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273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限时45分钟)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13(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3(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5、6(中)、7、13(难)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10(中)、11、12、13(难)、14(中)

一、选择题

1.什么是理想?

有人认为“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动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这种认识的合理性在于(  )

①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②肯定了理想和信念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③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④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依据材料,不同现实情况下,人们的理想是发展变化的,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本身正确,但均与题干主旨不符,应排除。

2.(2014银川模拟)“造门贵”“花费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

各级党政部门的门卫成为普通群众能否进入政府大门的“过滤器”。

改作风要先改“门风”,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①“门风”和“作风”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门风”和“作风”都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反作用于社会建设 ③“门风”是关键部分,其功能和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门风”是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解决矛盾应先主后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A ①②对材料作出了正确说明;“门风”不是做事的关键和主要矛盾,排除③④。

3.(2014南昌模拟)家庭农场搞的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但它的主要劳动力仍是家庭成员。

以家庭为单位,可以方便农场经营决策,提高效率。

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  )

①增强农民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动性 ②从实际出发,按农业生产规律办事 ③承认农业生产中的联系是主观的 ④使农业生产关系适合农业生产力状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C ①仅仅局限在改造主观世界,措施不充分;②④分别从按规律办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角度说明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措施;联系是客观的,③错误。

4.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作保证。

这里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基本矛盾是客观的、无法解决的

解析:

A 反腐倡廉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了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选A。

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说法错误,矛盾是客观的,是可以解决的。

5.当前,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知识的理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①观点错误。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②观点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③④正确且切题。

6.(2015廊坊模拟)在解释“为何国家有的富有的穷”时,美国一学者认为:

“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或贫穷的关键,而政治和政治制度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

”该观点(  )

A.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看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D.强调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

B “政治和政治制度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的观点主张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某市加大政府机构的改革力度,通过调整部门结构和设置,简化行政程序。

通过“瘦身”,政府适应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解析:

B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B项符合题意;A项未体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不符合题意;C、D两项表述错误。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顿。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上述讲话的依据是(  )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④变化发展的观点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C 改革的依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9.“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是真正做到源自生产生活,又经过党委政府的提炼、提升,深入百姓心中,最终积淀成为浙江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而不是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

C 材料强调了“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②③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错误;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0.中国经济不再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于:

第一,增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利润;第二,增加人民的实际收入,真正实现藏富于民。

这体现了(  )

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工作的成败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B 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体现了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②符合题意。

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于要真正实现藏富于民,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④符合题意。

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指导作用而不能直接提高质量和效益,①说法错误;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工作成败,③错误。

11.“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

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开卷语。

这一开卷语是为了强调(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结的

解析:

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材料中的开卷语强调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西方一位哲人说过:

历史是上帝的作坊。

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是人民。

“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是否承认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解析:

A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设问中,前者把历史看成是上帝操作的结果,否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

把人民看成上帝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故题中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选A项;B、C、D三项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多地的重要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某省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多市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对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本省省情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

材料二 某地为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同时,该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权下放,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该省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从社会矛盾的角度,说明该地做法的依据。

解析:

(1)问,首先,通过审设问,明确本题限定的知识范围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且题目要求回答出该省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的必要性。

其次,要联系教材知识,找出与该省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相匹配的考点内容,据此即可组织答案。

(2)问考查社会基本矛盾。

土地流转,属于生产关系层面,行政审批权下放,属于上层建筑问题,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的制度改革。

答案: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要求从客观存在的事际出发。

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只有深入调研,才能深化对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认真听取群众建议,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表现,是该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保证。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只有认真听取群众建议,反映人民愿望,才能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土地流转,是在调整生产关系,审批权下放是在调整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迅速红遍中国。

它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也与当前社会普遍的食品安全现状有关。

正如网友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一个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

当我们从纪录片中感悟到“舌尖”的文化与乡愁之后,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舌尖上的中国”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

材料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