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80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docx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中)

2008-11-21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与形势分析

  为了能够与日本泡沫经济作出对比分析,在这一部分笔者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形势进行概览与分析。

在过去的5年,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宏观经济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居民收入、企业投资与利润、财政收入与贸易顺差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态势。

但是,从外部环境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蔓延,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变数。

而且,中国还是一个处于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

投资增长过快、居民消费需求比重仍然偏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等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

  

(一)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环境。

从2003年起,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构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局面。

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贡献了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

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财政年度达到了18年来的最高增速,增长了9.4%。

在强劲增长的背后,世界经济也存在许多隐忧。

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导致主要发达国家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信用危机,信用紧缩降低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调至2.4%~2.8%,世界贸易增长率下调至4.5%~5.0%。

世界贸易增长的下降带来贸易摩擦的升级,中国对外贸易表现尤为突出:

2007年,2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发起81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1%。

技术性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加深,贸易环境不容乐观。

不断上升的食品、原油、矿产和原材料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

进入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加速上涨,由2007年一季度平均57.23美元/桶上升到2008年6月140美元/桶,一年半内上涨2.45倍;原材料、金属矿物、化肥和大米价格在2007年一季度至2008年5月期间分别上涨1.25倍、1.26倍、3.17倍和2.94倍(参见图5)。

快速上升的国际商品价格,对于中国国内物价稳定产生极大压力,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上升。

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并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入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

 

  尽管存在上述不确定因素,但世界经济良好的发展趋势还是值得肯定的。

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分担和共享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是中国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主要国际经济环境。

  2.国内环境。

近5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加快,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经济效益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增加,区域协调性增强。

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得到新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新兴工业化道路任务艰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构优化问题仍很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仍很欠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通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然滞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进步以及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等,亟待更多的投入以促发展。

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应用、生态修复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环保建设投入需求巨大。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些空白为我国经济长久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但投资需求比重偏高、居民消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2003~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35822.8亿元增加到246619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10.6%,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参见图6)。

但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

2003~2007年,全社会资本形成总额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始终高于40%,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5566.6亿元增加到137239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5.36%。

特别是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2006年1.15个百分点,加速上涨的势头有所回升(参见图7和图8)。

与投资保持高位运行不同的是,居民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偏低并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考虑到2007年4.8%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居民消费低于2006年水平。

从近5年的总体趋势看,私人部门消费需求不足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桎梏。

但是,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近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03~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2.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2.1%,均高于同期物价水平的上涨,居民消费总量正在呈现加速上升势头,增长潜力很大。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次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仍很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03~2007年,一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2.80%下降至11.7%,下降了1.1%;二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5.97%上升至49.20%,上升了3.23%;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1.23%下降至39.10%,下降了2.31%(参见图9)。

二次产业依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在二次产业内部,钢铁、电解铝、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传统行业的粗放型发展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而且能源高消耗与环境恶化现象比较突出,企业效益不断下滑,亟待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

精密仪器、航空航天、计算机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依然滞后。

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任重道远。

 

  3.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但增速下降;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仍是主要形式。

净出口总额在2003~2007年保持增长,但是,受到出口退税政策变化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呈现稳步的下降趋势,进口总额在2005年后呈现增长势头,贸易顺差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互补和加工贸易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占据主体,外贸依存度依然过高。

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5%,外贸依存度高达66.9%,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

一旦外部经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4.物价总水平呈现较快增长趋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

2003~2007年CPI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较低水平,2008年上半年,由于受到2007年以来全球油价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升,CPI通货膨胀率达到近年的最高点8.1%(参见图10),通货膨胀压力剧增。

中央已经提出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

 

  5.货币信贷增长仍然较快,流动性过剩比较突出。

2003~2007年我国货币与信贷基本保持高位运行。

截至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增长21.1%;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0万亿元,增长12.2%。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1万亿元,增长15.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增长16.4%(参见图11)。

 

  6.资产价格膨胀与大幅波动。

首先,股票市场泡沫显现,股票价格大幅波动。

自2005年一季度起,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热钱的启动下,上证综合指数开始加速上升,2007年5月29日达到阶段峰值4335.96点,在两年时间内股指上涨了300%。

5月30日,财政部上调印花税至3‰。

当天,深沪两市骤现跳水行情,上证综指下跌6.5%,跌幅在9%以上的个股达到925只;6月4日,上证综指在下跌近700点至3670.4点。

市场随后出现回暖,继续振荡上扬,2007年10月17日达到峰值6124.04点。

此后,上证综指在国际热钱撤离和紧缩政策的打击下,一路下滑,2008年4月18日跌至3094.67点,跌幅近50%。

4月24日,国务院出台下调印花税至1‰的利好政策,两市股指又大幅跳空高开,上证综指高开261.54点直接收复3500点整数关口。

市场在经历了短期修整后持续放量走强,2008年5月6日,上证综指逼近3800点。

但是,在国际油价上涨、国内高通胀和进一步紧缩政策出台的多重利空消息打击下,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宏观基本面的增长预期出现下滑,投资者信心不足,股票价格再度出现大幅跳水行情,2008年7月3日,上证综指跌至2566.53点。

整体看,2005—2008年上半年,我国股市出现明显的价格泡沫和经历了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

其次,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参见图12)。

自2001年起,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轮新的增长周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均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此轮增长周期,全国房地产价格迅速攀升。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2~2006年期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以2000=100计算,平均上涨30.52%。

对于上海、杭州、北京等中心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可达到200%~500%,远远超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幅度。

此轮房价上涨主要是由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城拆迁改造加速和“适婚”人口高峰导致的不断上升的需求和房地产商有意识的实施销售控制形成的供给紧缩共同促成,再配之以“招拍挂”的土地政策导致的成本上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的放松对住房需求的推动以及低利率、自我强化的房价上涨预期和投机炒作,共同催化了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高位运行。

作者: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王朝才封北麟来源: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52B-8期

责任编辑:

林桂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