他甚至写下了“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的诗句。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B.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推动革新的动力

C.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围攻D.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认同上的差异

4.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5.民国时期,辜鸿铭用外文著《中国人的精神》、《呐喊》等书,林语堂亦有《吾国吾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英文著述,此类著作多有再版。

这一现象反映

A.知识分子现代文化自觉意识增强B.国内存在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倾向

C.中国文化开始受到西方社会关注D.新文化运动唤醒国民大众的政治觉悟

6.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主张改革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他们的共同作用是

A.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B.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C.都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D.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康有为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梁启超、严复在民国初期竟然在《论语》中找出共和之义;武昌起义中起关键作用的汤化龙在民国后接任教育部长,却要求学校尊孔读经;在提出尊孔的行列中不乏留美博士。

这说明

A.维新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B.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想主张一致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D.在中国进行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8.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进行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认为应该用一个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胡适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失败

C.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9.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①④③②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④①

10.“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林则徐   B.曾国藩C.康有为D.陈独秀

11.1916年《新青年》载文认为: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

”据此,你认为这里的“恶因”和“根本之罪恶”应是中国的

A.儒家思想B.封建制度C.传统道德D.封建军阀

12.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B.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C.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13.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

对此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

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

14.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1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传:

“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16.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学D.传播马克思主义

17.胡适曾说:

“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

”其意在说明

A.白话文合乎历史潮流B.中国文学革命的紧迫性

C.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D.西方文明适合中国国情

18.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

“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其根本目的在于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19.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20.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二者的区别有

①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

②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

③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

④前者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A.②④  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21.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

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2.有学者指出:

“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

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

”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C.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

23.下列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言论,最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实现的是

A.“世界万国,以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者,踵相接,背相望”

B.“女权愈振之国,共国愈文明”

C.“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之社会”

D.“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

二、材料题

1.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

“中国之国魂者何?

曰孔子之教而已。

”“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

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

[答案] 

(1)反对神化孔子;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主张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化。

意义:

冲击了正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之魂。

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

明万历九年(1581年)。

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

……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

书成未用。

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

……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

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 《民报》 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

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答案] 

(1)变化:

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或中西文化交融)。

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

影响:

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共同点:

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趋势: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

目的何在?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是如何评价洋务派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

(6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在这一主张下掀起的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6分)

(4)就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案 

(1)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2)评价:

认为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主张:

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

(3)民主科学。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政治改革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

“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徊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责在自由发展……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吾人宁取共

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

”……又写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

“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10分)

(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

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10分)

答案 

(1)态度:

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原因:

①儒家思想维护君主制,不利于维护共和政体;②儒家思想主张专制迷信,违背民主科学(或民主启蒙)的时代精神;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复古尊孔逆流,必须予以回击;④辛亥革命后,国民仍受儒家旧思想毒害和束缚。

(2)继续提倡的观念:

民本、以德治国、仁爱、中庸、注重气节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积极意义:

①其积极因素是现代新文化的基础来源之一,对建设现代化新文化有积极影响;②其积极因素是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对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积极影响;③对现代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文化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敬告青年》

材料二 欲建设西洋式社会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知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宪法与孔教》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

(2)简述材料二的基本主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案] 

(1)同西方国家一样,中国也要求得到政治、经济、信仰、妇女等各方面的解放。

(2)对西方的政治、文化、制度给予绝对肯定,对当时流行的“孔孟”之道给予绝对否定。

(3)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觉醒,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

目的何在?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是如何评价洋务派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

(6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在这一主张下掀起的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6分)

(4)就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案 

(1)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2)评价:

认为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主张:

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

(3)民主与科学。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政治改革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

“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徊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责在自由发展……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

”……又写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

“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10分)

(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

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10分)

答案 

(1)态度:

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原因:

①儒家思想维护君主制,不利于维护共和政体;②儒家思想主张专制迷信,违背民主科学(或民主启蒙)的时代精神;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复古尊孔逆流,必须予以回击;④辛亥革命后,国民仍受儒家旧思想毒害和束缚。

(2)继续提倡的观念:

民本、以德治国、仁爱、中庸、注重气节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积极意义:

①其积极因素是现代新文化的基础来源之一,对建设现代化新文化有积极影响;②其积极因素是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对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积极影响;③对现代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文化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

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

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材料二: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

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并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1分)

(2)称呼演变:

夷学——西学——新学。

评价:

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反映了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6分)

(3)三个阶段及实践:

学术觉悟,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发起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

(6分)

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